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论文格式(定稿).doc_第1页
中医毕业论文格式(定稿).doc_第2页
中医毕业论文格式(定稿).doc_第3页
中医毕业论文格式(定稿).doc_第4页
中医毕业论文格式(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3899学 号:XXXXXXXX 毕业论文 题目: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一 年 五 月一、论文排版(一)页面设置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二)页眉页脚页眉1.5厘米,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06级毕业论文” 居中排;页脚1.75厘米,为页码,居中排,不加任何修饰。封面不设页码,从目录以“1”向后排列页码,字体为宋体小五,不加粗。(三)文字格式行间距22磅,字间距按“标准”设置;段前0.5行,段后0行。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文章标题三号宋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四)分页论文封面单独一页,为首页;目录单独一页,为第二页;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导语、正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写,不用单独分页;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四)图表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表格用三线表,要有表题,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分析。图表居中,表题放在表前,图题放在图后,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数字和后面文字间隔两个空格,居中,宋体五号。如:表1 Wistar大鼠血清TNF-含量的四季变化(pg/ml,s)季 节 例 数 生理组春 分 7 106.0221.21夏 至 7 66.0314.85#秋 分 7 50.329.01#冬 至 7 137.2727.95 注:与冬至比较,#P0.01;与春分比较,P0.05。(五)文内标题层次文内标题层次不超过4级,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间用小点号相隔,末层数字后不加点号。如“1”,“1.1”,“1.1.1”,“ 1.1.1.1”各层次的序号均顶格排写。与后面标题文字空两格。各标题的内容部分另起一段书写,不和标题同行(如只有数字编号没有标题,则数字后面空两格直接写内容)。二、论文格式(一)论文字数 论文字数在2500-3000字左右为宜。(二)撰写顺序 目录;正文: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导语、分层论述、参考文献,致谢。具体格式要求分述如下:1 目录格式要求目录在封面之后,先写论文标题,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目录”二字宋体三号,中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加粗。“目录”二字下空一行写目录内容,目录内容用宋体四号,加粗,按论文编写顺序编写,所有项目均顶格写,目录中所列标题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后面页码对齐,中间用“”连接。2 标题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要简短、明了,能概括全文内容,并引人注目。一般在25字范围内,尽量不用副标题。题名应能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应尽可能包括关键词。用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排。3 署名格式要求论文标题下一行居中写学生姓名,四号宋体,再下一行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06级 06XXXXXX ),小四仿宋体。不加粗。4 摘要格式要求 摘要,要求可以概述论文主要内容和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摘要”二字顶格,置于内,四号宋体,加粗;后空两格写摘要正文,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200字左右。5关键词格式要求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语。可选2-4个,“关键词”三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各关键词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无标点符号,小四宋体,不加粗。6 正文格式要求先写导语,然后分层论述。导语,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导语中要求写的内容较多,而篇幅有限,这就需要根据研究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阐述重点。编写导语不要与“摘要”雷同,主要写研究的起因、目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动态,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等。要意思明确,语言简练。 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7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序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标号,“ ”标于引文后标点符号的右上角(用“上标”格式),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置于方括号内,序号与后面参考文献的序号一致。在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隔开,如:12、13,也可用起止序号,中间加“或一”,如:911。数次引用同一文献,按首次出现序号标明。引用外文文献,外国人名写法: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不受文献条数限制。格式:“参考文献”四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所引文献按序号排列,小四宋体,不加粗。(l) 期刊书写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杂志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码或起止页码最后不加标点。如:1李松林,任延军,崔熙等.血红林蚁与鼎突多刺蚁管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l994,29(9):521-523 2Brown J J, Mirowski M. The 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 defibrillatro: an overviewJ. J Am Coll Cardiol, 1985,6(Suppl 2): 461(2)书籍书写格式:序号 作者名 主编.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 版次 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如: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48 致谢格式要求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致谢是作者对本文研究和撰写过程有过实质性贡献或帮助,但尚不足以列为作者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一种方式。致谢的言辞应简练、诚恳、朴实、有分寸。切忌浮夸,堆砌华丽词藻,也不要写成抒情散文。“致谢”二字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中间空两中文字符;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200字左右即可。具体内容及格式举例见后文: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浅析目 录 标题 .1署名 .1 摘要 .1关键词 .1导语 .11历史沿革 .1 2伤寒论治未病思想 .22.1释义.22.2临床应用.33现代应用.54理论探讨.6参考文献.7致谢.8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浅析XXX(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06级 06XXXXX)摘要 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既病早治,救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等四方面阐述了仲景“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特点,揭示祖国医学的预防医学学术思想虽导源于内经,实完备于伤寒杂病论。“防寓于治,防治结合” 的思想是仲景预防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关键词 伤寒论 未病 预防医学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原则之一,体现着中医先进的预防理念1 历史沿革在黄帝内经、难经中2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2.1 释义参考文献1李松林,任延军,崔熙等.血红林蚁与鼎突多刺蚁管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l994,2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