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10269 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院 系: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教育硕士(语文)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指导教师:董蓓菲 副教授 申 请 人: 田卫华 2007年8月完成A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In 2007 scholastic code:10269 East China Nomal University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enior student Writing Department:Distanc Education CollegeMajor:master of EducationResearch Direction:Chinese TeachingDirector:Professor Beifei DongApplicant:Weihua TianFinished in August 2007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 日期: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主席论 文 摘 要表现性评价是近几年国际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新课程改革以来,表现性评价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部分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了应用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与国外相比,由于表现性评价在我国大陆起步较晚,我们对表现性评价法的研究还处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国内教育界论述表现性评价的论著不多,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写作所进行的研究就更少。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其基本原理和适用原则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方法潜在优势的发挥与功能的实现。作者认为,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作文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不仅可以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能够评价学生作文水平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适合于评价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作文态度和构思修改策略。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表现性评价在高中作文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理论层面。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了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原则、理论依据、及应用于作文评价领域的可行性。在实践层面上,本文主要通过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在作文表现性评价模式、评价目标、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改进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作文评价领域的可行性,创建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任务和评价工具,从而实现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目标。本论文连同引言共分五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过程。在论文的第一章,主要研究了表现性评价背景、含义、特点、功能、原则及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意义。第三章着力于研究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系统的构建。第四章主要是就表现性评价系统应用于作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同时对表现性评价实施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高中作文评价 评价模式 评价细则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has been a focus in the fieds of international edcation ,which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our educational fied since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Some educationists and psychologists have done some research and introduction on it and some teachers have put it into pratice and has made some pleasing achievemen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ecause this kind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hamit been carried out for a long time at home,most of us are only green hands up till now.Few works has been written concerning it, and works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students compositions are even less.Many teachers and educators have been ambigious and even misunderstanding about its basic principles and ways of usage,so many problemes have arise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which brings many disadvantages to its usage and function.In my pinion ,it is absolutetly possible to apply thi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 composition writing in Senior schools.It can help teachers assess this teaching objectively.Students accumal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of writing,and their attitudes towords it .In addition,it can give much light to their studentsreview and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This article concerns with some explorations of this application from theory and practical writing.On aspect of theory, this article is concered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foundation, theory basis and possibility with the aid of document reseach .Qn the other aspect of practice ,personal perspectives are presented by reseaching students attitudes,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methods,aims of the assess.This articles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by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tion,establishing a series of standards for the benefit of students.It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The prefix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and,aim contents,methods and procudare of the assessment in composition teaching.Chapter 1 sets light to backgrand ,its denefition, characteristics,principles and theory basis. Chapter 2 mainly discusses its advantages.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essment about compositions in senior school.And the last Chapter gives us the exploration of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and workable as well as the summary of the whole process.KEY WOR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enior school composition evaluation ; the mode of assessment; the principle of assessment目 录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1二、研究目的2三、研究内容2四、研究方法及过程3第一章 表现性评价概述4一、表现性评价背景4二、表现性评价定义、特点及功能5三、表现性评价理论基础7四、表现性评价的类型11五、表现性评价的原则12六、表现性评价的优势13第二章 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意义15一、课程评价新理念15二、作文评价新方式16三、表现性评价的优势18第三章 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系统构建20一、表现性评价模式20二、表现性评价目标、标准24三、表现性评价任务30四、表现性评价工具33五、开展活动与收集信息43六、判断和达成评价结论43七、反思评价结果43第四章 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实施45一、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45二、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问题及对策64三、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总结66附 录69后记8182引言一、 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尤其是作文评价体系滞后,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前进的步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评价从意识到行为顽固地滞留在传统的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上,评价与教学分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单调,评价功能突出甄别与选拔。在这种评价制度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写作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运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势在必行。从20世纪40年代,教育测量学家开始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发展至今,表现性评价愈来愈受到了更多国家的青睐。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在理论研究日趋成熟的同时,表现性评价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全国课程改革,极为强调仔细的学习目标和表现性评价,重视对观察能力、口头技能、共事能力、调查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与测评,对这些能力的测验他们主要通过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与听力作业、表演这四种类型的作业来实现。在美国,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ST)设立特别部门,发展表现性评价。以西奥多萨泽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家于1984年建立了优质学校联盟,该联盟的核心就是学生表现评价体系。美国的许多州如马里兰、加里福尼亚、佛罗里达、马萨诸塞等都在省际的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的质量评价中也采用了表现性评价方法,肯塔基州把表现性评价作为它们教育改革计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表现性评价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校内学生学业评价特别是课堂评价的主流形式。香港地区20世纪90年代推行“目标为本课程”以来,大量采用表现性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国台湾地区2001年2004年期间实施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改革的行动中,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也格外重视“实作评量”,即表现性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之所以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表现性评价法具有目标导向性、整体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个性化与层次性等优点。尤其在作文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具有其它评价方法无法替代的优长,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不仅可以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能够评价学生作文水平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适合于评价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作文态度和构思修改策略。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受国际先进课程评价理论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专门对其作了重点介绍和推荐,并将其列为高中学生评价的重要评价方法。也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引起了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部分语文教师还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与国外相比,由于表现性评价在我国大陆起步较晚,我们对表现性评价法的研究还处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国内教育界论述表现性评价的论著不多,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针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就更少。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其基本原理和适用原则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方法潜在优势的发挥与功能的实现。因此,我认为:为适应国内外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实施,更好地发挥表现性评价在作文评价中的作用,解决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方式方面的弊端,我们有必要开展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探讨表现性评价的特点、模式、理论依据及其应用于作文评价领域的可行性,创建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任务和评价工具,从而实现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目标,丰富和完善发展性评价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三、研究内容1有关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国外已日臻成熟,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社会语言学、语篇学的诸多观点与我们相去甚远。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实践界往往被我们简单模仿和移植。因此,本研究试探讨了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及其如何与我国作文评价观念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问题。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法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的重视,不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能对写作评价的“应用研究”及时有效地介入。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具体可操作的中学作文表现性评价模式、标准、任务和评价工具的创建和使用。四、研究方法及过程本研究定位为应用性研究,立足于语文作文评价层面来研究其下位概念中学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本课题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作文评价的现状,然后针对作文评价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通过资料研究明了表现性评价相关理论和实践运用,并寻求其与作文评价结合的可行性。而后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开发、应用作文表现性评价的模式、标准、任务、评价细则等,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作文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第一章 表现性评价概述一、表现性评价背景参见 张咏梅 孟庆茂:表现性评价及其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第7期。1理论背景表现性评价成为当今国外教育改革进程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项目之一有诸多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论的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衰落与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etivism)兴起有关。多项选择测验与行为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相对应,其著名两原则是:分解(decomposability)及联想(decontextualization)。受行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帮助所有儿童掌握复杂的阅读、写作、数学及其他学校课程的关键是以正确的顺序教授、测查每种成份技能。经过独立的、不依赖于背景的学习后,已掌握的技能就可应用于现实的有意义的任务,而以多项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对于检验这些独立的成份技能是极为合适的。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阶段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有其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由信息所构成的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它强调不能靠简单提取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模式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 载 中国电大教育1999总第146期。建构主义的这种强调整体、强调情境、强调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即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表现出真实的能力正是表现性评价的出发点及本质特征。其二,近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Anderson(1983)的理论提出技能发展包括陈述性阶段、知识编辑阶段及程序性阶段。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对两阶段或三阶段的知识或技能的测量间应存在差异。通常观点(william,2000)是以多项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适合于第一与第二阶段,而对于第三阶段的测试应加入表现性评价的参与。同时,认知心理学家强调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观点,也加速了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过程。2现实背景表现性评价曾是考试的最初形式。最早的产生时间可追溯至我国隋代的科举制度。张咏梅 孟庆茂:表现性评价及其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第7期。90年代后在教育界和测量界成为热门课题的直接与现实原因是出于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认为选择式测验题只能测量学生“知道”什么,但却无法测量学生“能做”什么。张咏梅 孟庆茂:表现性评价及其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 第7期。而且标准化测验既不利于多维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扩展和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一方面来更好地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发挥其导向性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十年来,美、英、加等国的教育评价与心理测量学家及教育领域内的学科专家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已经参与到数十个表现性评价的研究项目中,这些项目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动手实验到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写作与档案评定。美国的许多州如马里兰、加里福尼亚、佛罗里达、马萨诸塞等都在省际的学生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的质量评价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实践证明,表现性评价在评价高级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表现性评价在校内学业成就评定中受到了更多的青睐。当前,表现性评定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校内学生学业成就评定特别是课堂评定的主流形式。二、 表现性评价定义、特点及功能1表现性评价定义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的以多项选择测验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发展至今,表现性评价有许多称谓,如“另类评定(alternative assessment)”,“真实评定(authentic assessment)”,“新评定(new assesment)”及“3P”评定(performance,Portfolios,products assessment)等等,我国对表现性评定的译法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大多将其译作“实作评量”,大陆学者则多译作“表现性测验”、“表现性评定”。张咏梅 孟庆茂:表现性评价及其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 第7期。本文采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一书的称谓“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不仅在称谓上有别,而且教育界对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教育技术评价处将表现性评价定义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Elliott,Stephen Creating Meaningful PerformanceAssessmentsJ,ERLC Digest,1995。Stiggins对于表现性评价的定义:“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Stiggins,R: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sment19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给予的定义 :“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美国教育技术评价处仅从评价对象和内容两个方面来阐释表现性评价含义,显然不够全面,还不能之称为严格的定义。Stiggins的定义尽管已为大多数人认同,但我认为在评价主体的描述上有待商榷,在表现性评价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教师、专家、家长,还包括被评价者学生。因此,相对而言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对表现性评价的定义较为准确全面,而且用语通俗易懂。根据以上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及作文评价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作文表现性评价:作文表现性评价就是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作文教学的一种评价方式,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完成真实性或模拟生活真实的写作任务,由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所表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2表现性评价的特点表现性评价主要用来测量那些不能被客观性试题很好测量的学习表现和结果。具体而言,表现性评价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目标导向性表现性评价中所设定的任务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这不是说评价是漫无目的的,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设置任务,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并依据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整体性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真实的任务来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的,它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性学生所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往往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清楚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开放性 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时间和空间,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个体化与层次性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表现的优势与不足。3表现性评价的功能表现性评价考核的是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真实水平。它既是一项评价,又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就教师而言,在表现性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努力和进步,发展学生有待解决的问题,明确学生发展的需求,以便调整教学,并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就家长而言,在赏识和评价孩子的成果和表现的同时,可以了解和激励孩子的进步,认识孩子需要的帮助。同时家长有更多机会参与学生作品的制作,进行交流和评价,教育孩子学会倾述,学会修正和完善。就学生而言,他要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倾听意见,借鉴学习,完善作品,主动发展。表现性评价过程还是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学习借鉴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更加出色,会认真听取同学的建议,借鉴别人的长处,合作进步,共同发展。总之,有意识地应用表现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教学从满堂灌、死记硬背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表现性评价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理论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核心的假设就是:每个人均有一种内在本然的倾向,促使个人探索环境、学习知识,并致力于追求更能充分发挥功能、更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罗杰斯名之为“实现倾向”,它是根植于个人内在的一种能力或倾向,不论个人能否觉察到,它都能产生作用。根据罗杰斯的观察,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均有“充分发挥功能”的倾向存在。罗杰斯依据自己的这种判断,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所谓“以人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发展为中心。他认为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人本主义的这种学生观和对学习活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的需要来自学生内部学习要有个体内在需要作为原动力。无论外界刺激是多么吸引人和诱惑人,也不管有多大的外在压力的控制,如果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没有被引发出来,那么就不会有主动学习,对学习的发现、掌握及领会等等内在感觉也就不会产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有寻求知识、探求真理的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经验的潜能和愿望就能够发挥出来,在他看来,任何年龄的学生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都会产生自我主动学习的倾向,他对教育的全部探讨,都是建立在学生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上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原则是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在罗杰斯看来,自我评价是对学习负责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者和评价者时,他们的学习最成功。一个学习者意识到评价策略的作用,便能使他的学习始终指向学习任务,或者有助于学习者不断询问自己是否理解。学生自我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找出学习上存在的不足。那种采用同他人比较和打分数的所谓客观测量的办法,往往使成绩差的学生感到耻辱,并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分数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本主义的学生观在理论上给表现性评价以深刻的启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学生有渴望学习的天性,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所以评价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评价学生学的过程与学的方法,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让学生在表现性评价内容选择和评价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效度。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发展便成了一句空话。2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因而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这种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以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也各不相同的。因此,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的改变,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形成了人的意义的建构的发展过程,学习过程不仅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冲突和重组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正因为这一点,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诊断性和反思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主体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判断学习活动是否按自己设想的目标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带给表现性评价的启示是:必须把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和有利于学生互动会话的教学组织形式看着是表现性评价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要从学生的角度时时关注其头脑中发生的事情,评价应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诊断和反思,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表现性评价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出学习主体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进步。3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单一数理逻辑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仅关注智能的多重性以及相关教学策略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对传统教育评价的改造。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就是在对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分析、批判与改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向传统的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对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与评价观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是多元的。智能是可以发展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智能通常以一种复杂的形式运作。智能是情景化的。加德纳根据上述基本理论,于1993年提出了他的评价理论,其基本特点是:就评价观念而言,在承认智能的多元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及其组合特点。某一项或某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他几项相对逊色,这也正体现了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的独特性。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同时带动其它智能的同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就评价的目的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传统评价受泰勒行为目标模式的影响,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常常使用终结性的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选拔和鉴别。通过评价,让鉴别出来的“好学生”进一步学习,而对于“差生”则认为没有深造的基础,从而剥夺其进一步学习的权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评估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就评价的特征而言,评价是多元的。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只局限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功,获得激励。同时,评价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的。除教师对学生予以准确及时的评价之外,学生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评价者。就评价的方式而言,主要体现在:第一,情境化的评价方式。即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衡量学生的智能发展。第二,智能展示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生的智能展示,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并衡量其发展。此外,加德纳及其助手还提出了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原则:评估应是长期的。学习档案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作品长期观察的有效工具,可以激励学生对学习做持续的反省。评估是多向度的。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教师评估;除等级或分数之外,应使用描述性的评语,兼重认知、情意和技能的评估。评估为教学提供信息。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被评估者哪些方面表现很好,哪些方面需再加强。重视非正式评价。教师可以用简易的核查表记录学生平日的生活表现,也可以举行讨论会让学生评论作品的好坏。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教师应鼓励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评估自己的成就。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带给表现性评价的启示是: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要强调自觉淡化传统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强调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强调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促进其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价值。人本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表现性评价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四、 表现性评价的类型根据使用范围的大小,表现性评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来理解,表现性评价是评价改革中出现的、体现新的评价思想的一套评价体系,它可以包括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表现展示评价及展览式评价等多种质化的评价方式。狭义的理解, 表现性评价就是表现展示评价,指在通向某种远的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阶段表现的评价。本文所进行的表现性评价研究是基于对表现性评价狭义理解基础上完成的。根据实施程度的真实性来分,在教学情境下的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可以分为下列五种类型:纸笔测验、结构化表现测验、辨认测验、仿真测验以及样品模板等类型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表现可以体现在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生成的成果或作品上,因此又可以将表现性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中的应用,另一种是在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五、表现性评价的原则表现性评价是否有效,取决于经验性的证据和逻辑上的分析多大程度上支撑评价结果的解释和使用。贝克(Baker)和他的同事(1993)认为,有效的表现性评价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Elliott.Steghen N. Crenting Meaningful Performance Assessmants ERIC Digest. 1995.6。:1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意义,能够激发更高水平的表现。2要求展示复杂技能,并将其应用于重要问题领域。3例证通用的内容标准或主题特征。4最小化与评价中心无关的辅助性技能的影响。5拥有清晰的等级和判断标准。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原则一:确保表现性评价任务能反映学生复杂的认知技能及应用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复杂认知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已为表现性评价的倡导者所认同。因此,为确保表现性评价能反映学生复杂认知技能和运用,就需要将表现性评价置入一个真实的、可引发学生兴趣的场景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其运用所学知识与真实实践的机会,唤起复杂的认知行为。原则二:表现性评价与评价目标的高度相关表现性评价任务要依据评价的目的进行设定,好的评价任务要与评价目标高度相关。评价目标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侧重的,尽管有些能力或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评价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评价任务的设计也要具有针对性,要确保与评价目标的高度相关。例如阅读能力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关,然而如果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这个评价目标可以针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而不必作为评价其他学生的一个目标,因为这样会降低评价的效度,这种无关的任务也不利于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当评价的目标是交流、表达数学推理和结果的时候,写作技能应当成为评价的目标之一。原则三:确保评价细则的可靠性、公平性及有效性Stiggins曾在1987年提出,详述判断行为表现的标准,是设计有效的表现性评价的最重要方面 (美) Robert L.Linn &Norman E.Gronlund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恰当合理的评价细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预期的目标同时还可以提高评判结果的可靠性、公平性及有效性。为了确保评价细则的可靠性、公平性及有效性,在制定评价细则时应注意:被评价的特征应是符合评价目标的学习结果,并可以观察的;规则中的维度及等级应该是明确的;提供恰当的等级;选择适当的评价细则。六、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张咏梅 赵庆茂 :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第7期。与选择测验相比,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表现性评定有助于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这一点已为倡导表现性评定的国外教育学或测量学专家所认同。我国学者黄光扬也提出表现性评定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 黄光扬: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研究 载教育研究 2000年 第12期。 。但是,我们认为那种将学生在标准化选择测验中成绩的取得,看作是完全建立在以高级思维为代价的对于孤立知识的记忆上的观点,似乎也有失公允,因为客观化的选择测验并非完全不能测查高级思维能力。许多研究者指出,两种方法很难说哪一种更优,只是他们测量的层面不同。具体运用哪一种,视评定的目的、需要来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逐渐升高的六个层次,分别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这六个层次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评价的理论依据。我们认为与选择测验相比较,表现性评定在测查高级思维能力即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方面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而就知识与理解层面如对知识与领会的考查而言,标准化选择测验的优势又不言而喻,两种形式缺一不可,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二)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标准化测验之所以受到批判还在于其是对知识与能力的间接测量,造成测验情境、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合,测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表现性评定优势则在于此,它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课程与测量专家认为将建构完好的表现性评定,嵌入一个真实的、可引发人兴趣的场景中,将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其运用所学知识于真实实践的机会,唤起复杂的认知行为张咏梅 赵庆茂 :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第7期。值得一提的是,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实施考试改革的特点。课程标准与考查形式都十分强调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应当把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把新学的内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国在此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近年来我国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方案的提出与实施就是这种趋势的一种集中体现。(三)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日常教学中的表现性评定应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处于当前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此种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与空间,来说明自己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们及时性、鼓励性与适时性反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等诸多形式。因此可以看出,表现性评定在校内评价中一方面可以整合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优化与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成长。我们认为理想的教学应促进学生表现的变化性,那么不难看出采用表现性评定的教学中,这种变化确定无疑会增长。在此过程中评价本身的功能从只重视掌握结果向既重视掌握结果又重视发展过程转变,从教学的检验者向教学的促进者转变。(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媒体行业未来人才需求的影响
- 工业制图考试题目及答案
- 高中文综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一导游考试题及答案
-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
- 甘肃电网考试题目及答案
- 扶残助残考试题目及答案
- 城市滨河景观场景设计对生态可持续性的促进
- 2025委托代理销售合同
- 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数字人民币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 《医学中心肺癌诊疗》(讲课课件)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课件
- 小学生科普课视错觉课件
- 电力安全微课堂
- 质量部长述职报告
-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 规模灵活资源广域接入的新型配电系统分层分群架构与规划技术研究
- 音乐心理学理论-洞察分析
- 法院报名登记表
- 上海市闵行区区管国企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