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一、汉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科学地阐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正确地认识一种文字的性质,是正确解决有关这种文字种种问题的基础。 1、比较的原则索绪尔关于世界上文字的分类:文字的共性文字起源于图画。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既表音又表义。展开: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关系密不可分。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非单纯的语音或语义。 表意系统的文字:表音系统的文字:(1)音节文字(一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节)(2)音素文字(每个形体符号表示一个音素)2、依据标准的不同,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汉字的性质,也就是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人们注意,至今成了我国文字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讨论的人很多,意见分歧很大。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汉字较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字母系文字复杂得多,加深了研究的难度;二是因为研究者的角度各不相同,使用同一个术语,概念的内涵也不一样,没有共同的前提自然得不出相同的结论。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的性质。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的原则。A、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若全面的分析汉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可归纳三种类型。一、来源于象形字、指事字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二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三、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 B、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就是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词组,第四级是句子。世界上的文字有几千种,从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语言单位看,主要有三类: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叫做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B、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字符看汉字的性质。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既有音又有义。字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记号:在意义上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英文、俄文或日文假名等作为字符来将,是音符,毫无意义可言,所以说是表音。汉字字符构成较复杂。意符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符号。汉字的音符是借用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汉字在隶变以前,主要由意符、音符构成,记号极少。隶变以后,独体表意字作为字符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变成记号。但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仍然是由意符、音符构成的。各种不同说法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汉字使用的符号即构成汉字字形的符号所能起的表意、表音等作用来为它定性的,另一类是根据汉字所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即语言单位的大小,来给它定性的。 属于前一类的,有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意音文字说,商代甲骨文为形意文字、周代以后汉字为意音文字说,古汉字为表形文字、隶变后汉字为表意文字说,以及古汉字为意符文字(即意音文字)、隶变后汉字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属于后一类的,主要有语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汉字的类型归属的不同说法:1、(1)意音文字说 (2)语素文字说、词文字或词语文字说。 (3)表音文字说 (4)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2、语素文字说语素音节文字说(现代)思考:为什么把汉字看作是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成字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首先.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合系统中的单位看,汉字是语素文字。根据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语言结构系统中的单位来看,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汉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什么单位呢?汉字主要记录汉语里的语素。例如“学习”这个词,写下来是两个字,这两个字代表了汉语里两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语素。由于汉字记录语素,代表语素,汉字也就有了所谓“字义”,显然,这字义是语素义。汉字代表语素是汉字区别于表音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表音文字所记录的不是语素,而是纯粹的语音单位。例如记录英语的拉丁字母,除有形有音外,它不表义,它只代表音素,作为记录英语的文字符号,它仅仅是表示一定语音的字母。汉字也记录少量非语素的音节,如“葡”“萄”“枇”“杷”等。这些音只有p to p p等语音,而不独立表义。但汉字所记的这类音节,并不同于音节文字中的文字符号。因为音节文字中的文字符号是专门用来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如日文的假名“夕”是记录音节的,而汉语中的这类音节仅仅是某个多音节语素中的具体音节,它们只有处在“葡萄”“枇杷”等多音节语素中,才具有代表音节的作用,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字形上往往还有标义的成分,如“葡萄”二字所从的“艹”,“枇杷”二字所从的“木”,标志着“葡萄”“枇杷”的种概念范畴,这种情况是音节文字不可能有的。这样一些字的存在,不妨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其次, 从汉字所用的文字符号本身的性质看,汉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文字系统。文字所使用的符号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只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汉字里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字中的形旁属于意符,因为它们跟它们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有直接联系。汉字里的音符指形声字中的声旁。虽然汉字和表音文字都使用音符,但汉字的音符同表音文字的音符有很大区别。表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汉字的音符是借现成汉字充当的,属借音符性质。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象形字大多变得不象形了。如古代汉字的“”“”演变成了今天楷书的“日”“月”,在字形上已经看不出与太阳、月亮的联系了,因此可以说已变成了记号。但是这些“记号字”在形声字中常作形旁或声旁,还起着表意或表音的作用,可见还不是单纯的记号,而是具有双重的性质:对古代的象形字来说,今天已演变成了记号,从形声字的偏旁看,这些字符号一直到今天仍保持着意符或音符的性质。由于现代汉字以形声字为主,而形声字是意符和音符的结合,虽然音符是借汉字来充当的,但它毕竟是汉字的表音成分,记号在形声字中还起着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因此,从汉字使用的字符来看,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一种文字系统。汉字是语素文字和汉字是由意符、音符组成的文字系统,这两个方面是相关联的。语素文字要表示语素的意义,所以会选择意符和借音符性质的音符。把汉字两个方面的性质联系起来看,可以说汉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表示的语素文字。 3、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的原则(书上)4、联系汉字发展历史的原则。汉字从象形字发展到形声字占优势,从甲骨文演变为今日的楷书,始终没有改变成别的文字系统。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长期存在下来的一种文字系统。汉字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下来?这个问题颇引起人们的思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同语言的关系是依附语言、记录语言。如果一种文字能适应它所代表的语言的特点,能在发展中不断地、充分地改进自己,使自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否则,它就会丧失生命力,为别的文字系统所取代。(2)汉字构形方式的三个阶段: A、象形符号阶段; B、象形符号阶段向表意符号转化的阶段 C、形声字阶段二、汉字的特点文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性质是根本,而特点是由性质派生出来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从汉字的造字法看(以形示义,义寓形中)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汉字的单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还有义,这是汉字的特点。“衣、医、依”虽然都读y,但是意义不同。“衣”是衣服的衣,“医”是医生的医,“依”是依*的依,一目了然。如果写成汉语拼音y,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汉字具有表意性,它的形体可以负载较多的文化因素,这也是和拼音文字不同的。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而语素是音义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它可能代表好几个语素,可能表示好几个音节,但是独立地看,每个汉字必定是表示一个音节的,必定是表示一个语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三者之间密不可分。这一点与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等,它们有形体,有自己的读音,但是没有意义,因此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为它们记录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没有独立地和语素对应,因此单独看都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汉字的这个特点,所以我们初学汉字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进而学习词就不困难了,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电流、电机、电表、电动”,而对这些个新词,我们基本上不用重新学习记忆,很容易理解掌握,因为我们学会了一个一个的汉字,实际上就等于学会了一个一个的构成词的语素,掌握了这些构词成分的形、音、义,再来学习理解这些个词语,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观音素文字,人们在学习字的时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只有26个字母,几节课就可以学会,日文有50音图,初学也很容易,但到了学习词的阶段,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拼写形体,记忆起来也并非易事。2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汉字系统的字数,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万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万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千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千5百个。汉字字数众多的根源在于汉语的特点。由于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比较少,和语言中的语素的数量相比较,简直不成比例。比如现代汉语声母和韵母拼合组成的基本音节只有4百来个,再配上四个声调也只有1千2百多个,而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中的语素,多达数千个,在这种情况下,读音相同的语素就非常多,加之含此词形简短,以双音节此为主,但因借此也非常多,而且往往是常用词,假如书面上不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把这些同音的语素和词区别开来,就会造成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影响交际使用,影响人际沟通,严重的甚至有可能早引起误会,造成损失。汉字字形分化字义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分化过程看出来。比如“云”,本意就是云彩的云,后来增加了“说话”的意义,为了区别,便另外造了一个“雲”來区別;“其”本来就是簸箕的意思,后来产生了表示第三人称的意义,于是人们便在院子基础上增加一个竹字头,构成“箕”;“莫”,从构形上看是太阳淹没在草丛中,就是傍晚黄昏的意思,后来引申出否定的意义,表示没有人,为了区别,于是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另加一个“日”来区别,这就是“暮”字。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昏-婚”、“然-燃”、“止-趾”、“采-採”、“益-溢”等等。可见,汉字字数繁杂,有其不便于学习掌握的一面,但也有其便于区别意义的一面。汉字的结构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汉字笔画很多,以7千个通用汉字为例,笔画在7画至15画的多达5千以上,最多的一个汉字笔画多达36画;另一方面,汉字的结构单位笔画和部件,在组合成子是不是按照统一的方向排列组合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开,多向行进,具有平面型特点,而且结构单位的组合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画组合有相离、相接、相交几种,部件组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框架结构等,而且很多子往往是几种方式的总和,结构就更复杂了。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按一个方向行进的。所以学习汉字,只知道笔画部件,不知道结构方式,依然无法把一个字写出来。而且汉字结构中可以说是没有表音成分,虽然汉字系统中有数量众多的形声子,但是形声字的音符并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很多依然是独立成字的,更主要的事,现代汉字形声字的音符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表音作用,有的音符在一个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个字中不能表音,这种种情况夹杂在一起,很难判断,例如“台”在“抬胎邰”中是表音的,在“殆怠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根据现代形声字音符的表音情况,如果用音符去推断一个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大部分都有可能出错。而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汉字既然实行绳子,那么就可以利用其音符来推断字音,结果常常推断错误,闹出笑话来。例如下面这些汉字,之所以读错,就是人们盲目使用音符推断造成的结果:“诣、愎、菅、龋、啮、酵、涸、烨、酗”。人们常说,汉字难读,这同汉字结构上不能表音不无关系。3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二维的平面型方块体汉字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4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现代的英国人、美国人看600年前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的诗,比较困难,有点像外国诗。相反,汉族人读2000多年前的论语和孟子倒比较容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稍加指点就容易读懂。这是因为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也就是用字的变化比字音的变化慢。这就是汉字的超时代性。北京人、上海人、福州人、广州人,要是不说普通话,不相互学习对方的方言,就很难用语言互相沟通,可是书信往来毫无困难,可以看同一份人民日报。这是因为方言之间语素意义的差别小,语音差别大,也就是说各方言用的字大致相同,只是读音不同。这就是汉字的超方言性。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汉字的超时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语素意义的变化。虽然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古今汉字结构方式、结构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语言中的基本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同,即都是记录语素(在古代同时又是词),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贯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国历史上宋、元、明、清时代的小说,我们今天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同时代的用拼音文字记录的文献,今天一般人就很难看懂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词语读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拼写(当然不是绝对一致,比如英语单词know中的k今天就不发音了,但拼写没有调整)。汉字的超空间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汉语方言复杂,有七大方言,如果细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间的差别特别大。口头上,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如果谈话,就好像是在同外国人说话,互相不知所云,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否则就不能进行沟通。可是书面上用汉字笔谈,就出现了非常奇妙的情况: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假如没有汉字,不同方言间的交往怎样进行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当然,汉字的这种沟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处在于汉字记录的是汉语,虽然汉语方言众多,但各个方言的语法结构特点(词的特点、句子的特点)是一致的,语素意义差别小,不然,同样也是看不懂的。用汉字记录的日语,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却不能看懂其内容,有人夸张地说学习日语的人往往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而学习汉语方言,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学习汉字,需要我们认识汉字的超时空作用,也要注意到,汉字这个特点的根源还是汉语的语法、词汇系统古今、方圆方面的共通性,汉字的这个沟通古今和沟通方言的作用,其实仍然是汉字基本上适应汉语这个特点的反映。5.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一些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第二节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字正是一种能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汉字与汉语相适应表现在哪些地方呢?1.汉字适应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特点。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语素、字、音节往往是一致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意义,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很方便。这是汉字生命力强的一个根本原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两者基本适应。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常常要用音素来表示。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是在单数的后面加-s ,例如bookbooks, pupilpupils。这种变化用字母来表示很容易,如果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表示就很困难。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汉字延续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旧充满了活力,仍然能够为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的生活服务。相反,如果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不适应,使用非常困难,汉族的祖先就不会死抱住一套不适应汉语的文字体系不放。2.汉字适应汉语同音语素多的特点。汉语为单音节语素为主,同音现象很多,产生了在书面上区别同音语素的需要。汉字用不同形体的方块字记录同音语素,使它们在书面上有了区别,便利了交际。如“工、公、弓、攻”念起来一样,写下来形体各异。这对区别语素义很有利,特别是对于以目治为主的文言文更方便。3.汉字适应非形态语言的特点。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如英语说“一本书”是a book,说“两本书”就是two books了,英语用s这个辅音音素表示复数。汉语没有这类形态变化,无论说“一本书”或“两本书”,“书”没有不同的形态。因此,从这一点看,用汉字记录汉语,决不会感到不便。4.汉字适应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汉语方言复杂,同一个语素,用方音来念,可以迥然不同。如“书”,北京念sh,四川念s,湖北念x,可是用汉字写下来,“书”这个形体各地都能理解。为什么?这就是汉字具有所谓“超方言”的性质。汉字在书面上可以突破方言分歧的局限,适应了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特别是隶书、楷书产生以后,两千年以来,汉字形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了如此统一而稳定的汉字,才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看懂彼此写的书面语,这就是汉字具有的“超方言”的魔力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往往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汉字和汉语基本上相适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领会: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不过,汉字同语素对应,并不是说汉字与语素相等,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汉字和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毕竟汉字是文字单位,而语素是语言单位。汉字和语素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能表示几个不同的语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车站”的意义;也可能是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像外来词“沙发、吉它、马来西亚”等是受外来词读音的影响用汉字转写,其中的汉字没有独立的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不考虑,汉语传统中还有一些联绵字,都是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犹豫、踌躇”等。当然,大部分汉字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山、河、灯、人、看”等。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比如英语的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一个词(尤其是动词)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样的,其音素要发生变化,这样的语言用音素文字记录比较合适,而动词类似的含义,汉语是用一个个独立的语素(词)“正在、曾经、已经”等表示的,这种变化用写法固定的汉字记录就比较合适。又如英语的复数要在名词后加词尾s表示,这个语素也是在词内部增加音素(即内部屈折)显示出来的,而汉语,复数是增加一个语素“们”表示,非表人名词主要在前面加数量词体现,不是在词内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用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汉字用来表示类似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就会困难重重。汉字与汉语相适用,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借用来记录朝鲜语、日语的情况反证。日本、朝鲜曾经先后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汉字只能记录它们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对于有形态变化的部分,写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汉字简直一筹莫展,所以日语、朝鲜语用汉字记录不完全合适,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态变化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谚文,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而且历史上,汉字曾经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借用,但是并没有被直接借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适合自己民族语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语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 “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们看几组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异的汉字,对汉字的这种区分同音词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ju(阴平):居、鞠、拘、狙、疽、驹、苴、掬、琚、趄shi(去声):是、市、式、事、示、视、世、势、适、试、室、蚀、誓、逝、柿li(去声):力、立、沥、呖、例、利、里、粒、励、笠、历、莉、荔、栗、丽、隶yi(去声):意、义、艺、易、翼、异、奕、翳、亿、抑、屹、役、逸、肄、臆、谊上面4组汉字,每组声韵调完全相同,可是汉字字形差别非常大,这样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利用汉字的这个区别功能,用声韵完全相同的汉字编写了一个施氏食狮史的故事,抄录在这里供大家欣赏: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假如用拼音文字记录这些语素,按拼音文字的规则,读音相同的语素,其字形也应该相同,那这些语素就根本无法从字形上区别开来。汉字从古代的表意字发展到形声字,为什么没有再进一步跨进拼音文字的行列,这同汉字的这个有效区别同音词的功能不无关系,而且这也是不少人反对汉字改革,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一个重要的理由。的确,拼音文字从目前看是无法解决汉语同音词问题的。第四,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同样的词语,虽然各地发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个汉字记录,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汉字具有很好的沟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难以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汉字在维护汉语的统一,避免汉语分裂成不同语言方面,可以说功劳赫赫。在欧洲,许多不同的语言,互相之间的差别比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但它们是不同的语言,而汉语各地方言,虽然差别较大,但是用统一的汉字记录,才没有进一步分裂,而且也因为汉字的维系作用,谁也不会认为汉语的方言是不同的语言,虽然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把汉语的一些方言看作是不同语言(参见哈特曼、斯托克语言学与语言学词典),但这种观点不可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能这样长用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汉语的特点。所以我们学习汉字,研究汉字,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要看到汉字的不足,在对待汉字的问题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汉字的作用 汉字曾是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是构成东亚汉文化圈的要素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曾在历史上发生过极大影响,其影响到现在也绵延不绝。中国境内各民族、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都曾以它为正式甚至唯一的书写系统。汉字成为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与儒教(中国周边地区对于儒学的称呼)、佛教等的传播密切相关,其情形正如基督教传播对拉丁文所起的作用。在朝鲜半岛,汉字的传入与使用,与儒教经典的传入与使用同步。在日本,最早的汉字传入的记载,同时也就是最早的儒教经典传入的记载,那就是百济博士王仁传入论语等汉籍,论语便是标准的儒教经典。在越南,汉字随“化训国俗”的儒教诗书传入,所以古代越南人又把汉字称作“儒字”。随着东亚各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确立,儒教经典成了东亚各国的通用教科书。这样的历史延续了一二千年,学习汉字的历史便也同步延伸。当然,后来还得加上佛教乃至道教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东亚各国所使用的佛经,还依然是中古时翻译过来的汉文佛经,除了读音的区别,其他毫无二致。在使用汉字的同时,有些民族或迟或早也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在创制自己的文字时,汉字往往会成为参照的样本。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汉字的偏旁,而“假名”的说法与“真名”(汉字)相对,显示了浓厚的汉字尊崇意识。朝鲜半岛的“谚文”虽然是拼音文字,但也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方式,而“谚文”的说法也与“真书”相对。越南的“字喃”(又称“喃字”,即“南字”“南方之字”之义),利用了汉字的构件(偏旁)和构字法(“六书”中的假借、会意、形声等法),读音依据“汉越音”(唐代传入越南的汉字读音),以“南字”与“中字”或“北字”(汉字)相对。中国历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都利用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西夏文字体也仿照汉字,有篆、楷、行、草各体。水字借用汉字创新,造出四百余字。 在使用汉字与创制本民族文字之间,很多民族都经历过一个阶段,即利用汉字来表达本民族语,或借其音,或借其义,或音义同借。如朝鲜半岛新罗时起有“乡扎”、“吏读”,日本奈良时代有“万叶假名”,中国的壮族、瑶族有“土俗字”,纳西族有“哥巴文”,南诏、大理有“僰文”(今白族称“白文”)。其中“白文”即利用汉字,又增损笔画,记录白语语音,兼具利用和造字两种性质(白族最终没有创制本民族文字)。汉字曾经比各民族文字更高级,更时髦。在古代的朝鲜半岛,汉字级别最高,“乡扎”、“吏读”次之,“谚文”再次之。古代日本人写文章,善用假名的,不如善用“真名”的,“真名”就是汉字;男人多用汉字,女子多用假名,文字等级暗示性别差异。明代时的琉球国也曾是这样,上等子弟读中国书,下等子弟读日本书,汉字比和字(假名)高级。越南的汉文学作品,远多于“字喃”文学作品。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风东渐,也由于中国积弱,在东亚各国,汉字的地位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有的限制使用汉字,有的禁止使用汉字,有的走上了拼音化道路。即使是简体字,也是各简各的,谁也不服谁。比如一样是“文艺”,我们简化成“文艺”,日本简化成“文芸”;一样是“横滨”,我们简化成“横滨”,日本简化成“横浜”(上海虹口的“横浜桥”即来源于此)。这在历史上是难以想象的。但究其实,也怪不得别人,连我们自己,不也曾把拼音化作为文字改革的方向吗?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向伟大复兴,汉字在东亚各国重新受到重视。日本算是有“先见之明”,一直没有放弃使用汉字;韩国恢复了常用汉字的教学,在公共场所开始并用汉字;越南也出现了有意思的声音。可以预见,以后中国人去东亚各国旅行,会像古人一样方便,因为到处都有汉字。与汉字的影响密切相关的,还有“汉字词汇”(又称“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案版】小学五班级上册 小篮球
- XX市CIM基础信息平台数字工程应用项目建设要求
- 2025年环境工程原理与技术模拟题
- 前滚翻教学课件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小学全科考试复习策略及预测题实战演练
- 2025年高级产品经理面试实战模拟题与答案全攻略
- 2025年电子商务初级实操面试模拟题集专区
- 2025年初级客户经理应聘指南及面试模拟题解答
- 初中地理片段教学课件
- 2025年人力资源经理招聘面试实战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 协及医院老年综合评估表格
-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精选青少版新概念1B-unit1课件
- 高二英语词汇表(含音标、分单元)
- b737培训课件49-6章apu滑油本是针对飞机737CL机型级的概述
- 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技师理论知识试卷5套(完整版)
- 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
- 英语四级词汇大全
- 压力性尿失禁
- SB/T 10029-2012新鲜蔬菜分类与代码
-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