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doc_第4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环境学概念环境学是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 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3、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根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按发生的机制进行分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按环境要素分,可以有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等。 按范围分,全球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等。5、环境分类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按其要素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按其要素分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按环境功能分为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等。第二章 大气环境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2、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破坏了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3、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 在人为污染源中,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种。 按来源性质分,大气主要污染源有:工业企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按照几何形状分类,大气污染源通常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4、大气污染物及其分类 按物质来源分,大气污染物可分为燃料燃烧污染物;工业生产过程污染物; 交通运输污染物。 按物质性质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5、一次污染物 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等。6、二次污染物 是由一次污染物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要强。比如硫酸及硫酸气溶胶等污染物。7、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8、湍流 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流体中任意一点的物理量均有快速的大幅度起伏,并随时间和空间位置而变化,各层流体间有强烈混合。大气的不规则运动,风速时大时小,具有阵性的特点,在主导风向上也会出现上下左右不规则的阵性搅动,这就是大气湍流。9、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及大气扩散大气污染气象因素气象动力因素 (风和湍流);气象热力因素(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大气扩散将一定量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气体排入高空,借大气湍流和分子运动,向大气中低浓度区域迁移,从而把有害物质稀释到容许浓度以下的过程。10、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有帕斯奎尔(Pasquill)法。帕斯奎尔分类法(简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11、气温垂直递减率 不同气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常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于由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12、干绝热递减率 干绝热递减率是指地面绝热上升时,会因周围气压的减少而体积膨胀,用内能反抗外力,因此,它的温度就下降;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其作压缩功,转化为内能,使其温度上升。这种空气块的运动,会使大气形成不同的温度层结。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温度变化的数值叫干绝热递减率。13、逆温 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面,使能见度变坏,也易造成大气污染。14、下垫面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15、对流层的特点。 对流层(troposphere)处于地球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气温一般随高度逐步递减,地球表面的状况对这一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风、雨、雪、雷电和寒潮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里。16、平流层的特点。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是层内气体运动是稳定的水平流动状态。平流层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层内有薄薄的一层臭氧气体。臭氧成分主要分布在20-40公里高度范围内,人们把它叫做“臭氧层”。由于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因此不但使平流层温度升高。17、中间层的特点。 中间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减,由于温度梯度的出现,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空气对流过程,18、电离层的特点。 暖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迅速递增,由于空气密度很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很高,NO2、O2、O3等几乎都处于完全电离状态,电离层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导体,十分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对于地球上的远距离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19、散逸层的特点。 散逸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外层,也是从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的过渡区域。逃逸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密度极小,具有逃逸速度的粒子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不断地逃往太空。20、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 风、湍流、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21、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 大气稳定度取决于气温垂直递减率 (r) 与干绝热递减率 (rd) 之对比 。 当 r rd 时 - 称为稳定状态 当 r rd 时 - 称为不稳定的状态 当 r = rd 时 - 称为中性状态22、酸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雹等大气降水。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换后形成的酸性降水。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1)酸雨可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2)酸雨对植被有很强的破坏作用;(3)酸雨对作物危害较大。3.对建筑物和艺术品的危害;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会刺激人的眼睛;(2)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酸化,间接影响人的健康。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24、硫酸烟雾型污染形成及特点 由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于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这种污染一般发生在冬季、气温低、湿度高和日光弱的天气条件下。硫酸烟雾形成过程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氧化反应主要靠雾滴中锰、铁、氨的催化氧化过程。 从化学上看是还原型烟雾,为还原烟雾。25、大气自由基如OH、OH2、RO、H、HCO、CH3、CH3CO等,26、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引发反应: NO2+h NO+O O+O2+M O3+M NO+O3 NO2+O2基传递反应: RH+OH RO2+H2O RCHO+OH RC(O)02+H2O RCHO+ h RO2+HO2+CO HO2+NO NO2+OH RO2+NO NO2+RCHO+HO2 RC(O)O2+NO NO2+RO2+CO2 OH+NO2 HNO3 终止反应: RC(O)O2+NO2 RC(O)02NO2 (PAN) RC(O)O2NO2 RC(O)02+NO227、二氧化氮主要的转化NO2+hv NO+O O+O2+M O3+M O3+NO NO2+O2 NO2+OH HONO2 NO2+O3 NO3+O2 NO+2O2 NO2+NO3 N2O528、大气污染的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大气污染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大气颗粒物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率增加;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损害植物酶的功能,损坏根系生长及其功能等等。3、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4、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主要防治对策:1、搞好城市布局,合理分配能源;2、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3、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及成分;4、对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治理。第三章水环境1、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源概念及区分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水体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水体主要污染物质:从化学角度分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无毒物质和有机有毒物质。从环境科学角度则可分为病原体、植物营养物质、需氧化质、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酸碱盐类及热能8类从污染成因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从污染源划分,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从污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2、水质指标参数及其分类,常用指标有哪些污水水质指标:: 1.悬浮物; 2.有机物含量:(1)化学需氧量(COD);(2)生物需氧量(BOD);(3)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3.溶解氧;4.pH值; 5.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6.有毒物质指标. 3、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概念及缩写,以及指标在水体质量中的意义和作用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量。COD是指标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出水体的污染程度。5、水体富营养化-湖泊的富营养类型、富营养化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1)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种由于磷和氮的化合物过多排入水体后的二次污染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质。(2)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天然富营养化: 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它们在数千万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也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逐渐增加了湖泊水体的肥力,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就有了可能,这就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 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万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地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人为富营养化: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长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的地区。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以面源的形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体中。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总之,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其进程。人为富营养化则因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为富营养状态。(3)湖泊的富营养类型富营养化分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营养化两种类型。(4)富营养化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指标吉科斯塔特参数划分、沃伦威德指标划分计算方法沃伦威德尔模型、迪龙模型(5)富营养化的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危害: 1.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3导致水体的溶解氧的下降,使水中的浮游动物、鱼、虾、贝类等无法生存; 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有害人体健康; 5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防治对策: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1)制订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2)根据湖泊水环境磷容量,实施总量控制;(3)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4)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肥料流失。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1)生物性措施:利用种植高等植物或养鱼;(2)工程性措施:挖掘底泥沉积物、水体深层嚗气、注水冲稀等;(3)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化学药剂杀藻等。3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1)铁盐凝聚沉降法;(2)铝离子交换法;(3)石灰凝聚与氨汽提法。7、水体的自净方式及分类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1)物理作用物理作用包括可沉性固体逐渐下沉,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稀释混合,浓度逐渐降低。其中稀释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2)化学作用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吸附和凝聚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和浓度降低。(3)生物作用由于各种生物(藻类、微生物等)的活动特别是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使污染物降解。它在水体自净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化学过程等,往往是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并相互交织进行。一般说来,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在水体自净中占主要地位。8、废水处理技术分类及其方法和处理对象 水处理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通过机械处理,如格栅、沉淀或气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块、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级处理是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转化为污泥。三级处理是污水的深度处理,它包括营养物的去除和通过加氯、紫外辐射或臭氧技术对污水进行消毒。第05章固废1、固体废物、有害废弃物或危险废物的概念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旧的组份之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有害(危险)废弃物:在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均列为有害固态废弃物。2、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 处理的目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3、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危害性及其处理和处置技术答: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1.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 2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 3具有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性:1.侵占土地; 2污染水体; 3污染大气; 4污染土壤; 5影响环境卫生。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1.压实技术; 2.破碎技术; 3.分选技术; 4.固化处理技术; 5.焚烧和热解技术; 6.生物处理技术.第08章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问题;(2)酸雨问题;(3)臭氧层破坏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等等。(具体略)2、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全球变暖的主要根源:是大气中存在有温室气体,它们可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又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从而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使地表温度升高。(3分) 危害:1. 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3分) 2全球变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全球变暖会使全球粮食总产量有所下降; 4全球变暖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3、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是哪些?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CO2、CH4、O3、CFC(氟里昂)等4、引起臭氧破坏的物质有哪些?氟氯化碳,奇卤化合物5、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水资源危机加剧; 2.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 3. 草地资源退化; 4.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5.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6.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等.6、如何防治“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环境问题。答:防治温室效应对策: 1.调整能源战略; 2.绿化对策; 3.控制人口,限制毁林; 4.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促进全球合作.防治臭氧层破坏对策: 1. 提高CFCs的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 2.回收与再循环; 3.改进CFCs产品; 4.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防治酸雨对策: 1.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料装置; 2.烟道气脱硫脱氮; 3.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国际合作: 1. 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有效的措施和切实 的行动; 3无偿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革新替代技术,实行具有实际意义的国际第9章人口与环境1什么是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这时的人口数量称作“适度人口”。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2)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3)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影响; (4)人口增长对大气质量的影响。3、人口增长预测模型。(1)算术级数法短期预测(2)几何级数法自然增长率基本恒定(3)指数增长法几何级数法的微元处理第10章能源与环境1、能源类型的分类,并举例。 一次能源 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煤; 石油 二次能源:电能2、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酸雨、光化学烟雾、颗粒物等3、不可再生能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