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oc_第1页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oc_第2页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oc_第3页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oc_第4页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邓 敏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的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关键词: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文化重组和文化适应的问题,民族认同不但关系到民族政策制订、文化适应、民族偏见及刻板印象等宏观问题,还关系到民族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等微观问题1。因此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有待解决的研究问题。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是一个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为民族认同状况的研究提供了现有资源,并且已有研究显示散居和聚居者的民族认同程度不一2,对于小聚居、大杂居的西南少数民族会有怎样的影响,其人口学变量在认同状况方面呈现怎样的趋势和特点,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按照分层抽样法选择被试,根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比例确定施测人数,正式测试的被试来自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思茅师专、贵州师范大学和红河学院,共测试了5所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有1所民族大学,4所非民族大学。正式问卷一共发放1100份,回收问卷1089份,有效问卷996份,并删除少数民族变量数据小于10的被试,将小于30的被试并入其他民族中,最后得到有效被试941,具体被试结构如下: 1.2研究工具 民族认同问卷采用邓敏、陈旭等(2010)3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和Phinney编制的MEIM4问卷修改而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内容包括:归属感,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群体的强烈从属和依恋情感,比如“我的命运和未来是同我自己的民族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因素的积极态度,包括对民族信仰、风俗礼仪、语言文字、餐饮服饰、历史以及整体文化的积极评价,如“我喜欢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社会认同,对民族社会状况的积极态度,包括对政治政策、经济、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如“我对我们民族的经济发展很满意”;接纳度,对自己民族身份的愉悦程度和主动表现,如“我很乐意别人知道我的民族身份”。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加以检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378-0.235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547-0.790之间,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超过了维度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采用史惠颖4等编制的少数民族认同问卷的本民族认同分量表作为效标,考察哈尼、彝族民族认同问卷的效标效度,两个问卷的相关为0.891且相关非常显著,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1.3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做统计处理。 2.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特点的分析 2.1全体被试数据整体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调查数据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 的整体描述性统计结果(n=941)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总问卷及其维度上,除了文化认同外,被试的平均得分均高于3,说明从总体上看,被试对本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相对而言,被试对本民族接纳度得分最高,超过4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得分最低,得分为2.874。另外从分布情况看,被试在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维度上的分离程度较高,而在归属感和接纳度维度上的分离程度较低。 2.2数据在人口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数据从人口变量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其中,专业按照文史、理工和艺体进行分类,民族按照数据分布进行整理,个别民族调查数据过少(10人以下),进行删除,其余超过30民族并入其他民族中,保留了纳西、回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和白族等8个民族,其余民族并入其他民族中。 从表3可知,从性别、学校、居住地、年级、专业和民族几个分类看来,民族认同的得分都高于3分,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水平。只有非民族聚集地被试的得分较低,那么这些群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分析。 2.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性别差异特点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4。 由表可知,在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问卷总分上男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根据t检验分析结果,在文化认同和接纳度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的文化认同水平高于女生,女生的接纳度水平高于男生。 2.4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居住地差异特点 由表5看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是否民族聚居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居住在民族聚居地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的民族大学生。在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接纳度等维度上民族聚居地大学生均高于非民族聚居地大学生,并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仅社会认同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居住地的民族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是相同或类似的,因而不存在显著差异。 2.5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学校属性差异分析 根据表6可知,民族大学在归属感、接纳度、社会认同及总分上略高于非民族大学的得分,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6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年级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7和表8。 由表可知,在民族认同总分上,大一、大二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较高,而大三和大四得分较低,但是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在总分上大四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年级,归属感维度上大四年级显著低于其余三个年级,文化认同维度上大一年级显著低于大二,社会认同维度上大四年级显著低于大一,其他组间无差异。 2.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专业差异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艺体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略高于文史和理工类民族大学生,经多重比较发现,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在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高于文史类学生,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在“专业类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8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民族差异比较 经单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在民族变量上F值为11.930(p0.001),民族差异极其显著,具体的民族差异比较见图1。根据图1可以看出,纳西族和白族的认同水平最高,其次是回、傣、壮、哈尼、苗和彝族,由于其他民族包含的如摩梭、土家等民族的被试过少,在此不做分析。经多重比较发现(表10),纳西族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7个民族, 白族显著高于除回族外的其余5个民族,回族显著高于哈尼、苗和彝3个民族,傣族高于彝族,其余民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小结 从整体看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但在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维度上个体差异较大,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关,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整体社会状况和文化资源持肯定和欣赏,而对自己民族的社会状况不太满意,因而导致文化和社会认同水平较低。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 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文化认同维度上男性认同水平高于女性,归属感维度上女性高于男性。男性更侧重参与社会事务,更多卷入到民族的文化活动中,因而可能更偏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女性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因而表现出对本民族群体的偏好。 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经过多重比较发现艺体专业的学生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文史专业,但其余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史慧颖等的研究发现5,对于本民族的认同状况而言,青年人的得分最低,这与本研究一致,大一大二的民族认同较高,而到大四却最低。这与Cross6的黑人民族认同模型和Phinney的青少年发展模型相吻合,青少年早期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被动接受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比较强烈。上大学后少数民族个体开始承认并真正接纳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但是个体开始找工作或接触社会后,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降低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在民族居住地变量上,许多研究均认为个体所处环境与民族认同有一定的关系,具体与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的民族密度正相关,本研究也证实了民族聚聚居地的大学生比非民族聚居地的认同水平要高。在民族变量上,排在前面三位的民族分别是纳西、白族和回族,显著高于其他四个民族的认同水平,可能与民族支系和分布状况有关,纳西、白族和回族分布更加集中,支系比较单一,因而较容易形成较高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2Benet-Martinez,V.,Haritatos,J.(2005).Bicultualism Identity Integration: Components and socio-personality antecedents. Journal od Personality,73:1015-1049 3邓敏,陈旭,哈尼、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Phinney, J. S.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2,7(2): 156-176 5 史惠颖、张庆林,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 Cross,S.Self-construals,coping and stress i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5,26:673-697 Preliminary Study on Southwest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Ethnic Identity Deng Min Abstract:The southwest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identity situation of sense of belonging, acceptance degre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1100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5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outhwest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recognition of their own people.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profession, grade and school properties, ye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riables as the place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