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复发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诊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课件_第1页
麻风病复发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诊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课件_第2页
麻风病复发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诊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课件_第3页
麻风病复发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诊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课件_第4页
麻风病复发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诊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风病复发的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检测(诊断),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吴勤学 2008.9,写在前面 麻风病命名与麻风杆菌 麻风病复发定义及原因 麻风复发的监测和检测 展望与推荐,写在前面,说癞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皮肤病的一种,亦称癞。由于本病严重者可致面部毁容和四肢畸残,给人以丑陋的外貌,人皆惧之。 古时由于不能解其病因而讹传为道德败坏,祖上缺德,视为“天谴”,人皆唾之。终遭致麻风患者被歧视、迫害,甚至火烧、活埋乃至枪杀,其惨无比,人皆恐之。 即使不如此,由于怕传染,也要隔离,麻风村(院)不是建在深山,就是孤岛,抑或江滨,基本上与世隔绝,生活上苦不堪言,人皆畏之。,麻风病控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采用标准联合化疗(MDT)方案后。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加以分析: 就全球而言,计算麻风达标是以全球人口作为分母,而实际上麻风病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几乎不存在。在我国达标亦是以全国人口作分母的。所以是人为的统计学的指标,未能完全反映问题的实质; 某些国家2000年底并没达到消灭的目标(我国有的省、地区亦然),在2005年(即使2008)这一目标仍然难以达到;,历史的回顾:成就现状未来,写在前面,所谓的消灭,只是表明登记病例的患病率的降低,它不等于实际患病率的降低。因为某些国家卫生服务人群覆盖率远远低于100%,导致某些地区大量病人未被发现,即使卫生服务覆盖较好,亦仍存在发现不足和延迟发现的情况; 即使在登记患病率低于1/万的某些国家,麻风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不论从国家水平、还是从省、州、县级水平上看,都存在着大量病人尚未发现和患病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发病地区不平衡,我国目前云、贵、川、藏就是这样情况。国外主要集中在印度、巴西、缅甸、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尼泊尔;,过去的15年中每年新发病人数已趋稳定,1998年后稳中有降;但某些国家和地区新发病人数仍呈上升之势。 这些告诉我们:实际患病率与登记的患病率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登记患者数已明显下降,但全球新病人发现率并未减少。此外,尚无有证据表明,一旦患病率降到预先规定的水平,麻风病将会自然消灭。 结论 很可能会有显著数量的新病人在今后很多年内继续出现,即使在那些已达到规定消除目标的国家和/或地区麻风控制活动亦必须确保继续进行。,麻风病,麻风病的命名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麻风病的病名,麻风病是一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其病名多种多样 Set (埃及) Zaraath (西伯来文圣经) Leprosy (英、美) Aussatz (德国) Judham (阿拉伯语) Kushtha (印度) 癞病 业病 例外 傍居 (日本) 疠 疠风 厉 大风 癞疾 癞病 癞 恶疾 天刑 麻疯 癞风 大麻疯 麻风 (我国 ) 现统称:leprosy(麻风) 或Hansen disease(汉森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 侵人、动物N 比Mtb发现早9年 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ML一般特征 ZN染色(+)、G+ ZN染色光镜下:长18m ,宽0.3 0.4m ,短小直棒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 1条菌重:3.91.0(SD)10-14克 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染色特点:Z-N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 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ML的生物学特征 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 Mtb 20h 最适生长温度:30 36 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 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环境无关; 高平顶株与低平顶株比免疫原性强,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土壤中(室温) 活43天 0.5N NaOH (20) 活力不变 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 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 煮沸(30)和高压(1520) 死亡 (焚烧更彻底),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6),ML对化学物质的抵抗 0.5NaOH和10%DMSO 见上页 抗麻风药物:DDS B663 RFP OFLO(氧氟沙星) MINO(米诺环素) CLARI(甲红霉素) 有不同程度的杀ML作用,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7),ML的临床检验 细菌形态指数(MI) 描写ML形态变化的指标,判定菌的活力用 细菌密度指数(BI) 反映取材部位菌负荷量的参数,对麻风的临床诊断和分型非常重要,ML的临床检验细菌形态指数(MI),MI是ZN法染色涂片最常用的描写菌形变化的指数。有人认为,ML出现变形,即出现菌体不完整或着色不均匀的细菌,表示细菌处于不利状态,丧失了活力或趋于死亡。这种现象在有效治疗后更为明显。这种形态上的变化往往早于BI的变化。,ML的临床检验细菌形态指数(MI),MI的计算方法 涂片的每个涂膜计完BI之后应随机计算MI。计算MI时,只计算单条分散的ML(包括完整均匀染色菌,断裂菌及颗粒菌)的数目及其中包含的完整均匀染色菌的数目,不计算菌球或菌束中的细菌数,涂膜的BI在3+以上时,每个涂膜要计数100条菌以上。如涂膜的BI为2+以下时,可不必计足100条菌。如涂膜内细菌很多时,可在目镜内加一带方孔的纸片,将视野缩小使之易于计数。在计数MI时,如涂片上ML较多,最好计足200条或200条以上ML。如计数的细菌太少,MI则缺乏参考价值。每个涂膜计数完毕后,按公式求出该例MI,计算MI不留小数。,MI的计算公式,ML的临床检验细菌形态指数(MI),ML的临床检验细菌密度指数(BI),细菌密度指数(BI):反映取材部位菌负荷量的参数 细菌密度标准*:按Ridley对数分级法,每级相当于10倍之差,*:3+6+至少检50野,阴性至少检100野,若100野 仅见1条菌仍计为“1+”,ML的临床检验细菌密度指数(BI),细菌密度指数(BI)计算法,如:右耳5+,左耳5+,眶上4+,下颏3+,病损4+,一般常规查4-6处,次数一般一年一次,疗前疗后必查;其次依需要而定,但不宜少于3个月(BI下降很慢),ML的病原学意义 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 麻风反应 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8),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9),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治疗有效:BI MI BI 0.61.0/年的下降速度 过快:分型不准 过慢:服药不规则,耐药? MI 半年内看到下降,初判疗效有用,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质控:多部位 选有可能阳性的材料 涂片:玻片质好,无脂,无划痕,不重复用(如用干烤1672h) 染色:染色、脱色、复染时间 方式 读片:高水平技术人员,统一标准,培训 其它:编号、记录、保存(褪色),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免疫状态: LL BL 细胞免疫能力 体液免疫能力 TT BT 细胞免疫能力 体液免疫能力 (实际上,TT、BT免疫能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上述描写指MB、PB相比较时),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小结,小结,麻风动物模型 小鼠足垫接种:正常小鼠 104条ML/0.03ml足垫 平均6个月有限增殖到106条ML/足垫 免疫抑制小鼠:小鼠胸腺摘除后加全身X线照射(900R) ML可增殖到108-109/足垫 其它:先天无胸腺裸鼠,九带犰狳,黑猩猩,猕猴 用途 麻风实验化疗连续法 动力法 鉴定耐药菌株 持久菌的检测 麻风病原学研究 麻风传播途径的研究,麻风多聚酶链反应 分子生物学方法 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 目前仍用于研究工作中,麻风复发,Beck-Bleumink复发的定义(1992) 新皮损 原皮损再活跃 两组皮损刮片BI2+或2+ 新神经功能损伤 皮肤或神经活检中出现复发证据 眼出现(瘤型)麻风活跃 后来亦有把定义简化为: 皮肤切刮液涂片出现ML或一个新皮损涂片有含完整菌的高BI,有组织学上证据,新损害中ML可在鼠足垫生长,复发的定义及其演变,Boerrigter等: 一个新皮损出现或原皮损增大,有临床和组织学证据 Paudian等:(7个标准) 皮损扩大,浸润,红斑,产生新皮损,神经痛和肿大,新的肌肉麻痹,BI阳性 第6届WHO专家组会议同意上述标准(1988),提出:MB复发临床上容易识别,但在完成治疗后产生的PB复发与逆向反应很难鉴别,麻风复发,复发的定义及其演变,近来复发的定义 DDS单疗复发定义 病人疾病在痊愈后疾病再现 MDT复发定义(WHO,1988) 病人在完成MDT规定疗程,在监测或监测时段后又发生新麻风症候和症状者谓MDT复发。,麻风复发,复发的定义及其演变,复发原因,耐药 DDS单疗即使很好完成,复发者达50%(MB) 持久菌 即使MDT,亦有10%的MB存在持久菌。 其它原因,麻风复发,复发原因耐药,耐药菌株的定义 在抗感染的化学治疗过程中,由于致病微生物对药物产生耐受性,敏感性减弱以至丧失,造成疗效降低或丧失,甚至病情恶化,这种现象谓之耐药性(或称抗药性)。这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则称为耐药菌株。,耐药菌株的实验室检查 MI 接受有效抗麻风药物治疗的瘤型麻风病人6-9个月期间MI不下降到5%以下,或开始下降后又上升者,疑为可能耐药。 BI 经3-5年有效(规律地)DDS治疗的LL和BL病人BI下降不明显或有上升趋势,或开始下降后又上升者,疑为可能耐药。 病理变化 若经一定期间的DDS治疗病理上浸润未见好转,甚或出现组织样麻风瘤图像者,应考虑耐药的可能,复发原因耐药,复发原因耐药,耐药菌株的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证实 长期正规足量DDS治疗,病情持续恶化者 长期正规足量DDS治疗,病情好转但以后停顿不前,有的还出现恶化,但改用其它抗麻风药物治疗后临床改善,BI又重新下降者 不规则小剂量治疗或开始用小剂量治疗后用小剂量维持,临床无改善或恶化 已达临床标准,复发后用DDS再治无效 有组织样麻风瘤损害(histoid leproma) 对上述病例可进行“核实治疗”:在严密管理与观察下,每日口服100mg DDS或肌射二乙酰氨苯砜(DADDS),每周注射300-400mg,正规治疗6个月,MI、BI、病理均不见效,临床亦无进步或恶化者,可定为临床耐药。,复发原因耐药,耐药菌株的实验室证实 鼠足垫接种证实是较可靠办法,一般观察6-12个月,连续给药,复发原因耐药,耐药的原因 小剂量和不规则治疗 病人吸收药物不佳 交叉耐药(与长效磺胺) 耐药的危害 治疗困难;耐药菌株流行 耐药药物 DDS治疗6年后 DPT治疗后2-3年 D63、RF都发现了耐药菌株,复发原因耐药,耐药的防止方法 规则足量治疗 联合化疗,复发原因持久菌,持久菌 即使MDT,亦有10%的MB存在持久菌 持久菌存在的地方: 皮肤神经(Dharmendra,1973) 平滑肌(Harman,1965) 淋巴结(Kauretal,1975) 虹膜(Hashizuma et al,1965) 骨髓和肝脏(Karal et al,1972),治疗不足 治疗依从性差 仅DDS单疗治MB PB单用RF治疗 PB有多个皮损和N受累 免疫力下降 再感染,麻风复发,复发原因其它原因,麻风复发,耐药菌与持久菌的区别,复发原因,1995年WHO报告 DDS 1940s发现,单疗10年后复发率30%,30年累积复发危险达40%,3%/人年 MDT 10年后,观察20 000 MB(复发率0.77%), 50 000 PB(复发率1.07%) 危险率比DDS单疗低10倍,麻风复发,复发的危险性,复发潜伏期,DDS单疗 55%57% PB 3年 BB 5年内 MB 6年内 MDT 55%57% PB 3年 MB 平均9年,麻风复发,亦有报告 复发50%产生在MDT停后头三年,75%在6年内。 PB50%产生在MDT后2年半内,75%在5年内。且复发危险不是与时俱进的,即若一个病人在5-6年内不复发,以后复发可能性很小。 MDT后复发危险性低,且大多产生在5-6年内,故监测意义不大,可以宣布病人“治愈”了。 MDT预防复发效果比DDS高90%,可以说,10年可以减少复发达1/2百万。 (以上是WHO1995年结论),麻风复发,复发潜伏期,联合化疗复发的诊断标准,少菌型麻风 在完成WHO少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6个月后,在监测期或其后原损害再活动或加剧,或又发生新的麻风症状和体征。,已达临床治疗标准后又发生新的活动性皮损,或虽未达临床治愈标准,但损害加剧或其病情趋向静止后原有皮损再活动,如浸润加剧和皮损扩大 皮肤涂片查菌持续阴转后,在监测期或其后又重现抗酸杆菌,且任何部位细菌密度2+者;或在监测期或其后皮肤查菌虽未阴转,但连贯次皮肤涂片检查,任何部位细菌密度较前增加2+或2+以上,或有完整染色菌者 皮肤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抗酸染色阴转和肉芽肿完全消退后,又重现活动性麻风特异性病理改变 ,抗酸染色细菌密度在2+或2+以上,且有完整染色菌者 鼠足垫接种证实有活菌者,多菌型麻风 在完成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2年后,又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联合化疗复发的诊断标准,麻风复发的监测与检测,监视新合成蛋白的免疫反应 氨基酸序列不同 监视血清抗体水平 现有方法:PGL1-ELISA或35KD-ELISA 我们用ND-ELISA 监视白细胞介素水平 麻风患者的细胞因子模式,麻风复发的免疫学诊断方面,ML计数法评估菌的荷量:BI ML活力的测定:活菌引起复发,死菌抗原成分引起免疫 体内法: 鼠足垫接种(正常鼠、免疫抑制鼠) 体外法:1)细菌指数(MI) 2)荧光二乙酸溴乙锭染色法(FDA) 3)激光微探针质量分析(LAMMA) 4) ATP测定 5) M试验 6)其它体外试验,麻风复发的监测与检测,麻风复发的微生物学诊断()传统法,DNA靶探针 敏感度为104105 RNA靶探针 比DNA稳定性差 PCR 敏感性达1-10条菌,在PB,6075%阳性 但死菌也可阳性 RT-PCR 80%PB复发和25%RR试验阳性,麻风复发的监测与检测,麻风复发的微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法,小 结,问题的提出,治愈后复发的疑问(三个“R”) 是菌没有真正杀死,抑或是什么药物浓度达不到的地方,停药后再燃(reactivition)? 是菌已被杀死,疾病痊愈,但死菌中的抗原惹起迟发超敏反应,抑或逆向反应(reversal reaction)? 是病人又获同一菌株,抑或不同菌株的再感染(re-infection)?,炎症和迟发超敏反应(DHR),炎症(inflammation) 表现为疾病活动性,系疾病的天然(自然)过程。在此过程免疫(宿主与寄生物相互关系)未发生变动。 变态反应(DHR) 表现为逆向反应,系疾病一种恶化,过程加速,病情加重。免疫在反应时发生变化或病情迅速恶化或发生病型的改变。,再燃(复发)与反应,已愈疾病(治愈、静止状态)尔后再燃,病理学表现为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