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1页
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2页
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3页
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4页
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可研报告1章 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年产4000吨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1.2项目法人本项目由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实施经营。注册地址: 法人代表:注册资本: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经营范围: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公司的一切日常业务及管理由总经理负责,并向董事会负责,该项目建成后,其资产、人员、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及日常生产和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统一进行管理。1.3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拟建在1.4主要产品与生产规模本项目产品主要是桔瓣型涤/锦复合超细色纤维,同时可以通过更换纺丝组件生产海岛型(PET/COPET)复合超细色纤维,产品规格以167dtex/72f、84dtex/36f、56dtex/24f为主,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年。1.5建设内容采用国产4000吨/年复合超细色纤维纺丝机和国产卷绕设备,纺丝组件也可采用国产设备,辅助设备、物检设备、公用工程设备及加弹机和其它配套设备由国内配套。1.6生产工艺本项目采用国外技术先进、工艺成熟可靠的复合纺生产工艺生产复合超细色纤维,主要工艺流程为:切片输送切片干燥共轭纺丝卷绕加弹成品包装1.7劳动定员本项目生产定员72人,待项目建成后向社会公开招聘相关技术管理人员。1.8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拟于2006年78月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计划2006年910月完成工程设计,2006年10月2007年1月完成设备加工及工厂改造,2007年2月4月设备安装,2007年5月试车,2007年6月试生产,2007年7月正式投产。1.9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经估算,本建设项目总投资28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投资为2601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233万元。资金筹措:由公司注入30%资本金,70%贷款。1.10财务效益测算根据对建设年产4000吨复合超细色纤维生产线的全部投入和全部产出品进行整体测算,本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40.2%,投资回收期为2.3年,经济效益较好,敏感性分析表明,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1.11项目评价结论(1)本项目积极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复合超细色纤维,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符合“十五”化纤发展目标的要求。(2)本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只需购置成熟可靠的设备即可满足工程需求。(3)主要工艺设备的选择具有生产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满足投资经济性和设备先进性两方面的要求。(4)本项目经济效益好,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高;投资回收期和借款偿还期短,承受风险能力强。因此, 公司建设年产4000吨复合超细色纤维项目是可行的。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社会意义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1加入WTO,面临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中、低档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及WTO以后,一方面我国纺织品出口强项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高档产品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才能使我国从纺织大国转变成纺织强国。该项目是国家鼓励的开发项目,科技含量高、难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1.2“十五”化纤发展目标的要求化纤工业“十五”规划发展的重点是:各品种化纤纤维要向功能化、差别化方向发展;化纤原料及化纤今后加工的垂直整合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化纤工业“十五”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为:(1)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到2005年差别化纤维由2000年的20%调整提高到40%。(2)服饰用、室内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将由目前的70:20:10调整到65:21:14。(3)出口创汇服装面料自给率达到80%,化纤纺织用材料自给率达到90%以上。该项目所生产复合超细色纤维,产品新颖,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符合“十五”化纤发展目标要求。2.1.3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从国际市场来看,生产超细纤维的数量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超细色纤维的产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从国内看,超细纤维品种单一,品种和产量还有很大缺口,尤其是复合超细色纤维在国内尚属空白,如果本项目投产后,既可填补该项空白,又可为国家创取外汇。2.2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利用剥离法、海岛法生产超细(色)纤维是近年来化纤工业诸多研究人员及企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超细纤维之所以受到青睐,正是由于它的优良性能以及它给企业带来的高附加值,它的出现给化纤工业、纺织行业、人造革行业等诸多待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及专业结构复杂的高新技术项目,其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在我国刚刚开始,市场方兴未艾,潜在能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2191万元,销售利润4765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解决部分职工就业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建设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建成后,将会改善周边地区化纤生产历来档次低、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进而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个化纤产业带的调整和变化,引导长三角地区化纤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和低成本方向迈进,为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3章 产品市场需求及预测3.1 世界市场现状与生产状况 3.1.1世界复合超细纤维的发展概况 复合超细纤维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当时常规纺丝法生产的0.41.0旦涤纶长丝的开发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复合超细纤维纺丝技术的研究。1964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取得了以复合纺丝技术生产0.10.2旦复合超细纤维的专利,可以说这是复合超细纤维发展的起点。随后世界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复合超细纤维制造加工技术的开发。1965年,日本钟纺公司率先开发出了剥离型多层复合超细纤维;此后,日本东丽、帝人等公司也相继开发出了不同聚合物组分和纤维截面形状的剥离型和溶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日本、欧州等国已能够采用剥离法和海岛法两种复合纺丝技术工业化生产0.1旦左右的复合超细纤维。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众多化纤企业在加快复合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开发的同时,也加大了复合超细纤维产品后整理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相继推出了一批性能好、附加值高的复合超细纤维制品。1970年日本东丽公司采用海岛法复合纺丝和后整理加工技术,推出了采用复合超细纤维生产的、能够迎合当时时装潮流的人造麂皮织物“Ecsaine”。1972年日本钟纺公司也成功开发出了商品名为“Belima”的溶离型涤/锦复合超细纤维,据报道其原纤截面类似于圆型,其中“+”字部分为聚酯,其余为聚酰胺,用碱溶液将“+”字型聚酯溶去后,即可获得四根三角形聚酰胺超细纤维。1977年,钟纺公司又在“Belima”的基础上开发了利用纤维变形加工或后整理时的机械或热的作用,使单根剥离型复合原纤剥离成涤锦复合超细纤维“Belima X”,剥离后的单丝纤度可达到0.11dtex。复合超细纤维制品大量投放市场,主要用于仿麂皮,仿桃皮绒、仿丝绸及超高密度等织物。1978-1979两年间,复合超细纤维产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尤其是日本东丽、三菱人造丝、帝人、钟纺等公司纷纷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售采用复合超细纤维制成的仿麂皮织物,该织物当时作为高档面料投放市场后曾一度风靡了全球,并使日本许多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此后东丽公司为获得更大的利润,还特意在意大利建厂,专门生产“Ecsaine”超细纤维及其织物,以直接供应欧洲市场。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复合纺丝技术日趋成熟,采用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制成的高密度织物,仿丝绸织物,仿桃皮绒织物及仿麂皮织物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国际上曾一度掀起了“化纤超细热”。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复合超细纤维生产加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复合超细纤维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均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大批专用于仿麂皮、高性能清洁布、仿真丝、仿桃皮绒等织物生产的复合超细纤维产品得到了开发,其中,韩国鲜京和台湾聚隆、远东、力丽等公司较为突出,已先后实现了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其纤维产品目前已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已远销欧美国家;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复合超细纤维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方兴未艾,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许多化纤企业均对原有的复合超细纤维生产能力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扩大复合超细纺丝生产能力,世界复合超细纤维制造企业及生产情况见表3-1。 表3-1 世界复合超细纤维制造企业及生产情况国家和地区公司商标名产品规格(dpf)美国DUPONTMICROMSTTIQUE0.6美国WELLMANFORTEL MICROSPUN0.7荷兰AKAO-NOBELDIOLEN MICRO0.7意大利MONERFIBERTERITAL ZERO40.7意大利VAL LEAINATERITAL MICROSPUN0.8意大利VAL LEAINAMICRELI0.6德国HOECHSTTREVIRA FINESSE0.8德国NORDFASERAVIRITON MICRON0.6日本尤尼吉卡GYMSTAR CDY0.7日本帝人SDF0.4日本帝人HILAKE0.1日本三菱人丝STRASIL0.7日本三菱人丝GLOVE0.01日本东丽TETPVPM0.4-0.7日本东丽TORAGSEE0.050.1日本东洋纺SOIFIPRAL0.50.7日本钟纺BELIMA0.1日本旭化成BESAYLON0.5台湾聚隆ACELON0.190.7台湾中兴CHUNG SHING0.30.7台湾远东FAR EASTERN0.5国家和地区公司商标名产品规格(dpf)台湾远东EASTLENE0.17台湾南亚NAN YA0.10.2台湾新光SHINKONG0.5台湾台化FORMOST0.5台湾力丽EASTLON0.16日本东丽公司自2001年以来,一直都在积极扩大国内复合超细纤维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还积极扩大海外投资。目前,该公司已将意大利的“Ecsaine”复合超细纤维织物产量提高了1倍多,产量从原先的450万平方米/年增加到了950万平方米/年;此外,台湾远东、聚隆、力丽、台化等公司为增加复合超细纤维产能,目前都在积极新建或扩建复合超细纤维生产线,这些公司已掌握十分成熟的复合超细纤维纺丝技术,并能够采用上述技术生产桔瓣型和多层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其纤度约在0.1旦左右;生产的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一般在0.10.2旦之间,最细的复合超细纤维纤度已达0.0001旦,且超细化已发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合纤产品。 3.1.2世界生产状况预测据英国PCI咨询公司统计,2002年美国复合纤维产量为4.5万吨,西欧为3.9万吨,日本为3.8万吨,其它地区为3.1万吨,世界复合纤维产量合计为15.3万吨。 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复合超细纤维的主要国家,产量约达到3.8万吨,约占整个复合涤纶超细纤维产量的39.6%。近年来,在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复合超细纤维生产快速的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热销,因而吸引了大批厂商加盟,韩国鲜京、台湾远台、华隆、南亚等公司现纷纷新建和扩建海岛型和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生产线,以便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商业利润。分析复合超细纤维发展的趋势,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复合超细纤维增长速度已逐渐趋缓,美国的复合超细纤维发展速度则十分惊人,在短短几年中,产量增加了2.5倍。21世纪,复合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和产量将有望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仍为涤纶及其复合类超细纤维,预计到2006年将增至年产35万吨。3.2 国内复合纤维的生产现状与市场预测 3.2.1国内复合超细纤维开发概况 我国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研究,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内众多化纤企业和科研部门的长期努力,已在复合超细纤维纺丝技术、生产设备、产品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复合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生产的复合超细纤维平均单丝纤度大多在0.260.39dtex之间。国内主要复合超细纤维生产企业及生产技术情况见表3-2。 表3-2 国内在产主要复合超细纤维生产企业及生产技术序号生产企业品种产能(吨)设备状况1曼克隆新合纤有限公司涤/锦2000HILLS技术2成都恒益微纤公司涤/锦2000HILLS技术3南通华源公司涤/锦2000东丽技术4营口营津公司涤/锦1000一津技术5上海海欣化纤有限公司涤/锦1000嫁接技术6仪化公司涤/锦300引进技术由上表可见,国内主要复合超细纤维生产企业其产能均较小,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许多纺织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复合超细纤维。截至2005年,国内复合纤维的年生产总量为25,000吨。而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是在共轭纺丝过程中通过加入无毒害溶剂型染料和有机颜料的色母粒来制取,色目粒的色含量为2035,色母粒加入量为13,该方法不同于一般单组份白纤维采用水溶性带有偶氮基染料染色的工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减少了后道染色工艺,而且色牢度较高。目前我国复合纺丝工艺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纺丝设备设计合理,技术成熟可靠。在此基础上生产出的复合超细色纤维完全能够替代进口,占领国内国际市场。3.2.2复合超细纤维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复合纤维的织造染整后处理工艺已经成熟,而且在建的织造厂有20多家,对复合纤维(75D150D)的需求量很大,已经超过12万吨,国内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后道织造厂的要求,织造厂生产的高档擦拭布大量出口到欧盟、美国及其它市场,而这种产品属家纺类工业用品,不属于相关国家反倾销和控制产品范围。本项目开发的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减少了染整工艺流程,杜绝了染整的环境污染,属节能型化纤产品。因此,公司若能抓住时机,抢先占领市场,就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复合超细色纤维及其产品的生产涉及到先进的复合纺丝技术、织造技术(机织、针织生产),复合超细纤维的剥离技术(裂离和溶离处理)、起绒工艺技术以及染整加工技术等,因而其技术含量较高;同时,复合超细纤维色纺丝设备较常规纤维纺丝设备结构复杂,因而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常规纤维。150/72f复合超细色纤维的生产成本在1.833万元/吨左右,市场售价约为3.3万元/吨。面对复合超细色纤维生产的高投入及高回报和常规纤维生产的举步为艰,复合超细色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受到众多化纤生产企业的重视。由于复合超细色纤维织物具有的手感柔软、服用舒适、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复合超细色纤维产量和市场需求量的进一步增长,预计今后复合超细色纤维产品的应用领域必将更为广泛。第4章 工艺生产技术及设备4.1 项目规模及技术方案4.1.1项目规模(1)生产能力本项目拟定建3条线、8纺位/线、2纺丝箱/线、4纺位/箱体、4束丝/位(纺56dtex、87dtex时8束丝/位),年公称生产能力为4087吨/年复合超细有色POY-DTY纤维,连续24小时运转,年操作时间按330天计。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品种及产量可进行相应的调整。 表4-1 POY生产能力计算参数表项目单位工艺参数典型成品纤度dtex5684167丝束数束19219296剩余牵伸倍数1.63卷绕速度m/min3400生产效率%97POY年生产能力t/a272440874087(2)产品方案 产品品种: PET/PA6剥离型复合超细色纤维POY-DTY 。 表4-2 剥离型产品品种及规格表序号产品规格(dtex/f)成品单丝纤度(dtex)(分离后)成品丝POY16瓣156/2491/240.146284/36137/240.1453167/72272/240.145 注:复合比为70:30。4.2 工艺路线及流程简述 4.2.1工艺路线本项目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的双螺杆、复合超细纤维纺丝工艺路线。复合种类:剥离型(16瓣),由锦纶(PA6)和涤纶(PET)复合;4.2.2工艺流程简述色母粒 组份1切片 筛选输送结晶干燥熔融挤压 色母粒 共轭纺丝 组份2切片 筛选输送结晶干燥熔融挤压 卷绕平衡加弹分级包装成品入库 两种组份的切片分别经各自独立的干燥系统干燥后,定量加入色母粒而进入各自的螺杆挤压机挤压熔融为熔体,熔体经计量泵计量后进入复合纺丝组件,在适当位置进入喷丝板孔,再呈细流喷出,熔体细流经含一定温湿度的冷却空气冷却形成复合丝束,丝束上油后进入卷绕头卷装成POY丝饼。POY丝饼可经平衡后或送入牵伸加弹工序牵伸加弹,或经物检、判色、分级后包装入成品库。4.2.3技术特点4.2.3.1产品及品种产品范围宽;改变其中一组分或更换纺丝组件即可生产不同种类的复合纤维,即生产适应性强。更换组件还可以生产皮芯型POY长丝。4.2.3.2设备(1) 干燥PET切片干燥采用技术成熟的脉冲式连续干燥装置,干切片含水在30ppm以下; PA6切片采用低露点、低温空气干燥工艺,干切片含水在150ppm以下,比常规采用N2干燥装置节省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 (2) 纺丝由于PET、PA6的熔点有较大差异,必须使两种熔体分别拥有各自的纺丝箱体,且采用各自的联苯加热及保温系统。纺丝组件是复合纺丝的技术关键,故引进技术成熟的进口组件,以保证产品质量。(3) 卷绕采用全自动系统控制的国产卷绕机,以保证卷绕速度、卷装成形等各种参数在最佳匹配状态运行。(4) 加弹采用国产加弹设备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牵伸加弹工序的工艺要求。 4.2.4自控系统本项目控制系统均按国家标准设计、制造,采用数字调节仪表和PLC等先进控制方式。4.3 主要工艺生产设备本项目有保证生产技术先进的前提下,拟定除纺丝组件从国外引进,所有生产装置均采用国产成熟、可靠设备。表4-3 主要工艺生产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规 格 型 号单位数量备注1切片输送装置PET切片输送能力3th套2国产PA6切片输送能力1.5th套2国产2切片干燥装置PET切片干燥:400kg/h,套2国产3螺杆挤压机9065(PA6专用螺杆)套33国产4色母粒添加系统套6国产5POY纺丝装置4部位纺丝箱(纺丝位距800mm)套6国产6纺丝组件按1:2配置(喷丝板直径115mm)套192国产7POY卷绕机8束丝/卷绕头,带网络喷嘴套24国产8复合空调机组120000m3/h套1国产9组件清洗装置套1国产10油剂调配装置套1国产11物检及化验装置套1国产12包装设备套1国产13空压机1.0Mpa 供气量40Nm3/min台3国产14空压机0.8Mpa 供气量25Nm3/min台3国产15冷水机组冷量500KW台1国产16循环水系统供应能力250m3/h、供侧吹风及环境风套1国产17加弹机台4国产4.4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规格及用量 4.4.1主要原材料规格(1) 切片PET切片:质量指标执行GB/T 14189-1993纤维级聚酯切片国家标准。纤维级聚酯切片:参考执行表4-4指标。PA6切片:参考执行表4-5指标。 表4-4 纤维级聚酯切片质量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优级品一等品合格品1特性粘度dl/gM10.015M10.0252软化点 259258256熔点 2602592573羧基含量 mol/t 30(40)35(45)40(45)4色相b值及L值M22M33M445TiO2含量M30.05M30.05M30.066灰份 0.070.070.087低分子物含量mol268二甘醇含量 1.21.31.59铁份 0.00040.00060.000810异状切片和粉末 0.40.50.611水份 0.40.40.5 表4-5 PA6切片质量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1特性粘度u/gM10.032熔点2163单体含量%2.04含水率%0.065白度级1-26粒度粒/克100-1207外观切片中无杂质、黄切片、并条切片(2) 纺丝油剂 本项目选用日本竹本油脂株式会社生产的优质油剂. 表4-6 油剂质量指标序号项 目指 标1外观淡黄色透明液体2活性组份92%3PH值中性4离子类型阳离子/非离子/中性4.4.2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消耗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消耗见表4-7。 表4-7 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消耗表序号名 称单位每吨成品用量一主要原料1PET切片t0.7352PA6切片t0.3153油剂POYt0.005二辅助原料1联苯-联苯醚混合物t一次加入量0.82雾化硅油kg0.053过滤砂kg0.24三甘醇kg0.12三包装材料1筒管个1802包装箱个453包装袋个1804定位器套1355打包绳T0.0154.5 公用工程规格 4.5.1公用工程规格(1)电交流、三相四线;电压:380V/220V;频率:500.5Hz(2)仪表压空压力:0.6Mpa;压力波动:10%;露点:20以下(大气压);其它:无油、无尘、无水。(3)普通压空压力:0.9Mpa;压力波动:10%;露点:20以下(大气压);其它:无油、无尘、无水。(4)蒸汽压力:0.4Mpa;压力波动:15%(5)水表4-9 水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脱盐水循环冷却水工业用水1PH值70.570.570.52总硬度德度0.0510123SiO2含量PPM0.1164C1含量PPM305总铁含量PPM0.20.26锰盐Mg/l0.50.57电导率s/cm18浊度19压力MPa0.30.40.30.40.30.410温度常温33常温11用途配油、物化公用工程消防用水第5章 工程技术方案5.1 土 建 本项目拟对公司现有厂房进行局部改造后安装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主工艺生产装置及辅助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设备安装利用现有标准厂房。所有设备安装均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及设备安装基础要求对现有厂房进行相应改造。5.2公用工程 5.2.1给水 (1)利用现有系统生产、消防给水、冷却及冷冻循环水、脱盐水供水系统均接自厂区的现有给水管网。(2)新建给水系统冷却及冷冻循环水系统;脱盐水供水系统。5.2.2排水(1)排水系统企业现设排水系统主要接纳清洁、盥洗室排出的生活废水和油剂废水和组件清洗、化验等生产废水排水系统。(2)排水量及水质本项目主要是含油剂废水和组件清洗废水,平均排放量0.8td。这些废水分别用地漏收集后排入污水池经处理后排放。 5.2.3供电 (1)负荷性质及用电负荷 纺丝为连续性生产,突然停电会导致生产中断、半成品及原料的浪费、产品质量波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纺丝主工艺设备为二级负荷。 (2)本项目的总装机容量本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为1080kW,公司现有供电余量可满足本期使用,无需新增设备。 表4-1 装机容量统计表序号用电设备名称负荷种类设备功率 (kW)1输送电机802干燥电机90加热2103挤压机电机192加热1804联苯炉加热3005计量泵电机406空调电机150加热7卷绕电机2108空压机电机2009冷水机组电机22010加弹机电机560合计2432 (3) 车间配电本项目主生产装置无有害气体、液体产生,生产环境条件较好。生产区域无防毒、防爆要求。车间动力、照明电源电压380/220V,频率50HZ,三相四线制,要求频率波动范围0.5HZ,电压波动允许范围5,-10%。 5.2.4供汽 本项目空调所需蒸汽从高新园区供热管网购入,无需新增供热设施。 5.2.5空调 本项目需28000m3/h及环境风78000m3/h,故因新增加一台12000m3/h 风量的复合式空调机组一台。 5.2.6空压及冷冻1空压站本项目根据工艺要求,需设1.0MPa级别普通压空及0.8MPa级别仪表压空,高峰用气量分别为30Nm3/min和20m3/min。需新增1.0Mpa、供气量为40Nm3/min的空压机3台,开2备1;0.8Mpa、25Nm3/min的空压机3台,开2备1。2冷冻站根据新增空调机的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冷冻水保证空调器热交换充分,温度调节灵敏。根据工艺计算,表冷器需冷量约为450kw,需新增冷水机组一套。5.2.7节能及综合利用(1)保温加强设备及工艺管道的保温。(2)给水节能措施各给水系统均设置计量设施,以控制和节约用水。(3)暖通节能措施空调设备选用高效节能型设备,以节约能耗。第6章 生产组织及劳动定员6.1 管理体制本项目在工厂内部,实行工厂、车间、班组分级管理体制。6.2工作制度及人员编制全年工作天数按330天计算,出勤率按国家规定不低于93%计算,直接生产人员缺勤补工按7% 配备。直接生产操作人员按四班三运转配备,辅助部门个别工种按二班或常日班配备,管理人员按常日班配备。生产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可依托现有人员统一调配。6.3劳动定员 本项目共需劳动定员72人,需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员从社会招聘解决。具体配置情况详见下表:序号工 种常日班四班制合计共 计男女男女男女1干燥11552纺丝312123电气、仪表2210104卷绕312125保全2210106加弹2522227勤杂111共 计8167272第7章 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7.1 环境保护本项目为差别化复合超细色纤维生产线,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不产生带污染的气体、液体、固体,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仅在辅助生产部门产生少量的废液、废气,均可采取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7.1.1废液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过滤器、组件清洗时产生的废水、配油剂间产生的废水及物检室的少量废水,上述废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FZ124-1997丝织工业企业工艺设计技术规定可以不经单独处理,直接排放。纺丝组件清洗产生的三甘醇废液用桶收集后,外售专门化工厂集中处理后回收利用。 7.1.2废气治理在生产过程中,纺丝装置的热载体采用联苯联苯醚,联苯虽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物质,但在使用时密封于管路和容器内,对有关设备及管道均进行严格的气密性试验,确保无泄漏方可投入运行,运行中无挥发物。牵伸系统产生少量油剂挥发物可直接排至室外,以保证车间空气清新,其对大气污染低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符合国家卫生要求。 7.1.3废料 在正常生产时,纺丝和卷绕工序将有少量的废料块及废丝等产生。 纺丝和卷绕产生的废丝可外售,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7.1.4噪音治理 生产中由于卷绕机高速运转及网络喷嘴而产生噪声,在建筑上采用吸音材料及多孔矿棉板吊顶,使操作环境噪声尽可能降低。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中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连续每天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限制值小于90dB。经测定,卷绕车间的噪声为75dB,没有超过规定值。卷绕车间为密闭车间,对周围环境不造成影响。7.2安全卫生及消防 7.2.1安全卫生 (1)选用先进合理、成熟可靠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设置必要的报警、联锁、自动控制系统。(2)对高温工艺管道和设备进行保温,并设置健全放空及降温系统。对于载冷的管道进行保冷措施。保证正常操作和工人的安全,降低能耗。(3)所有的压力容器及压力系统设置安全阀、防爆膜等泄压安全措施。(4)工艺管线的设计、安装均考虑热应力的变化,管线的振动及蠕变、密封防泄等多种因素。并采取设置膨胀节及弹簧和固定管架结合使用等措施。 (5)对可能产生静电的管路及所有运转的设备均进行接地。 (6)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采用避雷网,防止直接雷击。 (7)生产过程中产生湿、热的设备采取局部排风措施。 (8)生产岗位设计必要的送风系统,保证操作工人的作业环境,并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7.2.2消防(1)本项目装置火灾危险等级为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乙级。由于设备安装于现有厂房,需对改造区域按化纤生产厂房的消防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调整。(2)对其切片输送管道应进行防静电积聚处理。7.3 节能本工程根据工艺要求,采取如下节能措施:(1)加强设备及工艺管道的保温。(2)各给水系统均设置计量设施,以控制和节约用水。(3)空调设备选用高效节能型设备,以节约能耗。第8章 项目实施计划 8.1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的进度从申报批准开始到投产运行,计划时间为4个月,即从2006年8月份到2006年11月份。工程进度分为前期准备、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试生产四个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