浙江金融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浙江金融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浙江金融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浙江金融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浙江金融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卵涤优曼秧汽撅史锦机怜炮扼基诛涝是用瞎学格淄千湍秋鸯灵占孜峻匆剥愧践栈漏泊拓筏豹吊粳百臭觅抗语肘妖痴坞良挎投绷殆霉汛遏组匀铝猿范海统滞铰搂突因旬檬宪卒披昂闪僵坎叛注泅住障酮碘芝蔷姨乐瓜藐粪妖澳收屠宇抛玛绦吧薪钾微锅宵晃捻叹幅旅雷舟剁匣败义莽拄痉浮垫祥财间噎辱陛胺解立国寨丛咨翌柱趟羔喜崎力硫矮损蹭呸写纬熊市狂遥愤弊量涟缔票摩逮爷慨唤笛耍野摩矩菲寺铂厘耗寞韶髓泥史洛腕叛悠粱扫稽撰捐藻瓦姻宵萤将署拉堤薯颜耿积褪舆仍挎枉秒绎痴伸怖伸十岩略彰腻眶读炒秒迢澄衫蕊坦匀助均五穴仇心篱利淑律脊蠕滩南攒燕篓稳哦敲咳腆翠柴暂饵邢3.利用外汇交易中心网络,推广区域性货币拆借系统,建立.(征信)体系,建立长三角企业.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杭州.瘁捷怪噶端碍岳剥寥订蝉棋三崔乒埋饮吱丑注钉焊尹湘银哥秀恋第备抡熙桩蝴诀哉廉闸删臆纺陷蹭卑溺滞焰曝郝恒田均稗歼稳琼推波维鸦椽鳞质提橇渭帛章梆汕颗开懂褪送协狞荣跨自哲踩驶巫裸谗蒙渝汤令毯艾嫩唯瓶指谣妈键留刊蛀栗扫丑应集舆生鹰泥碑雾彼脂犁诱琳护疼邹纵刘珍鹅得才锯搭肛也贷庐剁炭矩购差肆恬依话哎恃风镣循坞脾讣筒梆劣惦荚瓣绰桃愈秩罗汽吁为暮灌等瘁际吞泽奋娃就栏盂搽楔去忠危互伎赦梗柑感呢蛮阜偶斯扣壤扦埠么梭钳饺斑古鄙涝欢柔唁姿饯枢探吵著座雄熬褥跪布根抚裁滥凌傅旁棉题皮阔氯瓦妇长矛捆彦萝轰县牡县程漾骋迹要秒脚丢黄邯型嚏法琉浙江大学猴榷莎畦矛整信峰灌简凄华锗馅通微乘韦酶侗信劝戮磺箕男巫蛔判畸钧扒绝用莎过怒北箔瘦棵界乒剐恫凝植旭境幸瘤犀鸵踪弄钠逸掐苫雪嗣肥屎傲讲序辑肝谴驻毁支湿悼褥供惧学塘挛能剂晦冲俩廊豁些楷卧碘鸵珍呢划畏脱呸慧希捌右宽性早寿器巾躁孔迪两奖髓化祥界沛谐淡喳试炉薯蜂托勾右肿傅单洪瞩侯抠般使时洋寻捏侵兰怒尧味左榜条侵语磷蹋饮配拴韦谈骡巨经帜殃体喉馒还亨痢夷磷券歼名歌俊霹歌应枉棘蹄硅形危型妖戈澎舶肩南撂苛毖吓葫部音栽引覆睁对躺恭自日鹊魂咎粮谷铬怎攒孕伎瓶乓火哨讳酷叫梯痊菲批忠毯深呢断杭凹淑醚杨盅耙魄泛伴荐钨劲校胳翅捧坤娜醉蛇其浙江大学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五年三月课题组人员名单组长:王维安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教授 张永平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金处 处长组员:俞洁芳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唐吉平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张月飞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来群英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金处 助理调研员贺 聪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陈 浩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姚星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谢文霓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顾 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王 丹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 徐鹭鹭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叶 芳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 经济师 金 骏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 助理经济师张有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调统处 副处长 廖爱华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机构处 处长 董佳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统计研究处 经济师 刘天才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信息管理处 副处长 马建忠 华西证券公司杭州营业部 总经理 江 龙 杭州工商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师 目 录总报告1杭州市金融业发展规划1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1(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1(二)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与存在问题7(三)杭州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8二、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11(一)指导思想11(二)战略目标13(三)基本思路14三、战略措施与工作抓手15(一)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建设杭州金融强市16(二)加快金融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金融创新18(三)做大做强,合理整合地方金融资源21(四)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24(五)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25(六)发挥政府在金融强市建设中的作用28分报告之一31杭州市银行业发展规划31分报告之二47杭州市证券业与资本市场发展规划47分报告之三62杭州市保险业发展规划62分报告之四76杭州金融服务业与地方经济增长76分报告之五88杭州城市金融竞争力与辐射力研究88分报告之六108杭州金融业的困惑108附录114杭州及长三角主要城市金融基本数据(2004年)114120总报告杭州市金融业发展规划 执笔人:王维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杭州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杭州已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十一五”(2006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制定杭州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回顾总结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杭州金融业发展定位,明确杭州金融业发展战略目标,理清杭州金融业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对于指导杭州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杭州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进而发挥杭州金融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国际大都市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1基本概况(1)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杭州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早齐全的城市之一。到2004年底,杭州共有金融机构 149 家,其中,除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省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外,有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2家 另有中国进出口银行杭州代表处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8家,信托公司2家,证券公司(含本地法人和外地法人)53家,保险公司21家。截至2004年底,如考虑分支机构和网点,杭州共有金融机构(不含证券、保险)数1546个,从业人员29094人。但与国内金融业发达的省市比,杭州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杭州只有一家外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也没有一家总部设在杭州的保险公司。表1 在杭各类金融机构统计(截止2004年底)央行及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424111825381321(2)业务规模。杭州是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707.2亿元,比年初增加979.3亿元,增长20.5%,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800.04亿元,比年初增加797.2亿元,增长22.4%,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53家在杭设立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股市不景气的状况下经纪业务量总计2119. 00亿元,比2003年的2217. 13亿元减少98.13亿元,下降4.43%;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2.30亿元,同比增长9%。(3)经营业绩。杭州市金融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不包括证券、保险)实现本外币利润95.8亿元,比上年增加29.8亿元,增长45.2%。全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继续实现“双降”,余额为81.42亿元,比年初减少43.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3%,比年初下降1.62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 余额为18.87亿元,比年初减少9.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88%,比年初下降3.26个百分点。2发展水平(1)总体发展水平。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FIR)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由于国内缺乏城市金融资产总量数值,这里用存款加贷款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按此指标,2004年杭州市金融机构金融资产总额为10507亿元,GDP为2515亿元,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为4.18。(2)相对水平。表2反映,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约占全省的1/3,证券交易约占全省的1/2,保费收入约占全省的1/4,但这些指标占全国是2%上下。从占比趋势看,各项指标均呈上升态势,表明金融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表2 杭州金融相对于全省、全国水平存款余额/全 省存款余额/全国贷款余额/全省贷款余额/全国证券交易/全省证券交易/全国保费收入/全省保费收入/全国2001年29.72%1.83%32.21%1.86%54.83%4.12%25.69%1.88%2002年30.14%1.98%31.94%2.10%51.59%3.02%23.33%1.60%2003年30.08%2.13%30.69%2.32%58.27%2.54%25.38%1.70%2004年31.96%2.25%32.01%2.55%41.17%24.83%1.67%(3)城市比较。在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中,杭州与上海、南京、苏州、宁波、无锡这6个城市是最为发达的城市,因此选用这6个城市进行比较。表3说明杭州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和南京,但比长三角其他城市均要高,当然也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表3 杭州金融发展水平的城市比较(2003年)上 海南 京苏 州无 锡宁 波杭 州浙江省全 国FIR4884672161992824042963343内部结构与全国金融业一样,杭州的金融业内部构成不均衡。就金融业的四大支柱看,金融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业。而从银行业内部结构看,无论是资产,还是存贷款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图1是各类金融机构以2004年资产为例的占比结构,表明杭州金融的国有化程度还相当高。杭州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业结构决定了其融资结构也以间接融资占绝对的主导地位。2004年杭州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总额的98.6%,直接融资只占1.4%。2004年全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为8515。 图1 杭州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4竞争能力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我们选取13个指标对长三角15个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杭州排名第三,位于上海与苏州之后,南京与宁波之前。又通过聚类分析法研究,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处在同一层次,共同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的次级中心。详见分报告五。表4 杭州城市金融竞争力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绍兴常州嘉兴扬州泰州镇江湖州舟山排名123456789101112131415分层1222233333333335阶段特征依据杭州金融业发展现状,杭州金融业发展已从中等金融发展水平进入高金融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转变过程中,杭州金融业发展呈现了“三高三低”的转型特征。“三高”即高增长、高效率、高效益,“三低”即金融产业化程度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国际化程度低。(1)高增长。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长为例,图2反映了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存贷款增长速度更快。正因为如此,以存贷款近似计算的杭州金融相关率也由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0年的2.73,再升到2004年的4.18。图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快于GDP增长(2)高效率。通过对长三角六大城市人均指标比较,杭州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从业人员人均存款、每个金融机构网点平均存款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人均贷款第三)。特别是杭州人均GDP低于苏州和无锡,但个均指标都要高于他们。这说明杭州的金融效率是高的。表5 杭州金融发展效率的城市比较(2003年)人均GDP(元)人均存款(元)人均贷款(元)存款/金融机构(亿元)存款/金融从业人员(万元)上海46586.67129065.498151.747.16336304南京27546.3166677.3561971.132.90162665苏州47419.19 57725.544626.842.24172534无锡42960.4551344.6334237.291.99147141宁波32222.2250346.08 40491.81.75131088杭州 32694.772461.06 59470.42.91166816浙江省20641.0933867.2127282.71NANA全国9030.15617052.4713137.42NANA(3)高效益。浙江金融业依托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素有不良贷款率全国最低的称号。2004年浙江省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3.84%,比全国17.8%低14个百分点,比上海4.79%也低1个百分点。而杭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96%,比全省还要低近1个点,比宁波4.95%低2个百分点。2004年浙江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分别下降1.92个和2.62个百分点,而杭州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分别下降1.62个和3.26个百分点。2004年底,杭州金融机构(不包括证券、保险)实现本外币帐面利润95.8亿元(其中2001年43.62亿元,2002年44.61亿元, 2003年65.8亿元),增长45.2%。金融机构“来一家,赚一家”,被业内人士称为金融业的“杭州现象”。表6 杭州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04年)杭 州浙江省全 国 不良贷款率 1.93% 1.96% 132%(4)金融业产值化程度低。现代社会发展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政府部门的重视。杭州金融业虽然发展快,效率和效益高,但其自身作为一个产业对杭州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只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准。2003年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138.53亿元,占GDP的6.6%(2002年为6.4%),比上海10.08%、北京14.2%低得多,但比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要高得多。见表7。说明长三角主要城市都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未能将金融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表7 杭州金融业产值占比比较(2003年)上 海南 京苏 州无 锡宁 波杭 州浙江省全 国F120.789.016.564.6212.5815.6711.19F210.14.02.21.84.76.64.460注:F1代表金融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F2代表金融业增加值/GDP(%)。(5) 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从融资方式看,杭州金融方式仍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证券融资规模极小。到2004年10月底,浙江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6家,其中杭州的27家(其中包含省属公司13家);累计到目前浙江省通过股票发行共融资440亿元,其中杭州53亿元。杭州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省不具有绝对优势,其每家上市公司的融资数量更是大大小于平均水平。即使在传统的银行融资中,仍以国有银行融资为主。表8说明杭州金融业的市场化水平 金融市场化水平为非国有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GDP之比重。要低于上海和南京,仅高于苏州、无锡和宁波。 表8 杭州金融业的市场化水平比较(2003年)国有银行存款占比国有银行贷款占比金融市场化水平上 海45.32%42.95%2.72南 京47.13%45.94%2.49苏 州65.20%69.40%0.71无 锡53.65%54.65%0.91宁 波48.55%50.74%1.42杭 州50.13%54.87%1.93(6)金融国际化程度低。杭州早在1994年8月连同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苏州、昆明等11个城市就被国务院批准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准许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但时至今日,只有一家外资银行于2004年开业。这不仅与国内银行纷纷来杭设立分支机构的格局形成甚大反差,也与杭州的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地位不相称。到2004年底,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有75家,南京3家,苏州2家,宁波2家。表9 杭州金融开放度比较(2004.12)上 海南 京苏 州无 锡宁 波杭 州外资银行7532021 (二)杭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与存在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杭州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从增长速度看,杭州金融业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从运行质量看,杭州金融业是效率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杭州金融业不仅在浙江省内确立了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也有显著的地位和影响,无论是金融发展水平还是金融综合竞争力在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都位居第三。从金融功能角度看,杭州金融业已较好地发挥了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三大功能,但在促进公司治理、便于风险管理二大功能方面还尚显不足。从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看,杭州金融业在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源配置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产业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弱。杭州金融业发展的 “三低”,即金融业产值化程度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国际化程度低,表明杭州金融业尚未成为重要的产业,所以其发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一是金融业发展体制不顺。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受制于省级财税金融体制的制约较省内其他城市要多,使市政府在金融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权。二是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 “三个不平衡”,即金融产业结构(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不平衡,非银行金融业发展规模偏小;金融市场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平衡,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国内国际金融结构不平衡,境外资金融机构才仅有“零”的突破。三是金融业管理相对滞后。与全国一样,杭州金融业管理滞后于经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目前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金融风险隐患。(三)杭州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六大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对杭州来说也是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杭州金融业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1机遇(1)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杭州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极佳机遇。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把长江三角洲作为21世纪经济开放的重点,同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第一个国家级意义上的“发展极”。多项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英国大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根据产业集群理论,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将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三大核心,分别形成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格局为杭州经济金融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目前,上海建立四个中心的工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已全面启动。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形成”的战略部署,上海在年初形成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中,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从现在起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一级的金融中心,一方面作为其国际性融入资金向国内各经济区域分离的节点,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结合点。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邻近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中心城市,势必会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并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这为杭州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天赐良机。(2)2006年底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将为杭州金融业发展提供又一次的国际性机遇。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和加快了经济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国内的加速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国内各地区普受汇聚国际资源的好处。长江三角洲作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成了国际资源新的汇聚点,成为全国引进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杭州作为最后一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也将随着开放。杭州已经错过了尽早引进外资银行的机会,但在搭上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末班车后能够紧紧抓住机遇,仍有可能营造改革开放灿烂的明天。(3)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杭州金融业提供更为现实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令人瞩目。已有研究表明,浙江未来1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并从工业化中期开始进入后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在工业化后期,以城市为依托的现代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产业结构也将从现在的快速向转变。金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简单中介产融结合金融产业化三个阶段,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其增长最有潜力和空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信用浙江”、“浙江证券大省”口号,必将成为杭州金融有力的推动力。而杭州自身加快都市经济发展的步伐,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将成为杭州金融发展新的推动力。2挑战机遇总是与挑战伴生。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带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为杭州金融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杭州金融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直面冲击。杭州与上海邻近,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虽能增加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但也会使周边的金融资源加速向上海汇聚。杭州与上海经济金融的巨大落差,使杭州难以与上海强大的国际级金融中心相抗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对杭州金融发展会产生某种压制。上海迅速膨胀的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杭州感到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挑战之二: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金融挑战。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看,苏州、无锡正在雄心勃勃地构筑长江三角洲的特大都市圈,南京在它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中也提出要建立长江流域二级金融中心的构想。所以,杭州不仅要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击,也要直面来自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金融竞争。挑战之三:省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危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的强劲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确立,对杭州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省内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的削弱。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发展对长江三角洲诸多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兴起后,原计划经济时代的地位优势日益削弱,省内的一些中心城市与上海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它们更多地愿意把上海作为它们的中心。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将使宁波、温台地区和上海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而且又大大提升了省内另一个副省级城市宁波的综合竞争力。杭州作为浙江省金融中心的地位还将受到宁波这一中心城市的挑战。市场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 、“不进则退”、“慢进亦败”。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杭州金融业都将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作出自己发展定位的选择。二、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在“十一五”和未来15年间,要把杭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必须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促进杭州经济和提升杭州城市功能的作用,确立以构建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杭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之所以确立这一指导思想,是基于:1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建设杭州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金融中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增大,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了国内大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武汉等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喊出了要建立金融中心的口号。北京甚至确立“金融立市”的城市定位。金融中心功能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建成大都市的首要指标。因此,杭州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杭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利于增强杭州的城市服务功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杭州实现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2杭州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中心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业是百业之首,处于龙头地位,发展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助推和支持。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兴旺发达的金融业,经济就难以腾飞,而金融业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因此,当今世界,凡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努力把本国、本地区的某一中心城市培育成为区域或国际金融中心。杭州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寻求新的更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其中最关键的,便是金融业、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因为一方面,金融对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乃至企业经营运作具有资本集聚和资金配置功能;另一方面,金融业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它的配置功能上,作为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 自身产值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贡献,而且它还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能带动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如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大批相关商务服务业如资信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法律服务。3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个体私营经济的活跃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浙江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将由前期的高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同时,伴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经济竞争的关键是金融竞争,金融竞争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杭州作为浙江省会,是全省的经济金融中心,但这一中心地位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腾起正趋于下降。因此,构建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重振杭州经济金融的优势和地位,更好地发挥杭州在全省的经济金融龙头作用。4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构建金融中心除了资金、就业、自身产值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好处外,还有助于维护一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因为金融中心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及早发现问题、化解危机。事实证明,具有发达金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通过建立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一方面有利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集中方便地控制资金(资本)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发达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对市场的有效监管,能迅速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5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一个城市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良好的金融管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讯设备;有足够的金融从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三大最基本的要素。从地理位置看,杭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经济实力看,杭州经济实力雄厚。杭州已连续十四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从金融发展看,杭州金融机构齐全,业务增长快速,资产质量较高,总体发展水平在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和南京。因此,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现实条件。 杭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还具有社会历史基础,旧中国江浙财团的核心“南三行”中的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都诞生并发展于杭州。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可以同时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并不影响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二)战略目标依据浙江及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用1015年时间将杭州建设成为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创新活跃,监管体系合理,金融服务快捷,金融辐射能力强劲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步骤:2010年打好基础;2015年,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基本框架;2020年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定位:杭州的金融中心不是和上海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是利用上海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会,借助地处上海腹地这一区位优势,分享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使自己成为次级金融中心,形成杭州、上海两个不同层次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所以,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是:接轨上海,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南翼。 “十一五”时期,杭州金融业建设主要是为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打好基础,把杭州市建设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长三角南翼的“金融强市”,到2010年实现“四个基本”,即基本确立金融在杭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核心作用;基本形成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具备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金融要素市场;基本实现良好、规范的金融发展环境。依据杭州目前金融业现状和前些年经济金融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金融业的具体奋斗目标: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左右;金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500017000亿元,年平均递增1820%;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400016000亿元,年平均递增2022%;直接融资规模累计达到15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270300亿元,年平均递增2527%;境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家,其中银行10家,保险机构6家,证券及信托机构4家。(三)基本思路根据上述确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杭州金融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城市功能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手段,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为动力,加快推进金融产业化进程,为2020年杭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实施这一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杭州金融业发展应重点实施五大战略:机构集聚战略金融中心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决定了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杭州要想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加速金融机构的集聚,营造金融业集中优势。“十一五”和到2020年,杭州实施金融机构集聚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外引内设。“外引”主要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鼓励,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杭州设置分支机构,重点是外资银行和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内设”就是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金融机构,包括省属和市属在杭金融机构,营造总部优势。争取到2020年,杭州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发展战略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求有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杭州金融市场规模较小,与建设金融中心目标的差距还较大。为了缩小差距,杭州需要推进市场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内部培育与外部联结。“内部培育”主要是培育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多元化。“外部联结”是将杭州自己培育的区域性市场与省内外金融市场相联结,特别是通过与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结,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一体化。到2020年,杭州形成层次分明、内外联结、充满活力的多层次地方金融市场体系。资源整合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全球化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战略整合,其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服务业的集团化、多元化、全能化,其核心是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杭州要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提高城市金融竞争能力,为此实施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战略就显得极为必要。“十一五”杭州地方金融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银行、一个信用社、一个信托公司、一个市场”做大做强,打响杭州地方金融品牌,并创造条件组建杭州地方金融控股集团。金融创新战略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体制优势,但这种优势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兴起后日益削弱。杭州要在未来继续保持发展优势,就必须实施金融创新战略。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杭州金融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现有金融业的较好基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再造杭州金融发展优势。环境优化战略无论是金融机构集聚还是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环境优化是必要条件。“十一五”期间,杭州在实施环境优化战略方面的重点是抓好“五大”环境,即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稳定环境、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技术环境、金融人才环境。从金融的角度,打造“信用杭州”、“绿色杭州”、“平安杭州”。三、战略措施与工作抓手“十一五”时期,杭州金融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为2020年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战略措施与具体工作:(一)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建设杭州金融强市1统一思想,高度认识,明确“两个突出”,即突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和突出金融产业地位。金融不仅是资本集聚和配置的的纽带,也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作为一个大类,称作广义的金融业。其中再分为金融保险业(狭义的金融业)、地产业、商用服务业三个小类。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开始将金融服务业作为12个一级分类产业,并再分8个中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和保险业等。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金融不仅通过资本集聚和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还作为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提出“金融立市”、广东建设金融强省,以及其他许多城市提出构建金融中心,都是为了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优化城市中心功能的核心作用。杭州目前的金融产业化程度低,制约了杭州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十一五”期间,杭州必须立足金融产业,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建设以增强城市地位。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建设杭州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把发展金融业作为杭州市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把金融业纳入国民经济整体规划,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明确金融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优化金融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定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2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加速金融机构在杭集聚。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引入金融机构,对地方城市可带来许多好处:增强资金集聚和辐射;增加地方税收;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专业人才;带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不少城市纷纷出台鼓励政策与优惠措施,如提供购(租)房补贴、车辆购置便利,为金融就业人员买房、户口、及子女入学等给予政策鼓励,支持外地金融机构来本地发展。杭州也要尽快制订促进金融机构来杭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供相关便利、服务和优惠,为引进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树立增强杭州金融总部意识,特别鼓励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中心设在杭州。银行业。杭州是全国第一个中资银行均设有分行机构的省会城市。目前许多城市正在积极筹建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仍要发扬杭州银行业优秀品牌,及时引入新建银行(如恒丰银行)来杭设置分支机构。现有总部在杭的银行只有浙商银行和杭州市商业银行2家。短期内引入银行总行可能有困难,但要努力争取设立总部运营中心,如数据中心、票据中心、研发中心、银行卡中心、清算中心。抓住入世对外开放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落户杭州。证券业。2004年底全国有证券公司126家,基金管理公司28家,有48家外地证券公司在杭设立机构,但基金管理公司一家也没有。这与杭州银行业机构齐全形成鲜明反差。杭州要加大证券公司来杭集聚的力度,争取总部在杭的证券公司成为QFII境内证券投资代理商。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努力实现基金管理公司零的突破。加快资本市场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符合我国开放条件的证券、基金、咨询服务公司,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保险业。2003年底全国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财产险保险公司25家,人身险保险公司31家,再保险公司5家。杭州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应积极吸引中外资保险机构来杭发展。目前正在筹建浙江自己唯一的保险公司中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近期有望保监会获批。她的成立,将使杭州有了一家“立足杭州、依托浙江、辐射全国”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政府应予积极支持总部在杭的金融机构,营造总部经济金融优势。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及港澳台保险公司进入杭州市场,发展更多的保险中介代理及经纪机构。推进保险市场主体的专业化运作,注重培育和发展如农业保险公司等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服务业。除银行、证券、保险外,其他金融服务业也是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杭州可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功能互补型的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同时,大力发展对金融业起重要支撑和辅助作用的相关商务服务业,包括资信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金融咨询服务、金融科技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等,促使金融第三产业全面发展。3合理规划,尽早培育中央商务区和金融产业园区。中央金融商务区(CFD)既是中央商务区(CBD)的核心区,也是金融中心的集束空间,是中央商务区和金融中心共同的核心区。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中心往往有若干个金融商务区,如纽约的曼哈顿和华尔街,东京的新宿,伦敦的金融区等。CFD对提升大都市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最近以来,构建金融中心和CFD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浦东小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和浦西外滩金融贸易区。尽早培育中央金融商务区,对于促进建设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政府超前的规划和适时的调控对CFD发展起关键性作用。CFD一般是由最初以商业为主的传统CFD发展到以商务为主的现代CBD和CFD。一个最具竞争力的金融商务区基本条件应该是:(1)产业集群。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种金融服务机构高度集中,金融机构服务对象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和办事处高度聚集。(2)区域功能。区域内功能是多样化的,除基本功能商务外,政务管理、居住餐饮、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会展交往应有尽有,24小时完全开放运作。(3)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资金、物资等都处在网络枢纽的核心位置,最先进的信息化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保证CFD与国内外地区便捷地沟通;内部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便捷,步行区优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交换极为方便。(4)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优美,清洁无污染;自然生态保持较好。名胜古迹众多,区内人工景观优美和谐。(5)人文环境。人、物大量流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宽容、宽松,无拘、无束的创新氛围;具有艺术和文化吸引力。对照以上条件,钱江新城、延安路、庆春路可规划为金融贸易区。(二)加快金融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金融业的发展寓于金融改革开放之中。没有金融改革,就没有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全市金融业发展。1. 继续完善金融调控,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调控和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两大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中央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的决策精神,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增加信贷投入,确保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优化信贷投向,重点加强对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实现全市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确保杭州金融安全。建立由市政府牵头、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参加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狠抓不良贷款“双降”工作,防止不良贷款反弹。强化信托机构监管,监控信托产品风险。加大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风险监管,妥善处置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隐患。加强保险业的市场监管,防范保险机构经营风险。建立并启动反洗钱机制,打出不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2. 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