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JJG 669-2003 称重传感器》相较于《JJG 669-1990》,在内容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首先,在术语定义部分,《JJG 669-2003》对一些专业术语给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或解释,比如对于“非线性”、“滞后误差”等概念的界定更为清晰,有助于统一行业内的理解标准。
其次,在技术要求方面,《JJG 669-2003》提高了某些性能指标的要求,并增加了新的测试项目。例如,对于传感器的最大允许误差范围进行了细化;同时新增了温度影响、湿度影响等方面的测试要求,确保称重传感器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再者,《JJG 669-2003》还强化了检验方法的规定,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静态性能检测,也涵盖了动态特性测试等内容,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全面。此外,该版本还特别强调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如过载能力、抗冲击性能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3-05-12 颁布
- 2003-11-12 实施
©正版授权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JJG669-2003称重传感器检定规程-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 J G 6 6 9 -2 0 0 3称 重 传 感 器2 0 0 3 一 0 5 一1 2 发布2 0 0 3 一1 1 一1 2实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布J J G 6 6 9 - 2 0 0 3、。.令。心。心.心.0.0称重传感器检定规程V e ri f i c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Lo a d Ce l l尹。. O . 口.O. 0.O. O . 0. 口 . 0. O . O. O . O.乙IJ J G 6 6 9 -2 0 0 3 代 替J J G 6 6 9 - 1 9 9 0; e q v O I M L R 6 0 ( 2 0 0 0 )、.o. o.0. 0.0. o.0. o.o. 0.0. o.0.0 . 本规程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 0 0 3 年 0 5 月 1 2日批准,并自2 0 0 3 年 1 1 月 1 2 日 起施行。归口 单 位:主 要起 草单 位 :参加起草单位 :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O四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O二研究所长春市春风传感器厂本规程委托全国力值硬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T G 6 6 9 - 2 0 0 3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焦献瑞 李庆忠 参加起草人 : 秦海峰 马孝修 李廷元( 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0四研究所)(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0四研究所)( 长春市春风传感器厂)(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0二研究所)J J G 6 6 9 -2 0 0 3目录1 范围 ( 1 )2 术语及定义 , ( 1 )2 . 1 通用术语 。 。 , , , , 。 。 , ( 1 )2 . 2 称重传感器计量学特征 , , , , , , ( 2)2 . 3 量程、 秤量和输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 4 测量和误差 ( 3 )2 . 5 影响和参考条件 , , ( 4 )2 . 6 某些定义的图解, , , , , , , , 】 , , , , , 】 , 一 ( 5 )3 计量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计量要求 , ( 5)4 . 1 称重传感器分级原则 , ( 5)4 . 2 准确度级别 , , ( 6 )4 . 3 称重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 , , , , , 一( 6)4 . 4 称重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 ( 6)4 . 5 补充分类 ( 6)4 . 6 完整的称重传感器分级 。 。 ( 6)4 . 7 信息的表示 , 二 , , , , , , , , ( S)5 传感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 ( 9)5 . 1 每个准确度级别的最大允许误差 , ( 9)5 . 2 确定误差的原则 , ( 9 )5 . 3 测量结果的允许变化 , ( 1 0 )5 . 4 重复性误差 , , , , 一( 1 0 )5 . 5 影响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5 . 6 测量标准器 ( 1 1 )6 对装有电子线路的称重传感器的要求 , ( 1 2 )6 . 1 一般要求 。 。 。 , 一( 1 2 )6 . 2 显著干扰误差处理 , 一( 1 2 )6 . 3 功能要求 ( 1 2 )6 . 4 附加试验 ( 1 3 )7 计量器具控制 , , , , , 二 ( 1 3 )7 . 1 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 4 , , , , 。 一( 1 3 )7 . 2 首次检定及后续检定 ( 1 5 )7 . 3 检定结果处理 ( 1 5 )7 . 4 检定周期 , ( 1 5 )附录 A 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和有关检定的试验方法 , , , , , , , 二 ( 1 6 )J J G 6 6 9 - 2 0 0 3附录 B 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选择试验传感器的实例 ( 2 9 )附录 C 试验报告通用格式 ( 3 3 )附录D 试验报告表格 ( 4 1 )附录 E 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 ( 内页)格式 ( 7 5 )附录F 术语索引 ( 7 6 )J J G 6 6 9 -2 0 0 3称 重 传 感器 检定 规 程 本规程等效采用 O l M L国际建议 R 6 0 ( 2 0 0 0 ) ( M e t ro l o g i c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f o r l o a dc e l l s ) 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 2 0 0 ( 版) 。其定型鉴定要求、试验方法和试验报告格式与 R 6 0 相同,并根据我国法制计量管理的要求,增加了计量器具控制的内容。范围1 . 1 本规程适用于称重传感器 ( 以下简称传感器)的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 、首次检定及后续检定。1 . 2 本规程规定了质量测量中使用的称重传感器的主要静态计量性能和静态评定方法。本规程是为计量部门提供确定在受控计量装置中使用的传感器的计量性能的统一方法。1 . 3 本规程将传感器几种误差一并考虑,用允许 的误差包络线表征传感器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对给定特性 ( 如非线性,滞后等)规定其各自相应的误差限,而考虑作为极限因素的整个允许的误差包络线。使用误差包络线的概念使我们得到所期望的结果的同时,能够平衡对整个测量误差有贡献的每个因素。 注:误差包络线可以定义为提供最大允许误差界限的曲线 ( 见表5 ) ,该曲线在测量范围内为所加载荷 ( 质量)的函数。规定的综合误差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并且包括非线性、滞后和灵敏度温度影响 。1 . 4与传威器 配套伸 用的 、并给出质量示值 的仪表不包括 在本规程 的范围内 。2 术语及定义 下面给出了传感器领域最常使用的术语及定义 ( 某些定义的图解见 2 . 6 ) 本规程中使用的术语与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名词及法制计量词汇相一致。为方便本规程的应用,以下给出了相关的定义。 为帮助查寻相应的定义,所有定义的术语的索引作为独立的表格刊登在本规程的末尾 。2 . 1 通用术语2 . 1 . 1 施加的 载荷 ( a p l i c a t i o n o f l o a d )2 . 1 . 1 . 1 压向载荷 ( c o m p r e s s i o n l o a d i n g )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压缩力。2 . 1 . 1 . 2 拉向载荷 ( t e n s i o n l o a d i n g )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拉伸力。2 . 1 . 2 称重传感器 ( l o a d c e l l ) 考虑使用地点重力加速度和空气浮力影响之后,通过把被测量质量,转换成为另一个被测量输出信号,来测量质量的力传感器。2 . 1 . 3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 ( l o a d c e l l e q u i p p e d w i t h e l e c t r o n ic s ) 使用可识别 自身功能的电子元件组件的传感器。J J G 6 6 9 -2 0 0 3 电子组件举例:P -N结,放大器,编码器,A / D转换器 ,C P U , 1 / O接口等 ( 不包括应变计桥路) 。2 . 1 . 3 . 1 电子元件 ( e l e c tr o n i c c o m p o n e n t ) 在半导体、气体或真空中使用电子或空穴导电的最小的物理实物。2 . 1 . 4 性能试验 ( p e rf o r m a n c e t e s t ) 证明传感器是否能够实现它的预期功能的试验。2 . 2 称重传感器计量学特征2 . 2 . 1 准确度级别 ( a c c u r a c y c l a s s ) 服从于同一准确度条件的传感器级别2 . 2 . 2 湿度符号 ( h u m i d it y s y m b o l ) 为在指出的湿度条件下做过湿度试验的传感器规定的符号。2 . 2 . 3 传感器家 族 ( l o a d c e l l f a m i l y ) 对于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 ,传感器家族应由具有下列条件的传感器组成: 相同材料或相同材料组合 ( 例如 : 低碳钢,不锈钢或铝) ; 相同测量技术 ( 例如:粘贴在金属上的应变计) ; 相同的结构 ( 例如 :形状,应变计密封,安装方式,制造方法) ; 相同的电特性 ( 例如 :额定输出,输人阻抗,供桥电压,电缆) ; 一 个或多个传感器组。 注:不应受提供的例子所局限。2 . 2 . 3 . 1 传感器组 ( l o a d c e l l g r o u p ) 在一个家族中具有相同的计量特性的所有的传感器 ( 例如:级别,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额定温度等) 。2 . 3 量程、秤量和输出2 . 3 . 1 传感器分度值 ( l o a d c e l l i n t e r v a l ) 传感器测量范围被等分后,一个分度的大小。2 . 3 . 2 传感器测量范围 ( l o a d c e l l m e a s u r i n g r a n g e ) 测量结果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的被测量 ( 质量)值的范围 ( 见2 . 4 . 9 ) 02 . 3 . 3 传感器输出 ( l o a d c e l l o u tp u t ) 传感器将被测量 ( 质量)转换成的可测量。2 . 3 . 4 传感器检定分度值 ( : )( l o a d c e l l v e r i fi c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 在传感器准确度分级试验中使用的,以质量为单位的传感器分度值。2 . 3 . 5 最大秤量 ( E m e , ) ( m a x i m u m c a p a c i t y ) 施加在传感器上的, 不超出 最大允 许误差 ( m p e )的最大 量 ( 质量)值。2 . 3 . 6 A量范围的 最大载荷 ( D m - ) ( m a x i m u m l o a d o # t h e m e a s u r i n g r a n g e ) 试验或使用时,施加到传感器上的最大量 ( 质量)值,该值不应大于 E m -( 见2 . 3 . 5 ) 。试验时对 D m _ 的极限 值的要求, 见A . 3 . 2 . 4 .2 . 3 . 7 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 n . . = ) ( m a x i m u m n u m b e r o f l o a d c e l l v e r i fi c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s ) 使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不超过 最大允许误差 ( r o p e )的测量范围,可分成的最大检定 2J J G 6 6 9 -2 0 0 3分度数 ( 见 2 . 4 . 9 ) 02 . 3 . 8 最小静载荷 ( E m ; ) ( m i n i m u n d e a d l o a d ) 可以加到传感器上的,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最小质量值。( 见 2 . 4 . 9 ) 02 . 3 . 9 最小静载 荷输出恢复 ( D R ) ( m i n i m u m d e a d l o a d o u t p u t r e t u rn ) 施加载荷前、后测得的最小静载荷输出之差。2 . 3 . 1 0 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 v., )( m i n i m u m lo a d c e l l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 传感器测量范围可以分成的最小检定分度值 ( 质量) 。2 . 3 . 1 1 测量范围的 最小载荷 ( D m ; ) ( m i n i m u m l o a d o f t h e m e a s u r i n g r a n g e ) 试验或使用时施加到传感器上的最小量 ( 质量)值, 该值不应小于 E , ( 见2 . 3 . 8 ) 。试验时 D ,的极限值为E ,, 见 A . 3 . 2 . 4 02 . 3 . 1 2 传感器检定分度数 ( n ) ( n u m b e r o f l o a d c e l l v e r i fi c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s ) 传感器测量范围被分成的检定分度数 目。2 . 3 . 1 3 相对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 D R )或 Z ( r e l a t i v e D R o r Z ) 最大秤量 E m . : 对两倍的最小静载荷输出 ( D R ) 之比, 该比 值用作描述多分度值秤。2 . 3 . 1 4 相对 。 。 i n 或 Y ( re l a t i v e 。 。 。 o r Y ) 最大秤量 E . - 对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 m l 。 之比,该比 值描述了与 传感器秤量无关的分辨力。2 . 3 . 1 5 安全极限载荷 ( E li. ) ( s a f e l o a d l i m i t ) 在传感器上允许施加的,在性能上不能产生超过规定值的永久性变化的最大载荷。2 . 3 . 1 6 预热时间 ( w a r m一 u p t i m e ) 从电源加到传感器上起,到传感器能符合要求止所经历的时间。2 . 4 测量和误差2 . 4 . 1 蠕变 ( c r e e p ) 在恒定的载荷下,并且所有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可变化量保持不变时,传感器输出随时间发生的变化。2 . 4 . 2 分配系 数 ( P L C ) ( a p p o rt i o n m e n t f a c t o r ) 用于确定最大允许误差 ( 见 2 . 4 . 9 )以十进制表示的无量纲的小数值 ( 如 0 . 7 ) 。它表示当可能应用到秤上时,单独分配到传感器的误差的比例。2 . 4 . 3 扩展不确定度 ( e x p a n d e d u n c e rt a i n t y ) 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2 . 4 . 4 干扰误差 ( f a u l t ) 传感器误差与传感器固有误差之差 ( 见2 . 4 . 8 ) 02 . 4 . 5 干扰误差检测输出 ( f a u l t d e te c t i o n o u t p u t ) 传感器发出的表明干扰误差状态的电子显示。2 . 4 . 6 滞后误差 ( h y s t e r e s i s e r r o r ) 施加同一载荷时, 传感器两次输出 读数之间的 差值, 其中一次是从最小载荷D , 。 开始的递增载荷的读数, 而另一次是从最大载荷 D m a 开始的递减载荷的读数。 3工 百 G 6 6 9 - 2 0 0 32 . 4 . 7 传感器误差 ( l o a d c e l l e r r o r ) 传感器测量结果与被测量 ( 以质量为单位的载荷)的真值之差。2 . 4 . 8 传感器固有误差 ( l o a d c e l l i n t r i n s i c e r r o r ) 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传感器误差 ( 见 2 . 5 . 3 ) 02 .4 . 9 最 大允 许 误 差 ( m p e ) ( M a x im u m p e r m is s ib le e rro r ) 传感器允许误差的极限值 ( 参见第 5 条) 。2 . 4 . 1 0 非线性 ( n o n - l i n e a r i t y ) 传感器的递增校准曲线与某一直线的偏差。2 . 4 . 1 1 重复性 ( r e p e a t a b i l i t y ) 在不变的试验条件下,以相同的方式在传感器上施加几次相同载荷 ,提供连续一致结果的能力。2 . 4 . 1 2 重复性误差 ( r e p e a t a b i l i ty e r ro r ) 在相同的载荷和相同的测量环境下连续试验时,传感器输出读数的差。2 . 4 . 1 3 灵敏度 ( s e n s i t iv i t y ) 传感器响应 ( 输出)的变化对相应的激励 ( 施加的载荷)变化的比。2 . 4 . 1 4 显著干扰误差 ( s i g n i f i c a t f a u l t ) 大于传感器检定分度值 。的干扰误差。 即使干扰误差超过了传感器检定分度值 。 ,下列各条也不认为是显著干扰误差。 a )由几个同时发生的,又相互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干扰误差 ; b )不可能测量的干扰误差; c )严重程度定能被察觉的干扰误差; d )传感器输出中那些快速变化的瞬间干扰误差,它们不能作为测量结果来解释、贮存和传输。2 . 4 . 1 5 量程稳定性 ( s p a n s t a b i l i t y ) 使用周期内, 传感器保持最大载荷 D . . 二 的输出 和最小载荷D ,的输出 之差在规定极限内的稳定能力。2 . 4 . 1 6 最 小 静载 荷 输出 温 度 影响 ( te m p e ra tu re e f fe c t o n m in im u m d e a d lo a d o u tp u t ) 由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最小静载荷输出的变化。2 . 4 . 1 7 灵敏度温度影响 ( t e m p e r a t u r e e f f e c t o n s e n s i t i v i t y ) 由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灵敏度的变化。2 . 5 影响和参考条件2 . 5 . 1 影响量 ( i n fl u e n c e q u a n t i t y ) 影响测量结果的非被测量。2 . 5 . 1 . 1 干扰 ( d i s t u r b a n c e ) 一种影响量,其值处于本规程规定的界限之内,但超出传感器规定的额定工作条件 。2 . 5 . 1 . 2 影响因素 ( i n fl u e n c e f a c t o r ) 一种影响量 ,其值处于传感器规定的额定工作条件之内 ( 例如,可对传感器进行试.1 .1 G 6 6 9 - 2 0 0 3验的特殊温度或特殊的电源电压) 。2 .5 . 2 额 定工 作条 件 ( r a te d o p e ra t io n c o n d itio n s ) 传感器预期的计量性能处在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 见 2 . 4 . 9 )之内的使用条件。 注:额定工作条件,通常规定被测量和影响量的范围或额定值。2 . 5 . 3 参考条件 ( r e f e r e n c e c o n d i t i o n s ) 为试验传感器性能或为测量结果的相互比较而规定的使用条件。 注:参考条件通常包括影响传感器的影响量的参考值或参考范围。2 . 6 某些定义的图解 在图 1 中,水平中心线上面的术语是在传感器设计时确定的参数;水平中心线下面的术语 ,是与传感器的使用条件或试验条件相关的可变参数 ( 特别是在秤中使用的传感器) 。最 小 静 载 荷 E m , n最 大 测 量 范 围最 大 秤 量E,. . 二无 载 荷安 全 极 限 载 荷 D. j最 小 载 荷传 感 器 测 量 范 围 D. ,. .最 大 载 荷某些定义 的图解3 计 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克 图 1( 9 ) ,千克( k g ) , 或吨 ( t ) o4 计量 要求4 . 1 称重传感器分级原则 将传感器划分为明确的准确度级别,是为了便于传感器在各种质量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在本规程的 使用中必须认识到, 一个传感器的性能, 可以 在使用该传感器的 测量系统中通过补偿而得到改善。因此本规程既不要求传感器与使用它的称重系统具有相同的准确度级别, 也不要求显示质量的称重仪表使用单独获得批准的 传感器。 表 1相应准确度级别 的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a - - )A级B级C级D级下限5 0 0 0 05 0 0 05 0 01 0 0-上限不 限1 0 0 0 0 01 0 0 0 01 0 0 0J J G 6 6 9 - 2 0 0 34 . 2 准确度级别 根据传感器综合性能,传感器可分为四个准确度级别 A级 ; B级; C级 ; D级。4 . 3 称重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在一个测量系统中传感器测量范围可以分成的最大检定分度数 ,应处于表 1 规定的极限范围内。4 . 4 称重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应规定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 m l n 。4 . 5 补充分类 传感器也可以按施加在传感器上载荷的类型分类 ,即压向加载或拉向加载,对于不同的加载类型传感器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对于不同加载类型应作出规定。对于多秤量的传感器,每个秤量应分别分级。4 . 6 完整的称重传感器分级 完整的传感器分级应包括 6 个部分: ( 1 ) 准确 度级别标记 ( 见4 . 2 和4 . 6 . 1 ) ; ( 2 )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 见4 . 3 和4 . 6 . 2 ) ; ( 3 )必要时,应有加载类型 ( 见4 . 5 和 4 . 6 . 3 ) ; ( 4 )必要时,应有特殊的工作温度范围 ( 见 4 . 6 . 4 ) ; ( 5 )必要时,应有湿度符号 ( 见4 . 6 . 5 ) ; ( 6 )如下所列的附加性能信息。 图 2 是传感器分级六个部分图解的一个例子。4 . 6 . 1 准确度分级标记 A级传感器用字母 “ A 标记,B级用 “ B ”标记 ,C级用 “ C ”标记,D级用 “ D 标记 。4 . 6 . 2 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应有传感器准确度级别对应的最大检定分度数,并以实际单位 ( 例如 3 0 0 0 )标出。当与准确度级别标记 ( 见4 . 6 . 1 )组合时,使用分级符号 ( 见 4 . 6 . 7 ) ,并以 1 0 0 1 为单位标明。4 . 6 . 3 施加在传感器上载荷类型的标识 当从传感器结构上看不出加载类型时,应指明加载类型,使用的符号见表2 04 . 6 . 4 工作温度标识 当传感器在 5 . 5 . 1 . 1 条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不能达到 5 . 1 至 5 . 5 条的误差限要求时,应参照5 . 5 . 1 . 2 条规定特殊的 工作温度范围,这种情况下温度范围应以 摄氏度 ( )为单位标出。4 . 6 . 5 湿度符号 6J J G 6 6 9 - 2 0 0 3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单位: 1 0 0 0 即: 3 表示 3 0 0 0 1 . 5 表 示1 5 0 0习 巨湿度分类I . N H2. 5H3 . C H或无符号例 子NH 个准确度级别标记 A - A 级 B - B 级 C - C 级 D - D级传感器不同类型符号拉 伸 : ! 压 缩 :梁( 剪切或弯曲) 个或小一5 / 3 0特殊的温度范围 即一5 / 3 0表示一5 至+3 0 90 注: 仅当温度范围不同于 _ 1 0 至 + 4 0 时 需 要 。王卫多 向 : 图 2 标准分级符号图解表 2 不同加载类型传感器符号拉伸今压缩梁 ( 剪切或弯曲)个或 告多向今4 . 6 . 5 . 1 当一只传感器既未经过 A . 4 . 5 规定的湿度试验,也未经过 A . 4 . 6 规定的湿度试验时,应标记 N H符号。4 . 6 . 5 . 2 当一只传感器经过 A . 4 . 5 规定的湿度试验时,可以标记 C H符号或无湿度分类符号。4 . 6 . 5 . 3 当一只传感器经过 A . 4 . 6 规定的湿度试验时,应标记 S H符号。4 . 6 . 6 附加信息4 . 6 . 6 . 1 强制性附加信息 除4 . 6 . 1 至4 . 6 . 5 条要求的 信息外, 对每个传感器还应提供下列信息: a )制造者名称或商标 ; b )制造者标识或传感器的型号 ; C )编号和生产年份; d )最小静载荷 E . _ , 最大秤量 E m , x ,安全极限载荷 E l i.( 可能时都以g , k g , t 为单位) ; e )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 。 。 n ; J J G 6 6 9 -2 0 0 3 f )为获得规定的性能 ( 例如:传感器电特性,如额定输出、输入阻抗 、电源电压、电缆等)必须遵守的其他相应条件。 9 )不等于0 . 7 时, 分配系数 P 二 值。4 . 6 . 6 . 2 非强制性附加信息 除 4 . 6 . 1 至 4 . 6 . 6 . 1 条要求的信息外,对每个传感器可以提供下列信息: a ) 对于服从O I M L R 7 6 的多量程秤可提供 Y , 这里 Y = E m / v . ,( 见2 . 3 . 1 4 ) ; b ) 对于服从J J G 5 5 5 -1 9 9 6 多分度值秤可提供 Z , 这里 Z = E _1 ( 2 x D R ) ( 见2 . 3 . 1 3 ) ,依据 5 . 3 . 2 , D R规定为最大允许的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值 ( 见 2 . 3 . 9 ) 04 . 6 . 7 标准分级 应使用标准分级,如表 3 所示: 表 3传感器分级举例分级 符号说明C 2C级,2 0 0 0个分度C 3 5 / 3 5C级,3 0 0 0 个分度,压缩,+ 5 一+ 3 5 0 CC 2 N HC级,2 0 0 1) 个分度,未经过湿度试验4 . 6 . 8 多重分级 对于具有不同加载类型的完整分级的传感器,对每个分级应提供单独的信息,例如表4所示,图2 用一个例子表明了标准分级符号的图示。 表 4多重分级举例分级符号说 明C 2个C1 . 5告C级,2 0 0( 分度,剪切梁C级,1 5 0 0分度,弯曲梁C 1 一 5 / 3 0C 3牛一 5 / 3 0C级,1 0 0 1 分度,压缩,一 5 一+ 3 0 CC级,3 0 0 ( ) 分度,拉伸,一 5 一+3 0 C47 信息的表示4 . 7 . 1 传感器上最少标记 4 . 6 条要求的应标在每个传感器上最少的信息量如下: a )制造者名称或商标; b )制造者的标识或传感器型号; c )编号; d )最大秤量 E . . .4_ 7_ 2夫标 记 有 传 感 器卜要 大 的信 盒J J G 6 6 9 -2 0 0 3 如果 4 . 6条要求的信息没有标记在传感器上,那么这些信息应由制造者在随传感器的文件中提供。与此同时,4 . 7 . 1 条要求的信息也应在文件中给出。5 传感器的最大允许误差5 . 1 每个准确度级别的最大允许误差 每个级别传感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 在最小静载荷E ,时, 传感器的输出已经调整到零)与规定的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 见 4 . 3 )及传感器实际检定分度值 。 有关。5 . 1 . 1 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及有关检定的要求 定型鉴定 ( 或样机试验)及检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 见 2 . 4 . 9 )由表 5 左列的表达式给出。 分配系数 P L C 应由制造者选择 ( 如果不是0 . 7 ) , 其值在0 . 3 一 0 . 8 范围内 ( 0 . 3P , c -0 . 8 ) 。 表 5 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载荷mA级B级C级D级P, x 0 . 5 vP x 1 . 0 vP+ x 1 . 5 v 0 _ m 5 0 0 0 0 v5 0 0 0 0 vm _ 2 0 0 0 0 0v 2 0 0 0 0 0 vm 0 _ m _ 5 0 0 0 v5 0 0 0 vm _ 2 0 0 0 0 v2 0 0 0 0 vm - 1 0 0 0 0 0 v 0_ m_5 0 0 v5 0 0 vm _ 2 0 0 0 v2 1 刃O vm- 1 0 1X 幻v 0 _ m_ 5 0 v5 0 vm _ 2 0 0 v2 0 0 v f 是与传感器一个检定分度值。 对应的示值单位数, 该系数用来将所有的 “ 示值单位”转换成 “ 。 ” 。它是在初始的标称试验温度 2 0 时,由递增加载试验的试验数据平均值确定。C . 2 . 2 . 3 如果传感器测量范围的7 5 %的试验载荷 ( 即对于 3 0 0 0 分度的传感器,为 2 2 5 0分度, 它是 D , 。 加上D m , 与D m 。 差的7 5 %)没有包括在D . 1 所用的 试验载 荷中,可在三次 试验平均值中 其接近的上、下载荷之间内 插求得, 并记录 在 D . 2 中 ( 见5 . 2 . 2 ) 0C . 2 . 2 . 4 在递增加载时, 计算 D m , 、 和 D , 。 之间差值的7 5 % 载荷点的平均示值与D ,的示值之差,该结果 ( 五位有效数字)除以该载荷下的检定分度数 ( 7 5 % n ) ,获得转换系 数 f ,并记录在表中。 f = ( D o . 7 5 , 一 D . ,. , ) /( 0 . 7 5 x 。 )式中: D o . 7 5 , , , D . , , 分别为7 5 % ( D _ : 一 D ,) 载荷点、 最小载荷下的示值。C . 2 . 2 . 5 在表 D . 2中,列人在 2 0 初始试验及随后的各温度下平均试验示值。在记录数据中,指出 “ 无试验载荷”示值作为 “ 0 ,这就要求从 “ 试验载荷示值”中减去 “ 无载荷示值” ,以便在表中首先写 “ 0 ,这些 “ 0 l已经预先打印在格式纸上,表明静载荷状态取作 “ o oC . 2 . 2 . 6 对每个试验载荷,把以质量为单位的净试验载荷转换成以 “ 。 ”为单位,再乘以f , 并记录 在表D . 2 中的第2 列, 以此计算参考示值 R: R ; = ( D 。 一 D ,)/ ( D m 。 一 D m ,. ) x n x f式中:D , 试验载荷。C . 2 . 2 . 7 在表 D . 2中计算在每一试验温度下,每一试验载荷的平均示值与参考示值的差, 并除以f , 得到用 表示的每一试验载荷的误差: E L = ( D , 一 R ; ) / f 33J .1 G 6 6 9 -2 0 0 3式中: D , 平均试验示值。C . 2 . 2 . 8 将 E 。 与每一试验载荷相应的 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 相比 较。C . 2 . 3 重复性误差 ( E R = E r r o r R e p e a t a b i l i t y )C . 2 . 3 . 1 将数据填入表 D . 3 oC . 2 . 3 . 2 计算D . 1 表格中的每一载荷试验示值间的最大差值, 除以f , 得到以。 为单位重复性误差 E R : 。 = ( D - 。 二 一 D - j. ) I f式中:D - a . 、 D _ ,. 分别为某一载荷下的最大、 最小示值。C . 2 . 3 . 3 将 E 。 与每一试验载荷相应的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的绝对值相比 较。C . 2 . 4 最小静载荷输出 ( M D L O ) 温度影响 ( C M = C h a n g e M D L O ) oC . 2 . 4 . 1 将表 D . 1 中的每一试验温度下, 初始的 最小试验载荷 D ,的平均示值填人表D. 4.C . 2 . 4 . 2 依次计算每一试验温度下平均试验示值与前一试验温度下试验示值的差 ,并除以f , 得到以v 为单位的变化。 C n , = ( D .n , 一 D , , , r ) I f式 中: D n ,. , D T I , 分 别 为某 温 度T 2 , T z 前 一 温 度T , 下的 平 均 示值 。C . 2 . 4 . 3 将 C 、 除以 ( T z 一 T , ) , 其结果乘以5 , 或者乘以2 , 得到以v 表示的对于B ,C , D级每 5 的变化 ,或对于 A级每2 的变化。0 . 2 . 4 . 4 将得到的结果乘以 ( D 。 ax 一 久 t ) / 司 / : 。 。 得到以: 。 。 为单位的, 对于B , C ,D 级每5 C , 或对于A 级每2 的最后结果, 此结果不能 超过P L C ,C . 2 . 5 蠕变 ( C c )和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 D R ) ( C , = C r e e p ,以传感器检定分 度值 为单位表示) ( C p , = D R ,以 传感器检定分度值 。 为单位表示)C . 2 . 5 . 1 用表 D . 5 记录的试验示值 ,计算试验载荷稳定之后得到的初始示值与在 3 0 m i n试验期间获得的 任一示值之间的 最大差值, 并除以.f( 如果此次试验的D . . 、 或 D , 不同于 用于 “ 传感器误差”程序C . 2 . 2 载荷试验中的D m 。 二 、D m , n . .f 必须重新计算) , 从而得到以 : 为单位的蠕变误差 C C : C c = ( D c . , 一 D o) / f式中:D c . , -蠕变试验中3 0 m i n 内的最大示值; D o , , -蠕变试验中试验载荷稳定之后得到的 初始 示值。C . 2 . 5 . 2 C 。 不能超过试验载荷的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 绝对值的0 . 7 倍。C . 2 . 5 . 3 计算在起始载荷施加后 ,在 2 0 m i n和 3 0 m i n时得到的试验示值的差,并除以f , 得到以v 为单位的 蠕变误差C c (3 o - 2 0 ) 0 C c ( 、 一 2 0 ) = ( D 3 0 . r 一 D 2o : )/ f式中:D 3 0、 D 2 0 , r 分别为蠕变试验中在3 0 m i n , 2 0 m i n 时得到的 示值。C . 2 . 5 . 4 C , ( s o - w ) 不能超过试验载荷的最大允许误差 ( m p e )绝对值的0 . 1 5 倍。 3 4 J J G 6 6 9 -2 0 0 3C . 2 . 5 . 5 计算蠕变试验前、后最小试验载荷D , 。 试验示值间的差值, 并除以f , 得到以: 为单位的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误差C D R C D R = ( D D . i. , 一 D D .,* )I f式中 : D D_ ,b , D D . .,r 分 别为 蠕 变 试 验后、 蠕 变 试 验前 最 小 试 验 载 荷 示值 。C . 2 . 5 . 6 如果该时间间隔满足表6 的规定, 则 几: 不应大于0 . 5 v 。如果实际时间处于规定的时间的1 0 0 %一 1 5 0 %, 那么 C D R 不得超过: 0 . 5 1 一 ( , 一1 ) 1 ,单位为 。 ,这里 x =实际时间/ 规定时间。C . 2 . 5 . 7 计算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D R值。 其中D R以质量 ( g , k g , t )为单位表示,而 C D R 以。 为单位表示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C . 2 . 5 . 8 计算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值 D R : D R= ( E . . . x CDR) / n m s .C . 2 . 5 . 9 D R 值不得超过0 . 5 v , 并以质量为单位表示。C . 2 . 5 . 1 0 不管制造者声明的分配系数 P , C 值是多少, 根据表5 确定蠕变的 最大允许误差时, 使用分配系数 凡。 = 0 . 7( 见5 . 3 . 1 . 1 ) 0C . 2 .6大 气 压 力 影响 ( C , = C h a n g B a ro m e tr ic P re s s u r e ) o0 . 2 . 6 . 1 由记录在表D . 6 中的试验示值, 计算每个压力示值之差, 除以f 得到以, 为单位 的 变 化C , : C , 二 ( D n 2 . 一 D , , . ) I f式中 : D r2 , , D , ., 分 别为 在 压 力P 2 压力P , 下 的 示 值。C . 2 .6 . 2 用C 。 除 以 ( P 2 一 P i ) , 得到 每 千 帕 ( k P a )以 为 单 位的 变 化 。C . 2 . 6 . 3 将结果乘以以 质量为单位的 ( D . . 、 一 D m j. ) / n l I v , ( 由 制造者说明)得到以 。 m ; . / k P a 为单位的结果。C . 2 . 6 . 4 该结果不能超过 t oC . 2 .7 湿 度影 响 ( C H 或无 标记)( C H m m - 旦 h a n g e 旦 u m id ity e ff e c t 鲤 ; C H I。二、 = 旦 h a n g eH u m i n d i t y e f f e c t m a x ) 。C . 2 . 7 . 1 由表D . 7 中 记录的试验值, 计算湿热试验前、后最小载荷初始示值之间的差值, 除以f( 如果此次试验 D 。或 D _ 、 与 “ 传感器误差”程序C . 2 . 2 的 D . a 、 , D m j。 不同,f 必须重新计算)得到以。 为单位的 变化C H m m C H m u = ( D H . ;n , ,。 一 D . . ,. , , ) / f式中: D H n u- b D H m i. ,.r 分别 为 湿 热 试 验后、 湿 热 试 验前 最 小 试 验 载 荷 示值 。C . 2 . 7 . 2 C ,” 不能超过0 . 0 4 a , , 。C . 2 . 7 . 3 计算在湿热试验前后 D _ . D _ 下各自 的平均示值 ( 见5 . 5 . 3 . 1 和A . 4 . 5 ) 。 对于每 个试验, 从平均的D _ : 的示值中 减去平均的 D _ 。 的 示值, 然后计算湿热试验前、 后结果的差值。 将该差值除以f , 得到以v 为单位的 变化C H . . . 根据 传感器 设计 ,某些 传感 器可 不作此 项试验 如果 传感器 标有 N H或 S H. 则 不需 作此项 试验 。J J G 6 6 9 -2 0 0 3 C H . . = ( D H . - * 一 D H m m , r 6 )一 ( D H . - 一 D H . i . , h ) ) I f式中:D H - , b , D H . i- b 分别为湿热试验后最大、最小试验载荷示值; D H . . . , h , D H . j. , . r分别为 湿热试验前最大、 最小试验载荷示值。C . 2 . 7 . 4 C 。 二 。 不得超过 I V .C . 2 . 8 湿度影响( S H ) 用 D . 1 的格式报告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的载荷试验误差,然后在表 D . 8 中指出结果 ,该表使用 C . 2 . 2“ 传感器误差”中所用方法,与制备表 D . 2 的方法类似。C . 3 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的附加试验C . 3 . 1 预热时间C . 3 . 1 . 1 在D . 1 1 表格中 填人数据。C . 3 . 1 . 2 量程是从最大试验载荷 D . . 、 的 示值减去最小试验载荷D , 。 的示值的 结果。C . 3 . 1 . 3 变化是量程与初次试验量程之差。C . 3 . 2 电源电压变化C . 3 . 2 . 1 将数据填人 D . 1 2 表格中。C . 3 . 2 . 2 进行载荷试验,用表格 D . 1 2 记录结果。C . 3 . 2 . 3 依据传感器误差程序C . 2 . 2 计算参考示值。0 . 3 . 2 . 4 在表格D . 1 2 中指出结果。C . 3 . 3 短时电源电压降低C . 3 . 3 . 1 在表格D . 1 3 中填人数据。C . 3 . 3 . 2 计算差值: ( D yv ,. 一 D .v , ) If式中:D y v . , D , , 分别为有电 压降低干扰时、 没有电压降低干扰时的示值。C . 3 . 3 . 3 在表格D . 1 3 中指出结果。C . 3 . 4 电脉冲串 ( 电的快速瞬变)C . 3 . 4 . 1 在表格 D . 1 4 . 1 和 D . 1 4 . 2中填人数据。C . 3 . 4 . 2 计算差值: ( D rc , 一 D .c , ) If式中:认。 , r 、从G . r 分 别为有脉冲串千扰时、 没有脉冲串干扰时的示值。C . 3 . 4 . 3 在D . 1 4 . 1 和 D . 1 4 . 2 表格中指出 结果。C . 3 . 5 静电放电C . 3 . 5 . 1 在表格D . 1 5 . 1 和D . 1 5 . 2 中填人数据。C . 3 . 5 . 2 计算差值 : ( D YE ., 一 D .E .r ) If式中: 几E . r 、 D . E . r 分别为有放电干 扰时、 没有放电干扰时的 示值。C. 3 . 5 . 3在表格 D. 1 5 . l和 D. 1 5 . 2中指 出结奥如 果传感 器标 有 N H或 C H或没有 湿度标 记 ,则不 需作此 项试验 。7 d G 6 6 9 - 2 0 0 3C . 3 . 5 . 4 在表格 D . 1 5 . 3 中提供试验点信息。C . 3 . 6 电磁场辐射0 . 3 . 6 . 1 在表格 D . 1 6 . 1 中填人数据。C . 3 . 6 . 2 计算差值: ( D , A , , 一 D . , , ) I f式 中: D yA , . D .A .r 分别 为 有 辐 射干 扰 时、 没 有 辐 射干 扰 时 的 示 值。C . 3 . 6 . 3 在表格 D . 1 6 . 1 中指出结果。C . 3 . 6 . 4 在表格 D . 1 6 . 2 中提供试验装置信息。C . 3 . 7 量程稳定性C . 3 . 7 . 1 在表格 D . 1 7 . 1 ( 3 遍)或 D . 1 7 . 1 ( 5 遍)填人数据。C . 3 . 7 . 2 计算平均值并记录在表格 D . 1 7 . 1 ( 3 遍)或 D . 1 7 . 1 ( 5 遍)中。C . 3 . 7 . 3 在表格 D. 1 7 . 2中指出结果。C . 4 一般说明C . 4 . 1 应记录绝对时间 ( 非相对时间) 。C . 4 . 2 以上所做的计算均未涉及 5 . 2 . 1 的要求,为了满足其要求,应该用比规定的n m e 二 低的 n 值进行计算。C . 4 . 3 可采用下式进行计算,应能充分满足要求。 n = n m e 、 一 5 0 0 和 n = n m , 、 一 1 0 0 0 ( 假定n 5 0 0 )C . 4 . 4 确信 。 m i n 蕊:的检查: v m ( ( D m 。一D m , . ) / n _ .C . 4 . 5 不仅在 n m . : 时进行计算检查,而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计算检查 ( 适用于 5 . 2 . 1 ) : n m a 、 一5 0 0 n . ,. 二 一1 0 0 0C . 4 . 6 在试验报告的 “ 试验结果汇总”部分指出结果。C . 4 . 7 实验室可以在试验报告中提供图表和描绘试验结果的曲线。 注:例如图C . 1 ,给出了施加载荷一综合误差的典型曲线。C . 4 . 8 当报告各试验数据大小时,数据修约到小数点右边两位有效数字,并以检定分度值 。 为单位表示。J J G 6 6 9 - 2 0 0 3表 C. 1符号表符号说 明参考0无试验载荷示值C. 2 . 2. 5C c蠕变大小, 。C. 2 . 5c c (.- . )蠕变试验时,在 3 0 m i n 和在 2 0 m i n时输出之差C. 2 . 5CU R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C. 2 . 5C. -最大试验载荷输出湿度影响,。C. 2 . 7C-最小试验载荷输出湿度影响,。C. 2 . 7C M最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C. 2 . 4C ,大气压力影响,。C. 2 . 6Do蠕变试验中试验载荷稳定之后得到的初始示值C . 2 . 5D m , . 、 D . .分别为蠕变试验中在2 0 m i n , 3 0 m in时得到的示值C. 2 . 5D. , ,蠕变试验中3 0 m i n内的最大示值C . 2 . 5D. , D ,分别为湿热试验后 、湿热试验前最大试验载荷示值C . 2 . 7D _. . m 、D _. , a分别为蠕变试验后、蠕变试验前最小试验载荷示值C. 2 . 5D-测量范围的最大载荷 ( 最大试验载荷)2 . 3 . 6D 0 .7 c . - D m m .分别为7 5 % ( D 二一 D m ; ) 载荷点、最小载荷下的示值C. 2. 2Dam ;.测量范围的最小载荷 ( 最小试验载荷)2 . 3. 1 1D , ., D ,分别为在压力P z 、 压力P : 下的示值C. 2. 6D,平均试验示值C. 2. 2D - 、D,;.分别为某一载荷下的最大、最小示值C. 2 . 3D ,试验 载荷C. 2 . 2D , 、D n ,分别为某温度 T z , T , 前一温度 T , 下的 平均示值C. 2 . 4D R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k g2 . 3 . 9D r n . , D M , .分别为有辐射干扰时、没有辐射干扰时的示值C . 3 . 6D r s .r , De分别为有放电干扰时、没有放电干扰时的示值C. 3 . 5D . c . 、 D分别为有脉冲串干扰时、没有脉冲串干扰时的示值C. 3 . 4D , v . 、D ,分别为有电压降低干扰时、没有电压降低干扰时的示值C. 3 . 3EL传感器误差,。C. 2. 2E. -最大秤 量2 . 3 . 5E. ,.最小静 载荷2 . 3 . 8E R重复性误差,。C. 2 . 3J J G 6 6 9 -2 0 0 3表 C . 1( 续)符号说 明参考I转换系数,每检定分度值的示值单位数C. 2 . 2 . 2m p e最大允许误差2. 4 . 9n传感器检定分度数2 . 3 . 1 2n最大检定分度数2. 3 . 7P分配系数2. 4 . 2R;参考示值 ( 净试验载荷) ,用示值单位表示C. 2. 2 . 6v传感器检定分度值2 . 3. 4v 取 .传感器最小检定分度值2 . 3. 1 0Y相对。 二 , ,Y 二 E - 1 。 二2 . 3 . 1 4, 4. 6 . 6 . 2Z相对D R , Z= E / ( 2 D R )2 . 3 . 1 3, 4. 6 . 6 . 2刀 , 。 、 出 、D X m in . ,f分别为湿热试验后、湿热试验前最小试验载荷示值C. 2. 7J J G 6 6 9 -2 0 0 3表 C . 2 计算方法中包含的公式汇总符号公式C,C 。 二 ( D c , , 一 D . , . ) I fC C (.- . )C C ( s o - A ) 二( D 3 D , 一 D m , , ) I fC D RC D , 二( D D S* 一 D - . , n ) i fCH . .C H . , 二 ( D 。 二 。 , * 一 D _ ,) I fCH -C H . . =( D x m . : ,n 一 D -. )一 ( D H -,e 一 D _ . , . ) I I fCMC , 二 ( D , 一 D , , , , ) I fC ,C , =( D . ., 一 D P ,) I fDRD R 二( E m u x C D R ) / n . _E,E , 二 ( 瓦 一 R)/ fERE R 二 ( D _ 一D j I fff = ( D D . , 3 , 一 D . .,) /( 0 . 7 5 x n ) 见注2 R ,R ; = ( D , 一 D ;0 )/ ( D m 。 一 D 0 ) x n x f注:1 . 为正确使用这些公式,须谨慎地遵守涉及到的计算程序。 2 参看5 . 2 . 2 ,仅使用2 0 下初始的递增加载。-f- mpet 20.00C- 40.00C0 t -10.00C- 20.00C图 C . 1 误差包络线的例子J J G 6 6 9 - 2 0 0 3附录 D( 强制性的) 试验报告表格报告号:第页共页日期试验单位 名称 : 地址 : 通讯信息:申请人/ 制造者信息 申请书号: 申请 日期: 传感器型号: 制造者 : 地址 : 申请人 : 地址 : 代理人 : ( 姓名,电话) 仪器类型:传感器 :文件号:试验的有关信息 准 确 度 级 别:A 巨二 B 二 口 C 巨 二 D 二 二 一 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 n m e . ) 加载方向:( 传感器类型描述,见 4 . 6 . 3 )巨拉向多 向梁 ( 剪切)梁 ( 弯曲)安全极限载荷 ( E , ,m )工作温度限较高温度:电源 电压 :( 仅当不同于一1 0 C- 分配系数,P ,+ 4 0 C 温度范围,较低温度 : 仁 二 口压 向( 见注) :见 5 . 5 . 1 . 1 ) : V m , :或 V :V m -:VV 口A C 口D C推 荐: 口A C 口D C湿度评定符号:N H S H C H或无标记电子传感器:A 除非制造者指出外,p i.c 值假定为0 . 7 a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试验的有关信息 ( 续) 申请号 :为获得规定的性能 ( 例如 ,传感器电特性)必须遵守的其他条件:同型号 内不 同规格 的传感器最大秤量 E m( g , k g , t )最小检定分度值 v m ( g , k g , t )最小静载荷 Em .( g , k g , t )最大分度数 n m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D R ( g , k g , t )此表中的 所有数值从文件_仅当适合时,要求D R 信息提交的传感器 :页中取得传感器型号编 号E m附助装置 ( 指定的加载连接件等) :附注 :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 号 :第页共页日期关于试验条件的一般信息 参看:A . 3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编号 : n. . . :v m 力产生系统说明: ( 见注) 最小试验载荷 : 指示仪表说明: 环境装置说明: 温度 :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k P a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加速度 :M / S 检定人 : 核 验人 : 注:包括准确度的信息 ( 例如,获得认可的实验室) 。E_D R ( 如果适合) :JJ G 66 9 一 2 00 3报 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试验结果汇总 申请号:传感器型号:编号 :E栩 。 二 :_U m i n :力产生系统 :n 口 a x : _DR:P Lc:_指示仪 表 :编号试验说 明合格不合格报告页码附注D, 2传感器误差 ( E L )D. 3重复性误差 ( E R )D. 4最小静载荷输出温度影响 ( C 。 )D . 5蠕变 ( C C )D. 5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 ( c 、 )( 见注 2 )D R=D . 6大气压力影响 ( c , )D . 7湿度影响 ( c H 或无标记)( c H 、 。 )D . 7湿度影响 ( c H 或无标记)( c o . 。 )D. 8湿度影响 ( S H )D . 9标记要求D_ 1 0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D. 1 1预热时间D 1 2电源电压变化D . 1 3短时电源电压下降D1 4电脉冲串 ( 电快速瞬变)D . 1 5静电放电D. 1 6电磁场辐射D 1 7量程稳定性按 C . 4 一般说明条款,用下表检查需要的计算编号试验 说明n呻n . 。一5 00n 。 一1 ( 以)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C. 42 ;C . 4. 3 C. 4 5用n 二 。 和小于n . 。 的n 值 检查所有的计算C. 4. 4 D_ _ _ 一 D_ :_检 查 一 ( 一布 二 对于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误差 ( 以质量为单位)最恶劣情况:D R= 注:1 . 对于不可能的试验填入 “ N A ; 2 . 记录误差应适应O I M LR7 6的要求; 3 . 所用的D R值与o l M L R 7 6相关。44见注 3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D . 1 ( 3 遍)载荷试验数据 ( E L ) 参阅: A . 4 . 1 . 1 到 A . 4 . 1 . 1 1 。对每一试验温度完成一页记录, 对A . 4 . 6 中每一个湿度 ( S H )进行试验,完成一页记录。当可能时,对 A . 4 . 7 . 3 中每个电源电压完成一页记录。申请号:传感器型号 :编号 :% 日 期 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指示器温度开始结束k P a鱿nmax勺力产生系统:指示仪表:检定人 : DR: 电源电压 ( 当可能时) : 核验人 :表 D . 1 ( 3 遍)123城 牲 甄 何( g , k g , t )( )时间( )时 间( ). 时 间十 均 尔 但 ()夏 及 往 误 差 ( )00000关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 . ,二初始最小试验载荷平均示值; 2 . 应记录绝对时间 ( 不是相对时间) 。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s 5 &)一一一二侧明舔唱靶-一二只田犷拭-一-二侧卿友琴-.侧蛆翻牲(履的)自僻.编媛礼州只.邢书岭积 二翻此-.少骤。厘金友婴叫玲宜金戈澎解润议.囚玛喂缪件禅瞩爵城令嘱架早欲*.一二坦翎鸭积侧、侧玛,I F河阵*丫 1r言划1 冷、寸r富回I F 、吧 甲r富迥Ik 、Nr盆L - IF 、r留现I F 、但公燕 e .翻 二l Iq 言00000二袱翻娜二田密黔甚岔瞿甘箭xD一二曹叫二代侧塑一二吕气1二.日a,.中酬罐镇伞.少婀任 。嗒旧砂以|链识田留胜留|冲仍.卜.寸.v友价岔楹甘翻.嗒理以|链报翻撼H巴侧喇|墩?寸.v有卜唱理回|链报侧明翻书|冲友二.一.寸.v叫1.1.叶.V二应确苗)蝴氮铆触担褥(艰思1。悠形46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 2传感器误差 ( E , )计算 参阅:5 . 1 . 1 ; A . 4 . 1 . 1 2 至 A . 4 . 1 . 1 4 ;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 编号: E. . . ; n -. :C. 2. 2v m in:尸LC:_力产生系统 :指示仪表:检定人:_核验人 : 日 期 : 温度 : 相对湿度 : 大气压力 :指示器温度:DR :开始结束%k P a笔转换系数f .7 5 % 试验载荷 ( g , k g , 1 ) : _在 7 5 %的试验载荷时参考示值:表 D, 2试验载荷( g , k g , t )参 考示值( ) ( 2 0 C ) ( 4 09 0) (一1 0 cc) (一1 0 )mp e( 。 )r 1( )误差( E , )( 。 )T 1( )误差( E , )( 。 )r 11( )误差( E , )( 。 )( )误差( E L )( , )000000 最 小 试 验 载 荷D m ,o :合 格 : 巨 二一不 合 格: 巨三注:1 载荷/ 参考示值:如果没有测得7 5 %载荷点,使用其邻近的较高和较低载荷点示值间的内 插直线计算取得 ( 见5 . 2 . 2和C . 2 . 2的计算方法) ; 2 . 误差E , :试验示 值与 参考示值之差除以转换系数力 3 . 试验载荷值是指大于最小试验载荷 Dm ,二 的值。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 3孟复性误差 ( E R )计算 参阅:5 . 4 ; A . 4 . 1 . 1 3 ; C . 2 . 3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编号: Em -: nm ax :v . m :尸L C :力产生系统 :转换系数 户 DR:指示仪表:检定人 :核验人 : 表 D. 3试验载荷( g , k g , t ) ( 2 0 9C ) ( 4 0C ) (一1 0 , C) ( 2 0 C )mp e( , )重复性误差()重复性误差 ( 。 )重 复性误差()重 复性误差 ( 。 )重 复性误差()重复性误差 ( 。 )重复性误 差( )重复性误 差 ( ) 合 格 : 巨 二 二不 合 格 : 巨 二注: 误差E p :三次试验示 值之间最大差值,除以转换系数f ( C , D 级) ; 五次试验示值之问最大差值,除以转换系数了( A, B级) 。d J G 6 6 9 - 2 0 0 3报 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 4 M D L O温度影响 ( C ,K )计算 参阅:5 . 5 . 1 . 3 ; A . 4 . 1 . 1 6 ; C . 2 . 4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 编号: Em : 几m 肛 :即 m i n :尸L C :_力产生系统 :指示仪表 : _检定人 :核验人 :DR:转换系数.f表 D, 4温度示值( ) 变化 ( C )( , )变化 ( , . / _) m p c ( v m . / _ cc)P,P尸L C 合 格 : 二 口 不 合 格: 巨注:1 . MD L O:最小静载荷输出; 2 . 示值:从表 D . 1 得到的初始最小试验载荷平均示值; 3 . 最大允许变化: 对B , C , D 级是。 , . / 5 9 C ; 对于A级为。 . . / 2 C ; 4 . 变化C ( 。 ) : 观测到的示值与前一温 度下的示值之差除以转换系数f .IJ G 6 69 一 2 0 0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n . 5蠕变 ( C 。 )和D R ( C n 。 )5. 3. 2A . 4 , 2 ,A . 4 . 3 对每一试验温度完成一个表格%参照 :5 . 3 . 1申请号:传感器型号:编号 :E m a : :几m a x :刀 m i n :P Lc:力产生系统 :指示仪 表 : 日期 : 温度 : 相对湿度 : 大气压力 :指示器温度 :开始结束k Pa1 二 DR: 转换系 数户 检定人 : 核验人 :表 D. 5传 麟黔( 对于一个加荷序列如图A. 1所示,这些横行可以省略)试验载荷( 9 ,掩,t )矛 嘎大气压力时 间黔黔00O一一0一一一 ()”填人时间。 粼试 丁” 载 “ ” 一 填 人时间0一一一记录初拓台 加载时间、 宁 刀 口 甄 博一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记录初拓台 卸荷时间、( 关 关关) 这些横线仅为参考10一00一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O一一一一一一3 0一20而n蠕 ,变差初始 “ 无载荷”示值初始 “ 载荷”示值初始示值 D R 实 际时间 规定时间D R的最大变化口 3 0 而 n 蠕变合格: 3 0 而n 一2 0 on 蠕变合格: D R 0 . 5 。合格:D R处于制造者规定的D R合格:日不合格:不合格:不合格:不合格:目 .-.、.沙、1产、1少廿、, 公85公曰了.、了.、2.、JI注:1 . 蠕变变化 ( 。 ) :观测示值减去初始 “ 载荷”示值 ( * 2 , 确定在 2 0 而n和在 30而n记录的读数差值 ( 见5 . 3 . 1 ) ; 3 . D R的变化 ( 动:初始示值 ( *, )减去 “ 无载荷” 4 , 应记录绝对时间 ( 不是相对时间) 。除以转换系数力示值 ( , ) ,除以转换系数介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 大气压力影响 ( C , ) 参阅:5 . 5 . 2 ; A A. 4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编号: Em : 几m a l :v m , :PL C :力产生系统:指示仪表:检定人 : 日 期 : 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指示器 温度 :开始结束k PaDR转换系数介核 验人 :表 D. 6缈( k F a )( )时 间 /it(v ) 变化( v m , / k P a ) m p c( v ,/ k P a )0 .001111合 格 : 巨口 不 合 格 : 巨 习备注 :注:1 . 变化 ( v.,. ) : 观测 值与初始示值之差除以转换系数介 2 . 在A. 4 . 4中虽然规定这个试验仅 1 k P a的变化,但可增加; 3 . 应记录绝对时间 ( 不是相对的) 。 G6 69一2 003报告号:第页共页日 期表格 D . 7湿度影响 ( C H或无标记) 参阅:5 . 5 . 3 . 1; A . 4 . 5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E : 几 市 盯 :汀DR: 日 期 : 温度 : 相对湿度 : 大气压力 :指示器温度 :开始结束%k Pa力产生系统:指示仪表 :检定人 :核验人 :转换系数f :_湿热循环试验条件:湿热箱温度 ( 高) :湿热箱温度 ( 低) : 表 D. 7相对湿度:相对湿度 :%试验载荷( 9 ,k g ,t )湿度试验前湿度试验后繁最大允许变 化 ( 。 )示值( )时间示值 ( )时间O叨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O一一一一一一一一O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O一一0平均值 口)一一蕊4%n ,平均值 ( )平均差值 ( ,)煜一一一一一一1 . 0 。口口口。过( 。 )最小试验载荷示值( 心 )的变化c 、 .( )最大试验载荷示值 ( 见注3)( )的变化心。( )平均,见 5 . 5 . 3 . 1 和 C . 2 . 7合格 :合格 :日不合格:不合格 :日注:1 . 如果传感器带有N H或S H标记,这试验不必做; 2 . 变 化 ( 。 ) : 湿度试验后与湿度试验前示 值之差除以 转换系 数介 3 . 对 A 、B级做五次试验,对C 、D级三次试验; 4 应记录绝对时间 ( 不是相对的) 。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第页共页日 期表格 D. 8湿度影 响 ( S H) 参阅: 5 . 5 . 3 . 2 ; A . 4 . 6 申请号 : 传感器型号: 编号 : E . . . : 几 m ax : v m . : 力产生 系统 : 尸 “:D R: 指示仪表: 检定人 : 核验人 : 载荷试验 误差汇总 :利用表格 D. 1 日期 : 调整时间 : 参考温度: 高温:参考相对湿度: 高相对湿度:开始结束% 转换系数 f: 湿度试验前载荷试验页码: 湿度试验时载 荷试验页码: _ 湿度试验后载荷试验页码:( 3 遍)或 D . 1 ( 5 遍)记录各 自的试验结果表 D. 8试验载荷( g , k g , t )参考示值() ( 2 0 C )%R H ( 5 0 %R H ) ( 高 )%R H ( 8 5 %R H ) ( 2 0 C )-%R H ( 5 0 %R H )最大允J 人 才 刁含 卜r 1( )误差 ( E L ) ( 。 )T T,( )误差 ( E L ) ( )T fU( )误差 ( E L ) ( 。 )卜 r 七 代 之王 ( 。 )00000 合 格: !二 二 不 合 格 : 二 二 注:1 . 载荷/ 参考示值:如果没有测得7 5 %载荷点,则利用接近其较高和较低载荷点示值的内插 直线 ( 见 5 . 2 . 2和C . 2 . 2中的计算方法) ; 2 . 误差E L : 试验示值与参考示值之差除以转换系数介 3 . 试验载荷值是大于最小试验载荷值 D 。 的数值; 4 .调整时 间:施加预载荷 的时间间隔。7 7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标记要求 参阅:4 . 6 ; 4 . 7 申请号 : 传感器型号: 编号 : E . . . : 几 m ax :目 m i n :P,:力产生系统:检定人 :DR指示仪表:核验人 :表 D. 9. 1参阅强制性信息在传感器上在文件中4 . 6 . 1准确度级别标识4 . 6 . 2传感器最大检定分度数 n m . .4 . 6. 3加载标识 ( 如果必要)4 . 6. 4工作温度标识4. 6 . 5 . 1湿度符号 N H 4. 6 . 5 . 3湿度符号 “ S H 4. 6 . 6 . 1 ,4 . 7. 1制造者名称或商标 ( 见注 1 )4. 6 . 6 . 1 , 4. 7 . 1制造者自身标识或传感器型号 ( 见注 1 )4. 6 . 6 . 1 , 4. 7 . 1编号 ( 见注 1 )4 . 6 . 6. 1制造年份4 . 6. 6 . 1最小静载荷E .4 . 6 . 6 . 1 , 4 . 7 . 1最大秤量E m u( 见注1 )4 . 6. 6 . 1安全极限载荷 E ,;4. 6 . 6 . 1最小检定分度值 ( 。 。 .。 )4. 6 . 6 . 1其他相应 条件4 . 6 . 6 . 1分配系数 P ,( 如果不等于0 . 7 )4 . 6. 7标准分级4. 6. 8多重分级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 D. 9 . 2参 阅非强制性附加信息在传感器上在文件中4. 6 . 5. 2湿度符号 “ C H 4. 6. 6 . 2相对最小检定分度值,Y4. 6. 6 . 2相对最小静载荷输出恢复,Z包含如下参考资料:随传感器提供的文件:在传感器上标记的一览表:注:1 . 在传感器上和文件中均有要求 2 . 用“+”表示有标 记指示; 3 . 用 “ 一”表示无标记指示; 4 . 用 “ / ”表示标记不适用。J I G 6 6 9 -2 0 0 3报 告号 :第_页 共_页日期表格 D. 1 0装有电子线路的传感器的试验结果汇总 参阅:6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编号 : Em , :v m :PLc:_力产生系统:检定人 :DR指示仪表 :核验人 :表D. 1 0 试验结果汇总试验说 明试验 程序试验报告表格号合格不合格备注预热时间A . 4 . 7. 2D. 1 1电源电压变化A . 4 . 7. 3D. 1 2短时电源电压降低A . 4 . 7. 4D. 1 3电脉冲串 ( 电快速瞬变)A . 4 . 7. 5D. 1 4. 1 ;D. 1 4 . 2静电放 电A . 4 . 7. 6D. 1 5 . 1 ;D. 1 5. 2 ; D. 1 5. 3电磁场辐 射A . 4 . 7. 7D. 1 6. 1 ; D. 1 6 . 2量程稳定性试验A . 4 . 7. 8D. 1 7. 1 ;D. 1 7. 2附注 :5 6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 期曰曰.牢如岭曰曰.牵中b s 。鹦友翻绍翎咚步彼拭嘱密褥豁舍书长嘱名晨稠二。d日牟俐步叫报嘱.寸 荆对禅喇澳书袭称抑黔蒯二翠翻.阶狡喇嘱常叹长嘱禅昌翎叫麒喇名神戈叭区舞铆书目遥。闰禅,哄姗名丽蜂烈岭褥瞩像书令嘱巾憾鹦岭担瞩禽书袱嘱城二卿喇.闪 名大契叫份宜金友职嗒润道.一二坦二只国犷状二侧喇友罕二侧蛆.宜岔二那口11.自琳.厘岔鹦盛嗽萄侣割牲1二。但燕御书拭喂1二。毛。但摇翻撼令崛一以象吸戴寒D牟俐 法邑 号x 通 、长嘱业村 口弓0r 们宜蓄烈I F 、姐刊 口目犷 二宜盆玛I 1 、典刊 口巨v1宜蓄划1 F 、割书丧尽r留划1 r,- 、0ft- -7懈渊牲妥嘱但燕渊牲长喝卿叫 a彩叫汉俐 二峨翻娜 二拭调担 二编股州礼只一二污d1二。自A一二蔑眨 二一闰 二少骤.中酬维撞敬2.卜.寸.V.-凶.仍.9二 二中鹅任国确厘盆族眼11.口卑群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1 2电源电压变化 参阅:6 . 3 . 3 , 6 . 3 . 4 ; A . 4 . 7 . 3 申请号 : 传感器型号: 编号: E . . . : 几 max : 日期 : 时 间: 温度: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 :k P av m ,. :尸 LC:D R:指示仪表:力产生系统 :参考电压或范围 ( 见注5 ) :电 源电 压( A .4 . 7 .3 ) : 电 源: 巨二检定人 : 转换系数户 最小试验载 荷 D , _最大试验载荷D m -V上 限:V下 限:V 电 池; 巨 一 口 核验人:表 D. 1 2试 验载荷( g , k g , t )参考示值 ()上限下限m pe( v )示 值( )误差( 。 )示值 ( )误 差( 。 )合 格: 巨口 不 合 格: 巨 二口使用的设备 ( 如果需要请附简图) :1 . 上限:不适用于用电池供电的传感器;2 . 下限:供电电池应起作用,并在最大允许误差之内,或不工作;3 . 参考示值:如没有测得7 5 %的载荷点,使用在接近的较高和较低载荷点之间的内插直线( 见5 . 2 . 2 和 C . 2 . 2 计算方法) ;4 . 误差: 试验示 值和参考示 值之差除以转换系数力5 .已标明电压范围时,用平均电压作为参考值,根据 A . 4 . 7 . 3 确定施加电压的上限和下限。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曰曰。寒巾踌曰日.寒巾享 Ms联织 轰 决 A喇醚驾平御叫划普国喇k E,a划I r 、裁十r蓄暨3州侧招十暇日0撼忆撼+0回,言 k娜嘿次005 s二 遥掌但公燕 e q翻 二魁J二只田了杖二侧喇蓄霉二侧蛆二宜言二哭泣的1.自报。划御铃歌攀以智翁件昵恻金画栩以密书嗽娜二州 二划友 二圈渡友婀豁昨异维举名映恻 二报举岭积A.图裸图钾御确一二。落褥燕渊书令崛 一以撼服戴撰 .只渊娜 二拭调理 .编吸州礼只一二洲a|二出,I 一二三日a 一二留日眨 一二、鑫祠 二中骤 二中酬串镇半 二中增任 寸.卜.寸.V的.闰.吸应确 举世出.肠甚盆果价1.自华琳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第页 共页日 期_ _%表格 D. 1 4 . 1电脉冲串 ( 电快速瞬变)一电源线 参阅:6 . 3 . 5 ; A . 4 . 7 . 5日期: 申请号:_时间: 传感器型号 : _温度: 编号: _相对湿度: E m , . _大气压力: 几m a x :k P av mi.P i.c :DR:指示仪表:检定人 :力产生系统:转换系数.f _最小试验载荷刀 m i。核验 人 : 表 D. 1 4 . 1电源线:试验电压 二1 k V;试验持续时间 二 每一极性 I m i n试验载荷( g , k g , t )连接极 性结果T C( )A( v )显著干扰误差 。 . L对地 N对地P E对地否是 ( 见附注)无干扰X正负无 干扰 正负无 干扰一正一负L 二相线N=中性线P E =保护地使用的设备 ( 如需要请附简图) : 合 格 : 二二不 合 格 : 匡 一口X=对该连接线加电脉冲串附注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 1 4 . 2电脉冲串 ( 电快速瞬变)-1 / O 参阅:6 . 3 . 5 ; A . 4 . 7 . 5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 编号 : E,- . : 几m a 工 :电路和通讯线 日 期: 时 间: 温度: 相对湿度 : 大气压力 :k P av m,.P , f.DR:指示仪表:检定 人 :力产生系统:转换系数f : _最小试验载荷D ,核验人 : 表 D . 1 4 . 21 / 0信号、数据和控制线:试验电压 0 . 5 k V;试验持续时间二每一极性 I m i n试验载荷( g , k g , t )电缆接 口极性结果( )k(v )显著干扰误差 。 二否是 ( 见附注)无刁 尸 扰一一一一正一一一一一负无 干扰一一!正一一一负一无干扰一一一一一正一一一负一一一无干扰一一一正负一一无干扰一一正负一一一无干扰一一一正一负一一合 格: 巨二 不 合 格 二 巨 口使用的设备 ( 如需要请附简图) :附注 :注:请说 明夹具在 电缆上的位置 ,必要 时用附页解释和说 明。 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第页共页日期T%表格 D. 1 5 . 1静 电放 电一 直接作 用 参阅:6 . 3 . 5 ; A . 4 . 7 . 6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编号: E,o: 几 m . 至: 日期 : 时间 : 温度:相对 湿度 :大气 压力 :k P av miP l.cDR:指示仪表 :检定人 :力产生系统 :转换系数f :_最小试验载荷D am .核验人 :接 触 放电 匡口 漆 渗 透 巨口空 气 放电 厅- 下极性正极负极( 见注 2 )巨 二巨二表 D. 1 5. 1试验 载荷( g , k g , t )放电结果试验电压 ( k V)放电次数 X1 0重复间隔时间( 5 )( ) (v )显著干扰误差 。 , ,否是 ( 见附注)无干扰2468( 空气放电)合 格: 厅刃 不 合 格: 厂 二 口附注 :注:1 . 如果传感器不合格,应记录发生的试验点; 2. GB / T 1 7 6 2 6. 2 -1 9 9 8规定用最敏感 的极 性做试验。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表格 D. 1 5 . 2静 电放 电一 间接作用 参阅:6 . 3 . 5 ; A . 4 . 7 . 6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 编号 : E_ : 几m 盯 : 日期: 时间 : 温度 :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k P av m ,:PL C :D R:_指示仪表:检 定人 :极 性( 见 注2 ) : 巨二正力产生系统:转换系数f : _最小试验载荷 D m ,.核验人 :巨二负表 D. 1 5 . 2 . 1 一水平连 接面试验 载荷( g , k g , t )放电结果试验 电压 ( k V)放 电次数 X1 0重复间隔时间( s )( )( v )显著干 扰误差) , ,否是 ( 见附注)无 干扰246表 D. 1 5 . 2 . 2 一垂直连接 平面试 验载荷( g , k g , t )放 电结果试验 电压 ( k V)放电次数 )1 0重复 间隔时间( s )( )A(v )显著干扰误差 v m .否是 ( 见附注)无干扰246合 格: 巨 口 不 合 格 : 巨 三注:1 . 如果传感器不合格,应记录发生的试验点; 2 . G B / T 1 7 6 2 6 . 2 -1 9 9 8规定用最敏感的极性做试验。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格式 D . 1 5 . 3静电放电 ( 续)一试验点的详细说明 参阅:D A 5 . 1 ;D . 1 5 . 2 用照片或草图说明在传感器上的试验点和使用的试验装置。 a )直接作用 接触放电:空气放 电:b )间接作用: JJG肠, 一2 佣3报告号:第页共页日 期%格式 D. 16. 1电磁场辐射 参阅:6 . 3 . 5; A . 47 . 7 申请号: 传感器型号 : 编号 : Em a 、 : 几 m a x : 沙 m i n : 尸扰: 指示仪表: 最小试验载荷 D 二 1。 : 检定人 : 日期 : 时 间 : 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 :k PaDR力产生系统 :转换系数户核验人 :扫描速率:试验载荷 :一一试验 载荷材料 : 表 D. 1 6 . 1一一干扰结果天线频率范 围 ( MHz )极 化作用面对传感器于 嘎 态显著干扰误差 。 巾 】。否是 ( 见附注)无 干士 允垂直前右一左一一后一水平前右一左一一后一一一一频率范围:2 6 M H 2 一1 (X 洲 M H z场强:3 V / m调制:80%幅度,I k H z 正弦波附注 :合 格: 巨万 不 合 格: 二三注:如果传感器不合格,应记录不合格的试验点。J J G 6 6 9 - 2 0 0 3报告 号 :第页共日期格式 D . 1 6 . 2电磁场辐射 ( 续)一试验装置说明 参阅:D 1 6 . 1 说明试验设备和装置,例如通过照片或简图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 号 :第页共页日期p, 4ab j 。 ma比曰二只田犷杖“侧喇友年侧蛆二厘岔羁叮二只田犷杖二侧咧衡年“侧鸡”回蓄二毅口恻I 11-翁阵广尹回富即啊恻I 冷一州友一吠倒娜一代侧V -I J困盆划IFr盆越I ,- ,但仑燕 4 .1翻 二胜 %划I F卿阵吧rr留即啊划I Y,-一划蔑一袱翻娜一吠侧理Nr富恻I11-r岔划I I;但公褥e 0o渊 飞撼J 。厘金大契叫份le.l金友织嗒月侧.们 。畔姗公划岭翁眯银蒸御书令嘱布裸恻岭翁睁但瞩御书报嘱叫秘喇.吮州卿忍1.卜1.自形一二“:。褥燕翻城长峪一。.。褥摇翻书令崛 一以象吸羁黎一二国a|d 二邢攀岭靶 二绷媛洲代只戈.卜.寸.碱州.。之喇毫1.。之咖蒸二二三决 引乏一二、震袖 二中骡 ,.少酬鹅适迎 二中渺任?阶.叹区确绷翻喇蒸异口沪姗QI划调渺理-噢内1.卜1.自拭华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 号 :第页共页日期护孚 m5 s0 - eb- s 4-理召 享 护恤口巴二只田犷拭侧喇友毋侧明”旦蓄.系口二只国犷拭二侧暇友契”侧明,.宜蓄二那泣二只田犷拭“翘咧友霉“侧鸡二le.J妇口二毅口们,。之喇毫型1:4 T降t护宜m彩呵玛I冷一划友1吠翻娜一代侧塑户 刁r留回I冷r留划冷但公 H F e o9书J洲I 11-刃N -七 沪C蓄即0% 1回I K一坦普一袱阴娜一只侧理Nlm留回111-C .蓄目玲但公燕 e oix ;,撼J麟蝴拓喇尾蒙自寸.。之咧夏划I ;刃除七 尹旦盆时则划I 冷一划友吠翻娜1代调卑O 刀宜言越I ;r畜划I冷担公9 9 m翻 二场v 价.。之咧司乓弱Q!划侧担理喇嘎阶1.卜1.自狱毕J J G 6 6 9 -2 0 0 3报告号 :第页共页日期b - s ,P e、s m, m口口口二只田丫拭.超哟衡霉二侧明二宜留羁口二长日了杖二侧喇盆霉二侧明二宜岔二县皿二只国犷长”侧咧七试年二侧明二回言二裁叮划l I l翁除e门,r盆彩叫玛1 f;一 l侧羞一吠翻娜一袱调-0 F =Nc -言1 51 冷回蓄测I l;担公燕m翻 二衫v划l11-亥PN I-f 门V彩酬划I,- 1州羞一翻娜一代调理C刀r一 回 1冷r贫烈I 冷担口懈邵 衣姐二 一一划岭卿阵卿酬宜岔一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