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doc_第1页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doc_第2页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doc_第3页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doc_第4页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 廖敦水老师 曾几何时,“会写汉字”“会写文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曾是社会竞争的资本,曾是何等骄傲自豪的事情!曾是赖以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脑与网络的普及,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而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如今的中国人却越来越提笔忘字,更懒于写文吟诗来表情达意了!长此以往,有朝一日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时代真的成了键盘时代!而传统汉字书写也许就此日落西山!1、 汉字没落,惨不忍睹!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一:疯狂英语!电脑没有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前,能写一手好字,就被视为“有文化、有修养”的表现。而当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出现后,钢笔、墨水、纸张逐渐退场,写字似乎成了书法家的专利,甚至成为一种职业。若要我们提笔写一封家信,或者一篇文章,顿时感到很多字不会写了,很多词汇也已相当陌生。而另一番景象是,学英语成为一种疯狂的潮流,有人甚至认为,认识不认识汉字没关系,可不会英语,就算是21世纪的文盲了,这实在是天大的谎言和玩笑。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在汉语的氛围中学英语很多年,效果并不理想,若从事一个和英语无关的工作,仅仅掌握的一点英语词汇,很快被遗忘得干干净净。这还不算,中国人学英语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可英语不仅没有熟练掌握,汉语和汉字却正日渐荒废。极其重视外语学习却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蔑视,正在逐步消解和瓦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前辈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就是说这张纸上有字是不能乱扔的。这种对自己母语敬畏尊重的传统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所谓名人、文人、假洋鬼子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来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丑恶现象日益蔓延。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二:别字满口!其实,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还不是不会写或是写错别字,而是说错字或是读错字。毕竟,学习语言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前三种都与发声有关;也正是因此,说错字或是读错字的现象远多于不会写或是写错别字,负面影响也更大。中国传统相声白字先生曾收录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别字:逗哏者恭维捧哏者,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一丝不句”、“一丝不挂”;表示自己要学习他的“待人接吻”;被对方指出错误后还恼羞成怒,说对方是“吹毛求屁”。这段相声固然夸张,现实生活中的别字错误却绝非少见。去年的热播剧甄嬛传,几乎所有人都将“嬛”字读成“环”音,然而杂志咬文嚼字却指出,该字的准确读音应该是“宣”。即使是观众心目中“最有学问”的专家教授们,也同样在这一点上栽过跟头。在汉字英雄中,担任评委、一直争议不断的“学术超女”于丹就再度被网民们揪住了小辫子:她将“酩酊大醉”中的“酊”字读成了第一声(应为第三声),又将“蹴鞠”的“蹴”(实为“促”音)读成了“就”。 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三:书写潦草!在电脑和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许多中国人都坚信“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字迹拙劣,往往会平白失去大量印象分,若此人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巨大的印象落差之下,失分恐怕还会更多。某位开国领导人的后裔,便因其诸多“墨宝”被晒到网上,而成为了网民们长期挖苦的对象。然而现状表明,网民们对这位将军的嘲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在一些青少年培训机构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与以往相比有严重的下降趋势。一位老师说:“很多孩子对书写的态度很是无所谓,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滥用不规范简化字、错别字满天飞等现象很常见。现在能写一手漂亮字的学生都快成珍宝了。”不止是孩子,即使是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大学生也是如此。许多高校老师都抱怨过学生们的字迹,“估计是太久没留手写的作业了吧。一些学生的字歪歪扭扭的,有的还能猜,有的就看不懂,像是蚯蚓在爬。” 最为严重的是许多领导、富豪、名人、医生、教育工作者都写字以潦草让人不能辨认为荣,真让人齿冷!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四:曲解词意!与前两点相比,曲解词意的现象更为突出。这里既有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望文生义而产生的无心过失,如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很热,把“差强人意”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等;更多的却是各种刻意的不规范用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广告便有意将各种成语改头换面,以使自己要推广的商品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快治人口”(消炎药广告),“衣衣不舍”(服装广告),“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等,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误解。一位语文老师便讲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一次上课,她将“随心所欲”这个成语写到黑板上,竟有同学举手纠正,说她写错了,理由是:电视上浴缸广告中说的是“随心所浴”。而随着网络的兴起,各种网络语言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从早期的“886”、“我晕”,到近年来的“雷人”、“给力”、“有木有”,及至近来的“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用法,不上网的人单从字面上已经看不明白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同样用网络语言来形容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认为,像“不明觉厉”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既没有创造力也没有幽默感,“纯粹是生拼硬凑,无趣且无聊。” 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汉字危机?原因之一:电脑要了汉字的命!毋庸置疑,电脑与网络的普及,是汉字汉语没落的首要原因。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为了迅速有效的表达,大量的成语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这类的直白、简单的词语。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这就像是患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一台机器,可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遗忘汉字的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是对书写阅读的思维方式的淡忘。遗忘之后的表现,却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的追求与依赖。 随着网络时代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拼音输入法在键盘上敲出字来,但真正书写起来却很容易写错。中南民族大学组织过一次与“汉字听写”类似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143名大学生默写如“尴尬”、“编纂”、“沆瀣一气”、“戊戌变法”等十个词语,结果完全写对的只有12个人,写错七八个的学生达到了10%左右。问起原因,一位学生很惭愧地表示:“平时都用电脑,现在好多字都想着是一个大概的样子,真正写就很容易错了。估计再过几年,没有电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另一位学生则表示:“现在什么都是电脑打印的,如果哪个老师布置手写作业,学生肯定会觉得这个老师很麻烦。”还有学生表示,自己上了大学很少写字,下课之后就把老师的课件从电脑拷回去打印出来复习;平时交作业,老师也是要求打印稿。“经常不写字,偶尔会大脑短路。”而对于提笔忘字的情况,他们也有应对办法用手机的拼音输入法进行检查。原因之二:都是应试惹的祸!一边是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边却是原地踏步、毫无起色的语文教育,这样的“龟兔赛跑”,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早在上世纪末,还是中学生的韩寒便以一部批评应试教育(主要是语文教育)的小说三重门而声誉鹊起;而今倏忽十余年过去,这位曾经的“少年作家”已为人父,他所批判的靶子却仍无太大起色,依旧保持着死板生硬的教学方式、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课堂上,老师仍然会要求学生们从鲁迅等民国名家那些佶屈聱牙的作品中总结“中心思想”,并且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即教科书提供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作业本上,满是脱离语境、单纯考验个别字词意思的题目,如“五颜六色”中的“五”、“六”各指什么,“蒸蒸日上”的“蒸”是什么意思等等。高考作文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题目往往令人不明所以,诸如“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探险者与蝴蝶”等,既脱离实际又令人费解。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模式下,老师们往往只把授课当交差,学生们学起来也全无兴趣,中文功底当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原因之三:对汉字失去敬畏之心!除去以上两点之外,郝铭鉴更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如今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在中国古代,文字往往用刻刀刻在竹简木牍之上,书写的不便使人们对文字格外珍重,仓颉造字的传说便体现出这一点;而即使是毛笔和纸张相继出现后,中国人仍然保持着“敬惜字纸”的传统,规定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而需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以此祭祀仓颉。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如今书写条件空前便利,人们的书写也随之随意起来。“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还有一些名人故意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郝铭鉴如是说。他主编的咬文嚼字,曾在2012年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而最被“强势围观”的,便是多年来始终身处舆论漩涡的作家郭敬明,在“抄袭”、“拜金”、“媚俗”、“装腔作势”甚至“个子矮”等各种批评之外,他又得到了“错别字大王”的尊称:分不清“戴”与“带”、“副”与“幅”,将“蚍蜉撼树”误作“蜉蝣撼树”郝铭鉴对此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叫樵父如何下手?”网友们普遍认为,不是郭敬明语言功底不够扎实,而是他对文字运用太过随意,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 三、拿什么拯救中国汉字?对策之一:中小学开设汉字书写课程!应当承认,电脑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为了使孩子们不致“提笔忘字”,中小学必须开设写字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书法教育,学校坚持每周一节40分钟书法大课,以课本教材为载体,注重习字技法学习,同时讲解汉字的渊源,让孩子们通过书法了解中华文化。同时,学校还可开设有每天15分钟的书法小课。保留传统,传承文化,从娃娃开始!汉字书写决不可荒废遗忘。强烈建议小学阶段不要开设外语课程!对策之二:大兴书法培训之风!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综合各方面原因,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轻易疏离手中的笔。除了学校开设的汉字书写课程外,应该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有偿的专门的书法培训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设立的硬笔和软笔书法课程。孩子需要跟随老师学习一到两年,可以在认字、写字的初期就得到正确引导,从而打好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长线课程”;而“短线课程”则主要针对三年级以后的中小学生,重点针对卷面和作文进行培训。如要求所有上课的学生必须使用统一的长方形格子写字,并让其在卷面和作文中进行应用。比如答选择题时,有意识地写成一条线,答问答题时答案对齐排列,写作文时字体大小均衡、行间距保持一致等。 对策之三:所有大学必须继续开设语文课!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目前,中国多所高校都把语文课列为了必修或选修课,这是颇有眼光之举。如北京大学就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包括理工科类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以理工科出名的清华大学也要求学生们必须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在这些课堂上,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的古汉字起源及现代汉字的演变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汉字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并对“方块字”这个国粹有更深刻的认知。 对策之四:巧妙利用网络传媒推广普及汉语汉字!汉字危机现象所反映的是国人严重的民族自信的精神信仰问题。如今,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乃至汉语出现的文化危机,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而利用网络传媒推广普及汉语汉字正当其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央视新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不过相较人们已司空见惯的那些选秀、相亲类节目,它显得十分独特:主持人读出词组并解释语境,参加比赛的中学生选手们便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写出自己的答案,三位评委则以是否亮灯来决定选手的正误与去留。再如另一档由河南卫视推出的节目“汉字英雄”,也采取了类似的表现形式,还特意请来了著名学者于丹,音乐人高晓松等名人担任嘉宾。两档文化类的节目相继播出之后,很快就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眼球,收视率节节攀升,“汉字英雄”凭借0.65的收视率一跃跻身全国收视排名前四,俨然成为了暑期档综艺节目的一匹黑马;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后,更是成为各大门户网站争相报道的焦点,超过了“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等选秀类节目。在这两档节目收视率持续火爆的同时,最近,又有“中国成语大会”风靡天下!确实让汉字文明,风行天下!“中国成语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之后,又一档重大影响力大型电视文化节目,是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重点节目,是实力传媒推出的第二档原创形态的电视节目创新品种,是中国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的积极尝试。对策之五:重视课堂教学讲授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拯救汉语汉字,课堂教学是主战场!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讲授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 1、根据字音记字形。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它的形声字同样具有表音的功能。有些字从形体上看容易根据字音相混,我们就可以利用形声字表音的特点,抓住字音,把它们区分开。如“舀”(yao)和“ 臽 ”(xin)两类字,凡普通话韵母读ao的,都写“舀”,如“稻”“蹈”“韬”“滔”等,否则,都写“臽”,如“陷”“阎”“焰”等。这样一来,如果你记不住“稻”的右边是写“舀”,还是写“臽”时,只要一想它的读音是do,韵母是ao,立刻就可以断定该写“舀”了。再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伶”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岑”、“含”、“贪”、“念”、“吟”、“矜”等。2、掌握形似字辨认字形。让学生熟悉汉字的字形,明了汉字形体的特点。要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书写汉字由起笔到收笔叫“一画”或“一笔”。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汉字形体的基本要素。笔画的基本形式是点和线。点和线在汉字里的位置不同,又有一些变体。汉字就是由点(、)。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提( )、折( )、钩( )等笔画构成的。例如,书法上所谓的“永字八法”,就是指“永”具备上述八种笔画,它体现汉字形体的基本特点。笔画要靠笔顺的有规律的组织,才能形成汉字。笔顺就是汉字的笔画顺序。每一个汉字的写法各不相同,但是它的笔画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减。例如,高低的“低”,不能写成“ ”;训练的“练”,不能写成“ ”。“杏、呆”,“压、庄”笔画相同,由于结构不同,成了两个无关的字。了解了汉字形体的特点,识字就必须认清字形。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符具有表意的功能。有些字从形体上看容易相混,我们就可以利用形声字表意的特点,抓住形符把它们区分开。形似字是指汉字中那些形体近似、差别很细微的字。因为汉字数量多,形体纷繁,而构成字的笔画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字的形状不免有点相像。这就出现了如“己、已、巳”这类形体相似而意义完全不同的形似字。归纳起来形似字主要有四种类型:笔画不同:天(tin)夭(yo),戍(sh)戌(x);笔数不同:冶(y)治(zh),折(zh)拆(chi);部首偏旁不同:冠(gun)寇(ku),棘(j)辣(l);笔画相同而安排不同:未(wi)末(m),压(y)庄(zhung)。形似字不管怎么相似,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细微差别,就能区别、辨认形似字。3、根据偏旁的含义记字形。学生常常把“初”的“衤”部旁写成“礻”部旁,把“祸”“礻”部旁写作“衤”,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衤”与 “礻”两个偏旁在意义上的区别。“衤”即“衣”的变形,凡以“衣”为偏旁的字,往往与衣服被褥等有关,如“褥”、“褂”、“衫”、“袄”、“袖”、“裙”、“被”、“袜”、“衬”、“袱”、“裤”、“褐”、“补”等;“礻”即“示”的变形,“示”说文解字释为“告也,天巫象见吉凶示人”,因此,凡以“示”为偏旁的字,往往与吉凶祸福神事有关,如“神、社、祥、祈、 祷、福 、礼、祖、祀、禄”等。搞清了两个偏旁的区别,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初”的本义,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为“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服的开始,会意字。当学生明白了这些涵义,一写到“初”,马上就会想到用刀裁衣服,自然不会写错偏旁了。4、根据汉字结构,编成顺口溜记字形。除了向学生讲清易错汉字的构字方法以外,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找准他们的不同之处,编成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帮助记忆。如“已”“己”“巳”三个字,字形相近,人们往往混淆。怎样记住三者的不同呢,前人早已编成这句顺口溜“全堵巳,不堵己,半堵不堵是个已”或说“己全不封,巳全封,半封不封是已经”。再如“戍” “戌”“戎” “戊”四字,常常让人搞不清写不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顺口溜“点(、)戍横(-)戌戊中空,十字交叉就是戎”,记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赢”,可以这样编排“扁亡口叠上边,月、贝、凡排下边,这样排列好,赢字在眼前。”编短语、歌诀、顺口溜辨析形似字。再如,有人为辨别“戴、栽、裁、载”编成“去掉田字不是戴,买棵树木拿去栽,要做衣服就去裁,叫辆车子把货载”一类的顺口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有人编“中间点撇仔细辨,有言来争辩,种瓜长花瓣,青丝扎成辫”之类的顺口溜来辨别易混的形似字,效果也不错。5、讲清汉字造字方法,注意细微差别记字形。如“炙”与“灸”。“炙”,从“月(肉)”,从“火”,肉在火上,表示“烤肉”,是会意字;而“灸”字,从“火”,“久”声,是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方法出发,了解他们的原始字义,就能比较明确地看出两者的区别,避免出现“脍灸人口”的错误。再看“即”与“既”的区别。看“即”甲骨文的写法,左边是食器,右边是人,人面对着食器,表示就食,会意字。由此可以看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的意思,根据本义还可以引申出“立即、马上、就是”等含义。再看“既”甲骨文的写法,是人吃完东西,转过头来,表示已经吃完,会意字。因此,“既”的本义是尽、完了、终了的意思,根据本义还可以引申出已经、既然、不久等含义。通过以上的分析解释对比,学生马上就会对两个字不同的意义用法了然于胸了。四、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屏。尤其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之后一夜爆红,不仅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等大热综艺节目,还从央视十套“逆袭”进驻央视一套播出。这两档节目,让我特别高兴!央视如此重视汉语汉字,我们的汉语汉字将焕发青春!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象征,又是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息,就归功于汉字。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唯有传承汉字敬重汉字汉语,才能解开中华文明的密码。 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汉字,是炎黄子孙崇高的灵魂;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汉字,是泱泱华夏不屈的意志。伴随中华民族成长至今的文字,以它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神韵,向我们讲述了尘封的历史、古老的辉煌、灿烂的诗篇。汉字仿佛带有神奇的魔力,它给予我们吸收前人智慧、借鉴先祖教训的恩泽,它给予我们展望未来、开拓创新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汉字,悠久的华夏文明才得以沿续至今,流传深远。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给人心灵上所带来的满足感未必会超过以往。智能手机的普及能够使人随时进入网络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的破碎化。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注意力可以随时被打断,以往的书写写诗填词式的专注,在当今的社会,再难呈现。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人们惊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但图像式的思维方式,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而文字培养我们的,正是选择、比较、思考的能力。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 因此,在我们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同时,试着拿起笔,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总之,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附录一: “六书”造字法举例:字法特 征示 例备 注象形字因形象势,抽象地描绘事物来表示意义。日(圆圈中加点像太阳状)月(像弯钩月状)山(像并连的山峰状)人(像人走路状)水(像流水状)多为直接表示事物的名词,“大”则不同,像人伸着双手,间接表义。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图形上加指事性符号来表示意义。上(上短横表示方位所在)下(下短横表示方位所在)刃(倒象形,点表刀锋部)寸(手腕上加短横表示一寸距离)多为一个具体的象形符号加一个抽象的指事性符号,后者重在“指示”。会意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起来表示意义明(日月同辉,意为明亮)仲(中间人,仲裁调和;也表“第二位”,属于形声兼会意)歪(不正即斜)这类字近乎“解词”形声字用表音声旁加表义形旁表示读音及意义抢(左声右形)藏(上形下声)辩(里形外声)闵(外形里声)现代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江”“扛”的声旁读音不符,是因为古今音变所致。转注字对应的两字互为诠释考老巅顶空窍皆因地域不同读音有异。假借字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自鼻帖贴火伙借用成习。我国古代所谓“六书”(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叫“六书”)的说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书”以外,还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就是用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字义相通的字互相解释。如“颠”、“顶”是一对转注字。“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语言中的某个词。如“豆”,原指食肉用具,后来借作豆子的“豆”,本义消失。这种情况一开始也可以说写了一个“别字”,但流行开来,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别字”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转注”和“假借”都是利用已有的字,而没有产生新字,所以,严格地说来,它们只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只讲以下四种:(1)象形象形是用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象形字,如:日、月、山、云、人、手、牛、爪、衣、卉、行、泉等。(2)指事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指事字,如:上、下、寸、刃、本、未、甘、亦等。(3)会意会意是把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如:兵、北、从、步、采、牧、莫、暮、休、苗、开、伐、明、林、炎、磊等。(4)形声形声是用形和声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来造字的一种方法。形,即形旁、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声,即声旁、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如:恭、慕、灸、忽、超、钢、雾、梨、湖、忠、泳、鹅、珠、描等。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据统计,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学习汉字,主要是学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排列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左形右声江、村、情、姑、按、编、订、佶、帜、稂、炽左声右形飘、攻、战、顶、和、彩、削、欺、劲、刭、妈上形下声箕、宇、窝、雾、崖、蓝、篮、爸、骂、苒、荏上声下形货、烈、辜、想、裘、梨、烫、灸、膏、肓、毙、毖外声内形问、闻、闷、辨、辩、瓣、(间、闭、闩、闯、闪、闲是会意字!)外形内声闸、阔、闾、闺、阁、园、房、阅、店、衷、病、围、衷、袤形占一角疆、佞、修、颖、颍、腾、縢、戴、裁、縠、毂、彀、靥、魇、荆声占一角寤、寐、徒、旖、旎、旌、旗、醛、茫、渠、岸、爬、疚、虞、葩附录二:汉字形体的演变。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遗物。钟鼎文:(金文),铸刻在金属器物(主要是钟和鼎)上的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西周时代的遗物。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后,整理文字,每字规定一种写法,这种字体就是篆书,也叫篆字。秦统一中国后经过简化的篆书叫做小篆。秦创制小篆以后,把原来笔画较繁复的篆书叫做大篆。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秦末开始通行,汉魏普遍使用。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是从东汉末年一直沿用至今的通行字体。笔画清楚、平直、结构匀称、紧凑,书写方便。草书:为书写便捷而连笔写的潦草的一种字体。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