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 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 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 山朗润起来了,2 / 14 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咬文嚼字,深究一番 ,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 红 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 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怪 圈 探 微 3 / 14 关于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 活 了 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一些课堂现象,却发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怪圈,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怪圈一:矫枉过正 由 满堂练 到 满堂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语言文字训练 似乎已成为一个禁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一不小心又步入 歧途 。静观现在的语文 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 悟 ,一句出现频率很高的问句 你悟到了什么? 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教师们晗首微笑,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和放,似乎充满着人文内涵。然而我们在陶醉自得时却分明忽略了,孩子们在动口的同时冷落了用笔,在动脑的同时冷落了用手。在许多公开课上(甚至是低段语文的公开课),整节课孩子们只是读读、背背、想想、说说,却无情地将写写、练练、做做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此本末倒置,失却了语文基础支撑的人文关怀无异于空中楼阁,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 思考:语言文字训 练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但同4 / 14 时语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两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还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呢? 1、性的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学习、思维的工具,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应将人文教育融于听说读 写的训练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嬉,化静为动,知与情合一,教与学统一。 2、度的把握 张志公先生说: 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 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 这里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地搞了好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让人痛心疾首,好端端的文章被肢解,被散装成 零件 ,这是过度追求 工具性 的后果。而如 今,我们强化了 人文的感悟 ,却淡化了 语文的感悟 ,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5 / 14 习的倾向。矫枉过正,不是一种进步,反而是一种后退。教师应该使 语言文字训练 与 人文熏陶 并驾齐驱,准确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尺度,才能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 3、时机的设置 语文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上应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不同年级的要求应不同,不同教学单位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 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重点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此时 工具性 的比重应大于 人文性 。只有这个时期工具性的 厚积 ,才有高年级人文感悟的 薄发 。又如,诗歌,散文或一些情感型课文的教学, 人文性 是重点,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体会;而在说明文等的教学时,应着重于一些技能的养成,而不必进行牵强的人文熏陶。 怪圈二:喧宾夺主 多媒体滥用,弊大于利 细细思忖,如今的 示范课 、 优质课 似乎都添了一道亮丽的标签 多媒体 。似乎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于 是,不管有无实用价值,不管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都要保证多媒体的成功亮相,却不去关注它的使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与收效是否成正6 / 14 比。 思考:诚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使用不合理,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使用的利与弊,才能使多媒体这个 辅助手段 真正起到辅助作用。 一、 利 与 弊 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的魅力是无从抹杀的,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 够使文字的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使用多媒体的不尽人意之处。 1、乌托邦式的理想教学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无法正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伴随着 示范课 、 优质课 出现的 多媒体 ,只能让他们 望洋兴叹 ,如镜花水月一般虽美丽却缥缈不实。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课件制作耗时长,成本高的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一节公开课,需要花一、两个月去准备课件,多媒体的喧宾夺主可见一斑。而且有时运 用多媒体只是增强了语文课的可视性,课例反映的也不是平时的教学情况,缺少推广的价值。 7 / 14 2、限制思维 在许多场合,多媒体成了图解课文的工具。教师总是踌躇满志地点击一下鼠标,美丽的图像便展现眼前,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叹 啊! 于是教师陶醉在这效果中,继续点击画面,学生继续惊叹。没有学生的思绪迸发,没有学生的心灵对话,没有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这道亮丽的标签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原本快意驰骋的心灵囿于多媒体这几张漂亮的画面之中,用动感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语言实践。 3、加 深距离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灵魂对话的过程。可恰恰是多媒体,它把教师羁绊于三尺讲台之上,举步维艰。使教师苦心经营的平等化为空谈,教师再次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游走于三尺讲台之间的 指挥者 。没有零距离的接触,哪来心灵的对话? 4、影响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 众所周知,课件按步就班,环环相扣,结构紧凑。而我们的课堂却是生命的课堂,时不时有节外生枝,时不时有旁逸斜出。教师只有与学生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的 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为了保证精心准备的多媒体的顺利展示,许多8 / 14 教师便置课堂动态资源于不顾,有条不紊地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得不偿失。 5、孤立文本 听课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或语段制作于课件之中,再配上美仑美奂的图 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悟、体验。但精彩的句子一离开它的语言背景,就逊色许多,使它的语言魅力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完全游离于课文之外,如此怎能成功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多媒体的兼容性虽大,但又怎能 兼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二、整合运用,扬长避短 杨再隋先生说过: 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怪圈三:顾此失彼 只有 主体 ,没有 主导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9 / 14 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的重心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于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底气不足,该讲的不敢讲,怕担 越俎代疱 的嫌疑;明知有错不予纠正,怕惹上 不尊重学生 之罪。一位教师在执教春雨的色彩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帮助花儿找到自己的家,并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 1:小草、柳枝的家在小燕子说的绿色这里,因为小草和柳枝都是绿色的。 生 2:杜鹃花、桃花的家在小麻雀说的红色这里,因为杜鹃花、桃花都是红色的。 生 3:蒲公英、油菜花的家在小黄莺说的黄色这里,因为蒲公英、油菜花都是黄色的。 生 4:蒲公英、油菜花的家在小黄莺说的黄色这里,因为 蒲公英、油菜花 跟 黄莺 一样,都是草字头。 师: 你真能干,还能从偏旁上帮花儿找到家,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蒲公英、油菜花都是黄色的,这是它们的本质属性,而 蒲 英 菜 花 与 黄 莺 都是草字头,这只是一种偶合的表面现象,怎能凭此点归类?但教师却未及时指出错误,反而加以肯定、鼓励。我们的确应珍视孩子的独特感悟,但是否错的感悟也应该褒奖?而不是指出,引10 / 14 导学生改正呢?这难道便是人文内涵的真谛吗? 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历不同于成人,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 孩子的眼睛。要蹲下身来珍惜孩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创设活泼和 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的想象无拘无束,个性飞扬。然而,当孩子的理解体验过分偏颇或不到位,或与正面的价值取向相违背时,我们又必须予以恰当的引导。否则学生就会误解为已得到老师的认可,这岂不是在纵容学生的错误,纵容学生的个性,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是相悖的。 那么老师如何在凸现主体的同时,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呢?就让我们借用袁容老师的话警示自己吧: 在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 ,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或 旁敲侧击 ,或指点迷津;当鼓励时就鼓励,该讲解处就理直气壮地讲,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 在新课程课堂上的问题也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虚假自主,盲目探究、频繁合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是由两种倾向造成的: 1、形式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11 / 14 质,教学改革只是 形 似而不是神似 。如前面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课堂上由张扬个性到放纵个性。 2、绝对化 绝对化是 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上就是提倡新 的,彻底否定旧的。如在提倡人文性的同时便弃工具性(语言文字训练)于不顾。 看来我们只有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避免本末倒置,追求表面繁华的错误现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 让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冷静的心,脚踏实地地走好课改之路,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 ,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深感到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 变异 。 种他人田,荒自家园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在实践中, 荒自家园 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一位老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12 / 14 以绘制图画,喜欢音乐的到电脑中点击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收获甚微,只是在教学 形式上追求多花样,把语文课异化成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假民 自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教师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有的教师不管 问题 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谈论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 活跃 了,但效果如何 ?还值得商榷。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不语。语文新课改决不是把教师的 一言堂 ,改 成学生的 一言堂 。 作秀 时下许多的语文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研讨课当然更不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仑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不敢越雷池半步,颇有 请君入瓮 之嫌。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十分熟悉的教师,为避免电脑 发脾气 ,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公开课教学变成了事13 / 14 倍功半的作秀课。如此这般,如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名义下的 放羊式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 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