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doc_第1页
论文资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doc_第2页
论文资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doc_第3页
论文资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doc_第4页
论文资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兰州九中 李守红从2003年8月到2005年7月,我利用给兰州九中2003级高中两个班学生授课的机会,在所教班进行了以高中阅读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整个实践过程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加深理解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在具体的实施中,依然遵循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即建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与研究目标,进行小组分工查找资料,交换信息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并写出书面报告。在具体策略上,主要强调了以下两点:1、起点适中、难度适当。我所在的兰州九中,是市属三类,学生水平中下,约百分之六十来自郊区乡村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高,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我把学习的起点适当放低,立足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难点疑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学习项链时,围绕对路瓦栽夫人形象的看法,学生提出了多个有价值的问题:(1)路瓦栽夫人究竟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女性形象还是一个一度被虚荣心迷失,最终又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女性形象?(2)作者对于路瓦栽夫人的态度是批判大于同情还是同情大于批判?(3)项链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领域明显拓宽,思维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改变了过去接受教师传递的现成结论的学习状态,对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杨斌等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最终写出了一篇虽然短小,却颇有新意的研究报告: 从一个“也”字看作者对路瓦栽夫人的态度很多时候,学习语文需要从细微处入手,“见微而知著”。在学习项链一课时,许多同学就作者对路瓦栽夫人的态度究竟是批判大于同情还是同情大于批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我们小组在阅读课文时,发现了一个用法上不同寻常的字,从这个字的运用,足可看出作者对路瓦栽夫人是同情大于批判的。项链的开头是这样一段文字:“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我们知道,在平时的语言表达习惯上,“也”字总是表达一种“承前”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说:“昨天下雨了,今天也下雨了。”但是,在项链一文中,作者在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用了一个“也”字,猛然一看似乎不合乎表达习惯,但细细品味却是大有深意。我们认为,一个“也”字,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对路瓦栽夫人的同情和对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一个“也”字后面实际上隐藏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台词:“她虽然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是,就因为她没有出身于高贵的贵族家庭,而是出身于一个卑微的小职员的家庭,这就决定了她永远也不可能过上她所渴慕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作为一个女性,尤其是作为一个漂亮的女性,追求美好生活既是一种天性也是她的权利。因此,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与其说是一个个人悲剧,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是由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导致的不公平造成的悲剧。”在学生的这份研究报告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一旦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2、立足文本,加深理解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改变他们仅仅满足于接受现成结论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对于课文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但是,思维的求新求异需要借助于文本这个基础。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完全脱开文本内容,大搞“大话西游”的现象,必须关注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指导学生进入第一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时,给他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提出研究的问题之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难点和疑点,从而选择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作者的写作年代相去甚远,对文中一开始所写的“拿银票去兑换银元”的事情,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作者写这件事的真正用意,再加上阅读时粗枝大叶,对细节不够重视,因此第一次提出的问题要么大而无当,要么缺乏深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给他们解释了中国货币发展的一些相关知识,同时又引导他们回顾了初中学过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启发他们在比较中思考鲁迅杂文的一贯特色:由此及彼,借题发挥,因小见大。最后,经过同学们立足文本基础上的认真思考,终于理解了作者这样写自身经历的一件日常琐事,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出他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典型的“借题发挥”的杂文。作者借助于人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的叙述,揭开了中国几千年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循环交替的历史事实,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性。第二阶段:以拓展比较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实践尝试之后,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了研究性学习,并品尝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带给自己的全新的思维体验,对研究性学习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了更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他们的思维范围,我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即以拓展比较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阶段。这一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以文本为主要的学习平台,着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印证,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此阶段的实践过程中,从具体策略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文本内容,提出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是接受教师或教参对某一篇课文的解读结果。学生实际上是处在一种“非自主”的阅读状态中,他们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往往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于接受静态的知识。这种情况的存在,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抑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思考。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阶段,以拓展比较式为目的的阅读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还是“靠”在教师身上的话,注定达不到拓展比较的目的。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始终把立足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自主感知与理解放在学习活动的首位,让他们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给问题排序,看看哪些问题是和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哪些是和教学目标有一定关系但不太密切的,哪些是和教学目标没有关系的。经过筛选,把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围绕它们搜寻参读、比较的材料。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收集材料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对重要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2、针对问题,搜寻参读材料,比较印证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的问题各式各样,其中有些确实具有较高思维价值,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肤浅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和筛选,选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其他文本材料,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鲁迅小说药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怎样理解小说中刑场上围观群众的场景及茶馆里茶客们的议论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复习了他们初中时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让他们讨论咸亨酒店里的各色人等对孔乙己的态度及其议论对小说主题的作用,同时又指导学生阅读钱理群所著鲁迅作品十五讲中的第三讲“游戏国”里的看客。经过对这些相关材料的参读与思考,学生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有了比较深刻地理解。他们认识到:鲁迅的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国民性的批判。药中的刑场上围观的群众和茶馆里的茶客,与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酒客们一样,都是麻木、冷漠、无聊的旧中国民众的代表。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先驱者(夏瑜们)与群众的关系,本来是一个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但在中国的现实中,却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全都成了表演,变得毫无意义,空洞、无聊又可笑。” 19学生们在超越课文以外的参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有许多学生写出了既有思想,又有真情实感的研究随笔。下面摘录的就是其中的一篇。解读 “ 看客 ”兰州九中 王艳霞关于鲁迅先生,我想说的实在很多。可是,毕竟由于经历、见识有限,能描述透彻的,又太少。所以,我决定不直接接触鲁迅先生,我想谈谈先生笔下的看客们。只要拜读过鲁迅文章的人们,一定会觉得对看客们实在是大有话可说。他们麻木,他们沉睡,他们时不时地露出荒诞的笑;他们残忍,他们狰狞,他们时不时地露出一副“唯我独尊”的表情;他们可怜,他们可悲,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是人?还是鬼?于是,我不禁要问: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形象,究竟是人还是鬼?鲁迅笔下的看客们都没有姓名。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人的渺小,另一方面又反映出这些人只是一些典型罢了。旧中国的看客不是一个两个,不是一伙两伙,而是几乎包容了整个民族。这一切,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想一想,当整个民族都昏昏欲睡,或是张大嘴看着血淋淋的场面,然后吃吃地笑的时候,我们,还有希望吗?写到这儿,这些看客们都不约而同地出来凑热闹:小酒馆里的客人们拿孔乙己取笑,仿佛只要孔乙己一出现,小店就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当孔乙己有一段时间不去小店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念孔乙己在的日子,甚至,都没有人去打听一下有关孔乙己的消息,连最后的死去,都变得缥缈,因为“大约孔乙己确乎已经死了”。菜市口,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刑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张大嘴,伸长了脖子,像被人卡住了喉咙的鸭子,却还要垂死挣扎着向里边探去,等到人头落地,鲜血四溅之时,还要硬撑着从喉咙里咕噜出一句“好”,同时伴以充血的眼睛,空洞的眼神,欣喜的表情。茶馆里,一群人围着满脸横肉的康大叔,用崇拜、敬佩的眼神看着他,听他讲述杀害革命党的过程。康大叔唾沫四溅,偶尔停顿一下,却看见茶客们期待的眼神,于是咽咽唾沫,继续他的话题。而茶客们呢,他们偶尔也装出一副很高贵的模样,以显示自己的明理,不时地叹叹气:“唉,可怜,可怜!”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说自己,不过,以他们高贵的身份,又怎会沦落到可怜?估计是我昏头了吧。墙角边,阿Q和小D正打得热火朝天,一群站久了的围观者张张嘴,蹦出一个字:“好!”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不过,这并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满足了,虽然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却也“九分得意地笑”。这,便是他们一天新生活的开始,也几乎是全部。这些看客们存在于旧中国,他们见证了历史。照理说,他们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历史证人,为民族作证。然而呢,由于长时间的血腥,他们已变得麻木不仁,当整个民族都在受苦受难之时,他们站在一片狼藉的背后,呆滞地看着,偶尔会问一句:“今天又是哪家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然后,顺便咂咂嘴,摆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整个民族在叹息,整个民族在流泪!母亲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啦?为什么看到母亲受累受伤,却无动于衷,不知道,真的不知道。鲁迅拿起笔,对母亲说:“您说,我写。也许,写出来就好了,他们就懂了。”母亲哽咽着,讲自己的辛酸与悲凉。可是,看官们还是无动于衷,偶尔有一两个站起身的,也不过是坐得太久了想活动活动筋骨罢了。对于他们来说,那部苦难史像电影一样好看,他们偶尔也会咒骂“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我们白跟一趟了。”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们。鲁迅恨他们,怨他们,又可怜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是旧中国的缩影,是至今鲜活着的木偶形象。再如,在学习唐弢的怀念文章琐忆时,为了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我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围绕下面的问题提纲,把先前已知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做一个整理,然后再通过相关材料的比较,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1)列出你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包括教材内篇目与课外自读篇目)。 (2)找出你最喜爱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果不喜欢,也思考一下不喜欢的理由。(3)想想鲁迅在你脑海当中的形象。 (4)讲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5)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信息。 经过充分的准备,很多同学都写出了既有一定思想深度,又充满感情色彩的“走近鲁迅随感”,下面选取的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篇:一 片 海“走近鲁迅”随感兰州九中 王庆云时间,在嘲笑过去的狂风中被层层剥蚀,那招摇在几十尺高的桅杆顶上的海帆被轻易撕裂。如果,一切就此远去,时间就此远去,没有旗帜,没有固守的疆界与城池。又一个五千年后,我们将和这一条招摇破帆的海船一起,像一道立体的伤疤一样,凌乱地伫立在我们死去的地方。地平线在前所未有的阴沉天空下几乎失明,骄纵的黑夜俯视着魔鬼一样耸立的礁石。我们的灵魂躲在狂风背后悄悄地啜泣着,身后的大海用自己的愤怒掩盖了所有想要征服它的人们,所有风度翩翩的绅士,固执专横的将军,还有野蛮、粗俗的海盗们,连同他们的梦想、野心、欲望一起,都被颠覆了,没有人可以跨越它。这一片海,它嘲笑所有冠冕堂皇的美丽和一切赤身裸体的丑恶,它用自己不可抑制的蔓延,在憎恶、惶恐,甚至是他最无法忍受的麻木的目光中刺破了厚重的尘霾,最深沉的爱,最刻骨的恨,在拯救中悲悯,在悲悯中拯救,并且从不悲哀地呻吟。它的澎湃与暗涌预示了一种形式:存在的形式-不依附,不奴颜,不麻木;思想的形式-不颓废,不固我,不堕落;一种寻找的形式,有抗争、呐喊、爱和希望。后来的人,把这片海命名为鲁迅,因为他的一切,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我更愿相信,他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可他给了我们一个开始,他便在那个端点不可磨灭。第三阶段:以质疑批判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在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之后,从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引导学生着手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实践。如果说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比较参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的话,那么,进入研究性学习的第三个阶段,即以质疑批判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阶段后,学习的重点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文章的质疑能力。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了以下策略:1、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确定质疑点古人说“学贵有疑”, 细读文本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决定着问题的广度、深度、价值。“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0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疑点的感悟历来显得十分苍白,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在阅读文本中,往往一个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师生的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巧妙而精要地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点,然后深入地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从而逐步解释,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感悟疑点的点,大到文章的主旨,全文构思,表现手法;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把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时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作为教师,也经常能够享受到学生奇思妙想的快乐老实说,学生的许多问题经常是我所始料不及的。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筛选,以及组织学生对问题加以自评、互评这两个举措,对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及问题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阅读文本,如果能实实在在地感悟一两处疑点,那么日积月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2、运用求异思维,对疑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见解求异思维就是对于某个问题“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观点、新思想。求异思维的对立面,限制面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解;而求同思维总是要求人们信于一统、定于一尊,在丰富多彩、多元的客观存在面前,强调和强求主观观念、主观意念上的一元和一统,从而进一步影响、引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各种认识活动、判别过程中排斥、戒除一切合理的疑心、疑虑,使人易于轻信,放弃独立思考、独立判别,乃至由轻信到“坚信”,到“迷信”,结果往往导致人们从思想到行动,一切的一切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枯竭。由此可见,真正要倡导创新精神,真正要调动、发挥全民族的创新潜力,就必须从反思、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入手,要从教书育人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上大力倡导求异教育,大力抑制求同教育开始,努力克服大一统思维的历史惯性。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和运用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和善于对前人的观点和传统的看法提出挑战,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当然,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让人们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任意蛮干。求异思维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历来都被当作“忠臣良相”的代表,作为教师的我,历来也持此看法。但在我引导学生学习失街亭一文时,有位“三国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写出了一篇观点新颖的文章。我看诸葛亮伐魏兰州九中 刘建义夜读三国,每每读到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是为他屡战屡败而扼腕叹息。暗想以他文韬武略,一代英才,夺西川势如破竹,战赤壁鬼斧神工,怎么会六出祁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一次还被棺材抬回来呢?这里面究竟有没有别的什么文章?我不禁想到,假如诸葛亮伐魏成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尽管历史从来没有什么“假如”,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假设了一下。难道诸葛亮压根儿就不想灭掉曹魏,他经年征战的真实目的不过是“孤独求败”?我为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深深地震惊了。试想那诸葛亮六出祁山,所打的旗号是“光复中原、兴复汉室”,实现刘备的遗愿。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扳倒曹操,夺取中原。而要实现光复中原的战略,战术上只有向长安进军才是,即使是如他所称的迂回战术,也应该是以破长安为最终目标。然而诸葛亮前五次北伐,三次取道陇东南,两次由散关和褒斜道越秦岭以至于渭滨,这样运兵简直是缘木求鱼,与破长安、图中原的目标背道而驰。再看看他北伐时的作为吧,一是千方百计地到凉州夺马匹,二是在陇中如盗贼般地割麦子,按诸葛亮的解释是为了搞粮饷。这样转悠了几年,除了付出折兵损将的代价,弄了一点不值一提的外快而外,基本上没有动曹魏的一根毫毛。如果真要图谋中原,还是应该依魏延妙计,出子午谷直捣长安,后代的“事后诸葛亮”们都这样说。要说解决粮饷,关中岂不比凉州、陇中更为富庶,何必要到陇上荒凉之地掠夺。但是问题是诸葛亮偏偏就不听魏延的建议,认为他那样的计策太冒险。其实,军事上有时候是需要一点冒险精神的,否则四平八稳,何以能出奇制胜。要说冒险,诸葛亮自己堪称“冒险大师”,当年赤壁鏖战,可以算着冒险的杰作。但是就是同一个诸葛亮,以前是“冒险大师”,现在成了却成了“谨慎大师”。谨慎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过分谨慎,又无异于固步自封,要扳倒曹魏得等到何年何月?君不见,当初关中守将乃夏侯氏,远非魏延之对手,倘若那时抓住时机,出奇兵于子午谷,定会杀他个措手不及,长安唾手可得。如今物是人非,守将早换成了司马氏,那是何等人也,别说魏延再有什么妙计,就是诸葛亮又能奈他何!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诸葛亮攻敌不克,难道不正是蜀汉老小两位皇帝所梦想的么?以笔者的小人之心揣度,那心计颇深的诸葛亮,压根儿就不想取胜。所谓光复中原,兴复汉室,不过是一个漂亮而蒙人的口号而已,并非要真正达到的目的。因为诸葛亮的新老两位主子,并非大公无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