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职业倦怠研究结构探析.doc_第1页
论文资料:职业倦怠研究结构探析.doc_第2页
论文资料:职业倦怠研究结构探析.doc_第3页
论文资料:职业倦怠研究结构探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倦怠研究结构探析张立迎(1.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哈尔滨 150030 )(2.吉林大学 心理学系长春130012)摘 要 在职业倦怠的实际研究中,究竟应该采用多维结构还是单维结构经常难以取舍。通过对职业倦怠研究中的多维结构取向及单维结构研究取向分别加以介绍,对职业倦怠研究中不同结构的采用所带来的利弊加以分析,以期指明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研究结构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职业倦怠 多维结构 单位结构 连续变量 二分变量1 前言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枯竭状态,来源于工作情境中的慢性压力。无论在媒体界还是学术界,职业倦怠都是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仅2002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会文献库中对“职业倦怠”这一术语的索引结果就高达3153次。虽然随着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初步在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干预手段等方面达成共识,但是在职业倦怠的实际研究中,究竟应该采用多维结构还是单维结构往往是很难以取舍的。因为对许多研究者而言,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单维结构更加便利,而采用多维结构则更加详实,所以对职业倦怠研究中采用不同结构所带来的利弊加以分析,这对今后的研究必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2 职业倦怠研究中的多维结构和单维结构目前,有关职业倦怠因素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而且现有的研究成果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许多报告研究分别支持了单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 如Maslach 等人提出的职业倦怠通用测量工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 MBI)就是按照维度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分量表1。Pines 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Burnout Measure,简称BM)则认为用BM单维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是比较适宜的2。另外,在Schutte等人的研究中,虽然总体数据的结果支持了三因素相关模型,并且在五种职业中进行交叉验证的结果也是支持该模型的,但在不同国家样本的交叉验证中,三因素结构模型却未能得到良好支持3。围绕职业倦怠研究的结构,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21 多维结构研究取向通常职业倦怠被认为由三个维度构成45。首先,最核心的维度是情绪衰竭6,指职业倦怠者通常会感觉到心灵的干涸和空虚。第二个维度是去个性化,指倦怠者以讥诮的负性态度对待工作或是服务对象。第三个维度是低成就感,指同过去取得的成绩相比,从业者感到力不从心,能力减弱。考虑到职业倦怠症状的多维表现,研究者通常按照维度的不同分别报告测量结果。基于上述考虑,很多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症状的多维性并不允许把不同的成分统一为单维的变量78。对单维结构的反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维度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9,把职业倦怠的多个维度结合成单维度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大量缺失。第二种观点认为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已经在最大的程度上各自独立,无需再将其结合。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中各维度的作用可能会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差异101112。22 单维结构研究取向虽然职业倦怠更多的表现出多维的结构,而且职业倦怠的多维性已经被广泛认同,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强调职业倦怠的单维结构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首先,从理论观点出发,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职业倦怠的单维研究结构,以总体概念为理论依据恰恰会推动研究向着更彻底、更全面的方向进行,其数据结果有可能要好于从职业倦怠内在层面出发、各自为政的研究结果。职业倦怠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与工作相关的慢性症状,同其它的多维症状一样,职业倦怠多侧面的特质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应该置职业倦怠的总体概念于不顾。而且,职业倦怠研究中情感衰竭居于主导型统治地位,相比较而言,其他维度的附加权重和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13,如工作要求等变量同职业倦怠其他维度的相关远低于同情绪衰竭呈现出的相关14。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具有相关性的多维研究对象采用单维研究方法并不罕见,以抑郁研究为例,研究者经常关注的重点在于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的差异性,而通常不会计较抑郁的从属维度15。以鉴别普通人群抑郁状况的CES-D量表为例,其操作规则中指出研究者不必过于强调抑郁的内在维度或从属维度,因为总量表自身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16。其次,从实践角度出发,职业倦怠的单维结构具有使研究结果简单化的优点。呈现“倦怠”这一变量的总体结构,而不是分别呈现倦怠各潜在维度的结果会使研究更容易被理解,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结果变量的研究。例如,既要考察两种不同倦怠干预训练对被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组织承诺方面的有效性,又要对高职业倦怠和低职业倦怠所导致的不同表现,以及性别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试作用加以研究,其研究结果必将会非常复杂。如果对倦怠的各维度作出一般的概括,从而结合成一个大的总体维度,进而着手按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去验证这些实验设计,这样的研究将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使用这种归纳方法的研究者更关心“一般的陈述”,从而使他们往往超出他们所研究的局限去扩展陈述,而不必刻意的,花费大力气去整合倦怠原有的各个维度。这种方法有其优点,一是经济,只要作一个或少数几个实验,就能作出一种更一般的概括。例如,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将不会再出现情绪衰竭显著性极强,去个性化显著性次之,低成就感不显著而使研究者无法加以定论的情况。另一个是,这种概括能进一步激起其它的研究。例如,虽然通过采用整合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单维方法,职业倦怠的总体研究结果更加明显,但是同时也引起了研究者对职业倦怠内在变量的研究兴趣,那么就有必要进行附加分析,以获取更多的细节性信息。3 职业倦怠研究结构的选择由于职业倦怠多维结构的研究取向增加了研究的复杂程度,常常会带来实验结果的混淆。而职业倦怠单维研究结构往往超出多维研究的限度去扩展一般陈述,常存在着潜在的危险。那是因为,任何概括都有一定的限度。职业倦怠研究中多维结构或单维结构的采用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取决于研究者研究重心、实验设计的复杂程度和研究取向。31 多维结构的选择对职业倦怠的内在维度感兴趣的研究者多倾向于对倦怠的多维结构分别加以叙述。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多维结构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用:一是侧重于对职业倦怠不同构成成分的交互作用加以研究,如建构职业倦怠的发展阶段模型。二是侧重于研究职业倦怠的内在维度对其他变量的不同作用结果17,如鉴别某一内在维度对离职意向的预测力。三是侧重于检验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同各个内在维度的相关性,如检验人格因素、工作态度、组织特征等前因变量同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相关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四是侧重于评估职业倦怠的干预方法是否有效防止了该种症状的发生与发展18,如为更加细致准确的了解在干预引导的作用下职业倦怠哪一内在维度得以改善而所作的研究。32 单维结构的选择对职业倦怠整合性概念感兴趣的研究者多倾向于将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整合成一个一般的单维结构。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单维方法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用:一是适用于评估职业倦怠在某一样本总体中的流行程度14,如对职业倦怠进行一般性的陈述。二是监测健康个体和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采用二分法,从1有职业倦怠和0无职业倦怠两个角度鉴别被试,进而计算出倦怠个体的差异。三是适用于复杂的实验设计。如本着简约原则,在一个包含有三个交互因素和几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的职业倦怠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会将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倦怠整体概念的把握上,而不会过多的去关注那些潜在的维度。4 结语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一旦采用了多位结构或单维结构,对二分变量或是连续变量的选择必须加以注意。虽然这个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心理学变量,甚至包括各个独立的倦怠潜在维度。同时这个方法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文献中也被广泛征用,但是对其加以简要的探讨,对职业倦怠的测量与研究还是有所裨益的。职业倦怠在大样本和小样本中的分布情况如何?职业倦怠究竟是以等级阶段还是以或有或无的形式分布?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计算职业倦怠的比率,需要把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二分变量。但为了考察职业倦怠的影响,或是高职业倦怠与低职业倦怠的个体差异,对二分变量或连续变量的选择应该慎重。此外,方法论问题也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二分变量或是连续变量的选择。把职业倦怠作为二分变量允许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的使用。然而,很多时候满足这些统计分析的标准存在一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方差呈齐性,尤其是最大的变异数不能存在于最小的样本中19。通常情况下样本规模小会降低测验的有效性。而在职业倦怠研究中,职业倦怠的被是样本数小,样本方差大却是常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把职业倦怠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是明智的选择。虽然回归分析假设方差恒定,但采用连续变量可以克服样本小带来的不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方差不成齐性也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20。总而言之,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无论是选择单维结构还是多维结构都应该考虑到研究中的细节性和复杂性。不可否认的是多维结构虽然在职业倦怠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但并非适合于任何一种研究情况。单维结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结果在呈现时的清晰性,但同时单维结构的采用也意味着研究信息的实质性丢失。职业倦怠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1 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 2: 991132 Pines A. Burnout: 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19813 Schutte N, Toppinen S, Kalimo R. 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 GS )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 73: 53664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2000, 52: 3974225 Schaufeli W B, Maslach C, Marek T, eds.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936 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edition. Palo Alto, C 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67 Maslach C. Burnou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Schaufeli W B, Maslach C, Marek T, eds.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 C: Taylor and Francis, 1993: 19328 Schaufeli W B, Van Dierendonck D. Burnout, the measurement of a concept: the Dutch version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NL). Gedrag en Gezondheid 1994, 22: 153729 Koeske G F, Koeske R 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Science, 1989, 25: 13114410 Golembiewski R T, Boudreau R A, Munzenrider R F, et al. Global burnout: a worldwide pandemic explored by the phase model. Monograph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21.Greenwich, C T: JAI Press, 199611 Leiter M P. Burnout a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consideration of models. In: Schaufeli W B, Maslach C, Marek T, eds.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 C: Taylor and Francis, 1993: 2375012 Van Dierendonck D, Schaufeli W B, Buunk B P. Toward a process model of burnout: results from a secondary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1, 10: 415213 Shirom A. Burnout in work organizations. In: Cooper C L, Robertson I,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 Sons, 1989, 254814 Schaufeli W B, Enzmann D. The burnout companion to study and practice: 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815 Ahrens A H, Alloy LB.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in depression. In: Buunk BP, Gibbons FX, eds. Health, coping, and wellbeing: 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7: 389410.16 Radloff L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