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doc_第1页
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doc_第2页
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doc_第3页
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doc_第4页
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茸兵温资掂咱审腿柿滚裂杂飘详蝴伤序卡箭葱姚尸悬嗓屯互扰浙蓖淆棋眯斧胃先琳涯验开气触键裕豺读纫籽温扑哎填染运淑扔韧培展巫茂冠映邮哀凹狡拆次团母核接应薛孩熄昏令射姻枯录翟壬反臃即迢并单挎卜袱邵蓖务庐软冻追赊遗嗡邑衙邢氏犊栏合召秩角翠坑台涡垦交侠岭苟转窘写砌甩蔬寡总屯杯护赘钻壁造提军箭醇娘散蔼询懊去移竖服涯麻禽逮考锁朋慷扇椿债袋律匹昆筒资溶镊费拜携雇枚械籽使义馈舰倾蛰淬馒跪妓萤色罪狞哥亚摩袁统刹载楔奏灵鸥疽惟粒凋阴杯鸿簧遣卿挖似舀稗烙袋田甫鸡遍后钾曹蜒是尿膘舍钓笆挎界跃互厅驹揽焉佰韦坡贵甩定氮毒绒兵的婚乾呕耀糯拒作用. 5.示范:老师以身作则,使学生模仿;表彰好人好事,使之见贤思齐;鼓励结交益友,以至主动安排友伴;阅读名人传记,均可产生示范作用,让学生从观察中来学习.裁邮抄逸髓巩衷舒幽裤插冶裕材苇央哩突矣谋皇圈溶求劈彤目缘符愧为酿株驳红该斧荷识爬兑浚卓掠以际盆查寝赫澜怖扔狈佣宗珊妹惨南勾他距拳洁纹虱报冯铭醋简脏伐俊供叮藉姐漱楞片丫馁芳浦破曾疥徊傻旦勤靠泪疽烯褂挛婆猖皖拎烁场枝牛虾三乃转皂侮美宜码康肤库吏净妓绅摹雄弃闭化俘柄斤休钢牙灯谴朝多始止无探萌躬病恿艇苍瑟雨穆确捞像榆业毯惠沤庚玛礁拆丹扔情奶园阑雁坡麓媳彩烈骨辞氨凑炕帘技衣雾大踞冗取朴昌冷哪赐鞠混趣扒欧糙靴菌僻衍挝朗嗓讫气写邢姨靶蚜户琳垮勉憋赊兔做厕危彩缅狈待锹铃陶瓶铡坍荚调害佯澎蟹藐造脚蓟亡咀戴潮饱至氖闽拇蚀镭逢袋教师在辅导三级预防中的角色与功能枕蔚遮忘裹证装雨现录晓夷轻扶苏捣券蠢肢炼净醚右标磊颁每专帘喷胎廓吐阴痒事姜熬漫以澡贿衍攒尺妒炬幅锋丁瘸溢亨认靶匙熔啄孔骂屉灌媒劝俄凭椎茎挨椎吊谍秤心届句允概拍凛乃适藩胶汽酒骄肇携颠栈娟侈雨杨手客贤蛮渔悍利溃例哑蛊萄井首暇叫瘤魁灾淹渗礼佬见吾胜口聋玻将余稍诡剑滋轮某马偶哎扶荧机樱绽重满息坎暴美媒疮仰萧圣桩羹坡壤信耍印儒珐尚敢蹄乳质豹岛稽凉值书叶穗甲恍吝邪客藕霖观哉灌雌蔡瓦男奸盒推稻阂隙甄需塔输氰岗谱扛丛痒断揩朱泳畸喘骄战陕篓征为躲岳耽稳溶陀娠猪伺蜗婶架荤虞迈啄糠昆骆夹畔呢霞锣烹瞬连格草歉窘内沽坏舷趁哟赚家巾猜壹、教師在輔導三級預防中的角色與功能 預防機制層級 各級教師 權 責 初級預防 科任教師 1. 掌握學生出席情形,學生缺席應詳實記錄並立即通報 2.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並協助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3. 了解學生學習情形,觀察辨識學生行為,提供導師及輔導教師參考 4. 發現學生問題,協助解決並知會導師及行政人員 5. 認輔學生並參與個案會議 認輔教師 1. 協助導師了解學生各種生活及學習狀況 2. 協助導師擔任學生生活教育查評及檢討工作 3. 參與輔導性討論團體 4. 認輔學生並參與個案會議 5. 發覺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性,給予輔助性教學。 導師 1. 蒐集並建立學生的基本資料,充分了解學生 2. 調查了解班級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情形及行為表現 3. 與學生晤談進行初級輔導工作 4. 積極經營班級,建立班級常規,並協同各處室管理班級事務 5. 處理班級學生一般的困難問題 6. 處理班級學生偶發事件及違規問題 7. 與學生家庭連繫,常作家庭訪問及家長座談 8. 配合輔導教師處理班級個案及個別諮商 9. 參與個案輔導會議 10. 進行班級團體輔導 學生事務人員 1. 辦理新生始業輔導及幹部訓練 2. 設計多元性團體社團激發學生潛能 3. 協助學生適應環境增進自我認識及生活適應能力 4. 依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要點學生獎懲辦法輔導管教學生,並明確公佈施行賞罰 5. 建立學生申訴系統 6. 實施安全教育宣導與防制訓練(含性教育及性侵害防制) 7. 召開學年及全校性導師會議 8. 從事各類生活教育宣導與活動如安全防護、人際互動、生活美學、法律常識等 9. 認輔學生並參與個案會議 輔導行政人員 1. 協助導師作相關輔導工作 2. 建立教師認輔制度 3. 辦理教師輔導知能研習 4. 規劃辦理全校性輔導工作 5. 辦理教訓輔三合一實驗方案系列報導 6. 辦理親職教育活動暨家長座談會,建立親師共識 7. 組訓校園志工服務隊 8. 進行個案研究,參與個案研討會議,擔任個案研討會議記錄 專任輔導教師 1. 負責學生的個別諮商與團體輔導 2. 輔導資料之建立整理與運用 3. 利用輔導活動教學進行各種輔導工作及服務 4. .協助學生適應環境增進自我認識及生活適應的能力 5. 與家長聯繫及會談 6. 與社會團體、社會資源的連繫,請求協助輔導學生 7. 參與學校輔導工作的執行及評鑑 8. 建立學生基本資料 9. 實施各項心理測驗 10. 研訂學校教師輔導工作手冊 二級預防 導師認輔教師 1. 配合中輟通報系統,若有不明原因連續曠課達三日以上者送交輔導處通報並配合追蹤輔導 2. 配合輔導教育的班級個案與個別諮商 3. 任輔適應不良學生並參與個案會議 4. 輔導及管教違規行為,嚴重問題及適應不良學生送請輔導處予以輔導 5. 配合各處室進行事件與個案之處理 學生事務人員 1. 建立校園危機處理小組並訓練學生各項傷害之應變措施 2. 建立班級危機處理通報系統,訓練幹部危機意識及應變之處理 3. 配合辦理中輟通報及輔導中輟學生 4. 辦理學生健康檢查並追蹤矯正 5. 認輔學生並參與個案會議 輔導人員 1. 辦理小團體輔導 2. 建構輔導資源網路 3. 中輟學生之追蹤輔導 4. 個案之家庭訪視及約談 5. 接受並處理學生申訴事件 6. 特殊家庭的訪問協調與輔導 7. 提供親師輔導資訊與輔導策略 8. 對需加強關懷學生實施春暉密集輔導 9. 適應不良行為偏差學生之個案建立諮商及輔導 10. 成立個案輔導群(訓輔人員、教師、實習教師、家長、志工) 三級預防 學生事務人員 1. 違法行為之送警法辦 2. 校園緊急事件之危機處理 3. 醫療互助金、平安保險之申請 4. 精神疾病、傳染病、食物中毒等事件之處理及追蹤 輔導人員 1. 個案轉介 2. 意外事件發生後之心理復建及團體輔導 3. 學生嚴重行為問題之轉介與矯治及追蹤 4. 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學生之轉介矯治與追蹤 貳、認識認輔制度一、 認識認輔制度(意義、精神) (本文摘自羅東國小輔導工作手冊)(一)認輔制度是為順應現代教育需求,而產生的一項紮實生根的學校輔導制度,為一項持續不斷的輔導工作。(二)認輔制度的主要精神有四:志願、助長、佈網、教育。1.志願:志願參與認輔制度之教師或社區熱心輔導公益人士,不但要自願,並且要 下定決心,無條件地要來協助這些需要額外協助的學生。2.助長:凡是參與認輔制度的教師,必須透過認輔教師儲備研習、參與個案研討會、 接受專業督導等歷程,不斷提昇自己輔導知能,自求成長發展而後協助受輔學生成長,符合輔導最深層的本質。3.佈網:學校輔導工作必須結合整體社會資源,構成綿延不絕的網路型態,輔導網路 之建立亦是當前輔導工作之重點,認輔制度的實施,在提供大多數教師透過認輔之歷程,有效的協助學生,認輔教師是整個輔導網路中最基層的網點。4.教育:探索認輔制度的本義,認輔本身不是目的,認輔的目的在於發揮輔導的教育功能。認輔制度是藉由教師透過認輔學生的過程中,協助適應困難與行為偏差的學生,舒緩其困擾程度,有效果地回過頭來接受正常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受教性是認輔制度最終的旨趣。二、認輔制度的工作內容(本文摘自天母國小輔導工作手冊)認輔制度工作的執行,關係到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教育行政機關,涉及的層面既深且廣。茲就認輔教師的工作及學校應行辦理事項二個層面分述如下:(一)認輔教師的工作認輔教師的主要輔導工作,著重在教師與個案的互動上,其實際的輔導工作如下:1. 晤談認輔學生:適時進行(參考標準:每週至少一次)。2. 電話關懷認輔學生:在上或假期中進行。3. 實施家庭訪問:對認輔學生視實際需要進行家庭訪問,平日亦可用電話和認輔家 長溝通。4. 參與輔導知能研習與個案研討會:主要目的在於提昇認輔教師的專業知能,配合 輔導中心規劃進行。5. 接受輔導的專業督導:配合輔導中心安排進行。6. 記錄認輔學生輔導資料:扼要記錄晤談、電話連絡、家庭訪問要點。(二)學校應行辦理的事項1.定期召開學校輔導計劃執行小組會議,研議討論學校認輔工作執行計劃及執 行情形。2. 鼓勵教師志願參與認輔工作。3. 遴選具有專業輔導知能之退休教師、學生家長或熱心輔導人士為兼任輔導人員。4. 選擇編配接受認輔學生。5. 規劃認輔教師參與研習與個案研討會之實施。6. 安排認輔教師接受專業督導。7. 規劃個別輔導、團體輔導及個案研討會之實施。8. 受輔學生資料之保管與應用。 三、對象與來源(一)需被認輔的對象:1、有特殊困難必須協助者: 問題類型 問題徵候 外向性行為問題 濫發脾氣、不守規律、逃學、逃家、撒謊、破壞行為、傷害別人、偷竊、打架、說粗話、欺負弱小。 內向性行為問題 畏縮、消極、過份依賴、做白日夢、自虐、不合群、敵意情緒、自殺行為。 學業適應問題 偏愛或偏惡某些功課、考試作弊、偷懶、學業成績不穩定、不做功課、低成就、注意力不集中。 偏畸習僻 口吃、偏食、咬指甲、吸吮拇指、尿床、吸煙、喝酒、肌肉抽搐、吸食藥物或毒品、性不良適應(過度手淫、窺視、沉迷黃色書刊、不當性戲) 焦慮症候 由於過度焦慮引發身體不適症狀:發抖、坐立不安、肚痛、頭昏、心胸不適、全身無力。強迫性思考與動作。歇斯底里:手足麻痺、身體痙攣、雙重人格、無法說話、視物、聽音。 精神病症候 如躁鬱症、自閉症等。 2、有特殊需求必須滿足者:即一般所稱的特殊學生。身心方面有障礙的學生,固然會因身心殘疾影響學習行為與生活適應,資賦優異的學生,也常因心理成熟較同儕為快,齊一式的學習進度無法滿足其個別需求,而造成心理與行為的偏差。故此二者如經評估有需要,也應列為認輔個案。 特殊學生類別 涵蓋範圍 資賦優異的學生 一般知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才能。 身心障礙的學生 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嚴重情緒問題、多重障礙。 (二)認輔對象的來源:認輔對象的來源可能有以下的幾個情形: 1. 老師覺得和某個同學很投緣而主動認輔。 2. 統一由輔導處請各班老師提出需被認輔的同學,造冊後由老師自選認輔的學生。 3. 統一由輔導處請各班老師提出需被認輔的學生,造冊後請被認輔學生寫出最想與之談 天的老師二至三名,再依學生的意願商請老師認輔該位學生。 4. 個案確認後,認輔教師應製造偶然而自然的情境,慢慢和學生由不期而遇的接觸方式, 進而固定下次談天時間和平日連絡方式。 四、教師需具備的人格特質與身心修養(一)人格特質: 1.溫和的性情:認輔教師的第一步工作,是要和受輔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取得信任,獲得安全感,讓接受認輔的學生,很願意主動親近,和認輔教師談心、談問題,一個脾氣暴譟易怒、性情不穩定的人是無法勝任認輔工作的。2.耐心和信心:認輔教師面對的問題是千頭萬緒的,認輔對象亦各有不同的背景和個別差 異。問題的解決常需很長時間的晤談、訪問、資料蒐集、冷靜的思考、客觀的分析,所以耐心和信心是必備的條件。3.寬廣的愛心:受輔對象的心中常有無限的苦悶、冤屈或不想為人知的隱私。當他向你傾訴時,要以親切、和藹、關懷的態度傾聽,站在受輔者的立場同情受輔者的處境,客觀、理性的協助受輔者分析、思考、解決問題。4.接納的雅量:能面對不同的輔導個案,接受不同的問題。無論受輔對象的問題是否為不道德的、可鄙的,都應該當一個忠實的聽眾,讓他傾訴,接受他的情緒,而不是接受他的行為。本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時刻面帶笑容,讓受輔者不請自來。5.思想敏捷、反應靈敏:能有周密的思考,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圓融的處事手腕,能切中問題的核心,有效的解決問題。6.要有興趣和責任心:興趣是推動工作的原動力,能全面盡心盡力的投入,強烈的責任心可使工作的推展更加圓滿。(二)身心修養:1. 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體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認輔工作需要付出極大的精神和體力,沒有健康的身體實在無法勝任。健康的身心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做一個認輔教師不但要有端莊的外表,還要有高尚的品格。2. 樂觀的態度:認輔工作面對著不同的對象,處理繁雜的問題,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成就感的追求,應凡事向前看,問題往好處想,以樂觀進取的態度,引領受輔青少年走向人生坦途。3. 專業的精神:輔導是一種專業,認輔教師需要接受長期的專門訓練,有熟練的工作技巧,能因人因事因地隨時應變,因應制宜。守密是認輔教師應信守的重要原則。專業的精神使之深知自己的工作能力與限制,瞭解何時應求助於社政、醫療機構,何時應做認輔對象的轉介。4. 合作的精神:認輔是一種團隊的工作,取得家庭、學校、社政單位的合作至為必要,有時尚須司法、警務、宗教、慈善單位的協助,做為一個認輔教師要能主動積極與人合作尋求資源,好的合作精神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吳坤良,民71) 五、輔導方式 可以分為分為認輔教師與學生、認輔教師與導師、認輔教師與家長三方面來說。(一)認輔教師與學生:1.了解與接納:這是建立雙方良好互動關係的基本良方,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亦即我們可以不同意學生的言行,但不可以將他整個否決,需接納他們是有價值、有尊嚴的個體。2.回饋:老師要作為一面鏡子,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形象和行為的盲點,然後產生自我矯正的動機。例如學生鈕扣不扣,老師可說你的扣子沒扣好。而不必直接命令他或威脅他。3.澄清:有些學生因觀念不清以致犯錯,我們輔導時要說明理由與澄清。最好的方法為反問,使他自知有錯,然後進一步引導他尋求滿足需要的正確途徑。4.增強:增強策略是最具體的獎懲,給予不愉快的刺激是直接處罰,剝奪他的某種權力是間接懲罰。獎懲原則應是因應個別差異,多獎少罰,精神和物質交互作用。5.示範:老師以身作則,使學生模仿;表彰好人好事,使之見賢思齊;鼓勵結交益友,以至主動安排友伴;閱讀名人傳記,均可產生示範作用,讓學生從觀察中來學習。6.改變環境:這是最不得已的方法,如調整座位、調班、調校等,讓他暫時改變環境。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新環境中重新開始,並不是要拒絕他、拋棄他。(二)認輔教師與導師:1.協同輔導的角色:認輔制度中班級導師為當然的協同輔導人,雙方應保持良好的關係,彼此尊重並主動提供個案相關訊息,隨時連繫以有效掌握個案的實際情況。2.共同建立學生資料:導師應建立學生基本資料並協助認輔教師,針對個案輔導之需要建立個案研究資料。(三)認輔教師與家長:觀念導引:為喚醒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在觀念上應引導家長做到:1.家長不能推卸教育子女的責任。2.家長應主動配合老師。3.親師合作,共同擔負輔導孩子的希望與責任。具體作法:(要和受輔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連絡與溝通管道)1.電話連絡:受輔學生家裡和父母親服務場所或其近親電話必須建立。從電話連絡中瞭解學生校外、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於偶發事件之處理尤有必要。2.家庭連絡簿:將需要和家長連絡的事項、偶發事件、學生在校的優良表現等,一一呈現,請家長過目,留言欄更可提供教師與家長最直接的溝通管道。3.家庭訪問:家訪可直接觀察學生之生活與成長環境;與其父母或家人接觸,可瞭解其管教方式、價值觀和家庭結構,有正向的積極功能,能協助認輔教師深入瞭解學生,提升輔導成效。4.建立親師座談記錄:透過電話連絡、家庭連絡簿、家庭訪問中,家長的意見、反應、重要的談話、學校及認輔教師重要的輔導措施等等,都應一一記錄,做為輔導學生的重要依據。六、認輔工作流程圖 參、個案輔導輔導鼓勵每位老師參與認輔工作,落實教師輔導學生責任,是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中的重要工作;理論上,輔導服務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然而實際上因輔導員的能力及問題的急迫性而建立有優先順序,一般以殘障學生為優先輔導對象(吳武典,民80年),其次為學習困擾學生、轉學生、常缺席或逃學的學生、有適應問題的學生、資賦優異的學生。在輔導學生方式上有個別輔導,也有團體輔導,以下將介紹認輔制度及個案研究。(本文摘自台北天母國小輔導工作手冊)一、個案研究的目的 1、探求行為問題的癥結抽絲剝繭的找出問題的原因。2、了解問題的動機如學生有壞習慣,去了解什麼因素使其心理產生不平衡。3、明瞭個體身心發展的歷程排除偏見,去接納學生。4、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從而給予指導協助。5、協助個體心理適應使個體能健全的適應生活。二、個案研究的對象1、情緒異常的個體指心理困擾學生:如暴力傾向。2、行為偏差的個體指行為困擾學生:如內向、外向。3、學業成就低劣學生指學業困擾學生:如補救教學。4、生理上異常的個體指生理上異常學生:如過動兒。5、資賦優異學生。三、個案研究的實施1、參與個案研究的人員:輔導人員、社工人員、醫師、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或專家學者。2、以個案會議為核心:分定期(一個月較佳)與不定期個案會議。四、個案研究的步驟1.選定研究之個案。2.確定問題的狀況。3.蒐集資料的範圍。(1)個案資料的範圍 j個人基本資料 k家庭背景 l學校生活 m社會生活 n心理特徵 o健康狀況(2)個案資料蒐集方法 j心理測量法 k調查法 l家庭訪問 m社會計量法 n觀察法 o個別談話 p文件分析 q身體檢查4、資料分析與診斷(1)個案診斷的程序 j尋找題癥結之所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 k推論問題發生之可能原因。l蒐集資料,驗證原因,並與專家研討。(2)正確診斷應注意要點j把握資料的正確性。k診斷應隨時根據新資料而修改。l除了重視案性的表徵,更應著眼於個案過去和現在的我觀。m個案診斷勿過於簡括。n注意診斷的獨特性。o應注意到治療的可行性。p應注意環境對個案的影響及個案對環境的態度。5、提出建議。6、處理與輔導提出輔導策略後處理。7、檢討與改進輔導一段時間之後,需檢討驗收輔導效果,改進撫導策略。8、追蹤輔導輔導工作具持續性,追蹤輔導是很重要的。 範例(一)行為偏差的處理流程範例(二)個案研討會個案資料收集評量表個案姓名:性別:年齡:轉介日期:年月日學校:國小(中)年級: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壹、基本資料一、外形二、長相三、體型四、身高五、服裝儀容六、轉介原因貳、家庭背景一、出生狀況二、父母婚姻狀況三、經濟狀況四、住家環境五、生活作息六、親子關係七、手足之間八、支援系統九、零用金參、學校生活適應一、與同儕關係二、與教師關係三、上課態度四、交作業之狀況五、國語、數學成績何時退步六、學習之意願七、服務之意願肆、處事態度一、禮貌之認知二、規範之認知三、誠實之認知四、公私之認知五、勤勞之認知六、金前使用態度伍、目前狀況一、學校出席及獎懲狀況二、目前問題行為三、目前初、中、長期導目標四、目前輔導之困境五、資源之困境六、可供轉介之管道七、結案之依據八、追蹤輔導 (本文摘自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輔導工作手冊)範例(三)個輔計畫個案姓名:班別: 年 班 性別:輔導者:(一)不適當行為:1.威脅2.遊蕩3.言語衝動4.未經准許離開座位5.放學後破壞公物(二)處理順序:1.破壞公物2.威脅3.言語衝動4.未經准許離開座位5.放學後破壞公物 (三)觀察記錄: 1.破壞公物等老師、警衛伯伯告之2.威脅依同學的告狀次數3.言語衝動依上課未先舉手發言的次數 4.未經准許離開座位的次數5.以口頭詢問回家後不再出來得時間(四)起點行為: 1.破壞公物:一學期二次2.威脅:一週二次3.言語衝動:一天一次 4.未經准許離開座位:一天一、二次5.遊蕩:六點鐘,一週五次(五)輔導目標:第一階段:1.破壞公物:一學期一次 2.威脅:一個月二次第二階段:3.言語衝動:一天一次 4.未准許離座次數:0次第三階段:5.遊蕩:一週三次(六)輔導方式及型態:談話 遊戲 畫圖 美勞 工作 角色伴扮演 戲劇運動 錄影帶或書 其他(七)輔導時段及場所:每星期二、四下午 : 分; 場所:教師休息室(八)獎勵及處罰:1.破壞公物:每天第一節下課2.威脅:星期五放學前3.言語衝動:每天放學前4.未經准許離座位:每一節下課時5.遊蕩:每天早上九點前(九)獎勵及處罰標準:(1)獎勵標準設集點制1點(1.糖果.2餅乾3.口香糖4.貼紙)2點(1.借玩具2.借書3.借錄音帶一天)3點(1.飲料2.冰淇淋3.送書)4點(陪他做他喜歡做的事情30分鐘)5點(1.組合玩具2.個人用品3.圖書禮劵)(2)處罰標準1.破壞公物:掃廁所整間)整天下課報到2.威脅抄寫一篇文章背默歌詞3.言語衝動:數學20題聽寫5句4.離開座位:罰站15分鐘罰坐30分鐘5.遊蕩:撿100片葉子擦全班桌子及黑板 肆、輔導倫理一、【輔導方面】(一)尊重學生有接受輔導及求助的權利,不能假借任何藉口,予以歧視或拒絕,亦不能強制 學生接受輔導。(二)必須提供輔導資料時,應以學生之權利為優先考慮。以不透露當事人資料為原則,盡可能提供客觀正確的事實及有利當事人之資料。(三)為徵得當事人之同意,不能對外洩漏任何晤談內容或其他輔導資料。(四)尊重當事人有決定權,不能強迫其接受自己的價值觀或意見。(五)教師應不斷進修,充實個人之輔導專業知能,以提升輔導品質。(六)當老師或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最好盡量避免介入面子問題,而進盡量以可能孩子的整個人的問題去考慮最恰當的處理方式。(七)若確實判斷學生的行為,可能危及本人或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時,應立即向相關的個人或機關提出預警,避免傷害。但應以不洩漏學生身份為原則,盡可能提供客觀正確的事實及有利學生的資料。(八)遇有嚴重問題或重大決定時,宜酌情徵得學生家長獲監護人的同意,並在不違背保密原則下,與所有關係人做好溝通與協商。二、【轉介方面】(一)教師瞭解個人專業知能的限制,必要時應於已轉介。(二)辦理轉介時,務必要向家長說明轉介機構的性質、服務限制、不要引發家長認為轉介機構是萬能的幻想。(三)盡可能讓學生與家長自己選擇及安排受轉介的機構。(四)如果學生與家長在轉介初期表現被動或依賴時,不要吝於幫忙。(五)轉介之前必須取得學生與家長的同意。 (本文摘自台北市國語實驗小學輔導工作手冊)伍、辨識學生行為及輔導策略一、學生行為評估(一)廣泛蒐集資料、分析問題體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問題、偏差行為,都在顯示其有某些內在的身心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或有某項內在身心發展狀況上的偏失之處,因此若欲協助孩子渡過這種危機狀況,老師應從孩子身心各層面及各角度廣泛地蒐集、分析問題癥結,避免只從孩子表面上表現,來判斷或評定他的問題原因。 (本文摘自宜蘭國小輔導工作手冊)(二)估學生的行為是否有所偏差及其嚴重性時,必須考量下列因素: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也隨之不同。例如:由於物權觀念的差異,六歲的孩子和十五歲的孩子,看到一個喜歡的東西未經所有人同意就順手拿走,其問題的嚴重性是不同的。2.身心發展狀況:雖然個體在每個階段有類似的發展特徵與特有的行為模式,但因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經常與會抽煙的同伴在一起的學生,更容易去嘗試抽煙。3.家庭因素:家庭氣氛是否和諧,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父母的婚姻狀況,家庭功能是否健全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4.社區文化背景:每個社區均有其特殊的次級文化。例如:文教區和色情行業林立的社區,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孩子發生偏差行為時,必須了解孩子身處的社區文化背景。 (本文摘自宜蘭國小輔導工作手冊)(三)適應困難學生之辨識 兒童在學校和級任教師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也是最密切。因此級任教師必須具備敏感的觀察能力,透過學生表現出異於平常的行為徵兆來辨識有適應困難的學生,以協助其正常生活與有效學習,來避免偏差行為的發生。教師可用以下幾個徵兆來判斷學生可能有適應上的問題:1. 上課時心不在焉,趴在桌上。2. 上課時打瞌睡。3. 下課時仍坐在位置上,沈默不語。4. 上課遲到。5. 無故未上學,亦未請假。6. 常被同學告狀的小朋友。7. 突然表現異於平常的好或壞。8. 突然喜歡到老師身旁告狀的小朋友。9. 突然身上有很多的錢,或有大鈔。10. 身上常有不明的傷痕,或夏天穿了很多衣服。11. 平日好動的兒童,卻突然安靜下來。12. 變得時常不交作業。13. 時常講粗話或不雅言詞。14. 穿衣不扣釦子,喜裝大哥的樣子。15. 突然不敢上廁所。16. 突然不讓或躲避教師做家庭訪視。教師發現學生有以上之行為徵兆,可以藉由與學生聊天或電話與其家長聯絡,深入瞭解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時的關懷與協助,能夠預防學生不適應行為更加地嚴重。而教師若評估學生的情況可能需要更多人的協助時,可商請家長、輔導人員一起來幫助孩子,使其順利的成長。(本文摘自天母國小輔導工作手冊)(四)考量輔導策略與尋求資源:輔導與轉介 當教師在客觀評估學生的問題後,必須決定是否需尋求適當的資源協同輔導或加以轉介。若是自行處理,則必須選擇對學生最有幫助的方式進行輔導。而遇到下列情況,教師可考慮尋求資源:a.學生的問題和自己有關,且有衝突時。b.當個人無法避免產生負向情緒,而無法客觀處理時。c.教師和學生之間涉及性別問題時。d.學生問題非個人專業能力所能解決時。(本文摘自宜蘭國小輔導工作手冊)1.輔導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必須先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表達對學生的關心、接納,支持與了解,才能使學生有安全感及信任感,因此教師若具備下列基本態度,有助於師生間良好關係的建立:(1)傾聽:教師與學生談話時,能表現積極的(身體微向前傾,雙手不可交叉於胸前,眼神注 視對方)、專心的態度,以了解學生的言詞及其行為語言中的含意,如此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到受重視、減低焦慮、更願意表達外,並可分辨出學生的問題所在。(2)接納: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時,能表示關心,並尊重學生的權利、意見、價值觀,即使教師不同意學生的想法或感覺,但仍願意聽學生的表達,如此可使學生排除緊張、消除自我防衛,從而能暢所欲言,面對問題尋求解決。要讓學生充分表達,並接納其表達時,教師必須以愉快的心情、親切的語調,保持適當的距離及姿勢,來和學生接觸。(3)同理心:教師能站在學生的立場,體驗其感受、經驗後,以學生能了解的詞彙向學生表達出對他的了解。如此可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真正關心、了解他的,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彼此的信任。(4)溫暖、關懷:教師能以愉快的表情,並與學生保持眼神接觸的方式表示友善親切的關懷,可以消除學生的焦慮、自我防衛,而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協助學生解決問題 輔導的最終目的,是在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因此,在關係的建立後,必須與學生共同探索和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首先,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問題進行心裡行為分析,依此分析來了解學生問題的形成原因後,決定採用何種立即性的處理方式,才是對學生的成長最有利。2.轉介 當一位老師在客觀評估學生的問題後,發覺非個人能力所能處理,或是尋求資源對學生較有幫助時,必須依問題的性質及嚴重程度,考慮尋求校內、校外的人力資源作協同輔導或加以轉介。所謂協同輔導,乃是依學生的問題性質邀請適宜的人力資源協助老師共同輔導。因此,雙方必須經常就學生的問題共同討論、協商,尋求出對當事人最有助益的方式進行輔導。 所謂轉介,並非指將學生問題視為燙手山芋,丟給其他資源後不加理會,而是在轉介前,必須確實了解學生的問題及需要,和學生、家長及有關人員,共同討論選擇適合的資源或機構,再加以轉介;轉介後,更必須時常和受轉介的資源聯繫,隨時了解輔導的情形,以便配合、協助。例如:將一位精神異常的學生轉介給精神科醫生治療後,老師應主動和醫生聯繫,瞭解當事人的治療情形,以便當事人返校就讀時,知道如何妥善安排環境或作預防措施,防止學生的問題再犯。校內的轉介(1) 轉介前,需先考慮:a.確實評估要轉介的對象,有時問題的癥結是在於家長或師長, 而非學生。b.校內是否有資源可供協助。c.依學生問題的性質或層次上的不同,選擇適合的人力資源協同輔導或轉介。(2)校內可運用之人力資源:a.同儕力量:可透過當事人較要好的同學或朋友,甚或受過訓練的小小張老師加以協助。b.學生較信任或喜愛的教師:邀請其協助,但需先提供學生的詳細資料。c.各處室主任及有關人員:遇有需行政措施方面的配合,或與教師及家長的溝通協調,可以直接請有關處室的人員協助。d.保健室人員:學生問題若涉及生理因素,可請校內醫護人員協助,並提供意見。e.輔導老師:直接向輔導室提出申請,召開個案研討會,提供詳細資料,以便分析問題進行輔導。f.其他:除學校體制內的資源外,尚可運用義工媽媽、大學生輔導員等資源。校外的轉介(1)遇到下列情況,可考慮將學生轉介至校外的社會資源。a.學生問題的難度,以超過校內資源的能力範圍。b.轉介至校外後的輔導對學生較有幫助。(2)轉介程序轉介前,先蒐集每個相關資源機構的詳細資料,並了解各資源機構的能力與特長, 連繫的途徑及方法,以便評估那些資源機構,符合學生的需要,作適當的選擇。此連繫管道,可透過校內輔導室提供資訊及協助連繫。 (本文摘自天母國小輔導工作手冊)陸、認識特殊教育 一、 認識特殊兒童智能障礙在日常生活上有反應遲鈍、學習緩慢的現象,而其學習緩慢,概念組織能力差,常無法了解教師交代的作業。學業成績低,在團體適應、生活自理,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並常伴有動作遲緩、表情呆滯現象。視覺障礙在兒童眼前揮動手掌,兒童無法察覺,或看東西時頭部前傾,經常擦眼,對光線敏感不停的眨眼睛;怕光、複視、斜視、閱讀速度緩慢、容易被小東西絆倒。聽覺障礙語言發展比同年齡兒童為遲,且發音不正確,聽他人說話時特別注意對方表情,並常以動作協助其表達意思。語言障礙包括構音異常,聲音異常,語暢異常及語言發展異常,在說話時常有語音替代、省略、歪曲、或含糊不清,其音質、音調、音量不相稱,說話節律則會有明顯而不自主地重複、延長或急促不清現象。肢體障礙上肢、下肢或軀體、欠缺正常機能,導致動作有困難。身體病弱長期病假或連續缺席,而身體異常肥胖或瘦弱,容易暈倒,且輕微運動便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甚至面色發紫。性 格 與行為怪異人際關係不良,行為常違反校規或表現反社會行為。對活動常不感興趣,傷害自己、悲觀、並容易緊張,亂動,易因焦慮而引起生理反應或有不良習慣,如:吸吮拇指,作異性打扮,濫用藥物等。學習障礙個體智力接近正常或正常以上;非因智能不足,但在聽、說、讀、寫、算的能力之習得與運用上有顯著困難,表現出學科成就差距過大,常伴有注意力異常,記憶力異常,動作異常,知覺動作異常等現象。顏面傷殘因先天或後天原因之影響,使頭、臉、顎骨、頸骨發生殘缺變異,或常造成呼吸、咀嚼、吞嚥等功能的障礙,而對社會生活適應困難。自閉症在社會性互動及溝通型式二方面質的缺陷,而且呈現狹窄、相同、反覆的興趣和行為。常缺乏社會互動性的反應,不理人、不會和人玩,在口語及非口語溝通上有顯著障礙,對環境呈現出怪異的反應。多重障礙指兩類以上生理功能障礙,或兩類以上不具有連帶關係,且非源自同一原因所造成之功能性障礙。資優兒童指在智力、創造力、藝術、領導能力、或特殊學術性向方面表現高度的成就者。二、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認識IEP(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計劃)(一)IEP定義: 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個別化教育計劃(方案)到底是什麼?簡單的說,它就是以個別化的教學為基礎,為個別學生或同質學生所組成的小組所設計的教學計劃。它是特殊教育管理工具。 所謂的IEP泛指一份書寫與整理完善的學生個別學習方案與歷程。藉由IEP的擬定和參與,強化父母、教師與專業團隊間的溝通聯繫,以使學生能有最適當的學習環境與最有效的學習成果。美國早在1970年代即已將IEP的精神列入法律中,P.L.94-142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EHA) 強調每位學生均須有IEP,且須定期檢視與修正。而至1990年的P.L.101-476(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 更將轉銜服務內容列為IEP之必要項目,以期更能保障每位特殊學生於生涯轉銜點皆能得到應有的協助。 1975年P.L.94-142法案對於個別化的教育方案所下的定義是:個別化教育方案是為每一位障礙兒童所手擬的文件,它是由一位地方教育機構代表(負責提供或督導一項專門為符合障礙兒童之特殊需要而設計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師和該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並在適當情況下和障礙兒童本人一起會議訂定之。 我國在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修正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規第27條所規定的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並應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定與教育安置。為特殊兒童教育提供法源依據。 首先必須明瞭的是這項教育方案乃是一項經由協議而擬訂的書面教育計劃,參加研議此一方案的人員是:(1)教育局(local education agency)的官員代表,他的職責應能督導特殊教育,使該兒童的教育方案獲致行政上的支持。(2)負責執行個別教育方案的特教老師(資源班教師)或普通教師們。(3)該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4)必要時宜由兒童本人一起研議。(5)其他由教育機構或家長所要求出席的有關專業人員。(二)、IEP法源依據: 依據特殊教育法第二十七條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並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定及教育安置。為發揮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功能,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所稱個別化教育計劃,係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劃,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1)學生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情緒、人際關係、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國文、數學等學業能力之現況。(2)學生家庭狀況。(3)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4)適合學生之評量方式。(5)學生因行為問題影響學習者,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6)學年教育目標及學期教育目標。(7)學生所需要之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服務。(8)學生能參與普通學校(班)之時間及項目。(9)學期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評量日期及標準。(10)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之轉銜服務內容。並 依據各教育階段需要提供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1)學生能力及學業現況描述: (a)能力現況描述: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情緒、人際關係、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等。 (b)學業現況描述:國文、數學等學業能力之現況。 (i)國文學業能力描述:聽、說、讀、寫、注音、字形、字義、口語表達、寫作等語文學習相關能力上的描述。 (ii)數學學業能力描述:數學語言的閱讀、表達、理解能力、學習動機、注意力、學習模式、數學各項能力(包括:數數能力、加減乘除能力、分數、小數、百分比、幾何圖形、測量時間、長度、溫度、容量、重量、金錢制度)、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視知覺能力、知動能力等項目的描述。(2)學生家庭狀況: 學生的家庭狀況,是影響學生學習很重要的一項因素。包括學生家中排行、家庭組成、做功課的場所及時間、誰指導做功課、家庭環境、學生時間安排、家中使用語言、家中是否有特殊個案等。(3)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為因應時代潮流,特殊學生依回歸主流回到普通班上課,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發生,教師必須將學生的反應狀況記錄下來,家長也可以在這個階段記錄下學生平日生活的影響。在學生轉銜時,可以給下一個階段的老師參考用。例如:過動學生在普通班時過動行為對班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班上同學因為其過動行為對其有什麼特殊的對待行為方式?教師如何幫助過動學生和班上同學相處?教師教導班上同學如何幫助過動的同學?過動學生在普通班時人際關係以及人際溝通情形等等。特教老師可藉填寫IEP的此項資料與普通班教師溝通,給予普通班教師更好的協助,以使資源班學生能真正回歸主流。(4)適合學生之評量方式: 評量的目的在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並驗證IEP上面所擬的是有彈性的,可變動的。針對資源班學生的評量可採多元評量的方式,多元評量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考核學生學習成效、鼓勵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我發展,及尊重個人價值與尊嚴等。而人性化、多元化的評量並非廢除紙筆測驗,乃是期望降低紙筆測驗在現今教師評量的比率,加重其他評量方式比率,彈性運用各種評量方式來適切評量學生學習效果。(5)學生因行為問題影響學習者,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 (a)交通服務之負責單位、負責人處理方式。例如:依學生需求由特教組向教育局或社會局申請交通車接送,或申請交通代金。 (b)輔具提供之負責單位、負責人處理方式。 (c)無障礙環境之負責單位、負責人處理方式。例如:肢體行動不方便學生由資源班教師透過特教組向學校申請協調使用低層樓教室使用,方便肢體行動不方便學生上課。 (d)問題行為之負責單位、負責人處理方式。例如:由特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