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xx镇级污水管网延伸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说明书目录前言11 概述21.1项目概况21.2编制依据21.3采用的规范及标准21.4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31.5 城市污水设施现状及规划情况132总体设计12.1排水体制确定12.2居民用水量及污水量预测22.3工程规模52.4管道总体布置方案62.5管材比选方案63工程设计13.1污水管网设计原则13.2排污工程方案13.3排水管网方案13.4污水管网平面布置13.5 管道竖向布置33.6污水管设计流量43.7污水管道设计参数73.7 污水管网水力计算73.8管道、基础、接口153.9污水管道附属构筑物153.10特殊构筑物设计163.11结构设计163.12节点设计224环境保护254.1场址环境条件254.2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254.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65劳动安全275.1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275.2职业卫生保健276消防297节能307.1节能的原则和要求307.2节能措施307.3节能效果分析308管理机构及项目实施计划318.1进度计划确定的原则318.2项目进度计划318.3项目建设管理319水土保持3410土地利用、征地与拆迁3511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3611.1编制依据3611.2取费标准3611.3其它工程费计取3611.4资金筹措3712存在问题及建议3812.1需存在问题3812.2建议39附件:xx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xx市xx镇级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及招标核准的批复xx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目录-0xx市xx镇级污水管网延伸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说明书前言市政府高度重视场镇及较集中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承载能力、改善群众现有生活居住条件、提升xx城市形象、加快xx城市化进程的有力推手,计划在五年时间里(即从xx年xx)全面完成本轮城市规划区内所有规划的城市道路建设和场镇及较集中聚居点基础设施改造工作,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公建配套设施和场镇及较集中聚居点改造项目为主要载体,完善拆迁安置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实现“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的宏伟目标。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以完善城镇体系、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功能为重点内容,以中心城区、濛阳新城、重点镇、一般场镇、新农村综合体(新型社区)为空间载体,增强城镇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构建“两核、两重点、多节点”的城镇体系,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到2015年,中心城区和濛阳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按照“整体推进、重点打造、全面完成”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加快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全市场镇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环境。到2015年,完成全市16个一般场镇的改造。一般场镇按照“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模式,形成特色新城镇。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多渠道筹措场镇建设资金;结合场镇改造淘汰场镇及其周边作坊式的落后生产企业,减少污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造场镇道路、管网、公共照明、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站)等基础设施,场镇规划区内雨水、污水必须分流,供水、排水管网与场镇改造同步建设;按照“1+13”的标准,查漏补缺,配套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本项目是污水管道项目,项目的建设时机,符合规划和实际情况,符合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由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将带动影响区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建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增加地区人民的收入;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更能直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工程建设建设完成后,完善了xx市城镇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了xx市污水收集率和城镇河流的水体质量,可直接改善当地的区域环境。因具有的自然优势,必将成为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新热点。这些对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换,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工业开发等也将产生影响。在本初设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xx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41xx市xx镇级污水管网延伸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说明书1 概述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xx市xx镇级污水管网延伸工程项目1.1.2建设地点四川省xx市。分别为xx市丽春镇、龙门山镇、通济镇、白鹿镇、红岩镇、葛仙山镇、军乐镇、敖平镇、三界镇、九尺镇。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建设内容本项目为xx市场镇及较集中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新建污水管网钢筋砼管d300-d800,管长27429m。主要包括龙门山镇、通济镇、红岩镇、白鹿镇、葛仙山镇、军乐镇、敖平镇、三界镇、九尺镇、丽春镇污水管网工程。1.1.5建设单位xx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1.1.6项目投资本项目概算投资为4370.92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2967.08万元,占总投资的67.88%;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369.79万元,占总投资的8.46%;基本预备费为397.36万元,占总投资的9.09%,拆迁及赔偿费为636.69万元,占总投资的14.57%。本项目资金来源全部为业主自筹。1.2编制依据建设业主对本工程的要求;xx市市域总体布局规划图;丽春镇镇区道路工程竖向规划图;业主提供的各镇带状地形图;xx市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龙门山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通济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白鹿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红岩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葛仙山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军乐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敖平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三界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九尺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xx市丽春镇排水体系规划(2011-2020年);其他相关政策文件。1.3采用的规范及标准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xx)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50788-2012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 200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xx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份)(建标2000202号)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1.4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4.1城市自然条件xx位于成都平原中北部,成都市北郊,南部新城距成都市4环路16公里,介于东经10310- 10340、北纬3054- 3126之间, 属神秘的北纬30地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xx境内地貌类型大体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盆地北部区”,xx市纯平原423平方公里,平原丘陵混合334平方公里,丘陵山地混合664平方公里(包括301.5平方公里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猫栖息地保护区)。境内属人民渠自流灌溉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蒙阳河、小石河、青白江、蒲阳河、人民渠等及其支流呈扇状分布全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xx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有国家级白水河森林保护区,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动植物,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5.7。1.4.1.1敖平镇1、地理位置敖平镇位于xx市东部,距市区10km,镇域东与什邡市的隐丰镇相连;南与三界镇、军乐镇隔小石河相望,西邻葛仙山镇,北靠红岩镇。敖家场位于镇域中部,处在川西旅游环线与彭什公路交汇处,西距石化基地5公里。敖平镇全镇幅员面积33.88km2,镇政府驻地位于镇域中部的敖平场。镇域耕地面积32784亩。下辖1个场镇,3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xx年镇域总人口301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24人,农业人口24985人。敖平镇区位图2、气象条件敖平镇属湔江冲积扇平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势西高东低,平均坡度小于2.0%,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冲积水稻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七度抗震设防区。境内气侯属亚热带季风气侯区,全年平均气温约16,一月平均气温3,七月份平均气温26,全年无霜期290天,年降雨量约为960mm,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平均风速为2m/s。3 、水文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小石河由西向东擦境而过,人民渠由南向北横贯全境。全镇分岷江,湔江两大水系,灌溉有人民渠十二、十三号支渠及湔埝左渠,三道埝四条,总长度约20公里。常年流量20120立方米/妙,灌溉面积32000亩,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霜灾、雹灾。1)小石河湔江在关口以下称之为小石河,全长55km,在xx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244.5km2,宽度200-800m,xx市境内长21km,河道由西向东流经xx市丹景山、葛仙山、军乐、敖平、三界等镇后于马井流入德阳市境内,与鸭子河汇合后在广汉城区以东易家河坝汇入石亭江,向东流至金堂县注入沱江,小石河两岸有浆砌卵石堤防工程,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2)人民渠人民渠旧称官渠埝,距今已有千余年,最早开凿历史可追述至唐朝光绪年间,于1966年更名为人民渠。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开始勘测设计并准备开展工程建设。一期工程于1953年完工,后开展了24期的工程建设。人民渠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以来,先后经过三期建设,并有多次改建。当前,人民渠自蒲阳河引水,全长约39.7km,多年平均引水流量约47.03m3/s。4、工程地质条件敖平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形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小于2.0。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击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1.4.1.2白鹿镇1、地理位置白鹿镇位于xx市北部山区,跨东经10356,北纬3l1017。白鹿镇东邻什邡市三河、八角二镇,东南与红岩镇相连,南面与葛仙山镇毗邻,西南与通济镇接界,西北紧连龙门山镇。距xx市38公里,距成都市78公里。2、人文历史概况白鹿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人文资源。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见白鹿之名源远流长。全镇共有寺庙宫观遗址17所,均为佛、道两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于境内。清代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此创建教会活动场所多处,以上书院(领报修院)和下书院(无玷书院)最为知名,其中上书院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院,至今保存完好。3、气象条件白鹿镇地处xx市北部边缘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白鹿年均气温12.5,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5-10月,年均相对湿度80,年均日照800小时左右,多云雾,常年盛行西北风。4、水文条件白鹿镇大部分地区属湔江水系:主河白鹿河为湔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古称雁江。其流经地域为“龙门山”断层岩通过区,遇暴雨时易崩塌。有造成灾害性泥石流之危险。白鹿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有熊洞子、白鹿河以及冒水洞等。5、工程地质条件白鹿镇地形属山地地貌,属云华山支脉东干东山,全境群山骈联,地势较高,最高峰尖峰顶,海拨2259.3m。域内多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多山泉暗河分布。白鹿镇的地质地貌极有特色,内容丰富,如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貌,标准的地质剖面“老子背儿子”,位于金桥村、回水村的生物化石点,近百个耸立在山峦上的飞来峰,上百个天然溶洞,这些都是白鹿镇所特有的自然资源,既可用于观赏游览,科学考察,也可用于探险。1.4.1.3葛仙山镇1、地理位置葛仙山镇位于xx市中部,东接红岩、敖平两镇,南邻军乐、隆丰镇镇,西与丹景山镇接壤,北接白鹿、通济镇,地理坐标北纬3108,东经13057,距xx市区20公里,成都市区60公里。省道106(川西旅游环线)东西横穿镇域南部,境内敖万公路(敖平-万年)、万白公路(万年-白鹿)、万红公路(万年-红岩)、楠熙公路(楠杨-熙玉)等公路联结村道并与周边场镇相连,形成交通网络,全境交通便捷。葛仙山镇区位图2、人文历史概况葛仙山镇(原名万年乡)历史悠久,其史可追溯到东汉末,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汉顺帝时,张陵创道教,设24治,境内葛仙山居第五,名葛贵治。三国时,诸葛亮屯军植桑境内。华阳国志上即有“官桑”(即今官仓村)之名。唐时九陇县设两镇,一名棚口,一名木头,木头镇即今万年场。万年之名,源于元末明初,当时建场在严家河北岸,长约里余,开场时取一老人“要赶一万年”之语,遂名万年场,后毁于水。清嘉庆年间,建花园场于今花园村境内,后冷落而废。清同治三年,建场于今址,分上场、下场、中街、新街四段,鸭子河上桥名万善桥,严家河上桥名万年桥,均为风雨廊桥建筑结构,各街两头均有寨子门楼,在菜市坝寨子门上嵌有石匾,上书“古万年场”四字。解放前为万年乡。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万年乡名。1958年建万年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恢复乡。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万年乡新建葛仙山镇,镇人民政府驻万年场,辖原万年乡所属行政区域,2004年与楠杨镇合并为葛仙山镇。3、气象条件境内气侯属亚热带季风气侯区,全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5,七月份平均气温25,全年无霜期27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950mm,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平均风速为2m/s。4、水文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小石河由西向东擦境而过,马牧河、人民渠一支渠由西向东从镇域内穿过,常年自流灌溉。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5、工程地质条件葛仙山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处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积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七度抗震设防区。1.4.1.4红岩镇1、地理位置红岩镇位于xx市东部,幅员面积38.73平方公里。地处成都平原与山区结合部,镇域跨北纬31度06分-31度12分,东经103度56分-104度01分。东北与什邡市接壤,西和西北与葛仙山镇、白鹿镇相邻,南接敖平镇。红岩镇区位图2、场镇概况红岩镇场镇是xx市东北部山区与坝区交界区域的重要场镇,是红岩镇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以商贸、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农贸休闲型场镇。场镇位于红岩镇域中部,处于虎形村村域内,距xx市区21公里。场镇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彭什路(川西旅游环线敖红段)自境内穿过,鸭子河自西向东横贯镇区,人民渠位于场镇西北部,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场镇建有的街道有会元街、虎兴街、旌阳街、向阳街,鸭子河建有会元桥,工农兵大桥横跨人民渠。3、气象条件镇域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175.5小时。年均降雨量924.7毫米,四季分明。年均无霜期285天。年均空气相对湿度82%,年均气温15.7摄氏度。4、水文条件红岩镇属鸭子河流域,人民渠灌区,境内有自然河流5条,人工河流2条,大小灌溉沟渠数百条。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夏季在1.5米,冬季在2-3米。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5、工程地质条件红岩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处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积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七度抗震设防区。1.4.1.5军乐镇1、地理位置军乐镇位于xx市区北部,距离城区6公里,总面积32.7平方公里。人口27571人。东接升平镇,南邻天彭镇,西靠隆丰镇,北临小石河畔与敖平镇和葛仙镇隔河相望,东北部与三界镇接壤,彭敖公路南北贯穿全境,镇内交通十分便捷。军乐镇区位图2、人文历史概况军乐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文化发达,自古为兵商必争之重镇。相传三国时期,蜀将姜维,明代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咸丰年间起义军兰大顺等历代后侬相继在此屯军垦田,休养生息。往镇西约200米处,遗址尚存,因此为名“军屯乡”。清初芦山县乐姓人迁此聚居经商,故名“乐兴场”。1950年设军乐镇,1958年公社化时称军屯人民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中,按照历史习惯,军屯镇以街中心河为界,南为“乐兴场”,北为“军屯镇”,遂更名为军乐公社,既有照顾群众的习惯称呼,又有军民团结,富强康乐之意。1983年全县改公社为乡后,复名为军乐乡,1992年撤乡设镇为军乐镇。军乐镇物产丰富,商贸繁荣,特别是小石河的沙石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商家,也造就了不少的建筑人才。军屯河坝更是南来北往,经济发达,素有“小香港”之称。全镇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现有职中、普中、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川居团、狮灯队、文艺队伍等常年活动不断,颇具特色。3、气象条件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约15.5,一月平均气温5,七月份平均气温25,全年无霜期278天,年降雨量约为1000mm,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平均风速为2m/s。4、水文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小石河由西向东擦境而过,人民渠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另有马牧河、濛阳河、人民渠杨柳分干渠、九支渠和十一支渠等。5、工程地质条件军乐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形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小于2.0。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击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1.4.1.6龙门山镇1、地理位置龙门山镇位于xx市的北部高山区,距xx市38km,距成都市72km,地理位置东径10341-10355,北纬3112-3126。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的龙门山脉中断,是沱江西源-湔江源头地区,其东西与什邡市相连,南接小渔洞镇、白鹿镇,西靠都江堰市的龙池镇、虹口乡,北连阿坝州的汶川县。境域有著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风景区。全镇幅员面积384.35km2。2、人文历史概况龙门山镇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古蜀族人从陇西高原迁入成都平原的第一站。龙门山镇清初建场时,因境内矿藏丰富,尤其是产黄金、黄铜,便根据礼记中庸中“宝藏兴焉”之义,取名宝兴场;场处湔江上源沙金河与白水河汇合处,故场名又称白水河;民国24年(1935年)改为宝兴场;民国29年(1940年)改为宝兴乡;建国后,成乡或镇几经变更,后取名为大宝乡,取镇中心位于大宝山麓之意,1990年撤乡建镇取名大宝镇,2003年更名为龙门山镇。3、气象条件龙门山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凉冬雪,年平均温度10.6,极低温零下15,降水量偏高且集中,平均年降水量在1400mm以上,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夏半年占80%以上,冬半年不足20%,湿度亦偏高,年均相对湿度80%,日照偏少,相对集中夏季,全年无霜期约250天左右。4、水文条件龙门山水系属前湔江的源头,主要由银厂沟、五道河及洛河桥沟组成,银厂沟与五道河在海汇桥处汇合后,以下称湔江,至洛河桥有洛河桥沟注入,构成龙门山的主要水系。银厂沟是湔江的主源,发源于与汶川交界处海拔4632m的红龙池,顺流蜿蜒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沿途流径14条溪沟至海汇桥与五道河交汇;五道河发源于什邡县西北界海拔3716m的轿顶山;沿途峡谷幽深,人迹罕见;洛河桥沟发源于海拔3315m的九峰山南坡,流经嫘祖寺、螃蟹沱、清凉寺、海会堂于洛河桥处汇入湔江。5、工程地质条件龙门山镇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由西北向东南推覆、滑覆的规模宏大的构造带。最低点龙槽沟口海拔1000m,最高点火焰峰海拔3534m,相对高差达2534m。龙门山镇全境皆山,层峦叠障,磅礴巍峨。全区为典型的高山峡谷流水地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峰谷密集程度很高。1.4.1.7三界镇1、地理位置三界镇地处成都平原,镇住地三界社区距xx市区17公里。镇域北接什邡马井镇,东临广汉三星镇,南临濛阳镇,西靠升平镇。全镇幅员面积42.6平方公里。下辖1个城镇,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193个社。xx年底全镇总人口33849人,12187户,镇域耕地面积41825亩,人平均耕地面积1.24亩,镇政府驻地位于镇域北部的三界村。三界镇区位图2、人文历史概况三界镇由原罗万乡和三界乡合并而成。三界乡原名“义和人们公社”,1983年更名三界乡,沿用至今。义和公社在清代属彭县东乡石河里。民国年间,改为义和镇、建威乡、善人乡、袛元乡。民国25年合并为义善袛联保,民国29年改义和乡。由于义和场地处三县交界处,场内有三桥分别通往彭县、什邡、广汉三县,故场名有“三界桥”之称。该场解放前分别由三县管辖,场内设有彭县义和乡和广汉三星乡两个乡公所,由于该场一场三属,矛盾甚多,为了地方安宁,倡议为“义”和“和”,故又名义和场。解放后划归彭县管辖。建国初期称义和乡。1958年更名“东风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义和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三界乡。1992年与罗万乡合乡建镇,称“三界镇”。3、气象条件境内气侯属亚热带季风气侯区,全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5,七月份平均气温25,全年无霜期27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950mm,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平均风速为2m/s。4、水文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小石河由西向东擦境而过,马牧河、人民渠一支渠由西向东从镇域内穿过,常年自流灌溉。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5、工程地质条件三界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处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积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七度抗震设防区。1.4.1.8通济镇1、地理位置通济镇位于xx市区西北部,彭白公路、小夫公路穿境而过,湔江河由东向西从镇区南部边缘穿过,距xx市区25公里,距成都市65公里。全镇18个村,根据xx市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全镇共有居民9982户,总人口282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36人。镇域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xx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白鹿镇和葛仙山镇,西接小鱼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场镇位于桥楼乡,xx年常住人口约16000人。通济镇区位图2、人文历史概况通济镇由交通四通八达,是山区六个乡镇的经济、文化、交通枢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旅游、矿产等资源,是农业、工业、旅游开发理想之地。3、气象条件通济镇属严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o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4、水文条件境内河流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5、工程地质条件通济镇境内山、坝地形俱全。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通济处于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大峡谷(银厂沟)和白鹿森林公园的交通要塞,是xx市域旅游环线和旅游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植被丰富,水系密集,地形多变,拥有白鹿顶、天台山、金景山等自然山水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基础。1.4.1.9九尺镇1、地理位置九尺镇位于xx市城区东面,西距xx市区8公里,东与濛阳镇、三界镇相连,南与致和镇接壤,西北临升平镇,是xx东部重要的中心场镇之一。九尺镇区位图九尺镇全镇辖3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总人口30053人,其中农业人口24591人,非农业人口5462人。幅员面积27.68平方公里。九尺镇政府驻地九尺铺,位于汉(广汉)彭(州)公路旁,是九尺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人文历史情况九尺镇:清属东乡恭里,民国24年以九尺镇和方会,高林二乡。设九方高联保,29年改名为九尺乡,1954年1月于场上(九尺镇)建镇,乡镇并存。1958年公社化时,乡镇合并为公社,改名东方红公社。1962年体制调整后,称九尺公社,驻地九尺铺川王宫。1963年3月,恢复九尺镇建制,驻地九尺铺正街。1985年9月实行镇管村体制,撤乡存镇,驻地在原乡政府,九尺镇一名至今未变。镇人民政府驻地九尺铺,在xx市城东9公里,濛阳河南岸,汉彭公路东侧。明代,于境内设过袁家场(今属古棠村),后废,建老街(今属天江村)。雍正年间,始于今址建场。当地盛产蓝靛,有淀池9口,称为九池,讹作九尺,九尺铺(场)由此得名。由于紧靠濛阳河畔,洪水为患,乾隆31年(公元1766年),曾于场北里许地势教高建立新街。因位置不当,嘉庆以后废新址,遗址尚存,九尺铺又迁于今址。3、气象条件九尺镇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面,地处成都平原与西北龙门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50米,属亚热带温暖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7度,年降水量1105毫米,空气质量为良。4、水文条件九尺镇属岷江灌溉流域,人民渠第八、九号支渠和地靠都江堰湔江堰支系的濛阳河流经全境,是河滩淤积地带,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地下泉堰46处,泉水清澈透明,井水清冽甘美,素有水浅地肥之美称。5、工程地质xx市九尺镇地处人民渠以南,属于平坝区,土质以沙砾层为主,对污水管道的施工基本没有影响。1.4.1.10丽春镇1、地理位置成都市xx市丽春镇建设规划确定其城镇性质为:成都市的优先发展重点镇,是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导的xx市西部片区中心镇。丽春镇位于xx市西南面,距xx市区5.8公里。镇域东与天彭镇、致和镇接壤,南与郫县唐昌镇交界,西与都江堰市毗邻,北接桂花镇、隆丰镇。全镇幅员面积79.1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xx年,全镇总人口68324人。镇域内有耕地面积51136亩,人平耕地面积0.81亩。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丘坝兼备,雨量充足,农业灌溉主要靠人民渠1、2号渠,青白江、排灌河、新开河以及4000多口地下水井抽水灌溉,全镇村村通公路,其中10个村通水泥硬化路,96年实现小康乡镇。1994年被列为成都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95年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安彭路上的花街子社区。详见丽春镇地理位置图。丽春镇地理位置图2、人文历史概况丽春,又名花街子,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曾广植牡丹著称而得名花街子。清雍正九年(1731后)设场时,即以“美丽的春天”之意命名为丽春。丽春场镇时间与民国24年,继迁到平桥东岳庙,罗汉寺一带,后又以现址花街子建场,直至现在。1994年丽春撤乡建立丽春镇,2004年丽春镇与庆兴镇、北君平镇合并成立丽春镇,镇政府设在丽春花街子。3、气象条件丽春镇域山坝兼备,水旱并存。属于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日照时间长,全年无霜期330天左右,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1000毫米。4、水文条件丽春镇地势西北高于东南,相对高差85米,主要河流有蒲阳河、青白江、新开河、人民渠穿境而过,把丽春镇分为人民渠灌区和湔江灌区。5、工程地质条件丽春镇地处湔江冲积扇平原中部。平均海拔高度600m,地处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构造主要是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土质多为灰棕色水稻冲积土。境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属七度抗震设防区。1.4.2城市性质及经济简况1.4.2.1敖平镇1)经济构成xx年,敖平镇实现农业产值13105万元,生猪出栏3.7万头,家禽出栏90.5万只,农村人均纯收入4440元。敖平镇素有“川芎之乡”美誉,川芎种植是该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全镇川芎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6万亩左右,年产3000吨;以敖平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常年种植川芎4-5万亩,年产8000-10000吨。2)各产业现状第一产业:敖平镇地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产量丰富,多种经营发展快,以盛产水稻、小麦为主。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7158吨;经济作物以油菜、蔬菜、水果为主,年产蔬菜12124吨,水果11.2吨,养殖业以猪、鱼、鸡、鸭为主,已形成蔬菜、鱼、禽、畜、生产基地。第二产业:敖平镇第二产业发展稳定,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敖平镇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福利设施较完善,又是xx市东北部乡镇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商贸交易繁华,农副产品流通量大,且城镇初具规模,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发展良好。此外敖平镇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为敖平镇创造了一大笔财富。活跃了镇域经济,为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4.2.2白鹿镇白鹿镇是xx市粮食、生猪、蔬菜、药材主要产地,是开展森林旅游、消夏度假、观光、历史名胜游览、地质科研、科考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游览胜地。xx年,白鹿镇生猪出栏0.83万头,小家禽出栏16.4万只。建设特色生产基地2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白鹿镇中药材产销协会。年内新流转土地270亩,引进新业主1个。白鹿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文化底蕴厚重。2003年白鹿镇被成都市誉为十大古镇之一。白鹿镇受地震影响大,破坏严重,震前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业和工业。重建后全镇具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法文化特色鲜明。现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61:20。其中第一产业:为xx市粮食、生猪、蔬菜、药材主要产地;第二产业:现有工矿企业多以矿产开采为主,镇企业是白鹿镇的经济支柱之一;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消夏度假、观光、历史名胜游览、地质科研、科考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游览胜地。1.4.2.3葛仙山镇近年来,葛仙山镇通过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已初步形成低山林果药、丘陵果牧草、坝区粮经养的农业生产布局。工业发展区也初具规模,主要工业企业有矸砖厂、页岩砖厂、印刷厂、塑料厂、盐渍站、高水位发电等。全镇经济生产以“一园一山一走廊,两城两带两片区”为总体格局。“一园”指熙玉园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和特色水果种植业;“一山”指葛仙山,发展专业旅游和休闲服务业;“一走廊”指横穿镇域的浅丘经济走廊;“两城”指葛仙山万年场镇和楠杨新村安置点(原楠杨场镇)建设区,是公共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两带”指分别沿熬万(敖平-万年)公路、万白(万年-白鹿)公路和楠熙(楠杨-熙玉)公路形成的休闲观光产业带;“两片区”指在鸭子河以南形成的以优质大蒜种植为主的经济生产区和以道地川芎培育为主的经济生产区。1.4.2.4红岩镇红岩镇自然资源丰富,有年产3万吨的八角煤矿、年产3000万匹的页岩砖厂、年产5万吨的葛仙牌水泥厂,电力资源充足,境内有成都官仓电力有限公司和德阳市明珠电力有限公司;风景迷人秀丽,南有省重点保护文物的千年古塔,北有冰川飘砾遗迹和葛仙山溶洞群,中部有千亩梨花坪生态园区,三月举办“梨花会”,繁花似锦,景色迷人,八月举办“梨子节”,硕果累累,满载而归;交通运输便利,川西旅游环线彭什公路穿境而过,往北经什邡可直达德阳市,往南经xx市到成都仅39公里;农副产品繁多,有年产4500万袋的木耳种植基地,3000亩优质西瓜基地,1800亩的水稻制种基地,600亩优质牧草基地,2000亩的黄姜、黄柏、黄连等山木药材生产基地,2000亩川芎标准化基地,800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亚中制药”、“罗玉兰种植园”、“四川力克斯獭兔养殖有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红岩,今年又引进了投资300余万元,集木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百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井然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5年又实现村村通电话工程,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4.2.5军乐镇xx年,军乐镇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围绕“吸纳乙烯项目强辐射,建设城乡一体新军乐”总体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25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5元。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在加入WTO百舸争流竞发展的背景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军乐镇人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三友陶瓷厂、巨匠陶瓷厂、成都联强瓷器有限公司、金星编织袋厂、晶鑫冰糖厂、成都川丽特种养殖有限公司、xx皇后食品有限公司、xx市安栏化工厂军乐分厂、成都天航电瓷厂,xx市百思德塑料包装厂,xx富贵廷陶瓷厂,xx余航装饰材料厂,成都中地瓷业有限公司,成都尼吉莱瓷业有限公司,成都洪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军乐镇。1.4.2.6龙门山镇由于龙门山镇地处山区,耕地少,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主要以林业种植、药材等山地农业为主,使得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小。从龙门山镇现状经济构成来看,第二产业是龙门山镇的主要构成部分。位于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的龙门山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环境十分优美,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镇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游人来此旅游、观光、度假,带动了龙门山镇第三产业的发展。1.4.2.7三界镇xx是全国主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市),号称中国西部的“蔬菜城”。截止xx年,xx蔬菜有十四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在67万多亩,产量17亿多公斤,销售鲜菜14亿多公斤,销售收入12亿余元,占全市农民年收入的40%。三界镇属于xx市蔬菜重镇,连接广汉、新都、xx梦阳等等,属于成(都)德(阳)绵(阳)产业经济带的交汇处,有个相当的比较优势。三界镇常年种植蔬菜面积达5万亩(含复种),早在2001年,三界镇被命名为“四川省莴笋之乡”,2003年获得了五个蔬菜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其中品种主要以莴笋、白菜、芹菜、萝卜、菠菜为主,年蔬菜外销量达1.6亿公斤。1.4.2.8通济镇通济镇地理条件独特,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从海拔800米的平坝至3000余米的高山俱全,农林业资源丰富,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尤其以水果种植和蔬菜种植最为突出。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等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早具规模,禽畜养殖业已成成为本镇一大经济。此外,通济镇的矿产、水利、林业、药材资源丰富。矿产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境内河流纵横,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镇内有凤鸣桥梯级电站和镇办天台山电站。镇域内有林地上万余亩,xx市国营林场座落境内,年木材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以上。通济镇还是xx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针茹等 。还有丰富的三木药材,雪山大豆、洋芋、黄瓜、蕨苔、黄花、竹等土特产。根据通济镇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结,2011年度,通济镇完成工业增加值3200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2500万元;完成总产值12500万元;实现利润395万元;实交税金580万元;发放工资总额10200万元。同时完成了30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根据xx市统计年鉴(2011)统计,xx市xx年城市居民实际总收入13253.07元,比上年增长17.04%,其中可支配收入11825.09元,比上年增长14.52%;xx年农民实际总收入8689.00元,比上年增长13.89%。通济镇城市化率已达18.9%,境内建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全镇通讯设施先进完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普中1所,中心小学2所,幼儿园5所,医院3所,敬老院1所,信用社、粮站、供电所、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邮电支局、天然气配气站等社会服务设施齐备。已建成金融街、新街等11条街道,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并建设有多个休闲广场。公共及公益建设齐全,是良好的发展及居住之选。1.4.2.9九尺镇九尺镇内主要生产粮食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发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小家禽产业经济”。九尺素有“板鸭之乡”、“腌卤之乡”的盛名。具有300年历史的九尺板鸭及新发展起来的“鲜鹅肠火锅”带动和影响了九尺镇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腌卤一条街”、“火锅一条街”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九尺镇是成都市和xx市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全镇以高林村为中心,共有大棚蔬菜2100余亩,常年种植大棚三月红茄1800亩,大棚苦瓜200余亩,其他大棚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维菜,其中大棚茄子、辣椒上市时间为每年3月初6月初,黄瓜、苦瓜为58月,同时,全镇共有秋冬蔬菜1600余亩,以莴笋为主。1.4.2.10丽春镇至xx年,丽春镇党委政府突出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和深化花街子场镇建设与管理两个重点,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城市化率提高1.5%,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1009人。年内新流转土地473亩,引进业主2个,建设专业合作组织2个、规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户面达到55%。全年生猪出栏9万余头,家禽出栏225万只。建特色生产基地2个。(1)第一产业丽春镇将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利用丽春镇蔬菜种植的成功经验,在蒲阳河沿岸的红旗、碧鸡、元义、白果、天鹅等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业走廊;集中在城镇南侧的天顺、黄竹、景林、合江、蒲阳等村,发展优质花卉苗木产业,带动和辐射其他村、社区发展花卉业;充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发展粮油产业和规模养殖业;以“万富猪业协会”为龙头发展生猪生产,逐步形成生猪产业链,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把农副土特产品更大规模地发展集中起来。依托xx“西部第一蔬菜产销大县”金字招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市场农业,积极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企业、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2)第二产业丽春制定了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化的思路。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带动农民致富,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镇战略的目的。丽春镇抓住被定为重点镇的契机,利用xx市的产业优势,结合丽春镇良好的农业基础,逐步发展为三农服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包括精米加工,粮油、副食、酿造等食品工业、蔬菜、名贵药材加工、包装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区域。瞄准xx石化基地和塑料产业园区,建设为其配套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基地。大规模工业基础的奠定,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而且为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增加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灾后仅仅两个多月,就有三家投资3亿元的建材、化工类企业落户丽春镇工业园区,厂房建设紧锣密鼓,将全面开工建设。(3)第三产业壮大综合服务型产业为主,完善城市化发展要素。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劳动力密集的服务业,提高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技术发展试题及答案
- DB33-T 1261-2021 全装修住宅室内装修设计标准 附条文说明
- 纺织行业工艺流程及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排式刀架自动装卸车床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刻录机电源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钢制保温门施工方案
- 贵州环保窑炉施工方案
- 创新工地施工方案
- 冷库租赁设备合同
- 家具配件厂档案查阅登记管理办法
- 人力资源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征信题库及答案
-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5秋新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老挝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建设工程项目协同作业方案
- 同城理发店转租合同范本
- 问题解决策略:反思 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国防竞赛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