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一方乡土——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docx_第1页
守望一方乡土——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docx_第2页
守望一方乡土——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docx_第3页
守望一方乡土——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docx_第4页
守望一方乡土——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望一方乡土 浅谈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102012012044 刘常娟 指导老师:高伟光【摘要】盖斯凯尔夫人所写的克兰福镇,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多种的伦理关系。在阶级伦理、交际伦理和家庭伦理下,表现出在这一方乡土上的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在这样一个“女性王国”中,作者不是为了捍卫女性的地位、维护贵族的阶级利益而粉饰太平,而是寻找一种女性主义理性反抗的可能性,即男性、女性在人性之间的平衡。小镇和贵族可能消逝,但精神永存。在这精神的背后,实质上也存在着乡土伦理和现代文明的“较量”,这种较量实质上也是要达到一种平衡。【关键词】盖斯凯尔夫人 克林福镇 乡土伦理前言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历史中,维多利亚时期可以算是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资产阶级兴起,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而贵族不断没落。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也开始不断争取自己的权益以及表现自我意识。盖斯凯尔夫人的克林福镇,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在克林福镇上发生在贵族之间的故事以及乡土风物。近年来,对盖斯凯尔夫人的克林福镇的研究内容大多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从女性视角透视作品本身女权对男权的挑战,以此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分析男性形象的基础上,从男性的视角解读女性;其二,从乡土叙事出发,探究克林福镇本身的乡村风貌、地域特点;其三,将女性主义与乡土伦理进行结合,探究在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情怀、伦理观念。(一)女性主义的解读维多利亚时期可以说是英国小说的全盛时期,在这期间兴起了多位女性作家,其贡献不容小觑。作为女性作家之一的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作品当中,女性主义的痕迹的流露更是不必说。河北师范大学的孙彦召就曾从克林福镇出发,探究作品当中的女主角玛蒂的自我意识地不断变化、成长,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父权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本身也将政治经济下的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产阶级纳入到批判的行列。罗杰鹦同样地,也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解析了其中的女性主义。陈礼珍多次发表了有关克林福镇的研究性论文,其中在想象的危险和欲望的压抑中对女子欲望问题进行研究,描述了“19世纪英国女子对于欲望的压抑现象,而且关注到由此造成的癔症问题” 1,而这种暗恐的本身似乎也包含着女性主义本身并未完全壮大,而造成的对男性的恐惧又依赖,在这种矛盾之下,加之女性本身的欲望的压抑,女性自然流露出恐惧感。(二) 乡村情怀的解读在英国的这一时期,许多的作家开始踏上了寻找故乡故土的道路,即创作了许多的乡土小说。盖斯凯尔夫人本人也热衷于此,她笔下所描写的乡村景致自然而不失古朴,在这种对一方乡土的眷恋之下表现出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怀念,并且将这种怀念本身上升到了作者本身的心理探究。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本身就存在着对城市之下所生长起来的现代性的对立、反抗。在孙洪振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中表明盖斯凯尔夫人在作品当中所郁结的“乡土情结”,同时将作者赋予的理想化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寄托在这一片“田园山水”中表现出来。克林福镇本身是以作者所生长的地方纳斯福德为原型的,所以在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童心,并在这童年记忆和现实的结合之中,表现出作者心理上所获得的平静、归宿感。(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乡村伦理以刘莹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对于克林福镇的乡土伦理进行了解读,其中提出在自然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和谐实质上仍旧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乡土之下仍旧存在着阶级分化,但明显区别于城市的等级,并且乡村的各阶级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分化、不公的出现,在这阶级当中不包含广大的劳动者,这也是作品本身的局限性;对家庭伦理关系进行解读,得出女性虽然并未上升为家庭支柱,但其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且在此之下表现出一种新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作者“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透露出的乡土伦理,寄托了作者对即将消逝的田园时代传统伦理的眷恋”7。从以上的简单论述当中,可以得出对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克林福镇的研究多数是将焦点放在了女性主义以及乡土道德伦理的阐释上。在此之下表现出的对女性问题、意识的关注,并且扩展到对乡土风貌和乡土眷恋上来,研究也逐渐多元化,具象化。但是对其以日常生活化的解析,从而细致化探究其各种伦理表现存在不足之处。对其乡土伦理的解读最终以眷恋和怀念为归宿点,稍有不够完满之处,而这也是我此次论文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从盖斯凯尔夫人所建构的各种伦理关系中、从日常化的细节中探索出走进盖斯凯尔夫人对乡土、对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并且试图站在盖斯凯尔夫人的角度去分析盖斯凯尔夫人对女性反抗的理性意识和自我表达。小镇的人虽然都顶着贵族阶级的帽子艰难生存着,可是每个人却在伦理道德方面树立起了一座座的丰碑。贵族必将退出时代,但是盖斯凯尔夫人希望贵族们的乡土伦理永存。从这个意义上看,伦理是可以得到保留的,但是并不否认这个时代,作者希望乡土伦理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就像男性和女性能够和谐共存是一样的道理。在这个乡土伦理世界的背后实际上也表达着两种双向平衡,一则是时代的,二则是人性的。这也是盖斯凯尔夫人借克林福镇所欲告诉时代,告诉世界,告诉每一个人的。一、盖斯凯尔夫人的乡土情结 盖斯凯尔夫人,一位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基督信徒的家庭,在她出生不久她的母亲便过世了,她也被送往一个叫纳斯福德镇的地方,也就是这个镇子给她带来了童年,也为后来创作克林福镇奠定了情感以及叙事的基础。作为一个童年时期就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盖斯凯尔夫人对乡村的自然风物是了解和充满感情的。盖斯凯尔夫人的另一本小说玛丽巴顿,是一本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史”。小说一方面反映了他们被压迫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不断抗争的历史。工人饱受着资本主义者的压迫,一幕幕的惨状让盖斯凯尔夫人对工业革命发展下的现实深恶痛绝,对罪恶的资本表现十足的憎恶。正是这样一种情感让盖斯凯尔夫人愈加怀念童年时代的欢乐纯真以及那片生长的故土。她在给朋友的邮件中表示“在曼切斯特,我从未有过舒适之感,心里总是渴望着能回到乡村”15。从这里可以看出,盖斯凯尔夫人对城市的厌弃和对家乡故土的怀念是克林福镇小说产生的原因之一。克林福镇讲述的是在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在一个叫克林福镇的的镇子里发生的一系列有关没落贵族的故事。克林福镇可以说是以盖斯凯尔夫人小时候所生活的村庄为故事的创作来源。在克林福镇上,机器时代的气息尚未弥漫开来。镇子上的贵族们仍旧过着自己的生活,每天在门户之间摆弄着自家的酒杯、茶具,也仍旧操持着贵族的传统道德进行人际交往,从而呈现出一派祥和气息。克林福镇远离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处于一种封闭的时空条件下,从而创作出一种和睦的、充满人情冷暖的感性世界。这一世界是以爱为基础所创造出来的,以人的道德伦理所建构以来的精神世界,也恰恰是这一种精神的力量让盖斯凯尔夫人产生一种怀恋之感。盖斯凯尔夫人从小就是在乡村里长大的,她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自然也是受乡村的影响。并且生发出一种对乡土本身的情感寄托。所以说,那一方乡土对于盖斯凯尔夫人来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空间。克林福镇,作为盖斯凯尔夫人的乡土文学作品之一,一方面是在现实和想象的结合下,表达对乡土本身的感情认知;另一方面,作为“ “欧美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8,除了对自然的眷恋之外,自然也就离不了对机器时代下现代化进程的理性思考。二、乡土伦理世界的建构克林福镇如果说是贵族们的世界的话,不如更具体地说是单身贵妇们所建构起来的世界。在文本的一开始就说“克林福镇是一个女人的王国”10,在这个女人用优雅、淑女所建构起来的道德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尊贵的。她们可以将精致的瓷器、老式的银器擦得锃亮,可以在吃的东西少得可怜的情况下“热情”招待贵客。她们的交际不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可怜的尊严,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尊严,而且每个人都乐此不疲。贵妇们可以为了帮助破产后的玛蒂共同出力,“我”可以为了玛蒂的一封信而从千里之外赶回小镇,狄布拉小姐等人可以在布朗上尉过世之后无条件帮助他的两个女儿度过难关在这个小镇上可以说每个人(贵族)之间都是温情脉脉的,共同构成了这一方乡土之上的“桃花源”。有学者说,克林福镇实质上是“田园牧歌”9式的,但也不尽然,但这种田园本身就像桃花源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利害的回避。一方面在这个小镇上,始终都无法逃开现实的影子,就像小镇永远缺少食物本身就是英国饥饿时代的反映,但另一方面,躲在小镇里的贵妇们,本身就是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去否认贵族没落的事实,否认传统道德伦理、交际方式的过时,所以一味拒绝“机器”的进入。而实质上这个“机器”不仅仅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气息,另一方面也就暗示着一个大男子主义对她们的单刀直入,就像她们处在一种假想男性匪徒对她们家庭的入侵、抢劫一样,本身对其是存在抗拒性的。小说不仅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还在一定的层面上带有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这些名门贵妇当中,如果有人健康出了问题,那么别人就亲自登门问候,甚至于照顾病人直到她康复为止,有时还会把自己都不愿下嘴的美食端在病人的面前。除了面对“自己人”,对于外来者,例如布鲁喏呢第一次到小镇的时候遭遇了不幸。贵妇们知道后为他提供的住的地方,还出钱给他治病。在他康复之前,这些贵妇们还在日常起居上悉心照顾他。盖斯凯尔夫人在文本中一再地表现出这些理想成分,绝不是为了粉饰太平,或者将自己的目光放进自己理想的牢笼里,而是借助这些可以说是极端的理想因子激活人们意识中对大同世界的期盼。盖斯凯尔夫人也并未极力用理想铸造这一乡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有不幸,同样有矛盾,而作者只是想从侧面对当今的现实进行否定,并且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理想王国。本身作者在设置这些女性王国中的女性形象的时候就是带有深意的。在这个女人的王国里,多是是未婚的小姐或是丧偶的遗孀。她们本身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方面是具有独立的意识,但是有一方面,从单身角度来说,她们本身就是脱离了丈夫或是子女而存在的。这种脱离本身一方面是一种自我独立抗争的表现,另一方面,她们当中有的人的单身的结局不是自己能够主宰的,就像玛蒂一样,她的悲剧是由阶级差别、父权控制所造成的,所以她们的不幸是被迫的,而这种被迫的背后恰恰也是一种控诉、反抗的表现。作者借由这种单身女性的身份设置,以及身份本身带有的挑战性,来表达自身对于阶级、男权的反抗。虽然克林福镇里贵族妇女们建构起了一个和谐的贵族王国,在资本主义随着工业机器大步迈进的时代下是落后的。在英国的日不落帝国面前,贵妇们的祥和之气最多算是她们在贵族阶级势必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的现实下所展现出来的凄凉背影。但是盖斯凯尔夫人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表现在这一方乡土上的一群贵妇们的垂死挣扎,而是试图将这些贵族们拉回现实,也将妇女们拉回现实。贵族的退出是必然,但是用贵族的道德伦理所建立起来的和谐却不应当被打入地狱,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应将这一伦理观念排除在外。妇女们追求自我,想要对抗男权,却也不应完全将男性排除在外,而应当借力男性力量而不是依附于男性的力量进行抗争。就像贵妇们在对抗匪徒的时候,是将男性的帽子挂在厅堂上一样,女性可以借助于男性进行斗争。当然,男性的力量也不是绝对,在詹金斯一家,父亲虽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作为母亲,在对儿女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内务的操持方面可以说是发挥着绝对的作用的。所以盖斯凯尔夫人所建构起来的乡土世界,一方面奏响和谐乡土伦理的颂歌;另一方面为贵族阶级吹丧曲。在乡土世界的建构下,则必然有市民阶层建立起来的城市与之相对。在小说当中,城市是没有加以赘述的,乡土里也少有机器的声音。而作者却借用了玛丽史密斯这样一个中间人物,将两者进行连接,一次次地进行“我们”和“她们”的转换。玛丽史密斯作为一个叙述者的声音,如果仅仅是乡村的人物,对这个乡村里的事情、人物进行诉说、评论,那么势必有失偏颇。而玛丽作为“我”,一方面,接受了乡村的伦理道德影响,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解,但同时又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用她的视角来进行文本的展开,借用她的眼睛去看待乡村世界里的和谐、美好,但同时又能用城市人的眼光去看见其中的阴霾之处,可谓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同时“我”作为一个女性,当她发现桃花源的时候,其本身也就是作为一个作者的视觉聚焦的代表,代替作者去探视这个乡土世界,以合理地、公平地看待小镇的乡土伦理、贵妇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文本中的女性抗争,并在其中表达对乡土伦理所建构的灿烂时光的怀念,站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思考一种平衡的可能性。三、乡土伦理的总体特点 因为盖斯凯尔夫人本身对乡村的自然风光是非常热爱的,所以她笔下的克林福镇,她同样赋予了自然的、典型的风光,是有“桃花源”性质的存在。她的童年是在乡村中度过的,也就是在那一方乡土之上,她获得了自然的纯真和童心,这种对于乡土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的忠诚甚至于影响了她日后的创作。在克林福镇中的霍尔布洛克,就是怀着对自然的绝对忠诚之心的,他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就像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一样,可以达到和谐的境界。霍尔布洛克是田园的孩子,他生活在“安静宁谧,一派田园风光的田野之中” 10,也就是这样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养育了他纯真的天性。这种纯真表现在“每当自然的万物令他心动的时候,他便大声地背唱诗歌”10。就霍尔布洛克这一形象而言,在对他的叙事话语中,可以发现不变的童话意味,从这些暗藏在文本当中的童话元素入手,可以看出盖斯凯尔夫人所意图构造出的一个纯净的完美世界。盖斯凯尔夫人对这种纯真的、自然的天性是大加赞颂和推崇的,但是这样一个自然的孩子却是没能够和真爱的人结合,也就造成了他和玛蒂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阶级差别,更是因为乡村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车轮下被逐步地碾压,乡村以及这种自然的情怀也便随着机器而去。所以对于作者来说,她对这种纯真的天性也是怀着绝对的感伤以及追忆的。在贵族之间没有被资本主义所世俗化的尔虞我诈。作者虽然没有重点去表现她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却能从小事中见出她们的真情和最质朴的人性。当玛蒂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波尔小姐没有见死不救,而是通过联系其他几位贵妇一起帮助玛蒂计划未来的生计,最终玛蒂选择经营茶叶。波尔小姐不仅仅关心玛蒂的将来,而且十分关切玛蒂的健康状况,希望她能够度过现在的难关。福列斯太太虽然作为贵妇,但是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帮助玛蒂,却也是真心祈求上帝保佑玛蒂。从经济能力这一点出发,其实虽然她们都是贵妇、贵族小姐,但其实她们“连吃的东西都少得可怜”10,更别说能够拿出足够的金钱来帮助其他人。她们每个人都是“假装不知道仆人端上来什么食物来招待客人,实际上事先就为这些食物忙得不可开交,苦心估算”10。每个人都在为努力地把贵族这顶帽子戴高,想要维护好贵族阶级的尊严。虽然她们没有金钱,但是她们并不缺少真情,就这点甚至并金钱更来得可贵,为了帮助好友,她们能够倾其所有。如果说玛蒂和波尔夫人等算是一个阶级上的真心相待,那么玛蒂和她的侍女玛莎之间同样也体现了纯朴的人性。玛蒂和霍尔布洛克因为阶级而不能够结合,玛蒂听从了父权的摆布而导致了爱情的悲剧,也这是这样的悲剧,让她开始对爱情本身、对男性产生恐惧。当她知道玛莎坠入爱河的时候,玛蒂是坚决地制止玛莎,并不同意她和男人来往。但是到玛蒂陷入破产的困境的时候,玛莎没有抛弃自己的主人,而是在结婚之后依旧邀请玛蒂一起生活。小镇上的人在这一片乡土所生发出的纯真的人性从玛蒂破产这一件事中可见一斑。生活琐事,联系着的是代表着情感的个体,作者“透过了女人的欢笑和眼泪写出了真正的人性”11。由贵妇、小姐们所建构起来的乡土世界是充满人性、自然的,人们在这种自然下和谐生活。资本主义的气息尚未渗入,金钱的味道也没有将这些人的灵魂腐蚀。虽然少不了像布朗上尉和詹金斯小姐的因为喜欢哪个作者而产生的隔阂和矛盾,但是都会因为布朗上尉拯救陌不相识的人而冰释前嫌,会因为布朗上尉的善良而去照顾他的女儿。克林福镇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被作者优雅化、淑女化处理,并借由这种处理方式,自然地表现小镇上的人的纯朴的人性。四、乡土伦理的基础阶级伦理在工业革命为到来之前,时代是贵族们的时代。当机器不断带动生产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因为金钱的不等导致阶级的分化迅速拉大。贵族的“田园经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贵族统治时代下的田园经济也随之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所以贵族作为一个相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贵族是势必要被时代淘汰。在这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人们开始有了阶级的不同划分,也会根据不同的阶级来待人处事,有时会因此有了先后的区别。在克林福镇也存在着这样的阶级划分,虽然文本中没有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进行说明,但是仍旧能从他们所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阶级类型进行划分。一种是原先就从老一辈那里继承来的贵族妇女、小姐们,也就是想詹金斯的两位小姐一样的一群人;另一种是向霍尔布洛克一样的,原本是自然土地上所生养出来的自由民,后来变成了镇子上的小市民;再有一种既不是继承的贵族,也不是自己“努力”的市民,而是依靠在战场上获得的荣誉、勋章的将士军官,也就是像布朗上尉一样的。从文本当中可以看出,克林福镇的人是相当重视门第的。玛蒂孤独一生,到最后也是依靠自己的哥哥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她的不幸源自于父亲一代的阶级观念、父权压制以及自己的认命听从。她从一开始被霍尔布洛克的自然天性所吸引,但是就是因为“托马斯表兄的门第恐怕是太低了点儿”10,所以詹金斯不同意女儿的婚事。在小说当中还描写了巴尔格小姐请客喝茶的事情,当时巴尔格小姐在所请的人上面就明显地根据她们的门第、阶级来邀请的。所以说这些生活在镇子上的夫人、小姐们对待门第是十分严谨的。在这一片乡土上的人们,虽然会因为门第的不同而差别化对待,但是这种差别远远比不上在城市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差别、鸿沟来得大。她们之间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矛盾,不会像城市里那样资产阶级永远在无止境地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小镇上的人们并没有因为金钱而对立。因为她们生活在远离了城市的乡村,也就自然将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隔离,她们之间虽然存在门第、阶级划分,但是阶级的对立是趋于平缓的。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由人们日常生活的频繁交往和相处,表现一种祥和气象。小说中写出了阶级,同样地,也写出了对于阶级的反抗,甚至于对这种阶级鸿沟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做出了抗争。玛蒂原先是在阶级鸿沟下断送幸福的女人,后来她对这种幸福采取了回避态度,甚至于害怕这种爱情的到来。而当这种幸福降临到她的女仆的身上的时候,她开始将这种排斥表现出来,她不许玛莎再和男人来往。可是到了后来玛蒂做出了让步,她让玛莎嫁人,最终宣告的不仅仅是人性的首战告捷,而且是用玛蒂的心理防线的告破预示着阶级壁垒在人性、真情面前的退让。格兰玛太太甘愿放弃自己的贵族的身份下嫁给霍金斯,虽然得不到贾米逊太太的理解,贾米逊太太的“反抗”最终也只限于不去订阅刊登了她们婚讯的报纸而已,阶级壁垒已经开始崩塌,也预示着小镇走向新生。与阶级伦理密不可分的是由传统道德理念所不断演化形成的交际伦理。在这个小镇上,每一个人都在遵守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从待人接物到举行家庭聚会、宴请餐会等,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遵守着无形的交际礼仪。譬如,对于亲友之间的上门做客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像是“有人来访,三天之内一定要回访;还有,做客的时间每次不能超过十五分钟”10。在有人到家做客的时候,东家和来访者都必须遵行一定的原则。当“我”和玛蒂去参观霍尔布洛克家时,霍尔布洛克会将装烟草的活儿给女客人干,这不算是冒犯,相反地,确实处于对女性的尊重。这种尊重本身也是两者对两性关系、角色定位的默认。交际伦理除了待人接物之外便是小说当中涉及的人和人之间的称谓问题。小镇上的夫人们知道格兰玛太太的到来后,陷入了对格兰玛夫人的称谓问题的苦恼当中。考虑到她可贾米逊太太的亲戚关系,她们在纠结叫格兰玛太太为“您”或是“尊敬的夫人”哪个更礼貌、符合规矩。除了在私下的会客见面之外,太太们在大众的开放场所尤其注重礼节。贵妇人们是能够坐在前排的,但是经商的商人只能享受冷板凳“待遇”。观看表演的时候也像吃饭的时候一样,不能说话或者是要很小声地说话,如果喧哗吵闹只会被视作无礼行径。作为接受了一些资产阶级新交际方式的“我”来说,遵守着乡村贵族们所固守的礼仪甚至于有点不必要,因为只会让自己不自在,但是深受这一观念影响的贵族夫人们却一以奉之。五、乡土伦理的内核家庭伦理无论阶级伦理如何变化,交际礼仪如何表现,家庭关系永远作为最基本的关系存在。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无论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快速发展,家庭伦理观念永远不可能被丢弃。盖斯凯尔夫人同样将这种关系视作人们生活的最基本要素,相较于夏洛蒂勃朗特等其他女性作家而言,盖斯凯尔夫人本人可以说从美满的婚姻生活获得幸福。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保证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女性的却是能保证这个家不散的存在。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永远是父严母慈,父亲在子女面前是具有绝对的威严的。但在詹金斯一家,也正是这种威严,将彼得逼得离家出走,母亲的情感教化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可是当自己的孩子出走后,母亲没有对父亲加以怪罪,而是仍旧对丈夫报以温情、关怀。作为男性权威的代表,詹金斯先生并没有将强硬坚持到底,而是在彼得出走之后懊悔不已,实质上他对彼得的当中教训也是一种父爱的体现,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辅助教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女儿的颜面、保护女儿,同样也是爱的表现。从男性权威来讲,在这个家庭当中,实质上,詹金斯这样一个父亲形象已经完成了对道德伦理的退让。詹金斯的女儿们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权威而远离父亲,而是坚守在家。作为大姐的狄布拉以单身为代价来守护着自己的父亲,守护着家,同时也守护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就像钱青所说“她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想号召社会各阶级都遵行基督教精神,彼此互忍互助互爱,从而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14。在家庭内没有阶级的区别,女性从一开始就带有着母性的光辉,在家庭中承担着对子女教化、传授道德伦理的责任,而对于丈夫则是像詹金斯太太那样,依旧保持着宽容和爱的形象,这一点并不是女性对男性权威的惧怕所形成的,而是一种女性所自带的天性。盖斯凯尔夫人借由女性来完成道德伦理的教化。在小说当中詹金斯在太太过世之后,思念过度,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对伦理教化的怀旧表现。一个家庭,虽然女性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作者并未完全否定男性作用,而是强调将这两者的力量进行平衡,以达到和谐。詹金斯小姐一开始对布朗上尉是带着“敌意”的,但是到后来看到布朗上尉是具有同样道德的个体的时候,詹金斯小姐开始改观,男性和女性的和谐是以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为基准点的,从而表现为从讨厌到接受,最后实现两者的和平共处。六、乡土伦理和现代文明的碰撞虽然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的多是贵族,但是她们却在物质上显得捉襟见肘,可是她们在精神上显得十分富有。乡村有可能像贵族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样必然,但是在这一方乡土之上所生发的乡土伦理却不可能退化。在这种不可能当中,也表明了乡土伦理对现代化不可能做出让步,而是与之共同前进。盖斯凯尔夫人将对和谐、美好的乡土伦理寄托于小镇上的每一个太太或是妇女,希望借助于她们的力量对现代化下,工业革命对贵族的完全噬化的否定和抗争。一方面是在对这种乡土伦理的怀旧,另一方面,借助于这种怀旧对时代下的不合时宜提出一点思考。时代在进步,盖斯凯尔夫人本人也不否认这种进步,就像她设置了玛丽这种人物一样,她的内心是承认这个时代的,但是她同样设置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却又不希望它永远地和时代隔离,而是希望将这种乡土伦理进行传承,也不拒绝在资产阶级之中传承。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现代化,不可否认确实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为世界带来了文明和不断地生产动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买单。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则是有关社会文明本身的。原本在贵族时期所拥有的家园和睦的时代一步步成为过去,代替它的是金钱的尔虞我诈。盖斯凯尔夫人正是看到这样一个被金钱所捆绑的世界,于是构造了这样一个封闭的、理想化的世界,一方面逃不开作者主观意识上的理想因子,但另一方面,却也在不断地映照现实,饥饿时代、大龄女的时代等便是例证。一方面盖斯凯尔夫人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又在这个密闭空间内暗藏双重空间,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对当下的现代化的不合理因素提出批判。但是盖斯凯尔夫人也并没有跳入到自我理想的陷阱当中。她一方面看到了现代化的负面,而且也同样看到了正面,也正因如此,才让玛丽史密斯的父亲代表现代化、代表工业革命对玛蒂进行帮助。克林福镇虽然在表面之下呈现出一派祥和,但是贵族的退出也呈现必然趋势,贵妇们之间的交往,在剥离了对朋友的真心实意之外,多数只剩下对贵族颜面的勉强维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克林福镇除了是田园牧歌的和谐之外,同样少不了对贵族时代的挽歌的味道,在现实之下,这种和谐的日子不可能长存。盖斯凯尔夫人构造出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却没有拒绝新的时代的到来。作者带着冷静的态度去面对现代化、面对贵族现实、面对可贵且不可抛弃的道德伦理。 克林福镇所建构起来的世界是女性的王国。在这些女性身上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曙光、道德的光辉,而且她们同样也背负着对旧有男权的抗争的任务。这些单身的贵妇们抗争,却也在代表着贵族们对新时代进行退让,对赋予了作者理想的新男权进行妥协,以实现男女的和谐共处。虽然女性的抗争具有先进性,但是作者仍旧让她们的弱点暴露人前。在现时代下,女性的力量还不足以应付她们假想中的男性“匪徒”,也就不可能像男性那样手握枪支,而是依靠一个球在床底下滚来滚去以确定是否有外人入侵,依靠在厅堂上挂着的男性帽子以狐假虎威。这也正是盖斯凯尔夫人的可贵之处,极具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也看待自己,因为她自身也处于这种尴尬的处境之下。盖斯凯尔夫人在小说的最后让彼得衣锦还乡,让他重新回到这个女人王国来并对玛蒂进行拯救。从这个层面来说,预示着一种男性力量的回归,虽然表明女性不可能进行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拯救,但是男性力量也并非完全。因为彼得永远只可能作为哥哥的角色,换不回母亲的爱也给不了妹妹爱情。虽然在最后不能完全算女性自身获得了抗争的胜利,可是就最后的“只要有玛蒂在身边,我们大家都觉得身心格外愉快”3。玛蒂从在破产之后决定自力更生,实质上就是一种小镇上的伦理道德的优胜之处对玛蒂进行了解救。这同样也在表达作者对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进步的前进性和负面性进行思考,表达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完满解决寄托了渴望和谐社会的理想期盼,也希望借由这种乡土伦理以引起对社会问题、社会人物、关系的疗救。参考文献:1 陈礼珍.想象的危险和欲望的压抑克兰福德镇癔症与暗恐研究J.外语学刊,2015,(3):1391442 孙洪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J .外国语文 2014, 30(5):29343 罗杰鹦.论克兰福德中的叙述迷宫与女性意识J. 四川外国语学报 2007,(23)4 魏岚.论盖斯凯尔夫人作品的道德情怀J.中文自学指导,2007(2) 5 孙彦召.克兰福德的女性主义叙事解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6 胡亦乐.试论盖斯凯尔笔下的妇女形象J.山东外语教学1991(4)7 孙洪振 刘艳丽.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乡土伦理研究重读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克兰福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1271308 孙洪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乡土叙事探究J. 外国语文,2014, 30(5):29349 See Peter Keating .“Introduction”.Cranford and Cousin Phillis.by Elizabeth Gaskell. London:Penguin.1986. P.1010 盖斯凯尔夫人.克兰福镇M.刘凯芳,吴宣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1 潘小松.写小说的盖斯凯尔夫人N.中华读书报.Http:/www.cR 20010718/14:34:5012 Laura L. Doan. “Introduction”. Old maids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