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doc_第1页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doc_第2页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doc_第3页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doc_第4页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茶文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论文)( 2012 届)人文茶文化学院题 目: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学生姓名: 汪 云 鹏 学 号: 200819010228 专业班级: 茶文化082 指导教师: 周新华 职称: 教授 2012年 5 月 1 日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引用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历史及文化研究人文茶文化学院 茶文化082 汪云鹏 指导教师:周新华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在不同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功能作用。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早年都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历史上的茶馆种类很多,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茶摊、茶棚等。近代又有音乐茶室、茶轩、茶亭等的出现。这些场所主要提供人们休闲、联络、洽商、议事,到茶馆来的人,各行各业都有,有文人墨客、商旅庶民、青年学子等,各选择合乎自己口味的茶馆,因这些不同的选择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茶馆文化。徽州的明清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中的茶馆文化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徽州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关键词:明清时期;茶馆;文化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teahouse industry research history and cultureAbstract: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ea culture。 The teahouse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play role。Since each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early years, all have represent each region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house, such as sichuan teahouse with integrated utility articles: Sue, hangzhou tea room is quiet and tastefully laid out and to: guangdong teahouse primarily with “fo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eijing teahouse is set a large part of all, to sort is various, culture connotation is rich for characteristics。History is a lot of tea house, a great teahouse, clear the teahouse, book the teahouse, wild tea house, ChaTan, tea tent, etc。 The modern and music teahouse, tea porch, the emergence of ChaTing, etc。 This site provides people leisure, contact, negotiation and discussion, to the teahouse to people, all walks of life, scholars, civilian business, such as youth group, the choice of meets his taste teahouse, for these different choice formed different kinds of tea culture。Huizhou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culture is one of the typical culture, the tea culture is its absorb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cultural tradition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Key Word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house; Culture目 录引言.1一、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的繁荣.2(一)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茶馆业的发展.2(二)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的辉煌.21.品饮方式的艺术性.32.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33.茶馆的普及.3(三) 著名的徽州茶馆41.徽商胡沇源和他的百年茶庄.42.谢裕大茶庄.43.江西会馆.4二、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的种类与特点.5(一) 书茶馆.5(二) 戏茶馆.5(三) 清茶馆.5(四) 棋茶馆.5三、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文化.7(一) 各类茶馆与徽州文化的关联71.书茶馆、戏茶馆与徽州茶馆.72.清茶馆与徽州茶馆.73.棋茶馆与惠州茶馆.7(二) 徽州茶文化在茶馆中的体现.71.富室茶.72.文士茶.83.佛家茶.84.道家茶.95.农家茶.9四、 明清时期各地茶馆文化的比较.11(一) 杭州茶精致文化11(二) 成都茶平民文化11(三) 潮汕茶茶道文化11(四) 北京茶贵气文化11(五) 徽州茶融合文化11结语13参考文献14致谢15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引言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我国的饮茶风尚,始于巴蜀,所以一般认为四川茶馆在我国最有代表性。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上海两地就各有茶馆千余家;广东的羊城广州及台湾的台北,茶馆普及全城;浙江的杭州,近三年内,新落成开张的茶馆就有150余家。在全国范围,一个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场馆,已经遍地开花。提起徽州,不得不提的就是“四分天下有其一”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徽商。“钻天洞庭,遍地徽商”足以体现徽商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徽商最早的起源是在明中期,一群深受赋役压迫的徽州百姓外出求生赚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徽商吸取其他地区文化化为己用的能力也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在明清时期,茶馆业又是其达到辉煌的时期,徽州商人则将这一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物带进了徽州。因此徽州的茶馆业进入了它短暂而辉煌的历程。一、 明清时期茶馆业的繁荣(一)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茶馆业的发展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毕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淡,好不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谓。虽然称呼有别,但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中国茶馆起于两晋时期,兴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像袁宏道就在与龚惟长先生书中公开宣扬要“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这促进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时俗物用。所以相对于以前茶肆多出现于史料典籍,到明清时期茶馆则堂而皇之地成为众多文学故事的载体,成为多方文学圣手的描绘对象。明代茶馆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而以沸水浇之。这种简便异常并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的盛行,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插柳。明代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称此:“简单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康乾盛世”,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亦蔚为大观。这时期,各种大小茶馆遍布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成为上至王官贵族、八旗弟子,下到艺人、挑夫、小贩会集之地。不仅数量上有很大发展,文化色彩、审美情趣融入其间,社会性能上也有相应开拓,出现了为不同层次群众服务的特色茶馆,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品食的“贰浑铺”,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4(二)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业的辉煌由于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离我们较近,再加上资料记载的详细以及相关事物的保留较完整。因此在研究方面可得更好的达到目的。而明清时期的文化大部分都能在徽州地区找到相关联的东西。这就归功于无处无在的天下第一商帮徽商的贡献了。他们年轻时在外奋斗拼搏,年迈时便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因此便将当时各地优秀的文化带回了徽州地区,使得徽州地区成为明清时期文化最有力的见证者。在明清时期发展最迅速的便是茶文化。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茶文化的发展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1、 品饮方式的艺术性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之畔、松涛之畔,无喧闹嘈杂之声。2、 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宜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汤色。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3、 茶馆的普及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三十多座,上海茶馆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场所。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由于徽商的影响,明清时期各地茶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便被带入了徽州地区,并且在茶馆中进行了大融合,使得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可在徽州茶馆中找到其中的影子,形成了徽州独特又包罗万象的徽州茶馆文化。15(三) 著名的徽州茶馆在现在可查的资料中,明清时期的徽州茶馆都没什么记载。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发现许多各类型的茶馆在徽州有许多,但都由于规模不是很大没有在史料中留下。只有几个大型的茶庄在历史中得到了保存和延续。1、 徽商胡沇源和他的百年茶庄胡沇源(18311911),胡源泰的开创者。少时家境贫寒,十三四岁,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学徒习商。咸丰年间,首创“胡源泰”茶号于姜堰。胡源祖孙四代,历经百余年商海沧桑,先后开设茶号、茶庄十二家。同时,”胡源泰”茶号以经营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价格公道而深得顾客的好评。胡源祖孙四代,历经百余年商海沧桑,尝尽艰辛、坎坷与劫难,不畏艰险,力挽商机,先后开设茶号、茶庄十二家。22、 谢裕大茶庄谢裕大茶庄前身为创办于1875年(光绪元年)的“谢裕大茶行”,缔造者谢正安,晚清制茶专家,因其创制的“黄山毛峰”,而被载入史册,“谢裕大茶行”因此名声鹊起。是至今徽州地区仍保留着的为数不多的茶馆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谢裕大茶行遍布九州各地,又通过外商洋行将茶叶远销远东与西欧,有“名震欧洲四五载”之美誉。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欣赏其诚信经营的理念,亲笔题下“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后又有新安画派大师黄宾虹盛赞谢裕大为“黄山毛峰第一家”。谢裕大茶行,实为中华老字号茶行之翘楚。3、 江西会馆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始设于明代前期。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江西会馆,是指由江西籍的在外的商人等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在明清时期的徽州,江西会馆便一直有着茶馆的功效。据当地考察研究分析,此会馆知道建国后才被拆除,延续了将近200年。是明清时期徽州茶馆最真实的写照。传统的徽州古民居式风格、四方木桌、简单的茶饮构造了江西会馆。也构造的明清时期徽州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二、 明清时期茶馆业的种类与特点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一) 书茶馆此类茶馆以听评书为主要内容,饮茶只是媒介,这些书茶馆在开书以前是卖清茶,供过往行人歇息、解渴:开书以后,饮茶便与听评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顾客一边听书,一边品茶,以茶提神助兴,此时听书才是主要目的,品茶则为辅了。那时的茶客各个阶层皆有:有在职官员,也有失意政客、商站的经理、帐房的先生、纳福的老太太,也有一般劳苦大众。听书的费用,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正说明这类书茶馆中听书才是主题,茶是佐兴。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藤桌藤椅,墙上挂字画,酝酿听书的气氛。茶馆人员预先请来说书先生,评书的内容有说史的书,有公案书,有神怪书,也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内容雅俗共赏。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分帐,茶馆三成,说书先生七成。一般而言,因说书先生是文化人,受到茶馆老板十分的敬重。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传递历史知识,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二) 戏茶馆清代戏曲繁盛,茶馆与戏园同为民众常去的地方,好事者将其合而为一。宋元之时已有戏曲艺人在酒楼、茶肆中做场,及至清代才开始在茶馆内专设戏台。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久而久之,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后世的“戏园”、“戏馆”之名即出自“茶园”、“茶馆”。(三) 清茶馆清茶馆顾名思义是专卖清茶的,饮茶是主要的目的,一般的布置是方桌木椅,陈设雅洁简朴。春、夏、秋三季,茶客较多时,在门外或内院搭上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茶馆门前或棚架檐头挂有木板招牌,刻有“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名目,自表明所卖茶的内容种类。每日清晨五时许便挑火开门营业,这时候来的茶客大都是悠闲的老人,少数一般市民。中午以后,又一批新茶客入店,主要是商人、牙行、小贩,他们来此谈生意,讨论事情。(四) 棋茶馆若是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则较简陋,但也称得上朴素清洁,常以圆木或方桩埋于地下,上绘棋盘,或以木板搭成棋案,两侧放长凳。茶客边饮茶,边对弈,以茶助弈兴,喝着并不贵的茶,把棋盘作为另一种人生搏击的战场,暂时忘却生活的烦忧,茶也就被认为“忘忧君”了。12三、 明清时期徽州茶馆文化(一) 各类茶馆与徽州茶馆1、 书茶馆、戏茶馆与徽州茶馆说书唱戏劝人方,这是明清时期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熟知的清末明初时的茶馆便是书茶馆与戏茶馆。茶客们品茶之时听书与京剧,享受美好时光。这样的茶馆在徽州明清时期更是多如牛毛。导致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徽商的发展致使徽州经济处于前列,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改善,到茶馆听戏说书也成为当时的流行。第二、国粹京剧的产生便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由此可见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便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也促使了徽剧与茶馆文化相结合的书茶馆与戏茶馆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 清茶馆与徽州茶馆清茶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清”字,首先是只卖清茶(清淡花茶),兼营各种茶点、茶食也或不备佐茶食品,更不伺候茶后进餐的酒饭。其次是“清静”,馆中无丝竹说唱之声,也就是说没有“艺人就馆设场”。再其次就是“清贫”,不但茶馆的设施简陋,而且茶客亦是清苦之士,基本上是“短衣帮”之人,即便有“长衫帮”之士混迹其中,亦多属“孔乙己”者流。清茶馆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迷社的,也有设棋社的。全是清茶馆的韵事。3、 棋茶馆与徽州茶馆徽州儒商对这类茶馆情有独钟。一群上了岁数的徽商早已告别那争名逐利的战场,回到了家乡颐养天年。他们并不追求多么奢华的环境,多么高调的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泡上杯清茶,与三五知己对坐博弈,在棋盘上感悟简单的生活真谛。并不执着于棋盘上或是人生中的得失,只是去体味那过程中淡淡的韵味。(二) 徽州茶文化在茶馆中的体现徽州茶文化大致分为五种:富室茶、文士茶、佛家茶、道家茶、农家茶。1、 富室茶富室茶的特点在于重排场、重气派、重器具。高堂花厅,华贵茶具,嫩芽新茶,一切以气度不凡,富丽堂皇为宗旨。茶具追求质地优良,造型高雅,饮者对象多为达官贵人和富贾豪商等。华贵富室茶的表演程序分为十法,依次为:备具、备茶、赏茶、涤器、投茶、浸润、冲泡、敬茶、受茶、品饮。茶品须选用上等徽州茶,茶具为粉彩色笔盂、汤瓯、瓷壶;身着浅色古装的茶艺姑娘在柔美舒缓的音乐伴奏下,移动盏器皿轻碰,居然铿锵成韵;洗茗冲泡纤手轻扬,恰似玉环起舞;轻启朱唇吟诗唱词;茶艺姑娘敬茶谢客举案齐眉,轻移莲步,如同仙女下凡,一道道景致曼妙的程序,使人顿生一种飘逸如仙之感。富贵茶都在高档的茶馆中供上流社会的人士来享受,但当时徽州却以商人居多,能喝到富贵茶的毕竟还是少数。因此这类茶馆在徽州并不多,现在可以考证的也只有寥寥数家,但也是徽州茶馆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2、 文士茶徽州乃 “程朱阙里”,被视之为“道学渊源”之所在,素有 “东南邹鲁”之誉。这里文风昌盛,人文荟萃,重教尊礼成俗,各种学派纷呈,儒士人才辈出。文人雅士常相聚,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话题必从茶里出。以茶助兴、以茶会友,品茗论道,物质里面见精神,高风雅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及怡情益思养性舒心,茶道无疑是茶文化的最佳载体。徽州人贾好儒,儒雅成风,茶为至爱。文士茶是最能体现徽州文人雅士个性,其特点是重环境、重氛围、重程序。重环境要求,或幽林庭院,或竹坞流泉,或山光水色,或茂竹修林;重氛围要求邀三五知音,携同道好友,或沐浴更衣,焚香抚琴,或吟诗赋词,挥毫作对,或泥炉薪炭,瓦罐竹勺,或精美器具,加上上等的名茶,有陆羽茶旗飘扬,古联古炉古壶,更值得一味;重程序精心设计的环节共有十八道。静雅文士茶的表演程序分为十八法,依次为:备具、焚香、盥手、备茶、赏茶、涤器、置茶、投茶、洗茶、冲泡、献茗、受茶、闻香、观色、初品(一巡茶)、上水、再品(二巡茶)、收具。茶品选用“黄山毛峰”茶;茶具为青花滗盂、汤瓯、玻璃壶。因此有人将文士茶特色概括为“三雅”:人雅、器雅、境雅。再加上用水的讲究,或高山名、或冬令雪水,又有人将此概括为“三清”: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文士茶是徽州茶馆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徽商是其主要客户对象。徽州儒商的形象在这类型的茶馆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手摇纸扇,品饮香茗。这类茶馆数量不多,但针对的人群却是当时的精英人群,因此最能体现当时徽州的茶馆文化。3、 佛家茶佛教讲究“清静”思想境界,静修禅坐讲究周围环境静怡,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而饮茶品茗者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佛教也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譬如茶文化的十三道茶道,就与佛教的十三阶住位之意,又作十三天相轮之说有关。佛家茶是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而推广开来的,黄山最出名黄山毛峰的前身黄山云雾茶也是由佛家寺院发明的。由此可见但是黄山佛家茶文化的繁荣。佛家茶文化在徽州某些茶馆中也有体现。4、 道家茶道家与茶历史情缘深远。历史上道家植茶饮茶修行得道典故甚多,宫观中的道士流行以茶享客,并以茶作为祈祷、祭献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茶作为饮料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在道教的的宣扬下,并作为道家养生之道所重视。此外道家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境界和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异曲同工,同出一辙。道家茶则是休宁县齐云山所有的茶道。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称,道家茶以齐云山道教本土和所产的白岳黄芽为依托,敬天祈地是道家茶的思想特色,追求的是反璞归真、清净无为。徽州茶道汲取了中国唐宋茶道之精髓,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极富创新个性,其表现出的道德精神是“敬、和、俭、静”。“敬”,表现的是茶性虔诚,茶品高雅,以茶敬客是徽州人的传统,端茶上水,既表示的是对人的尊重,也显示出主人的真诚;“和”,表现的是茶味清纯,人与人交往,贵在和睦相处,和谐为本,平等相待。 “俭”,表现的是茶情朴实,即所谓的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也”。朋友往来,以茶当酒,不事奢华,体现的是人的淳朴本色;“静”,表现的是茶功幽雅,超凡脱俗,以体现人的淡泊名利以明志。道家茶是在中国四大道教圣地齐云山中种植采摘的。道家思想与茶文化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这也致使两者可以很快的结合发展起来。因此道家茶文化在徽州茶馆文化中时时可以体现出来。5、 农家茶徽州农家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在沿用乡间饮茶习俗并加以整理基础上,设计的简洁程序有:涤器、投茶、洗茶、冲注、敬茗等。由此观之,它追求的是简洁方便,给人道地的回归自然的感觉。农家茶毋庸置疑是徽州当地的茶文化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这是最能代表徽州茶文化的精髓,即使徽商带来了各地优秀的茶文化,但也不能抹灭当地茶文化中的辉煌。这类茶文化在大众最普通的茶馆中都能找到其身影。四、 明清时期各地茶馆文化的比较中国人上茶馆喝茶可谓历史悠久,而四大“茶门”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的简称。如果现在要在中国找出茶楼文化最为丰盛的城市,那东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到了徽州,茶馆的风格变得多样化,是一种大融合的茶馆文化。(一) 杭州茶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建筑风格,木圈椅、红缎面、吊兰悠长地从身边滑落。最为惊艳的是处处可见的木雕饰品,可尽是“天下之首”的东阳木雕,把“古色古香”发挥到极致。坐在西子湖畔,让身穿青灰色长袍的“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茶,河坊街的吆喝声与店小二手上的长嘴壶一起一落相呼应,此时此景,茶不醉人人自醉。(二) 成都茶平民文化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较真劲,比起扬州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龙门阵、大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大树荫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状态。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峨嵋”、“青城”等等,一直也是难分高下的。(三) 潮汕茶茶道文化潮汕“功夫茶”,名扬海内外。功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用小扇煮开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叶以乌龙、铁观音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磬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至于斟茶“套路”更是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茶汤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隽永。(四) 北京茶贵气文化皇城根下,任何东西都沾染着大气,有股富贵含在里头。老舍茶馆泡了十多年的茶汤,与其他省份的茶楼相比,更显得雍容华贵。大红的灯笼挂成串,舞台上锣鼓震天响,京剧唱罢相声接台,直来直往。在这里喝茶,服务员都好为人师,说起茶文化是如数家珍: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盖碗、喝铁观音要用功夫茶具,丝毫含糊不得。作为茶客,也乐得听一番妙趣横生的讲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来,手中的一杯茶,冲泡起来的都是当地的民俗民风。 13(五) 徽州茶融合文化徽州一直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依托本地丰富的茶叶资源,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徽州商帮形成以后,徽商即将茶叶贸易发展为最重要的经营内容之一。因此茶叶贸易是徽州商帮在明代中叶形成以后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而且徽商在茶叶贸易过程中,多采取收购、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再加上徽商是一支有文化的商帮,有的人即使商人又是文人,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贾而好儒”、“商而兼士”。早在明代,就有人称徽商为“儒贾”,因此徽商大多为爱茶懂茶之人。使得徽商对茶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14提起明清时期的徽州茶馆,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杂。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在徽州茶馆中找到,无论是细品慢嚼的茶道文化,还是简简单单的平民茶文化,都是徽州茶馆的主旋律。徽州茶馆文化就是将各地优秀的茶馆文化进行融合,形成自己风格的茶文化。结语1、“鼎鼎徽州世上如今已无你,赫赫黄山美名已被别人挂”;“来到黄山不见黄山游人怨,欲寻徽州难觅踪影谁之过”。徽州文化,不仅对中华大地有深刻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大有名望。徽州经济,过去也很发达,明清时期,徽商遍及华东各地,早就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州的林产品和茶叶是安徽省的经济支柱产品,“祁红”、“屯绿”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品。徽州不仅是富饶、美丽的地方,而且有大量精美绝伦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向往流连的旅游胜地。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徽州的辉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徽州的辉煌在明清时期,因此徽州茶馆文化的辉煌必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徽州茶馆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徽州茶馆文化的巅峰。这是历史留给徽州的一笔巨大的财富。2、“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里,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与此对称的却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凄然。古徽州本来山阻壤隔、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出产难以自给,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之说。由此徽州男子年少就必须出门谋生,这就所谓“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了。其实,徽州成为商业和文化的重镇,源于中国文化和经济南移的宋朝,一直到明清徽商迅速地崛起。徽州四出交易,交易来的不仅仅是物品与财富,还有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与徽州自身相结合的茶馆文化更是无处不在。因此明清时期的徽州茶馆文化是和大融合的文化,它吸收了各地文化中的精华,与其自身相结合,发展出与众不同又相互关联的徽州茶馆文化。历史的变化也是的徽州的文化积淀更加的深沉。所以说“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参考文献1 陈琪.徽州文书里的茶叶J.农业考古,2010,(2). 2 郑毅.徽商胡沇源和他的百年茶馆J.中国茶叶,2010,(5). 3 卢茂村.徽州茶及饮茶习俗J.农业考古,20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