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及译者功能摘 要:本文从法律英语文本的文体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法律英语翻译应该遵守的三条原则,即以正确理解为前提、准确公正为指导、是否等效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角色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译者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法律文本的有效传递。关键词:法律英语;文体特征;翻译原则;译者功能On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 Liu Hui(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legal texts,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should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that is, it should be based on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guided by accuracy and impartiality, and judged by pragmatic equivalence. The paper furth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take an active rol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us facilitating to fulfill the aim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Key Words: legal English; stylistic features;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一、前言法律英语的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其重要性在于法律见之于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律作为社会发展、稳定的保障;同时,在各种国际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一国法律制度进行认知、研究,以便正确遵循并恰当适用。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法律英语翻译的必要性,法律翻译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全球化程度的加剧更使得法律制度成为对外交流、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因此,该领域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法律英语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时候,除了要遵从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该根据法律英语文本的特殊性遵从一些特殊的要求。二、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 彭宣维(2000:225)认为,语言是以语篇为代表的,语言使用的实际存在形式是语篇,而语篇,表现在书面的形式,就是文本。作为语篇、文本,它是语言使用者从语言这一巨大系统资源库中选择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交际的产物。赖斯将文本划分为三种形式:“重内容(content-focused)文本”、“重形式(form-focused)文本”、“重感染(appeal-focused)文本”,后来,她分别称之为“信息(informative)文本”、“表情(expressive)文本”、“感染(operative)文本”(Reiss, 1989: 109)。因此,从翻译策略和标准的角度看,除了普遍适用的策略和标准外,必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实施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标准,以实现主要功能的对等。 法律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使法律英语具有其特有的风格。当我们阅读英文法学著作、学术论文、法律文献、法律文件、合同和单据、契约、公约、法规、条约的时候,发现这些文本的语言风格跟现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根据上文,法律文本应属于重内容的信息文本。经过多年的探讨,多数翻译家最终认定法律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在于起到规范调节作用( regulatory function) , 次要功能是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Bocquet 认为,法律文本根据上述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组: (1)主要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 (2)即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 (3)主要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 (Bhatia , _作者简介 刘辉(1977 - ),女,江苏南京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1997 : 11)。规定性的法律文本包括法律法规、法典、合同、条约和公约,这种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权利和义务,规定必须做什么(命令),不准做什么(禁止),可以做什么(允许)和允许做什么(授权);第二类是一种混合型的法律文本,包括诉讼、答辩状、案情摘要、投诉、诉状等;第三类主要指法学教材、法学评论、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在文体特征上具有差异性,但总体而言,此类文本还是具有比较一致的特征,可总结如下:1. 正式、庄重法律语言,尤其是规定性的法律文本,是各种文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这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的选择上。Mellinkoff将法律语言的词汇分为以下几类:法律专业术语,古英语词,外来词(拉丁语源或法语语源),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正式词语,成对词。法律英语专业术语是指用来准确表达特有法律概念的专门术语。法律英语庄重性的文体特点要求准确正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具有法律语言的典型文体特点,通常不会在其他语域中出现。古体词除了在法律英语中还经常出现以外,现在已很少出现在现代英语中。古体词的使用增加了法律英语神圣性与权威性。法语和拉丁语构成了法律英语词汇来源的主渠道,大量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与英语有机结合,构成了法律英语的一大语言特色。普通词是英语词汇的核心,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是指在法律英语语域中通过排斥与法律无关的普通涵义才能明晰地揭示其特定法律专门涵义的词。翻译者必须准确弄清楚这些词在法律英语语域中的专业涵义,以免将其普通涵义与法律专业涵义混淆。正式词也可称为书面词,或“大词”。它们主要出现在正式的书面文体中,如法律文本。许多“大词”一般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王佐良与丁往道(2001)认为,法律英语中正式词语的频繁使用是为了增加法律文本庄重规范的文体风格。成对词广泛使用于法律英语中,意义相近或相对词的成对使用使法律语言的表述更清晰准确,逻辑缜密。这些词结构固定,表示固定的意义,使用和翻译时不能随意拆开。法律语言的正式性特征还体现在其复杂的句法上,而句法的复杂性常常体现在句子的冗长与句子结构的繁杂上。复杂的名词结构、被动句的频繁使用是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复合条件状语从句与高频率介词短语的使用更增加了法律语言的理解难度。由于法律文书是用来确认法律关系,贯彻法律条令, 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陈述案件的事实的专用公文,所以法律英语的基本句式通常是陈述句结构。而大量地使用被动句则可以增加法律文书的客观性。在法律文书中所使用的句子往往很长,复合长句是法律英语一个重要的文体特点。由于法律文书结构的完整性和表意的严密性,在法律英语句子的使用中,一般采用主语、谓语都具备的完全主谓句,即完整句,通常不使用省略句或单部句,以免造成因省略或句子缺省而出现歧义讹误。2. 模糊与准确并存法律英语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其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准确性。根据法律的严格解释原则,在适用法律时书面文字是法律从业人员解释法律文件的唯一依据,而就法律文本以及任何情况下法律语言使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言,它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把准确性作为基本准则和要求的。正是这种准确性让法律具备了说一不二的权威性,也才使得法律对其所规范的内容和领域有了绝对的保障,才让法律的效力能够得以发挥。然而,从语义上看,绝对精确的表达是有限的,而处于语义的正反两个绝对值之间的、过度的、难以划清界线的模糊现象是普遍的。模糊语言是表达模糊语义的语言,即内涵无定指,外延不确定的语言。美国控制论专家Zadah(1965)创立了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他指出:“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的一个连续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对现实的自然界中碰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时,经常会找不到精确判定其资格的根据,但事实上,这种不能精确划分的类在人类的思维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模糊性也是法律英语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模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法律规定有了一定的限定性与概括性,使表义更加严密,从而更大限度地打击犯罪。如果把模糊词语省略掉或改用确切词语,一方面会使立法失去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使现实生活中的大量违法犯罪逃脱法律的制裁。模糊表达使法律更加灵活、公平。3. 冗余、难懂国内许多学者都认同法律语言的庄严性和权威性;不过,国外也有人指出,法律语言有一种强烈的倾向:罗唆、含混、夸张、枯燥 (Mellinkoff, 1983:24)。法律语言在句式安排上嵌入了大量具有强调意义的冗余成份,似乎是在刻意违反交际中人们通常遵守的信息适量、简约,及最小量准则 (Maxim of Minimization)。但是,在正式的语境中,法律语言往往是以其语体的冗余性来换取庄严、权威性,并赋予该语言以某种特殊信息或弦外之音,这就使它在客观上被赋予了一种如语用学家们所称的言外之力 (illocutionary force)。D. Crystal和D. Davy (1976)认为,“法律语言基本上是供默读细品之用的视觉语言 (visual language);实际上,这种语言初看上去就知其几乎无法付之言语;倘若有人想用口语来重述,那此人就可能得经过一段反复且细心的掠读过程,以达到为获取充分解读原文的必要线索而将其句法关系甄别清楚之目的”。Crystal和Davy的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在阅读法律文本时所经历的困难体验;同时也揭示了冗余性是法律语言的重要表征之一。三、法律英语翻译的原则“信、达、雅”是一般翻译工作的原则和标准,但对于法律英语的翻译而言,应当遵循其相对独特的原则。1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鉴于法律语言具有的开放性,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以及译者自身认识的不全面性,翻译理解中出现某些偏差也就在所难免,这也是法律翻译的难点。但译者总是应当尽量追求对原文的精确理解,从而让自己的译文在传递到读者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信息的一致,防止遗漏、偏差或不必要的增补。法律英语之难,原因在于从创始之初便是属于特殊群体,即法律人的语言,为法律人所操守,为法律人所垄断,完全超越了大众语的范畴,其运用过程中的思维、理解、阐释以及表达都为法律人所掌控(宋雷,2006:95-100)。法律语言以精准著称,以因循守旧为特征,法律界公认语义原则是法律文本理解的优先原则。其理论基础在于确认源语作者的本意与法律原文本中词语的明确含义相一致,因此,译者应当优先从原文本所运用的词语本身去寻找文本的意蕴。法律的语义理解,虽然不可能完全是原文本的含义,但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严格按照字面进行理解和翻译,译者应当按照同一语言共同体中一般成员所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去理解原文本,追求的是一种共识。此外,文本的理解还必须达到言外语境层面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探寻法律文本的原作者,即立法者之立法企图。译者应当借助对各种立法材料,诸如立法准备材料等的研究,译者往往能够了解立法背景,包括该立法制定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立法者意图通过法律予以救济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从而把握存在于法律文本词语之后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目的。最后,译者还应该重视对法律文本语法的分析。译者必须对文本的篇章、词语关联、句子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原文的逻辑推理结构和作者的思路,这样对文本才能有精辟的理解。2以公正、准确为指导公正性(impartiality)是法律专业人员要遵守的最为基本的原则。法律翻译是法律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公正性也应是法律翻译的最为基本的原则。而准确性则是法律文体翻译的根本。“信”,即译文要忠实于原作,此原则在法律文体的翻译中非常重要。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语言被认为是法律的支柱、法律的载体。由于法律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不仅受到不同法律文化的影响,而且由于更多因素的介入以及语言表达的差异,也对翻译者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法学家的文字表述必须比其他所有人的文字表述都更加准确,法律文体的翻译必须谨慎、小心,任何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翻译失真是法律翻译的大患。3以是否等效为标准法律英语翻译是对于语言的转换和调整,也是一个囿于法律、语言、文化等因素构成的语境中的语言语用分析和语用合成的过程。因此,所谓的等效原则就是语用等效,即“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997)。我们不能把法律语言翻译仅仅看成是语码转换过程,对于法律精神的传达,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法律语言体现的法律制度功能的对等,体现着语言用意的对等,不能使概念相混;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制约因素。为了使语用用意明白、清晰,翻译时要选择合适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尤其是英语中和汉语中均有的法律概念,翻译时一定要注意法律语言体现的法律制度功能的对等,体现着语言用意的对等,不能使概念相混;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制约因素。就是说,翻译者要了解的不是一种语言的法律文本,而是要对两种语言的多种文本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因为翻译者要触及的是法律之网,是一个或多个法律系统,翻译者的工作都必须与法律整个体系保持统一性。其翻译技巧就表现在语言和内容的有机协调、组合,并受制于他所使用语言的有关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四、法律英语翻译中译者的角色鉴于法律文体的特殊性和法律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法律文本译者的角色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对翻译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法律翻译者在法律文本的转换过程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应不应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有的话,这种创造性地的限度又是什么。传统译论将译员的作用定位于被动地传递源语的语言信息,译者积极性受到压制,尤其是法律译员,自由意味着对法律意图的歪曲,并有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随着法律翻译研究的发展,译者的积极作用得到强调,翻译被看作是“跨文化的事件”,译者是“文化的操作者”(cultural operator) 。表面看来,法律语言严谨、不容有任何的误差,这束缚了译员,使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法律语言准确性和模糊性并存的特点,使其翻译不乏弹性;另外,以语用等效作为法律英语翻译的评判标准也使译员有一定自由发挥的余地。虽然法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享有的创造性几乎是所有类别的翻译中最小的,但是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法律翻译中其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的高低。Elmer Driedger曾经说过,法律翻译者“必须享有和艺术家同等的自由”,也就是说,译者必须享有“语言所允许的范围内最为广泛的自由”(Driedger,1982:4)。根据Sarcevic (1997: 3-4)的观点,法律翻译与一般翻译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法律机制中的交际行为”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law),并强调翻译过程就是文本产生者、译员、及接受者这些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法律翻译应以接受者为中心(receiver-oriented),而译员作为译文的产生者(text producer),统筹翻译中各种因素,成为交际的核心。法律译员所面对的是两种法系和语言体系的挑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差别,并妥善的处理好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时须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切入点,或是在译语中创造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种创新并非没有限度,随意妄为,“而是根据交流需要主动采取某些策略,在囿于法律、语言、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框架内积极而有限地进行创新”(杜金榜,2004: 159)。法律翻译者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译文能够通顺、地道,保证原文的意义能够得到准确、有效地传递。译者在对原文做出相应的调整时,需要同时从语言和法律两个角度来考虑,做到法律的形可变而神不变,这才是译者发挥其创造性的根本所在。如果译者在未充分理解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肆意发挥主观性创造,就容易发生错译,从而与法律英语的准确性原则相悖。五、结语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翻译必须要遵从一定的原则。法律翻译是两种不同符号体系之间在不同社会认知、文化、动机情景下的真正的交流行为。译者要对两个语系中涉及的各种因素都要了然于胸,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参考文献:1 Bhatia, Vijay K. Translating Legal Genre Z. In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Mary Snell - Hornby. Z. Jettmarova & K. Kaindl (eds.). Am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区绿化种植合同范本
- 位对职工的保密协议书
- 合伙经营石料合同范本
- 养猪场签订安全协议书
- 劳务正规合同范本模板
- 伐树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合同型联营协议书范本
- 合伙投资买卖合同范本
- 公墓购墓合同或协议书
- 2026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考试题库300道附答案(典型题)
- 全液压转向器应用基础知识26新
- 大班数学《来自毕业餐会》活动反思
-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 GB/T 28553-2012汽轮机蒸汽纯度
- GB/T 16921-2005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光谱方法
- 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题库
-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课件
- 2023年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联难度几何题100道-打印整理版
- 《工程伦理学》配套教学课件
- 公共管理英语 第一篇 教学内容 (15)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