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碑学与帖学 碑帖是书法的永远主题。碑学、帖学虽区区四字,但其中原委大可探究。 碑学亦称碑版学,是一门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文字内容、拓本真伪的专门学问,属传统金石学范畴。碑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专指魏碑。应区别北方的碑版和北朝的碑版。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 帖学是一门考订法帖源流、优劣,拓本的先后,粗陋,以及书迹的真伪与文字内容的专门学问。与“碑学”对称。约始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其影响一直波及元、明、清书坛。 帖学、碑学在创作层面上又有碑派、帖派之分。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唐宋时期,随着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以“二王”为圭臬的帖派形成。帖派书法作为主流书法话语,风行中国书坛一千多年。由质到文是书法审美趋向自觉的标志,也是书法臻于成熟的体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帖派那妍媚典雅一路书风在其发展演进中,至明清时,逐渐失去风骨而陷入软媚、油滑之中,走向了帖派的反面而使人生厌。帖派衰微而碑派勃兴,一兴一衰的相互转化,却引起了书法审美观的深刻变化。清中叶时期,掀起一股席卷海内的发掘地下的碑、碣、志的热潮,于是汉魏时期的书法开始为书家所熟悉,人们于二王和阁帖书法之外找到了新的创作源泉。碑派书风那朴茂的雄强的风骨,给帖派的纤媚油滑注入了新的创作活力。在这划时代的书法变革中,也涌现出了像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李瑞清、曾农髯、吴昌硕、于右任等前无古人的一代大师群。 碑派书法兴起一百多年以来,对碑派、帖派书风差异特性讲得多,而碑帖互补讲得少,对于这一点康有为是清醒的,他说:“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番话何等通彻,何等自信,可谓大手笔、大豪情! 应该说,康有为是在谋求继承碑学的有效形式和帖学的合理内核,走一条碑帖相融的路子。我们也应知道,碑帖相融并非只是简单地将碑的笔法和帖的笔法结合在一起,更需要风格、审美诸多因素的完美融合,进而把碑派和帖派的特征融于一体。碑帖相融天地宽。但碑帖相融非常难。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我们探索三十年或五十年。试谈碑学与帖学 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 曹利华乔何书法报分两期发表了帖学、碑学“五人谈”,很受启发。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碑与帖的风格特征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那么对书法的学习、创作和评价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这里我们首先要对概念重新明确一下:所谓帖学,是指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所谓碑学,是指是由于清代的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即北碑南帖论,后经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竞相发挥,便形成了与崇帖对峙的尊碑学派。帖学与碑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比较晚,但是帖学与碑学的存在却很早,从起源的角度可以推至文字的初始阶段,但是作为两个书派的明确出现,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北碑南帖的出现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等背景的多种因素,但是从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审美需求来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西方古希腊时期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即优美;到了古罗马时期则提出了非“和谐”的美,即“崇高”。这相当于中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所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碑学之美就是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帖学之美就是阴柔之美、和谐之美。前者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有一个从痛感向美感的转化,如康德所说:“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的阻碍的感觉”,然后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碑学往往用一种违反常规的点画形式来表现深层的内心感受,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先引起人们异乎寻常的感觉,一旦当人们深入地感受到艺术内涵的真实意韵时,就会引起心灵的震撼。而帖学则不然,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的统一,作品传达给人们的是直接的美感,因此会很愉悦,很享受,它没有一个心理的转换过程。碑学和帖学是书法艺术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碑是发展,帖为基础;碑帖关系,二者互补;碑学帖学,看谁为主。在现代书法史上,虽然受碑学的笼罩,但是真正称得上碑派大家的却屈指可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概念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提到碑学这个概念时,内涵往往十分宽泛,有时指西汉的石刻,有时指东汉的石经、碑刻,有时指南北朝时期的南碑和北碑(魏碑),甚至是唐碑、宋碑。由于所指不明,所以在谈碑学时都是各说各说的,在谈到“帖学与碑学用笔上的异同?”时,更是十分模糊。由于碑学内涵的不确定性,必然造成审美判断的游移和模糊。例如汉碑,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具有金石气,并有中锋和侧锋并用的特点,但是汉隶毕竟只是汉字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的碑派和帖派都应该具有汉隶的韵味,因此这不是区别碑派和帖派的根本所在。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所论,碑学和帖学的形成应该在魏晋之后(规范汉字的真正形成,晋楷的出现),即南北朝期间,也就是北碑(魏碑)和南帖的形成。晋楷和唐楷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帖派特征,而与此具有明显区别的是另一种楷书,那就是魏楷(魏碑)。因此我们区别碑学和帖学就有了明确的尺度:具有明显魏楷(汉隶与魏碑一脉相承)特征的楷书、行书、草书我们称之为碑派,而与“二王”系统相联连的各类书体我们称为帖派。碑学与帖学本身是互补的,没有绝对的碑派,也没有绝对的帖派。确定书家为碑派还是帖派,只是以书家作品的整体风格(而不是就其一点,或某一时期的书风来定),以及能代表其最佳成就的作品来判断。在现代书法史上,碑学成就最突出的,郭沫若与沙孟海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沙孟海更多的是对金石气的营造,而与北碑的整体风格仍有一段距离。而郭沫若虽然对北碑有所弱化,但是就其书风的整体风貌以及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无疑他的碑学成就更为突出一些。有人提出于右任和林散之是碑派大家,我们在两颗璀璨之星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只要我们将他们的代表作与郭沫若的代表作加以比较,问题就一目了然了。(见图1、图2、图3) 图1于右任书心经(1953年) 图2林散之书张继诗(60年代) 图3 郭沫若 书满江红 颂延安(60年代) 碑学如“铁马秋风冀北”,追求阳刚、雄强、气势;帖学如“杏花春雨江南”追求阴柔、妍美、意韵。笔法上,前者点画峻利,迅起急转,纵横倚斜,疏密自然,侧锋取势,方意必现;后者点画精到,有急有缓,笔意蕴藉,含蓄婉转,中锋为主,圆润灵便。郭沫若当属前者,而于右任和林散之当属后者。凡是书法高手,必定对碑学和帖学都有把握的能力,而最终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往往与书者的性格、情趣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们就郭沫若的魏碑书风予以概述,并进一步了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及其特点。革命情怀与书风的形成。郭沫若年青时期就受苏东坡书法的影响很深,他认为“灵飞经(董其昌)还可以忍耐,但总是一种正工正楷的书法,令人感觉着非常的拘束。但一和苏字接触起来,那种放漫的精神和从工笔画移眼到南画一样了”。苏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的简捷写法特别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郭沫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深受其影响。19271928年间所写的民生治国五言联(见图4)已基本形成碑派特征:厚重生涩,苍劲挺拔,舒展开阔,自然大气。书之内容与书之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雄强气概。郭沫若始终将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他说:“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系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问题要看你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益于人生。”抗战期间,郭沫若写了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或为抗战宣传的需要, 图4 郭沫若民生治国五言联 图5 郭沫若东坡句集联的需要,或为抗战捐款义卖,书法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贴近现实,贴近民众,与大众同呼吸共患难。东坡句集联(图5)同样是涩重苍厚,笔力雄健,一腔热血,疾厉昂扬。“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群体化的流行,而是卓而不群,它标志着书法家艺术的成熟。”(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55页)书法作为线的艺术,它是以经过笔画化的最小元素(线条)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汉字书法作品,例如“一”字。(拙文书法与书法美学2001年书法报第37、38期)它的概括性非常大,这种线条的抽象是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主体的丰富情感为基础的。笔法的方圆、正侧、提按、润涩,结构的奇正、疏密、虚实、向背,无不是书法内容的形式表现。一个书法家的风格的形成,即采用怎样的笔法和结构,都与他的生存背景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纯形式的玩弄是不可能形成艺术风格的。诗人气质与书风的高扬。郭沫若是诗人,他总是将情感与理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因此他的书作具有极高的品位。他擅长行草,在奇拔豪迈的笔墨中散发出刚劲雄壮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奋进、向上、永不退缩的鼓舞。他于1960年写的重庆行十六首之一飞越秦岭:“群山界秦蜀,宛转万龍遊。海拔四千米,天高一指头。雪涛眉上湧,雲海望中收。瞬息巴渝到,嘉陵绿似油。”(图6) 图6 郭沫若书重庆行十六首之一飞越秦岭当时正是困难时期,诗以压倒群山之气概,鼓舞人们的斗志。书作笔墨厚重,内擫外拓,深厚凝重不失刚劲爽利的气韵。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放纵的笔势。沈尹默说:“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之,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魏碑为“小王”书风发展而来,从内擫(为主)发展为外拓(为主),书法的力度增强了,适合表现人的阳刚之气,魏碑适应了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从此碑学与帖学就成为相互作用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书法风格。郭沫若融帖为碑,取内擫,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诗情与书意融为一体,丰富而又协调。博学多才与书风的多姿多彩。上面我们提到,郭沫若对魏碑有所弱化,实质是“郭体”的特点,即指融帖于碑。郭沫若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诗人和戏剧家,而且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这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他为了出版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金文丛考等等学术著作,撰写过大量的早期汉字造型符号,这不仅为他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生动的感性材料,而且也为现代书法史留下了为数不多而价值颇高的书法作品(图7、8)。 图7 郭沫若书于金文丛考扉页的卷首语(1932年) 图8 郭沫若节石鼓文集联 (40年代)深厚的学术涵养,古文字的坚实底蕴,使他从书法的原创期就得以追本溯源,探幽发微,借古鉴今,弱化了北碑的奇突之势,强化了南帖的豪放之气,化古人之法为己法,使他的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的审美情感。他一生的书法实践,总是将抒发自身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但也不忽略形式的多样化。在旅居日本的十年中,他与日本书店老板田中庆太郎来往密切,留有书简230件。这批书简成为研究郭沫若亡命日本期间书法的宝贵材料。这时期他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书体,不仅从文字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从书法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甲骨文线条流畅,错落多姿,疏密相间,自然天成;金文极富装饰性,形象性超过了甲骨文,如郭沫若所说:“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观);石鼓文摆脱了文字的装饰因素,又超越了实用书写的意义,而具有了笔法书写的审美效果。此段时间里,郭沫若对晋、唐书法的追溯,为帖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相当一部分书简,有受李柏文书影响,具有完整晋人书风的楷书;有对二王书法的心领神会,无意中透露出先贤天趣妙境的行书;有受孙过庭书谱影响、东坡神韵浸染、王铎醒世骇俗墨迹开启的行草书。当我们熟悉了郭沫若 图9、图10 郭沫若1963年和1967年分别书写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书法实践的过程,我们就会叹服其书法艺术之魅力所在。我们称他为碑学大家,这是对他的书法的主要风格而言,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帖学的欠缺,正是因为他具有坚实的帖学基础,才使他创立了“郭体”的碑学。我们从他的少量的具有相当水平的帖学书法作品中,如将他1967年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与他1963年书写的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就能见出他的天赋和才智。这是两幅风格迥异而水平上乘的书法作品。我们只要将上图与下图中的一些字加以比较,如:“有”、“壁”、“声”、“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15 化学与社会发展(解析版)【好题汇编】三年(2023-2025)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 随州美术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托福考试阅读真题模拟模拟试卷: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
-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数据库概论课程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程学院《结构设计原理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财务软件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初识摄影技巧摄影基础技能进阶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检验基础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外语翻译岗位招聘考试指南及面试技巧解析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业装修手册
- 中医门诊病历(共7篇)
-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化成熟度测评
- GB/T 4372.1-2014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氧化锌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
- 日语动词分类课件 【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考日语一轮复习
- 妇产科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课件
- 1【L】系列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手册
- 专升本英语统考试翻译技巧课堂教学课件2
- Q∕SY 1753-2014 炼化循环水用缓蚀阻垢剂技术规范
- 压焊方法及设备
-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