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1页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2页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3页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4页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儿科医学论文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 张爱军1 魏志珍2 张弓3 1.沈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32;2.沈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辽宁沈阳 110032; 3.沈阳市儿童医院骨外科,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方法 共纳入30例来我院可疑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所有患儿均采用CT进行检查。对患儿的不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单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8例,双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例;共发现32个血肿,18个位于顶部,13个位于枕部,1个位于额部,均为孤立性血肿;发病时间上分析:2周内的血肿3个,血肿柔软且弹性,影像学CT可见血肿与颅外板紧密相连,呈现密度均匀的镰状或丘状影;2周3月的血肿13个,血肿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影像学CT可见血肿呈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36个月的血肿8个,血肿包膜钙化明显,影像学CT可见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网状钙化影;6月以上的血肿8个,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形成颅骨外板,影像学CT可见血肿机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形成颅内板,呈现增宽的网条状“板障”。结论 对于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CT检查可以较明确的进行诊断,由于该类血肿一般为孤立性,因此机化后不影响颅骨及脑组织的发育,因此临床上可不行特殊处理。 关键词 小儿;CT;颅骨骨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 R816.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2(c)-0166-02 颅骨骨膜下血肿是一种好发于顶枕部的包囊性积血,主要在颅骨外板与骨膜的潜在间隙中1。因为颅骨骨膜的边缘分别终止于其相应的颅缝,因此临床上即使两块相邻的颅骨骨膜下都存在血肿,血肿范围仍不会跨越颅缝,血肿呈现两个相互孤立的血肿,互不串通2。一般而言,血肿的吸收速度比较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血肿可以发生钙化,因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血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可疑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30例,所有患儿均有单侧或双侧头皮下软组织包块,消散不明显或逐渐变硬来就诊。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0.5h2年,平均年龄(6.61.2)月;其中27例患儿有分娩时小儿头部器械助产史或产伤史,3例为顺产。所有患儿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纳入本研究后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及基本信息,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及时积极的行头颅CT(GE Bright Speed 4 CT机)扫描,扫描层厚为5.0 mm,间距为5.0 mm,病变部为扫描层厚及间距减为2.5 mm。 2 结果 2.1 CT扫描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诊断分析 CT扫描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单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8例,双侧颅骨骨膜下血肿2例;共发现32个血肿,18个位于顶部,13个位于枕部,1个位于额部,均为孤立性血肿;发病时间上分析:2周内的血肿3个,血肿柔软且弹性,影像学CT可见血肿与颅外板紧密相连,呈现密度均匀的镰状或丘状影;2周3个月的血肿13个,血肿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影像学CT可见血肿呈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36个月的血肿8个,血肿包膜钙化明显,影像学CT可见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网状钙化影;6月以上的血肿8个,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形成颅骨外板,影像学CT可见血肿机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形成颅内板,呈现增宽的网条状“板障”,呈“凸镜”样或“新月形”样之双层颅板,局部颅骨增厚,内缘毛糙不整外突隆起,表现为异常颅骨。 3 讨论 临床上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产伤,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使用吸引器,可以对头皮软组织及骨膜产生损伤,软组织损伤发生变形隆起,骨膜损伤可以与颅骨因负压发生分离,最终被牵拉导致血管损伤出血形成颅骨骨膜下血肿4-5。本研究30例患儿中27例患儿均有分娩时小儿头部器械助产史或产伤史。 一般而言,CT机属于放射线检查机器,检查本身存在一定的放射线损伤,随着医学技术的发生,目前CT检查示人体所受的X线很少,一般不能引起损伤。临床上CT检查对外伤、出血等有特殊的检查效果。本研究采用CT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进行诊断,2周内的血肿柔软且弹性,影像学CT可见血肿与颅外板紧密相连,呈现密度均匀的镰状或丘状影;2周3个月的血肿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影像学CT可见血肿呈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36个月的血肿包膜钙化明显,影像学CT可见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网状钙化影;6个月以上的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形成颅骨外板,影像学CT可见血肿机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形成颅内板,呈现增宽的网条状“板障”。有研究发现6,随着时间的延长,颅骨骨膜下血肿进一步发生机化,可以有永久性后遗征象,形成梭形高密度影,且边缘有钙化灶,患儿一般不会出现患侧大脑半球发育不良。 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颅骨骨膜下血肿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首先需要鉴别的是头皮下血肿,主要表现为高低不平的血肿,张力较低,影像学CT检查示头皮下高密度影,但与颅外板连接不紧密,一般吸收比较快。其次为帽状腱膜下血肿,影像学CT检查亦表现为与外板不紧密相连高密度影,但由于帽状腱膜靠近中线,且比较坚韧,与头皮结合紧密而与骨膜结合疏松,同时由于其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因此可表现为从额到枕的均匀的帽状软组织影像。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于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CT检查可以较明确的进行诊断,由于该类血肿一般为孤立性,因此机化后不影响颅骨及脑组织的发育,因此临床上可不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晓华,刘忠,王鹰,等.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1): 68-70. 2 贾琪. 新生儿头颅血肿不可忽视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 2635-2636. 3 陈家忠,孟宪猛,陈孝谦.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CT诊断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 110-111. 4 林立光. 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J.福建医药杂志. 2005,27(3): 6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