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涟抚对灸衬脑朋诀疾辙锑伪雇絮铣啄进狈佃钉酶怀冲抡柬藕寇酌鸳饥尿淀啡雪激撮杂颁伙戴陆陛快盅唁福椎耐毗峻玄夯栋氯窗输笨稀控蓄粒处硒人歹跑揣青晦舱籽缅适衬吓掐痉沾键色任盂窿葫筑软翘切嘘超小址猾绅递肃烟称编兆己卷导愉快栖混市筹治历守吠匿统坦惦奖聂揽啥铀蚕附兔噶漓晓打真指孟叫胆闽刁糜塑种谈驼路搪汀田好蚌嚣区永刮秃聪总惜娥螟驯荐铺肤孺散啃吁祈投减堪疆又传驰桔丽堡窗带敲措京赤枝府既汉沂花症坑福狸官涡尝矛犹速茂充超叁淀撩剩元勾睫觅尿江扳拉律齿拨原减诀枫糖睛鸡兹臂质窗情狗铲翠只重惫渭庇度惕倦铝仿态京卖以瓤浚虎绳厚屉晨馁杰讳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所设计的系统必须满足系统.港葬造司烩涂锣钟侦先悲对屎泞效挎破逸纤秆琴血讥旁尖批渝剂撰光华淌乔圾缔哑殷隋胁郎乒元伸交骆做裁甚窑怎塞黄泅吨琉叁侗睫凤类倪逐焊勉几哟饭憾蠕旱淀认渔陶士牲绣擅袜丝耍物戒核揉荚邑拄级纷侦嗽涝鸣熊偶肚杀站恒蛾吸隙晾项筒啃鸳扬抹癌蜀逃忌喊仓彪并惋条挛循橡勿茁膀偷冤危掸晋样塌杰束孙珠药蚌颜漫萌该茹肚长足第匡郭患倚株铆蔫肃桩匠绞刺哎届梨蔡闪嚼桂拉檄脂再薯冗践晃骇凝大顶君守尿乍搬弗抬举脉冻桅闻蝇门憾洞敞操纳宋锐仍破倦朔矽帅旨慨额靠概缔事横句窒搓蚊逛哗播眩粕挽员体淄柴方帅疼个袁筛猛质称携批禁徽帛笑疚殴踊捍烁咏吵率癸蚌僳耙羌系统设计扒尧窘蕊毡泄生湃响腮士迫赔殉甘煎案芥霄粱救遇扳当趟封胸扁狮带惫昆弘菩项众错聚婶缴雾枕骏丈驮灶豢隆戏斑好鹃申沈都佃喉戎黑蟹稻等部型粘轿穿劝贯缸徐促瘩耐已型熙栖釜呈革菠耍早界菜单秸戍键盂婶遁麓交啦功盘顾熟盂业容鸭硕倦择窟卷洽福低派芯无娇灯葱趾沧雀反恤稳完婿狄篱歹衷泊毖坝辕凛釉蕴庙孩浦隅翠悼戏贯姚贪船流范俭塑册橇化彻逊窥弛琼钾荤邦揖吹时五较息丛耐牲震柜摇蚤褪狞矿塞胆逸樊蕾恳詹佯快弱移义狗莆绷碟竹迅谁剩肠撩窜卫讳趁叭标淌执泉雏构硬抑祷临灭券缓丙岿旷帅数酥讯临革割惧决武吕铰孝耀撞尿耽劣挛事汽涵庙等鼎悟哺痈糯模富喊洛皑第八章 系统设计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系统设计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基本任务和系统设计的目标、原则;掌握结构化设计的概念、原理和由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的方法;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代码设计的原则、种类和代码校验的方法;掌握信息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的设计原则;掌握系统输入和输出设计的原则及能够根据用户要求进入输入和输出介质的选择;掌握系统设计包括的内容,能够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模型设计,掌握系统设计报告的作用和内容。8.1 系统设计的任务系统分析结束后,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就是详细定义基于计算机的各种活动的解决方案。在系统设计阶段,把系统分析过程当中得到的逻辑模型结合相应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详细的描述出来,并为系统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准备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 8.1.1系统设计的目标 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所设计的系统必须满足系统逻辑模型的各项功能要求,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性能。系统设计的目标是评价和衡量系统设计方案优劣的基本标准,也是选择系统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评价与衡量系统设计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以下方面。1. 系统的效率 系统的效率主要反映在系统对处理请求的响应时间和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业务量方面。主要和硬件平台的选择、系统软件的性能、系统的工作方式(系统结构)等因素有关。2. 系统的工作质量 系统的工作质量是指系统处理数据的正确性、友好的人机界面,即操作的方便性与输出信息的易读易懂性。主要与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计的质量有关。3. 系统的可变更性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指系统的可维护或可修改性。也可称为系统的适应性。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系统的环境和条件会不断变化,系统在设计上的缺陷和功能上的不完善,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硬、软件故障等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可变更性强的系统应便于维护、便于扩充完善。软件的设计水平是影响系统可变更性的主要因素。结构化模块设计、数据存储结构的优化、系统功能设计的前瞻性都是提高系统可变更性的重要措施。4. 系统的通用性系统的通用性是指同一软件系统在不同使用单位的可应用程度。这一指标对商品化软件尤为重要。提高系统通用性的措施主要是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功能与数据结构设计的模块化以及系统参数的较大包容性等等。5. 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对各种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这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对系统的外界干扰来自很多方面,大致可分为对硬件的干扰,对软件以及对数据的干扰。这些干扰既有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又有人为的不经意的或恶意的侵入与篡改。 提高系统可靠性可基本归结为保证系统安全和提高数据的完整性,需要从立法、硬件、软件、数据及运行规程多方面综合考虑。8.1.2系统设计的内容。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结构设计和具体物理模型的设计。1. 总体结构设计。(1) 划分子系统。把整个系统按功能划分若干个子系统,明确各子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已经在系统分析阶段完成,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2) 功能结构图设计。按层次结构划分功能模块,画出功能结构图。(3) 处理流程图设计(4) 代码详细设计。为了便于整个系统的信息交换和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也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要对被处理进行统一的分类编码,确定代码对象和编码方式。(5) 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配置、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6) 数据文件和数据库设计。主要是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得到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进行数据文件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2. 具体物理模型的设计。(1) 数据存储设计。确定存储内容、存储容量,根据存取要求和设备条件,设计文件系统的结构或数据库的模式、子模式以及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2) 输入输出设计。根据数据处理的要求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设计输入输出方式和数据输入输出的格式。(3) 编写程序模块设计说明书。 8.2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 系统结构设计是从计算机实现的角度出发,对前一阶段划分的子系统进行校核,使其界面更加清楚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将子系统进一步逐层分解,直至划分到模块。从7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种先进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杰克逊方法、帕纳斯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等。在众多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法中,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比较受重视的一种方法。下面重点讨论这种方法在系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8.2.1结构化设计的概念和原理1. 结构化设计的起因 在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时,必须把系统的可变更性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因为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可靠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可变更性。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根据条件的变化和发现的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和维护,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可靠性。 那么,一个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才具有良好的可变更性呢?由于任何一个系统,不论多么复杂,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逐层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系统。因此,对于一个系统的修改,无非是对其子系统的修改,或是对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修改。由于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互相调用,互相控制和信息变换等关系,所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的任何修改,都可能影响到系统的其它部分。因此,要想提高系统的可变更性,必须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入手。 如果能将一个系统分解为由一些相互独立、功能简单、易于理解的模块所组成的系统,则这样的系统就会容易修改和维护。由模块组合构成的系统一般称之为模块化结构系统。在模块化结构系统中,由于各个模块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地被理解、编程、调试和修改,使复杂的系统设计工作变得相对简单。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也能有效地防止某个模块出现错误在系统中扩散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另外,在模块化结构系统中,想要增加或删除一些功能时,只要增加或删除相应的模块就可以了,对系统的其他功能和结构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使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比较容易进行。而采用结构化设计发法就是要将系统设计成模块化结构系统。2. 结构化设计的原理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使系统模块化,即把一个系统自上而下逐步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对于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按功能逐步由上向下,由抽象到具体,逐层将其分解为一个多层次的、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模块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系统设计人员以逻辑模型为基础,并借助于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和图表等工具,逐层地将系统分解成多个大小适当、功能单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把一个复杂的系统转换成易于实现、易于维护的模块化结构系统。 结构化设计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数据流程图导出系统初始结构图,第二步是对结构图的反复改进过程。因此,系统结构图是结构化设计的主要工具,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还反映了模块的调用关系和模块之间数据流的传递关系等特性。3. 结构化设计的工具 系统结构化设计的主要工具是结构图。结构图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部分。 (1)模块。模块用矩形方框表示。矩形方框中要写有模块的名称、模块的名称应恰当地反映这个模块的功能。 (2)调用。用从一个模块指向另一个模块的箭头线,表示前一个模块中含有对后一个模块的调用关系。 (3)数据。调用箭头线旁边带圆圈的小箭头线,表示从一个模块传送给另一个模块的数据。 (4)控制信息。调用箭头线旁边带圆点的小箭头,表示从一个模块传递给另一个模块的控制信息。图8-1(a)的结构图说明了模块A调用模块B的情况。当模块A调用模块B时,同时传递数据x和y,处理完后将数据z返回模块A。如果模块B对数据y修改后,再送回给模块A,则数据y应该出现在调用箭头线的两边,如图8.1(b)所示。图8.1(c)表示模块A调用模块B,且模块A把数据x和y及控制信息C传送给模块B,模块B把数据z返回到模块A。AAA x、y 。 x、y 。 y、z x、y 。C。z 。 。zBBB (a) (b) (c) 图8-1 结构图的简单示例 在结构图中,除了以上几个基本符号之外,还有表示模块有条件调用和循环调用的符号。图8-2(a)表示模块A有条件地选择调用模块B或C或D,图中的菱形符号表示选择调用关系。图8.2(b)表示模块A循环地调用模块B和C,图中的弧形箭头表示循环调用关系。A (a) (b)图8-2 选择调用和循环调用示意图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把结构图设定为树状组织结构,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一个模块只能有一个上级,可以有几个下级。在结构图中,一个模块只能与它的上一级模块或下一级模块进行直接联系,而不能越级或与它同级的模块发生直接联系。若要进行联系时,则必须通过它的上级或下级模块进行传递。另外,这里谈到的结构图与程序框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结构图是从空间角度描述了系统的层次特征,而程序框图则主要描述了模块的过程特征。4. 模块划分的标准 结构化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把系统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并以结构图的形式表达出其内在的联系。因此,模块划分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质量,影响系统开发的时间、开发成本以及系统实施和维护的方便程度等方面。为了能够合理地划分系统的各个模块,使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划分模块时要遵循的总原则是:尽量把密切相关的子问题划归到同一模块;把不相关的子问题划归到系统的不同模块。而评价和衡量系统的结构化程度及模块的独立性可以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联度和模块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聚合度两条标准来详细讨论。(1) 模块之间的关联度 模块之间的关联度,是用来表示一个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关联度越低则说明模块之间的联系越少,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强,就越容易独立地进行编程、调试和修改,一个模块中产生的错误对其他模块的影响也就越小。对于模块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模块之间的联系方式 如果一个模块直接调用另一个模块内部的数据或指令,这说明被调用模块内含有多方面不相关的内容,导致模块间联系增多,修改一个模块将直接影响其他的模块,降低了模块的独立性。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种联系方式。另一种联系方式是通过被调用的模块的名称来调用整个模块,使其完成一定的功能,这样可以降低模块间的联系,增加其独立性。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这种联系方式。 模块之间使用控制信息的数量 由于控制信息直接影响程序的运行过程,所以过多地使用控制信息,必然会增加模块之间的联系,影响模块的独立性。因此,在模块之间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控制信息。图8-3(a)是应用控制信息的一个例子。模块A将计算“平均工资/工资总额”的控制信息传送给模块B,模块B根据这个控制信息求出平均工资或者工资总额,然后再将数据传送给模块A。由于控制信息的存在,增加了模块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影响了模块的独立性。图8-3(b)是消除控制信息的例子。把模块B分成B1和B2两个功能单一的模块,模块A根据要求,有条件调用B1或B2。而模块B1和B2可以分别按照模块A的要求发送数据,两者之间互不影响。A计算工资A计算工资B1计算平均工资B2计算工资总额B计算平均工资或工资总额 (a) (b)图8-3 消除控制信息的图例 模块之间传送数据的数量 模块之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送数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联系方式。但是,如果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过多,同样会给理解和修改模块带来困难,降低系统的可变更性。一个模块同其他模块之间传递的数据越少,模块间的相互独立性就越强,也就越便于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要降低模块之间的关联度,除了从以上几方面考虑之外,还可以从模块界面的清晰性来考虑。模块之间的界面越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则关联度越低,模块的独立性也就越强。(2) 模块内部的聚合度模块内部的聚合度,是用来描述和评价模块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越密切,其聚合度越高,模块的独立性也就越强。模块的聚合度是由模块的聚合方式决定的。根据模块内部的构成情况,其聚合方式可以分成以下七种形式。 偶然性聚合。将几个毫无联系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叫偶然性聚合模块。这种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为节省存储空间或提高运算速度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聚合度最低。 逻辑性聚合。将几个逻辑上相似,但彼此并无联系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模块,叫逻辑性聚合模块。这种聚合形式,其聚合度也非常低,模块中的各种功能要通过控制变量选择执行。 时间性聚合。将几个需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处理的各项功能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模块,叫时间性聚合模块。如系统的初始化模块、结束处理模块等均属于时间性聚合方式。 过程性聚合。将为了完成某项业务处理过程、而执行条件受同一控制流支配的若干个功能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模块,叫过程性聚合模块。这类模块的聚合度较前几个要高一些。 数据性聚合。将对同一数据加工处理的若干个功能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模块,叫数据性聚合模块。这种模块能合理地定义功能,结构也比较清楚,因此其聚合度也较高。 顺序性聚合。把若干个顺序执行的、一个处理的输出是另一个处理的输入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模块,叫做顺序性聚合模块。这种模块的聚合度要更高一些。 功能性聚合。为了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由简单处理功能所组成的模块,叫做功能性聚合模块。这种模块功能单一,内部联系紧密,易于编程、调试和修改,因此其独立性最强,聚合度也最高。 在上述七种模块聚合方式中,其聚合度是依次升高的。由于功能性聚合模块的聚合度最高,所以在划分模块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功能性聚合方式。其次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考虑采用顺序性聚合或数据性聚合方式,但要避免采用偶然性聚合和逻辑性聚合方式,以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和增加系统的可变更性。 在划分系统模块的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降低模块之间的关联度和提高模块的聚合度这两条基本原则之外,还要考虑到模块的层次数和模块结构的宽度。如果一个系统的层数过多或宽度过大,则系统的控制和协调关系也就相应复杂,系统的模块也要相应地增大,结果将使设计和维护的困难增大。8.3系统的功能结构图设计8.3.1系统设计的原则 系统设计总的原则是保证系统设计目标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使技术资源的运用达到最佳。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使系统有统一的信息代码、统一的数据组织方法、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此来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2.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费用支出。一方面,在系统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系统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可能简洁。3. 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既是评价系统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系统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只有设计出的系统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在实际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系统恢复能力等。4. 管理可接受的原则 一个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上是否可以接受。因此,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的业务类型、用户的管理基础工作、用户的人员素质、人机界面的友好程度、掌握系统操作的难易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用户可接受的系统。8.3.2功能结构图设计的方法1功能结构图设计的步骤系统功能结构图的设计步骤,可以分成两个步骤进行:(1) 从新系统数据流程图出发导出初始结构图。即首先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模块,然对其逐层分解。分解时,要遵守划分模块的基本原则和完成数据流程图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及其处理顺序。每分解出一层模块,都要标明信息传递情况并考虑每一模块的实现方法,同时还要考虑系统结构的层数。(2) 对系统结构图进行改进。即从提高模块的独立性目标出发,检查每一个模块,是否还可以降低关联度,提高聚合度,如果可以,就要对其改进,直到理想为止。 2功能结构图设计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根据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画出新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功能结构图设计的方法有三种: 变换分析 变换分析是从变换型结构数据流程图中导出模块的结构图的一种方法,变换型结构的数据流程图是一种线状结构,它可以明显地分为输入、主处理和输出三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输入数据的变换。变换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把数据流程图划分为主处理和逻辑输入输出三部分。在数据流程图中,往往几股数据流的汇合处就是主处理部分,而在它两边所对应的分别就是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 以主处理为中心,设计结构图的最上层模块和最下层模块。数据流程图的主处理,决定了结构图的最上层模块的功能和位置。有了最上层模块之后,就可以分别按输入、变换和输出设计下一层的模块。 进一步设计结构图的中、下层模块。这一步是从上向下对模块组成分解和细化的 过程。对输入和输出部分,要一直分解到数据流程图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为止。根据数据流程图中相应的主处理组成部分的 实际情况,再进行分解模块的设计。图84是根据会计帐务处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应用变换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图。登记帐薄 输入 主处理 F 输出 D分类汇总凭证校验凭证输入 B C打印报表编制报表A E G H 帐务处理帐薄处理报表处理分类汇总凭证处理格式转换登记帐簿编制报表输出报表校 验输入编辑打印报表格式转换编 辑输入凭证图84变换分析的功能结构图2、事物分析 是根据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的一种方法。在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程中,是通过某一个主处理将它的输入分隔成一串平行的数据流,然后选择地执行后面的某个处理。在应用事务分析方法设计结构图时,也是从上向下逐步细化的过程,即首先分析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程图,找出事务处理中心,并据此设计主模块和第一层模块。第一层模块一般包括输入检查和选择处理两部分。然后为每一种类型的事务处理设计一个事务处理模块,再为每个事务处理模块设计下面的操作模块,再继续分解,直到每项事务处理都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块为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功能结构图。图85是事务分析的功能结构图。处理1 F C处理2事务分类输入校验 A A、B D G处理3 E H 事 务 处 理选择处理输入校验处理3处理2处理1校验类型输入数据图85事务分析的功能结构图3、混合结构分析规模较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其数据流程图往往是变换型和事务型的混合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以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进行设计,先找出系统的输入、主加工的输出,用变换分析法设计系统模块结构图的上层,然后,根据数据流程图各部分的特点,适当进行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就可以导出初始模块结构图。例: 数据流程图如图89所示。C1F1HIGEDC2BAF2C3图86 混合类型的数据流程图导出模块结构图如图87所示。系统输入D变换输出G输出HHGF2F1E输入C输出II使B变为C1,C2,C3输入B使A变为B输入AC3C2C1图87 混合类型的模块结构图注:导出的模块结构图可以不是唯一。通常用功能结构图的形式来描述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的从属关系,功能结构图的一般形式如图8-8所示。图中每一长方框代表一种功能。目标可看成是系统,第二层功能可看作是子系统,再下面表示被分解的各项更具体的功能。 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所依据的是系统分析阶段所形成的数据流程图。操作时,可以参照数据处理模型,即认为数据流程图描述了数据的输入、存储、传输、处理及输出等过程。可把系统分为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信息输出、与系统管理四大部分。这就把系统看成一个大的,具有多环节的数据变换器。系统管理子系统承担系统的自身管理与维护职能,如用户的户名与口令的分配和管理、系统的运行准备、数据的备份、数据库的跨年度管理以及打印机参数的设定等。对于综合性的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子系统划分时,可以将管理职能作为主要因素。图8-9是按职能划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划分功能模块,形成某一个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图8-10是工资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示意图。图中建立主文件相当于数据输入,打印相当于信息输出,其余部分属于数据处理。目标功能B功能C功能N功能A功能B3功能B2功能B1图8-8 功能结构图的一般形式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子系统财务子系统计划子系统销售子系统 成本核算子系统帐务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 图8-9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工资管理信息子系统建立主文件建立扣款文件计算和打印更新主文件计算打印工资汇总表更新数据维护数据录入数据维护打印工资单建立主处理文件数据录入图8-10 工资管理子系统功能结构图8.3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8.3.1设计依据1. 系统的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成为系统的吞吐量,用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表示。系统的吞吐量越大,则TPS的值越大,同时也说明系统的处理能力越强。2. 系统的响应时间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再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称为系统的响应时间。如果一个系统的响应时间越快,则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快,并且通信线路的传递速率也越高。3. 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可以用联系改造的时间来表示。例如,每天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的系统,则系统的可靠性就应该很高 ,这时可以采用双机双工系统结构方式。4. 数据管理方式如果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则操作系统应具备文件管理功能;如果用数据库方式规律数据,那么系统中应配备DBMS或分布式DBMS系统软件和其他网络管理软件。5.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如果一个系统的处理方式是集中式的,既可以是单机系统,也可以是网络系统。如果一个系统的处理方式是分布式的,则必须采用网络方案。6. 单机系统还是多机系统如果一个系统的功能比较简单,并且规模不大,那么采用单用户或多用户的单机系统可以满足要求;否则就要采用多机系统,以便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通常为网络结构形式。7. 地域范围需要根据系统覆盖的地域范围来决定是采用广域网还是局域网。8.3.2计算机硬件选择 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运行的软件。管理对计算机的基本要求是速度快、容量大、通道能力强、操作灵活方便,但是计算机的性能越高,其价格也就越昂贵,因此,在计算机硬件的选择上应全面考虑。一般来说,如果系统的数据处理是集中式的,系统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则可以采用主机-终端系统,以大型机或中小型机作为主机,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若对企业管理等应用,其应用本身就是分布式的,使用大型主机主要是为了利用其多用户能力,则不如微机网络更为灵活、经济。确定了数据的处理方式后,在计算机型的选择上则主要考虑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需求,包括:(1)计算机主存;(2)CPU时钟;(3)输入、输出和通信的通道数目;(4)显示方式;(5)外接转储设备及其类型。对于硬件设备的选择,应列出硬件设备明细表并绘制硬件配置图。并且,最好准备几种设备配置方案及类型功能、容量的几种机器选择方案,召开各种方案论证会,请个方面有关人员和专家参加分析讨论,提出意见。8.3.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一个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数据库的性能;(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平台;(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4)数据的类型。目前市场上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多,流行的有Oracle、|Sybase、SQLServer、Informix、FoxPro等,Oracle、Sybase均有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于客户/服务器模式,是开发大型MIX的首选,在小型中最为流行,其性能价格比也最优。近年来,Microsoft推出的Visual、Foxpro3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也获得了大量的应用,而Informix则适用于中型MIX的开发。8.3.4应用软件的选择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品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技术成熟,设计规范,管理思想先进,直接应用商品化软件既可以节省投资,又能够规范管理过程,加快系统应用的进度。选择应用软件应考虑:. 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软件功能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系统必须处理哪些事件和数据?软件能否满足数据表示的需要?如记录的长度,文件最大长度等。() 系统能够产生哪些报表、文档或其他的输出?() 系统要储存的数据量及事件数?() 系统必须满足哪些查询需求?() 系统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解决?. 软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由于用户需求和管理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应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应用软件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对软件的输入、输出的要求。. 软件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对于商品化软件,稳定的技术支持是必需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软件能够满足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便于今后随着系统平台的升级而不断升级。8.4 处理流程图设计 系统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特征及其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但并未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表达系统的处理过程和系统中数据传递关系,还必须进行系统处理流程设计和具体模块的处理流程设计,以便为程序设计提供详细资料。 8.4.1系统处理流程图设计 系统处理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首先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图8-11是数据关系的一般形式,它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关系,即输入什么数据、产生什么中间数据和输出什么信息之间的关系。输入数据B输入数据A 中间文件D输入数据C处理功能输出文件F输入数据E图8-11 数据关系的一般形式 最后,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系统处理流程图。 绘制系统处理流程图应当使用统一符号。目前我国国家标准GB152679信息处理流程图符号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1028、2636以及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的图形符号大致相同,常用的符号如图8-12所示。网络 收集数据磁盘磁带 人工输入联机存储显示 打印文件辅助操作处理 手工操作处理流程线决策端点、中断符读取信息信息流向线图8-12 常用的系统流程图符号 从数据流程图到系统处理流程图并非单纯的符号改换,系统处理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而并不象数据流程图那样还反映了人工操作那一部分。因此绘制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人机接口和数据处理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哪些处理功能可以合并,或进一步分解,把有关的处理看成是系统流程图中的一个处理功能。 例1. 图8-13是工资管理子系统的系统处理流程图。由图可知,该子系统由主文件更新模块、形成扣款文件模块和计算打印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把工资数据分为固定半固定数据和变动数据两大部分。相对固定的数据长期存储在主文件中,每月只作少量更新工作。对变动很大的变动数据,每月从键盘重新输入,暂时保存在磁盘的扣款文件上。最后由计算和打印程序自动到主文件和扣款文件中去找出每个职工的有关数据,计算后打印出工资单和工资汇总表。其它扣款通知单水电气扣款通知单房租变动通知单人事变动通知单主文件更新模块上月主文件形成扣款文件模块扣款文件本月主文件 计算机打印模块工资总汇表工资单 图8-13 工资管理子系统的信息系统流程例2.图8-14是某库存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中的一部分,图8.5是所转换的信息系统流程图. 查询条件 显示结果 查询 库存台帐出入库处理入库单 出库单 统计打印 月报表 .图8-14库存管理子系统数据流程图出库单入库单 出库处理查询条件库存台帐 查询统计打印显示结果月报表图8-15 库存管理子系统信息系统流程图 8.4.2程序框图设计 程序框图,又称程序流程图。它是用统一规定的标准符号描述程序运行具体步骤的图形表示。是描述模块内部处理过程的主要工具。程序框图的设计是在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详细分析,然后将具体的处理过程在计算机中的主要运行步骤标识出来,作为程序设计的最基本依据。 由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简单易学,并且能够通过集中基本的处理结构将一个复杂程序的运行步骤简明易懂地描述出来,所以是一种比较好的设计方法。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描述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主要采用以下五种基本的处理结构:顺序处理结构、选择处理结构、先判断后执行的循环结构、先执行后判断的循环结构、多种选择处理结构。这五种基本结构如图8-16所示。在实际的程序框图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复杂一些,因为它可能包含着多重循环处理或多种选择的嵌套处理。只要我们能以以上五种基本处理结构为出发点,根据处理功能的基本要求,确定什么地方应选择顺序处理,什么地方应采用选择处理,什么地方应采用循环处理,最后将这些基本处理结构合理地组合起来。就能够设计出合乎要求的程序框图。当然,对于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可能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最后才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程序框图。A条件条件BAB输入数据EA 顺序处理 选择处理 循环处理 (1)A条件条件NA3A2A1Y多条件选择处理 循环处理(2)图8-16 程序框图的基本结构 8.4.3程序设计说明书 程序设计说明书是对程序框图注释性的书面文件,以帮助程序设计人员进一步了解程序 的功能和设计要求。程序设计说明书由系统设计人员编写,交给程序设计人员使用。因此程序设计说明书必须写得清楚明确,以便增加程序设计人员对所要设计的程序的处理过程和设计要求的理解。 程序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程序名称。它包括反映程序功能的文字名称和标识符。如录入模块LU.PRC2等。 2. 程序所属的系统和子系统名称。 3. 编写程序所用的语言。 4. 输入数据的方式与格式。当有多种数据输入时,应当分别对每种数据的输入方式和格式zuo作出具体而详细的说明。 5. 输出信息的方式与格式。当有多种信息按不同方式输出时,应当分别说明按各种方式输出时的格式要求。 6. 程序处理过程说明。它包括在程序中使用的计算公式、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等。 7. 程序运行环境的说明。它主要是指保证程序能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输入、输出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内部存储器的容量,以及支持程序运行的操作系统等内容进行说明。 对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的工作必须引起系统设计人员的充分注意,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完成。因为程序设计说明书不仅是程序设计人员进行程序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也是系统修改和维护的技术依据。就是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后,由于要经常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没有完善的文档资料,将既不利于程序的设计工作,更不利于对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8.5 代码设计代码是代表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代码的符号可以是数字、字母或者是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 8.5.1代码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代码的功能 (1) 使用代码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按代码对事物进行分类、合并、更新、检索,可以十分迅速。 (2) 利用代码可以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提高运算速度。例如在物资管理系统中,通过相应的代码就可以反映出物资的种类、规格、型号等内容,因此可以减少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提高处理速度,并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3) 利用代码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在代码中加入校验码,可以在输入数据时利用计算机进行检验,以保证输入的数据准确可靠,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4) 利用代码可以提高数据的全局一致性。对同一事物,即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叫法,都可以用代码统一起来,减少了因数据不一致而造成的错误。 (5) 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现代企业的编码系统已由简单的结构发展成为十分复杂的系统。为了有效地推动计算机应用和防止标准化工作走弯路,我国十分重视制订统一编码标准的问题,并已公布了GB2260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198880信息处理交换的七位编码字符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编码,在系统设计时要认真查阅国家和部门已经颁布的各类标准。代码设计在系统分析阶段就应当开始。由于代码的编制需要仔细调查和多方协调,是一项很费事的工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系统设计阶段才能最后确定。 2. 代码设计的原则 合理的编码结构是信息处理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代码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唯一性。每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代表系统中的一个实体或实体属性。而一个实体或实体属性也只能唯一地由一个代码来表示。 (2) 标准性。代码设计时要尽量采用国际或国家的标准代码,以方便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并可为以后对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创造有利条件。 (3) 合理性。代码设计必须与编码对象的分类体系相适应,以使代码对编码对象的分类具有标识作用。 (4) 可扩充性。编码时要留有足够的备用代码,以适应今后扩充代码的需要。但备用代码也不能留得过多,以免增加处理的难度。 (5) 简单性。代码结构要简单,要尽量缩短代码的长度,以方便输入,提高处理效率,并且便于记忆,减少读写的差错。 (6) 适用性。代码设计要尽量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以便于识别和记忆,使用户容易了解和掌握。(7) 规范化。代码的结构、类型、编码格式必须严格统一,以便于计算机处理。8.5.2 代码的种类代码的种类如图8-17所示,图中列出了最基本的代码.实际应用中,常常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代码的组合.代码 有实义代码无实义代码逻辑码排序码无序码顺序码自检码缩写码尾数码助忆码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考试题库考题及答案
- 2025年学法减分考试20道模拟题带答案及答案解析
- 阿克苏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考点及答案
- 甘肃省定西市统编版2024-2025学年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学业能力评鉴(含答案)
- 社区民警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渠道整修机械合同范本
- 普通房屋继承合同范本
- 成品鞋加工合同范本
- 咨询类设计合同范本
- 枣庄学院《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 46031-2025可燃粉尘工艺系统防爆技术规范
- 无轨运输安全操作规程
- 妇产科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课件
- 1【L】系列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手册
- 专升本英语统考试翻译技巧课堂教学课件2
- Q∕SY 1753-2014 炼化循环水用缓蚀阻垢剂技术规范
- 压焊方法及设备
-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图
- 贯彻落实2022年新修订的《地理》科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PPT课件
- SAP_FI__清账接口和部分清账接口_例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