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整理.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复习整理.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复习整理.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复习整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复习整理1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2 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大声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3 先秦文学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4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5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6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7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认同。8 论语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9 诗经代表现实主义的风格,楚辞代表浪漫主义的风格。10。最早的文学类型是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其最初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诗歌的出现比神话早。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12“洪水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统称为“英雄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1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14诗经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15诗经说法的种类:(1)“六诗”“六议”说(2)“四始”说。16诗经的分类:风、雅、颂。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17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称为“今文经学”,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18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大雅生民(2)农事诗:七月并且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3)燕飨诗:小雅鹿鸣(4)怨刺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5) 战争徭役诗:小雅采薇(6)婚恋诗:邶风静女;19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20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赋、比、兴”以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2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22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2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三传包括: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24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25战国策是一部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战国策反映了民本思想,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充分肯定了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26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孟子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性善论、重民思想。他认为人有四端:仁、义、礼、智。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它的特征是“长于论辩”,风格特征是“气势浩然”。27老子别名“五千言”“哲理诗”,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28墨子主张“兼爱”的思想。墨子具有记言性质,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29庄子的思想包括:自然哲学思想、人生哲学(自然之限:死与生。社会之限:时与命。自我之限:情与欲)、理想的人生境界。30庄子是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主要特征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31荀子主张性恶,重义不轻利,兼法后王,兼尚霸道。32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33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离骚的主旨: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的两类意象是:香草和美人。34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招魂据东汉的王逸说是宋玉作招屈原之魂。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九辩发端。35 司马迁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吕氏春秋全书分12纪、八览、六论,另加一篇序文序意。36秦刻文现存7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37刘向是经学家、目录学家、散文家。新序说苑是其说理散文的代表作。38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枚乘的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39扬雄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其“四大赋”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其中甘泉赋的艺术成就最高。40王褒是宣帝朝成就最突出的赋家。他的代表作洞萧赋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女性辞赋家班妤婕,代表作品自悼赋属于宫怨赋。41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42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蔡邕的述行赋又称纪行赋他的归田赋是第一篇反映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43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44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妄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订鬼。王充的论衡是一部“实论”型散文。它的宗旨是疾虚妄。45班固的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也是东汉第一首纯粹的文人五言诗。46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二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的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3“七体”是指在赋中以七段成篇,形成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4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三简答题:1.史记的风格特征:(以下是它的悲剧风格特征)(一)悲剧表现了一种英雄豪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报任安书(二)悲剧闪耀着一种鲜明的唯物色彩,闪耀着一种不信天命而重信人为的思想。如报任安书(三)悲剧闪现着一种强烈地批判性,一种冲决专制藩篱冲决理法教条的反抗精神,闪现着一种强烈地民族色彩。如伍子胥(四)史记虽然是一部悲剧作品,但它却具有一种高亢激越的格调,这一点是和西方以及我国后世的许多悲剧作品是不同的。2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即乐府诗叙事手法的特点):(1)汉代的乐府诗歌对生活的具体描述,或是人物心理遭遇的具体描绘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叙事作品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作者的思想感情汹涌流动于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中,表现了叙述性和抒情性的有机结合。(3)生动地细节描写与对生活的高度典型概括相统一,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是汉乐府诗歌叙事手法的艺术特色。四论述题:离骚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一)离骚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1)诗中完整地表现了他崇高政治理想的内容和对这种政治理想的追求。A. 大一统思想,并且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B. 德政思想。如“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c. 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2)诗中表现了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作者“系心怀王”的思想。又如在离骚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他将用生命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