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现象。无数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原理。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为序列回顾中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政策指导意义。 下载 【关键词】产业集聚 理论 现状 一、引言 产业聚集是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备受关注的地缘现象。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加速了产业的创新。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因为其北部铜产业群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彰显而变得引人注目。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创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的聚集再一次让人们眼前一亮。在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和香港,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亚洲非常重要的航运和服务中心之一。截止至2010年,新加坡的外资商业银行有112家,占全国商业银行的95.73%。金融产业的集聚也促使新加坡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醉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集聚以及中关村的创新产业的集聚等等。 二、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理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渗透到各个领域之中。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就根据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理论,从合作分工的角度,通过了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简单的描述。在文章中他认为很多企并且不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所有部件。正因为如此,企业为了能够完成最终的成品,这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们就组成了一定的群体。五年之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又根据了比较利益理论,对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进行研究,也认为产业聚集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都只是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的现象,并且没有初始的理论。直到1980年,产业集聚这一地缘现象进入到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Aflred?Marshall的视野中,具有创造性的对产业集聚进行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早期的工业地域分布的时候,Marshall认为在产业集聚中,专用机械和专业人才具有高的使用效率。在一个生产同类产品的区域内,高价的机械可以同时供给区域内的其他厂商使用时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他认为,对于人才而言,厂商的聚集会使得专业人才的聚集,从而降低了寻找人才的成本,同时人才的聚集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了技术的提高。此外,Marshall还认为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区位,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聚集,其中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及其他专业化资源等。因此,Marshall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与工业区理论。虽然Marshall将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拉入到经济学家的视野里,但是Marshall的研究只是初步简单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 在与Marshall相近的年代里,区位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从投资区位角度出发的集聚经济理论。Weber(1909)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是一种经济优势,生产可以更加的廉价和市场化。Weber认为导致集聚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点:第一点是由于企业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第二点是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对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导致企业在既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在此不久之后,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将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研究,从创新的角度来阐述产业集聚。他认为,创新并且不是独立起来的一件事,也不是均匀分布在空间中的。恰恰相反,创新是需要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是有赖于产业集聚的。但是由于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集聚的理念是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他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联系,和本文所说的产业集聚性研究有所偏颇。20世纪30年代,Hoover在论证了不同的产业的区位结构之后,将集聚经济看作为是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且从单个的区位单位(如工厂、商店等)、联合企业体以及产业的空间集聚三个层次对产业集聚的效应进行阐述。曾经一度对20世纪50年后的经济学家们研究产业聚集的问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Hoover认为,聚集经济是一种经济优势,可以使得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产生地方化和城市化的经济收益(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localization economies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但是如果集聚的企业不足够多,那么就不能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1956年,Isard追随前人的步伐,把Weber和Hoover的经济聚集观点相结合起来。他认为由于生产和劳动的高度分工,集聚经济其实就是在地区经济上的一种表现。 众多重要研究者努力的结果,使得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成为了国际上经济研究的重点,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产业集聚性研究的第一次高潮。Myrda对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中遵循着因果关系和循环累积的规律。也就是说,产业集聚存在着自我巩固和强化的趋势。Kaldor将集聚定义为生产加工活动中递增的规模收益。在80年代末,经济学家的研究更加深入,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收益递增融合到产业集聚的研究当中,从而导致“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使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真正进入到主流的经济学之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Krugman,他借鉴了古典经济地理理论,引入了世界贸易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他认为当产业集聚是建立在金钱外部性和收益递增的基础上的产业活动大的集中,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工业生产活动中具有规模报酬递减,那么这种工业的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最终会形成产业集聚。此外,在贸易保护、关税、地理分隔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呈现出多样化。也就是说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特征。在1996年,经济学家Venables提出了一个模型,假设生产要素不能够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那么中间商品如果受到了规模经济以及运费的影响,区际经济的不平等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在这样情况下,具有大量制造业种类的区域就能够更好的为中间品提供市场,从而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促使这些地域趋向于一体化。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期较晚,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现象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较多的较为规范的研究以及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王辑慈(1993,2001)是我国国内较早的系统研究产业集聚现象及其创新网络的学者。她主要是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来展开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与魏心镇(1993)合作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分布问题,这也是我国较早探讨高科技园区建设问题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王辑慈对高科技产业群与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系统地概括出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1998年,经济学者仇保兴对小企业集群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现实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多重视角,其中不仅包括它的形成过程、制约因素还包括它的创新意义以及深化趋势。他认为应该从产权、市场结构、产品和要素市场、人文环境和分工专业化的多重角度对小企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此外还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与小企业集群的关系等。2002年,盖文启学者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角度研究了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徐康宁(2006)通过对西方当代产业集聚理论兴起的原因和发展情况的研究,从开放经济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是的国外的产业形成集聚。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应该打开视角,从制度因素入手开始研究。比如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商派文化、家族制度、政府政策的作用等。 三、评述及可能的方向 国外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集聚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经济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经济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成果。虽然我国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时间较晚,但是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产业集聚理论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已经能够紧跟先进理论的步伐,能够创新性的从多种交叉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的产业集聚理论仍然处于探索性研究的阶段,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集聚理论同时在此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很是缺乏。 我国在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不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研究,缺少对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竞争力的深层次的研究。(2)学者在分析师往往只是空间集聚的静态分析,很少从产业集聚形成的演变路径进行分析。(3)缺乏对于产业集聚现象形成的动因的探索,对于政策等因素的实证检验的研究也是微乎其微。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的动因、内在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进行深化研究可以有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和稳固。 参考文献 Alfred?Marsh and Co.,德Alfred We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50-92. E.M.Hoodon:Macmillan,1969. Is industrial location,market,areas,land use,trade,and urban structure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problem of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快乐的小猴
- 08-04多元函数极值章节课件
- 《医学英语视听说第二版》课件unit9
- 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二12月月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共关系管理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智慧型教师培训大纲
- 月嫂产妇产前护理
- 2025年工程师职称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讲座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鸡兔同笼》课件
- 中医诊所负责人合作协议书范文
- 循环系统疾病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2024-2030年中国激光水平仪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疑难病例讨论课件
- 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总复习教案
- JB∕T 11864-2014 长期堵转力矩电动机式电缆卷筒
-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药动学研究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
- 长沙市开福区2024届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DZ/T 0462.3-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