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封面审美范式的图像学变革研究.docx_第1页
关于图书封面审美范式的图像学变革研究.docx_第2页
关于图书封面审美范式的图像学变革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图书封面审美范式的图像学变革研究 摘要:图书封面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精神的深度把握,也是设计者自身思想世界的自然呈现。在数字化技术主导的“读图时代”,图书封面审美迫切需要一场范式变革,图像学为这种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图像学视域下的图书封面审美,通过“历史的重构”和“方案的重建”两条路径,重新构建起图书封面设计的图式网络,力图回到作品本身而实现对图书封面的整体解读。 关键词:图书封面 审美范式 图像学 封面是图书的脸。按照美国创意大师乔治?路易斯的观点,封面同时又是“一种意志力”,一种传递图书内容背后的作者倾向的力量。欧洲“最美的书评选委员会”认为,封面设计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全方位地体现出它的整体美,从而提升图书内容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当今数字出版技术的冲击波中,伴随着图书封面的多元附加价值不断凸显,不管是对苹果、谷歌、亚马逊等数字出版运营商,还是对传统出版社而言,能否实现封面对图书内容的有效传播再度成为封面设计师们的实践焦点,同时也作为一个“老问题”在近年来的学术界重新展开讨论,比如许静的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研究、马青的书籍封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研究、潜铁宇和王文的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象”与“意”等分别对我国图书封面设计理念流变、视觉语言的创新、“象意”辩证关系等问题作了研究。本文在梳理现代平面设计理念流变的基础上,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关注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图书封面,并以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蛙一书的封面作为个案,具体阐释图书封面的图像学审美路径。 一、现代平面设计与审美理念的流变 图书封面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审美路径的变革是伴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流变同步发展的。在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中,以拉斯金、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设计思想家开始对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生产领域的大批量、机械化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反对工业时代机器产品的一律和沉闷,提出“师从自然”,同时反对为了装饰而装饰的繁琐设计理念,认为设计应当具有实用性。“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于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鸣,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件十分无聊的东西。”这场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良心运动”的设计改革运动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开端,它所最终要传达的价值内涵是“人性之美”,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对传统道德的渴望,对艺术和美的精神与实质的探索,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关心。 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西方平面设计理念分化成两条路径,一条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现,表达人类的潜在意识以及艺术家真实的心理写照;另一条则力图在形式上找到代表新时代的方式。同时,现代媒介形态的日益多样化催生了平面设计样态的多样化,图书封面、商业海报、广告等陆续涌现。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摒弃了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单纯针对少数精英阶层服务的设计理念,大众读物的设计转向要为社会各阶层共享,设计要简明、朴素。因此,承认简单直线和功能主义的民主主义美学理念成为20世纪平面设计理念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各种设计软件的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入侵平面设计领域,改变了平面设计的过程和方式,平面设计作品得以迅速数字化,从而开阔了平面设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读图时代的设计者面对冷冰冰的机器和程序化的软件,逐渐失去了传统平面设计时代的敏感和激情,自由创造与空间想象力受到技术的制约,在“为设计而设计”的趋势中,不仅作品自身呈现出文化工业时代特有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痕迹,更为严重的是,设计者与读者一起在碎片化的审美裂变中失去了对作品的概念化把握能力,进而使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也一起被消解。 二、图像学:图书封面审美范式的变革 在现代平面设计与审美路径的流变中,对图书封面的解读始终在“内容”与“形式”的轨道中纠缠。着眼于封面视觉语言和技术层面的案例分析范式使图书封面研究缺乏概念化深度,封面内在的功能性和理念性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而这些却是封面能够传递图书内容和作者意图的重要表征。尽管出现了沃尔夫林针对具体作品形式特点开创的侧重于探求作品内在规律和独立艺术形式的形式研究法,但这种所谓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却直接导致了图书封面审美中对人文主题的漠视与忽略。反?中国传统的图书封面研究,则往往只关注作者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以及儒释道思想内蕴等,更使图书封面审美走入模式化。因此,置身读图时代,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图书封面自身不断突破传统设计边界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审美范式的变革,图像学的兴起正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契机。 图像学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近些年由于社会性的“图像转向”而备受关注,并日益成为图书封面的重要审美方式,它可以引导我们对图书封面的视觉形态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成为发掘其中意义和观念的有效梯梁。具体而言,图像学将作品中有关社会、文化、心理、政治等不可言喻和无法最终确证的意义作为社会现象的自觉呈现,开辟了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范式。同时,它致力于揭示凝聚在作品中的一个国家、一个时期或者一种信仰的基本态度,但这种揭示又不是对符号意义进行十字坐标式的水平排列,而是在多门类学科交叉的立体网络中对其进行的整体性循环解释。其中,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和他的学生潘诺夫斯基以及英国的贡布里希是当代图像学研究的代表。 瓦尔堡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了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对艺术作品主题的阐释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展开,注重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后来,他的学生潘诺夫斯基将这一理论深入发展,认为当后人需要对前人的作品进行解释时,有一个在精神上重新参与和重新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重新回到历史事件之中才能实现对“历史的重构”。为此,他提出了图像学研究的三段式理论:第一阶段是“前图像志”分析,这一阶段是要解释第一性或自然的主题,根据实际经验观察作品中线条、色彩和体积等因素构成的母题世界的对象和事件,并理解各种对象的情景氛围;第二个阶段是“图像志”分析,这一阶段解释的是故事和寓意层面上的意义,要完成这种解释,研究者必须具备关于特定主题和概念的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学、艺术、哲学等背景知识,然后运用足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