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doc_第1页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doc_第2页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doc_第3页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doc_第4页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陈剑华本文获得“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反思大赛”一等奖。2009年4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写作,作为语文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我国古代圣贤们提出的“立言不朽”,到近代卡夫卡提出的“写作是人生可以退守的最后一个自由的堡垒”,都彰显出写作的价值。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象。本文将就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造成作文教学困顿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探求提高学生作文动力性的有效途径。一、当今作文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因其地位的特殊性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一线教师、教研人员为探索高效可行的写作教学途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围绕新课标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更为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写作教学教学效率低下、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教法单一,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忽视生活的积累与作文内驱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作文技法的训练上,如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修辞手法等等。即使有些注重内容的,但缺乏作文动力的激发,学生难以写出充满生活感悟,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文而文”的模式化作文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和套作式的文章一时泛滥。2、学法单一,学生变成了被动的写作机器。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绝大部分情形是教师设计作文题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缺乏自主权,即使一些不需命题的周记、随感之类的文章,学生也往往因缺乏动机而流于形式。3、动力性困难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就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感。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奏效,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2006年,笔者在广东省深圳市某中学对该校的初一和初二年级的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中对作文很感兴趣的占8%,一般兴趣的占25%,不感兴趣的67%;作文中觉得言之有趣的占21%,一般应付的占33%,无事可写的占46。这一数字表明,学生厌恶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写作动力。多位专家学者,在对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研究后认为:动力性困难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困难。二、教学研究现状当前,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动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兴趣作文教学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具有强烈的写作冲动,才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叶黎明、陶本一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学生写作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写作兴趣。”9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开展了一项以 “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 为主题的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将此研究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是指老师将学生中写得比较好的作文以书面、口头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表,达到相互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目的。不少教师创造了多种发表方式,如办文学宣传栏,办文学刊物,办广播站,建立文学网站发表等。例如,深圳市育才中学举办的春韵网站,吸引了包括海外学生在内的大量文学爱好者参与。该站以原创文学广义发表的方式,使得广大学生在写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实施策略探究基于上述研究,在解决中学生写作动力性困难的教学实施策略方面,我提出如下几方面主张。(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主张作文必须从生活入手,不对生活进行观察,作文就会成为无根之木。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是对感悟生活的生动诠释。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动力的基础。相对于成人而言,学生的生活是简单的。他们以校园生活为主,家庭、社会生活为辅。但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校园生活天真烂漫,充满乐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生活,是一笔丰富的矿藏。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同样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觉看待这个世界。只要用心观察,哪怕是再细微的事,也可发出夺目的光辉。一位同学在前往贵州贫困山区参加 “手拉手”活动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的卧室是极小的,在墙上打了一个低矮的洞,装上木框便成了门,我们手脚并用爬了进去。在房内,勉强站直身子,接着昏暗的光线,我开始打量起房子的布局:一张床占去了房间的一大半,床后的墙上挂着零星的几件衣裤,在门后,挂着他哥哥写的一段话: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同样,梦能否插上飞翔的翅膀,关键是你是否有展翅欲飞的心态。”显然,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而这巨大的震撼仅仅来自于一处小小的观察。正所谓:于细微处可见精神。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是激发写作灵感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写作成就感1、创办文学刊物给学生一个成功的舞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善于动脑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往往会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班刊或文学社刊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大家阅读、欣赏、点评,那份自豪之情是难以形容的。如果其中的一些作品被校外报刊选中公开发表时,这份骄傲之情足以产生震撼的效果。作者会在这一“诱因”下产生强烈的写作热情,为写出更精彩的作品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办文学刊物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动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从教以来,我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我于2006年在所任教的初中某班创办了一份班刊木棉。刊名取自深圳的一种常见的树木,热烈而有朝气,象征着火热的青春和灿烂的未来。木棉至毕业前夕共出刊7期,刊登学生习作240余篇,其中有32名同学的近40余篇文章被各级报刊发表。这一方式受到了广大同学及家长的热烈欢迎,有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在看到作品“发表”后,兴奋异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2、开设文学网站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单纯,大部分熟悉网络基本操作,只要正确引导,便可以使网络成为教学的好助手。开设文学网站,建立班级或校园的文化空间,可以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动力的提高。深圳市育才中学创办的“春韵”网站,率先开创网络时代健康高雅的文学教育,成为全国中学文学社的领航旗舰。 该网站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中学网络文学教育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学生借助网站这一平台,促进了写作热情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校园作家。如1996年由该校郁秀同学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3、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一个亲身体验的场所写作活动,仅仅停留在课堂,是得不到更大的发展的。只有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有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促进写作动力的提高。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登高”、“踏青”等活动,既有益身心,又增长认识。再如,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如 “中学生改动校服为哪般?”“我们是否该向父母敞开心扉?”,“经典作品为何难敌流行文学?”等等。这些话题,既易引起广大中学生的兴趣,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旦开展起来,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写作时完全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一名单亲家庭的同学在参加完一次主题为“道不尽的母爱”的体验活动后,深情地写下了以下文字:是谁牵着我的手迎接第一缕阳光?-母亲!是谁在我倒下时鼓励我站起来?-母亲!冰心说过:母亲赋予我们灵魂和肉体,让我们用灵与肉来回报母亲!是什么让这名学生突然之间学会了作诗?是来自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而促使学生生发这感悟的,无疑是这次体验活动。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挤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只有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与体验中,学生才会获得收获,获得深刻的感悟,写出的文章自然感人肺腑!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教育者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对于中学写作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若干观点与措施,是笔者历经实践后的些许心得,尚不成熟。更深的理论探究,更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等待着专家学者的指点,等待着我辈的艰苦努力。参考文献:1、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于漪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