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判断题解题技巧例谈讲义.doc_第1页
中考判断题解题技巧例谈讲义.doc_第2页
中考判断题解题技巧例谈讲义.doc_第3页
中考判断题解题技巧例谈讲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中考判断题答题方法例谈 以20092010年中考试题为例近两年中考判断题基本以考查记忆能力为主,要求不高,难度不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考查记忆的灵活性:(2010年)21.京杭大运河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共四段,其中流经今苏州境内的一段属于江南河 (解此题除了要求对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有清晰记忆外,要能够图文互换,记忆各段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若记忆不清,因苏州离运河终点杭州已经不远,可推断他位于运河最后一段江南河,且江南河从字面可推断在长江以南,苏州在江南,推断为正确 提示:这类题不要因记忆不清就胡乱选,推理也可得到正确答案)(二)张冠李戴式题通过搭配法识别(2010年)25.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009年)24.莎士比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神曲(2009年)26.丹麦是第一个将社会福利用法律加以保障的国家,是北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三个题分别故意将孟德斯鸠替换为伏尔泰但丁替换为莎士比亚瑞典替换为丹麦其错误搭配一望而知,还原即可知其错误此类题其实考的还是记忆的准确性,并不难)(三)考查概念掌握的准确性(2010年)2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此题就是考能否将近代史与近代化区分开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兴办近代企业,举办新式教育等都是近代化的表现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般都是明确的,反证法也可得出正确答案)(2009)2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题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底,七七事变之前,这之前还处于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状态,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为合作抗日状态当然,若记住全面抗战爆发后,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正式形成,用反证法也可得出正确答案)此外,如区二模“行省制度”题是考查这个历史概念,要理解行省虽是中央派出的,但它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能与中央行政机构混为一谈这类题也可用搭配法看出其中的错误(四)图片式试题解题法:(2010年)26.下列图片充分说明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成功地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多国发展的伟大历程 共产党宣言书影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毛泽东宣告新中国诞生 (抓住几个关键点:1时间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一个世纪; 2社会主义;3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多国发展的伟大历程然后将图片信息与前述关键点一一搭配,看是否正确:1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时间段符合;2三幅图显然都与社会主义有关;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是实践,新中国诞生是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一个表现全部符合,判断为正确解题要求:划出题中关键信息,题目信息与图片信息一一对应,全部符合为正确,否则为错误)归纳:一般常用方法有推理法反证法搭配法图文对照法等,题中主要信息要划出来,帮助解题 苏州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例谈 以2010年中考题为例材料解析题其实是中考试卷中比较容易拿分的题型,关键是:一要有信心,而要有方法每次考试,我们会发现,解材料解析题时往往是拿到题目不会,看到答案全懂,甚至有些答案是自己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却不知道就是答这些内容就能得分,这就是不掌握方法造成的遗憾解题小贴士:一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意图:有的放矢,节省时间尤其是材料比较长的情况,先读材料往往读完了后面忘了前面,读完材料再读问题时,又要回去再读材料,浪费时间不说,还会迷失答题方向看问题要求:要明确问题的要求,理解问题的实质问题中的时间点答题要求求答项限制范围等信息要划出来,要带着这些信息有目的地去看材料(一)如31题:(1)根据材料一二,20世纪下半叶(时间点)我国对现代化目标(求答项)的确定有过哪些变化(答题要求)? 凡是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一定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切忌不看材料自说自话,这其实是考你的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属于送分题,千万不要放弃哟(二)如30题:(2)试依据这两则材料(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2分)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问科举制度的影响,把教材的相关内容答上去即可这类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必须与学过的相关知识挂钩,要答得准确就必须定位准确 (三)问“变化”的题目答题格式是“由变为” 如:31(2)与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变化相对应的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什么?(1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四)最后一问的答题思路:没有思路的话,不妨通观全题,看看前几问,找到中心思想,还可看看前言有没有提示作用二看材料时要做到: (一)先通过看出处和关键词,找时间或阶段,有效定位如:30题材料一,出处:墨子,定位:战国时期 31题材料一,材料中有明确的时间:1953年1959年1964年定位目的:与教材相关时间阶段的知识有效挂钩,思路就不会出现偏差(二)概括材料类的题目要会找出段落归纳大意:方法:(1)找出材料中时间定位点;(2)找材料中的句号(一句话完了,就是一层意思结束)分号(一定有并列的几层意思)省略号前后(省略的部分一定是出题者认为没必要出现的,相反未省略的当然是重要的)不妨在每一层意思前加一个数字符号,有几点就加几点,在每一点的关键处划线,然后按时间点关键话概括,这样简练又不容易遗漏 如:31.材料一 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都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1953年,中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概括毛泽东的提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强国”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一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20世纪下半叶我国对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有过哪些变化?(2分)分析:这段材料可分为三点看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化;50年代末到60年代发展为“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80年代后期(党的十三大)确定为“四化”以及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不要忽略题目的前言部分近年中考中个别问题尤其是最后一问的答案就在此中如31题的前言部分:31.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建设的手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此题的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主题是什么?(1分)答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手段 这不就是前言吗!这一问去年有不少同学都摸不到头脑,不料答案如此简单 (四)读图片材料的方法:如:32观察图一二的世界形势,简要回答两图反映的不正当合作对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1分) 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使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 图一 对峙中的两大集团 图二 丑陋的“轴心”(柏林罗马东京) 方法:1图文互换 把图中信息翻译成文字 如图一三角为德意奥圆圈分别为英法俄,2解读图注的信息图一 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