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P2P网贷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P2P网贷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P2P网贷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2P网贷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商业务的扩大,阿里小贷、P2P网络借贷等与金融相关的产品陆续出现在公众面前,本文分别对P2P网贷和阿里小贷的特点进行阐释,并就客户群、资金来源、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发挥各自优势的思考,并对两者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下载 【关键词】P2P 阿里小贷 互联网贷款 比较分析 展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商业务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结合愈加紧密,由此而诞生的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阿里小贷、P2P网络借贷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整个互联网金融当中,源自英国的P2P网贷与本土新兴的阿里小贷各有特点,竞争也最为激烈。 一.P2P的发展现状 (一)P2P的含义 “P2P”指“点对点的信贷或个人对个人的信贷”。其本质为连接个人资金借贷双方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是一种与互联网、小额信贷等创新技术、创新金融模式紧密相关的新型借贷形式。 (二)P2P借贷的特点 1.门槛低,客户群体大众化。P2P信贷避开了传统金融机构所青睐的大企业和数额较大的借款人,也并不怎么涉足热门投资领域,而是将客户群定位在了信用较好但缺少资金的群体。它的准入条件非常宽松,有几千甚至几百元的资金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借贷。这极大的便利了借贷者,使得贷款能在普通民众之间普及。1 2.贷款方式网络化。P2P信贷的借方和贷方通常并不进行面对面进行商谈,而是凭借网络作为桥梁,依靠中介平台来完成借贷行为,因此,P2P信贷被直接称为“网络信贷”。 3.重信用,抵押、担保都可免。P2P信贷的借款人一般不用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全凭个人信用进行贷款,这无疑对缺乏抵押品的个人和企业是一个福音,这也使得P2P能够真正的造福于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借款者。 4.一对一,直接明了透明化。P2P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贷款的直接透明化,出借人和借款人在签署合同时可以一对一地了解对方的信息,在发放贷款后,出借人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还款进度等。但这个优点是有一定相对性的。它是建立在借款人发布在网上的信息完全真实的基础上。如果借款人蓄意隐瞒或编造假信息,P2P平台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甄别和查明,这会使得出借人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阿里小贷的发展现状 (一)阿里小贷简介 阿里小贷是阿里巴巴将金融业务引入到互联网行业中,借助“诚信通”、“诚信通指数”等信用数据所建立的信用管理体系来控制风险,构建围绕小微企业、网商等的小微信贷系统 阿里小贷通过网上申请、数据处理、标准化流程模式,为会员提供线上的快捷金融服务。阿里小贷到2013年12月30日贷款总额100亿元,客户数量超过64万,坏账率不到1%,年化贷款利率大致为17%18%。2012年的利润为3.6个亿。90后以及80后的企业主大约占到了贷款总人数的八成。 (二)阿里小贷的特点 1.客户资源庞大。阿里小贷依托于阿里巴巴,与淘宝、天猫的海量消费者与卖家形成了很强的用户黏性,可以很好的利用其客户资源。同时,由于淘宝、天猫等平台收集了详细的客户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这也有利于阿里小贷筛选出优质客户,形成庞大而稳定的客户群。 2.较低的坏账率及贷款成本。阿里小贷公司可以很好的对贷款客户进行数据的查找、调阅,了解其经营的好坏,进而控制贷款逾期与坏账的发生,同时有着多种的还款方式以及强大的惩罚机制,小微企业的坏账发生情况较少,做到了不良贷款率低于1%,低于同业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3.贷款效率高。“阿里小贷的放贷速度是银行都无法比拟的。从客户提出申请到商户受到贷款,只需点点鼠标,短短几十分钟后资金立即到账”,这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中小企业贷款“短、急、频”的特点,为小额贷款提供了最大的便捷。 三、P2P与阿里小贷的优劣势比较 (一)客户群阿里小贷优于P2P 阿里小贷的贷款针对于阿里巴巴集团的会员客户,“阿里巴巴小贷公司对贷款人的要求为注册期满6个月的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或者是中国供应商会员,需要拥有个人实名认证的支付宝账户,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浙江、深圳和广州,且注册时间满一年”。阿里小贷客户群的精准定位成为了它的一大优势,它的客户资源庞大并具有连续性。同时这些网络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其交易情况、物流数据等,有助于阿里小贷进行全方位的客户评价,这些都成为了其独特的竞争力。 相对而言,P2P的客户群则要散乱的多。它的客户既可以是线上的商户,也可以是线下的商户,既可以是小企业,也可以是个人。它的准入条件也非常宽泛,有几千甚至几百元的资金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借贷。P2P借贷的准入门槛更低,普及率更高,难以监管,一旦出现贷款违约事件,将会给客户带来较大的损失。 (二)资金来源上P2P广于阿里小贷 根据银监发文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储蓄,其资金来源只有股本和贷款。“当前阿里小贷旗下的两家小贷机构只能向银行借入不超过注册资本的2倍的资金,总资本只有24亿元,尽管阿里小贷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理财产品等引进了一定的现金流,但依然不能满足阿里小贷的资金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阿里小贷贷款规模的扩大。”相对而言,P2P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P2P的功能主要以信息平台为主,其运营资金与所服务的贷款资金严格分离,因而其运营规模所受资金限制也比较小。 (三)风险防控上阿里小贷强于P2P 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阿里小贷具有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阿里巴巴集团多年积累的线上交易数据以及其后台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得其在客户的筛选和跟踪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第一步选择客户时,它就将贷款客户确定在了一个信誉度较高的优质范围。而在完成贷款审核进入贷款发放环节后,阿里小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贷款的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如果出现逾期还款的现象,阿里小贷也将用户进行处罚。阿里小贷在风险防控上有显著优势。相对而言P2P的风险防控则面临的一个重要劣势。由于P2P的准入门槛较低,用户良莠不齐,很可能出现借款人信用材料虚假的问题,而一旦借款人违约,资金风险将全部转嫁到出借人一方,P2P并没有有效的讨债手段,出借人将承担巨大的损失。 阿里小贷和P2P各有特点,总的来说,阿里小贷的风险防控和客户筛选成为了它无可替代的竞争力,这使得它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P2P与阿里小贷的前景展望 (一)P2P的前景展望 由于P2P市场的宽松和以及其隐藏的巨大风险,我国会加强P2P相关法律的制定,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规范P2P的市场,这将有利于规范和健全金融市场,但也会使P2P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它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它的有些业务会被限制或禁止,这可能会阻碍P2P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目前的P2P平台更倾向于间接融资,部分P2P已经成为担保机构或准银行。一旦它们成为金融机构,就必须面对传统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相对于发展成熟的银行而言,P2P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并无优势。因此,单纯P2P平台在未来也许不会再有那么强的竞争力。若发挥p2p的优势,使之与其他机构整合,将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2011年9月29日平安集团创立的陆金所,标志着大型金融集团开始正式涉及P2P领域”,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介入P2P对其是有很大好处的。目前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涉足不深,但互联网金融毫无疑问是它们拓宽市场和业务的良好选择。如果商业银行+P2P的模式将拥有独特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阿里小贷的前景展望 阿里小贷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坚持创新。一方面,阿里小贷应设计新的产品来应对客户群体的需求变化,从贷款期限、贷款额度等方面,进行更加个性化的定制,弥补量化交易模式过于统一化的问题。另外阿里小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资金来源的创新,以解决其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入新股东等方式,更好地扩大其资金量。目前阿里小贷还没有和P2P融合的打算,但小贷公司与平台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趋势。通过平台融资,阿里小贷将不用再受制于资本限制,可以扩大规模,实行更好的经营。而P2P与阿里小贷相结合,也就间接地与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相结合,网贷与网购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也能够使得P2P更好地进行信用评价和风险管理,并且吸引到更多网购的潜在客户。这对P2P与阿里小贷而言,都是一件双赢的事。 注释 1钮明.“草根”金融P2P信贷模式探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参考文献 韩天明,孟艳华.P2P网贷与网购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