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兴衰论文.doc_第1页
北洋水师的兴衰论文.doc_第2页
北洋水师的兴衰论文.doc_第3页
北洋水师的兴衰论文.doc_第4页
北洋水师的兴衰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洋水师的兴衰摘要:作为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甚至当时被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然而装备如此精良的水师却为何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给装备远不如自己的日本最终导致全军覆灭。本文主要通过史实介绍了北洋水师的兴建、发展和覆灭,见证了北洋水师的兴衰,深刻分析了甲午战争,并对北洋水师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关键字 北洋水师 创建 覆灭 海防北洋水师的兴起与发展创建背景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但使清王朝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而且也深深的刺痛了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以林则徐和魏源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一时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着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逐渐感到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改革更新;以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的兴起,他们建立了一大批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这些为海军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基础;1874年5月日本利用冲绳渔船飘流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发生冲突为借口,派兵侵略台湾使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所以决心加快海军的建设;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福建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清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当即下旨“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这个命令再次加快了北洋水师的建军速度。创建过程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1875年5月30日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同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并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中国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期间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后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1887年,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李鸿章下令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出洋接带,并与1887年秋驶回祖国。正式创建与发展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至此,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正式建成。此时,中国在外定购的所有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已制造的军舰,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多艘,排水量达4万多吨。加上南洋、广东、福建等地区的舰艇,中国海军的装备实力达到巅峰时期,一下就跃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北洋水师的覆灭及其影响 第一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展开了一场极具惨烈的遭遇战,即黄海大海战。北洋海军刚在运兵东北大东沟返航途中突遭日军,双方开战。舰队是实力相当的舰队,但结局却是一边倒,当面临的是战场而不是操场、面对的是敌舰而不是靶舰的时候,“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变得毫无节制可言。首先舰队布阵就陷入混乱。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临战前短时间内阵形如此变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争论考证,北洋舰队用的到底是什么阵形。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战斗中掉队的日舰“比睿”号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400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火力极弱的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发4炮,2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3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40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600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再侥幸逃出。李鸿章夸耀北洋海军的“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之说,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烟消云散。由于先击之不中,后中之不沉。在有效射距外总兵刘步蟾就命“定远”舰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重伤了丁汝昌。首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泰莱回忆道,“此桥之名甚佳,而其竟飞,而丁与予亦随之飞。鸭绿江之战以是开始”)。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4个多小时,由于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只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此役之后,北洋海军已不能独立成军,但被日军畏怕甚过虎豹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尚存。如果重整旗鼓,抓住战机,仍有可能挽回战局。可是丁汝昌再不敢出洋巡逻作战,只把舰只龟伏在旅顺和威海港内。第二阶段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20日,以大山岩为司令官的日军2万人,在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艇的掩护下,进攻威海卫东南10余里处的荣城,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开始了围歼北洋舰队的第一步。1月23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位烟台。这本是当时一个较好的作战方案,但丁汝昌不愿与封锁洋面的日舰正面交锋,却以“至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后清军阻击失利,威海卫后防要塞尽失。30日,日军进攻南帮炮台,联合舰队也从海上封锁港口,正面炮击威海卫。30日下午南帮炮台失守,统领刘超佩逃至北岸。2月1日,北帮炮台也失守,北洋舰队陷于日陆、海军的夹击之中,此时威海卫军港中的战舰已完全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自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水陆合击北洋海军,“定远”中雷后搁浅,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擅自逃跑的12艘鱼雷艇,皆被俘。日旗舰“松岛”受重创,沉毁鱼雷艇5艘。其时,北洋海军内的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密报后,令各舰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到抵制,旋又令剩余舰船拼死突围,也无人执行。此后,李鸿章也害怕被日军反击,提出所谓“保船制敌”“避敌保船”,将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17日,日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北洋海军残余舰船“镇远”、“济远”等4舰和6艘炮艇及全部军用物资被掠,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水师,终因猝不及防而全军覆没于山东半岛。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五、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北洋水师的重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军精华尽失,原北洋舰队官兵被全部遣散,总理海军衙门及内外海军学堂全部撤停,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认为是办海军而招来了灾祸,主张韬光养晦,彻底停办海军,否则会“欲御侮反而适以招侮”。但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力坚持下,清廷于1896年下令重建北洋舰队,并准备聘用原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回华教练,1898年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更是提出“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经过数年努力,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同年4月,清廷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 此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数艘军舰被掠走,海军建设再度经历波折。1905年,清政府在南洋大臣周馥建议下,命令统一南北洋海军,叶祖珪任提督,同年叶在军中去世,由萨镇冰接任。1908年宣统皇帝溥仪即位,次年任命载洵和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把全国五支舰队(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湖北)统一改编,分为巡洋和长江两个舰队,由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沈寿堃任长江舰队统领,萨镇冰任海军总司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海军受命前往汉口镇压革命,但海军官兵大都同情革命,准备发动起义,海军提督萨镇冰默认了起义行为,11月晚11时萨镇冰发出“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的信号,黯然离开舰队,11月15日海军九江易帜,宣告了晚清海军灭亡,在清末海军的基础上诞生了民国海军 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覆灭原因首先,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持久消极影响,极大地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也制约了海军建设的正常发展。中国的“师夷”是被列强侵略逼出来的,并不是自觉的。清朝当权者只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是“船坚炮利”,因此想得很天真,认为只要师其长而用之,则西洋的“长技”皆可为中国之“长技”,并称之为“万世之至计”。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清政府才决定兴办海军。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便成为后来“中本西末”说及“中体西用”说之张本。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此说一直成为“师夷”的指导思想。就是说,只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就行,不用去触动旧有的生产关系与相关制度。所以,“师夷”的成效并不显著。如船政开始造船后,每行一步都是阻力很大,困难重重,最终未能达到建造外海作战军舰的水平,只能靠购买军舰作为主力战舰,才使北洋海军得以勉强成军。自己的造船能力上不去,不能不对海军的后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仍然保留着旧有的军事体制。一遇战事,弊端尽露。“南、北洋各守一方,水、陆各具一见”,“皆调动不灵,且多方牵制,号令所以难行”,欲其不败是不可能的。故战后北洋海军将领检讨说:“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以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其次,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导致当时未能建成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最根本的原因。进入19世纪60年代中期,东亚形成英、俄对峙的局面,俄国暂时尚无力东进和南下,英国则想维护既得利益,保持既定的东亚秩序和格局。在此后的30年中,正是东亚国家发展振兴的大好时机。日本就在这个时期搞起来了明治维新。反观中国,统治集团不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有所作为,而是只求苟安,耽于安乐,自甘落后,以致错过了这次百年难逢、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当时,每一次列强海上入侵之后,清廷都要表一番大治海军的决心,然而稍有所得,即浅尝辄止,过不了多久便将决心丢到脑后去了。当然曾有许多有识之士,为发展中国海军而殚精竭虑,沥血上书。其最著者如马建忠,曾于1882年提出一项发展海军的宏伟计划,即用9年时间,配齐铁甲船6艘,添置各种类型的快船31艘,共需银2580万两,以9年分计,每岁制造经费286余万,不及西方国家每年续添新船经费四分之一。他还列举国家历次战争的巨大开销,认为筹此巨款并非不能解决,关键在于当局要下最大的决心。他认为,这支海军一旦建成,“则分年拨派铁甲舰、快船先往邻近岛国,继往欧美各国,环游东西大洋,以彰国威,以练将士”。只要“本三年求艾之深心,为十年教训之远略,未有不能称雄海上者”。此计划目光远大,目标明确,就是要把中国的海防线推向外海,不仅能化近海为堂奥,甚且化远洋为门户。这支海军果能建成,以其战略威慑之力,日本即使想发动甲午战争也极其困难了。然而马建忠的上书竟被束之高阁。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来说,最后一次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不但如此,清政府后来虽然建立了北洋海军,但由于腐败现象滋生,严重地削弱了它们的实力。海军本是新的军种,在初创时期,还是颇有朝气的。中法战争后东亚形势表面上趋于缓和,朝廷内外陶醉于和平环境,文恬武嬉,以为当然。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认为武夫难拘绳墨,在和平时期不必苛求纪律。“不肖者,碍情不加处治,故众多效尤。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相习成风,视为故态。”于是,封建官场的种种痼习便在北洋海军中迅速滋生起来。有些将领指出:“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此中国水师操练之不及他国者,弊在奉行故事耳。”实战观念淡薄了,朝气也消磨净尽了。世人很少知道,致远舰之沉,原来与缺少截堵水门的橡皮有关。管带邓世昌以其年久破烂,不堪应用,战前请换而未成,故该舰中炮后立即进水沉没。配炮零件也得不到及时供应,海战时有许多大炮即因零件损坏而停放。弹药供应问题更大,或被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被暗中捣鬼,以假冒真。故有将领痛心地指出:“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引信拉火不过引,就会使炮弹即击中敌舰也不爆炸。海战中日舰多艘中弹,甚至有的被击中要害,竟无一艘沉没,其奥秘就在这里。总而言之,完全是清朝统治者自毁海上长城的结果。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昭彰于史册,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历史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