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马明娟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上海201700)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病,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数控铣床加工”课程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和实践,旨在以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数控铣床加工;实施过程;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99-03 在上海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数控专业从2006年开始,打破学科边界,整合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学习领域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2010年,数控专业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和实践。 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在“数控铣床加工”课堂教学中,尝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典型的、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合理整合,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职业角色”的情境,符合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导人情境,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总结任务。整个过程,遵循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也就是遵循数控技术人员从工艺分析、程序编制、零件加工、到零件检测的工作过程。现以笔者2012年参加上海市中职校第六届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为例展开论述。 导人情境,明确任务 “数控铣床机床实训项目3: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接到学校某校企合作公司型号为EDS-210A的壳体下端盖的数控铣削加工的订单。(接单的半成品尺寸为64x50xl0)具体零件图如图1所示,请同学们制定工艺,完成零件的单件加工和批量生产。”这样,在此阶段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工作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 分析任务在分析任务阶段,教师结合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工中级工(四级)的要求、学校所在区域的数控企业用工需求调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刀具半径补偿在数控铣床轮廓加工中的作用。(2)技能目标:能熟练利用刀具半径补偿控制零件内、外轮廓尺寸精度;能利用百分表测量加工深度:能修改程序控制深度方向尺寸精度。(3)情感目标:培养质量意识,体会数控加工中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结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如何修改刀补来控制尺寸精度”的Flash动画和“利用百分表测量深度”的视频等学习资源,保证学生能顺利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实施任务阶段,学生分组制定工艺,编制并校验程序,进入零件单件加工阶段。教师巡回指导,对操作中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必要时现场演示,并注意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炼有效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操作规范和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评价任务在评价任务阶段,将企业用于质量检验的QCI程表(如表1所示)引入教学中,学生担任质检员,组内互相检测。教师巡视、抽检,了解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作过程自评表(如表2所示)反思自己的工作过程是否做到了规范操作和安全操作,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结任务各学生小组对零件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分享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对生产加工的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做适当拓展,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选用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按照产品的加工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战状态下,对学生展开知识和技能训练在“数控铣床加工”这门课程中,笔者结合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工中级工(四级)的要求、区域数控企业的用工需求调研结果,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共选用了7个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形成了涵盖数控铣床中级工(四级)水平的,难度呈现螺旋上升的产品加工案例集。例如,铝制上套(WN-TXG-A-06)的数控铣削加工、铸铁真空泵中壁的数控铣削加工、EDS-210A壳体下端盖的数控铣削加工等。为了解决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不影响产品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有些零件的尺寸精度进行了项目设计,以便能让学生在实战状态下,更好地掌握技能、理解知识。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编写校本讲义、准备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数控教研组的教师尝试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梳理校企合作的资料和经验,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成加工案例,按照产品加工流程重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校本讲义数控铣床加工案例集和配套教学资源库(操作视频、PPT、电子教案、学生实训手册等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改变传统评价方法,积极引入企业质量评价方式,结果性、过程性评价并重将企业用于质量控制的QC工程表作为检验学生操作结果的评价方式,让制造类企业注重质量的企业文化深入学生心中。用工作过程自评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和工作纪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化教室的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上课的场所选在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数控铣床加工区域,旁边配有交互式智能电子平板的一体化教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提供了条件。 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铣床加工”课程教学中取得很令人满意的成效。 搭建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校企合作趋势良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从产品案例的选择、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到引入企业质量评价方式的过程,始终存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入合作。企业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也对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使校企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两年来,数控铣床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一直超过市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左右。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有较大提升,实习期间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双师型”水平不断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既能实际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井下瑞雷波探测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云服务在智慧教室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
- 智能教育背景下大数据驱动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研究
- 2025届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学生个人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安全存储与处理
-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学习动力
-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教职工科技应用创新在商业领域的拓展
- 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五大要素
- 企业远程培训的智慧教室应用分享
-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及监控措施
- DB21T 2414.2-2015 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 第2部分:道路交通
- 新产品开发流程
- 2023年高考真题-历史(辽宁卷) 含解析
- 化工厂消防演练方案
-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训练(含答案)
- 介绍正畸课件教学课件
-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考试真题题库
- 2024年共青团团课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