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_第1页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_第2页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_第3页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_第4页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24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 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力剧增,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灭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也采取过一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措施。无休止的劳役和异常残酷的刑法,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陈涉振臂一呼,山东豪杰并起,秦遂亡。 汉朝初立,承袭秦朝的典章制度,但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高祖刘邦 “ 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1可见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杂用王霸学说,又采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发展经济。唯汉初恢复分封制,致使日后有诸侯王割据、反叛之虞。汉武帝时,凭借 “ 文景之治 ” 打下的基础,连年用兵征讨匈奴,消除了中国西北长期的威胁;汉武帝又相继对南粤、西南和朝鲜用兵,扩张疆土。为了适应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成为约束社会民众的价值尺度,而作为儒家道 德体系中的忠君观念逐渐被强化,成为封建帝国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 三纲五常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24 之一。 一 西汉时期,尽管统治者接受了儒家学说,但统治者历来都是王道、霸道两手交替使用,仁政、刑罚各取所需,特别是在汉宣帝之前,受战国以来世风的影响,儒家思想并未取得 “ 独尊 ” 的地位。汉高祖时,虽起用叔孙通制礼仪,但忙于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天下 “ 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 待问,未有进者。 ”2 汉武帝早年也是多重用崇尚法家的能臣干吏,张汤、郅都、主父偃、赵禹等虽被司马迁视为酷吏,但其执法如山,不避权贵,且多有谋略,因而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即使是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功于国家。 由此可见,西汉也还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期,如晁错学 “ 申商刑名 ” 法家之术。司马迁 “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1 。主父偃更是 “ 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 ”2 。特别是以后 儒的观点来看,陆贾、贾谊、刘向等均非纯儒。所以说,尽管汉武帝时提出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但儒家地位的巩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24 适应的历史条件,儒家思想也要根据现实的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忠君观念而言,先秦诸家学派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也是处于一个整合的阶段。 为了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他在提出为政必须要有儒家的仁义之心和道家的无为之术。陆贾新语 道基中说: “ 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准绳。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 世尚刑而亡。 ” 又在新语 无为又说: “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 ” 由此可以看出汉朝初建时基本国策乃以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黄老的无为之术, “ 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于是赏善罚恶而润色之,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 ” ,从而达到“ 至德 ” 之治。所以,陆贾强调 “ 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 ” , “ 君臣以义序 ” , “ 君以仁治,臣以义平 ” ,“ 君臣以义制忠 ” ,君臣之间依靠 “ 义 ” 来维系,不取法家的绝对效忠。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谊 “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 。 “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24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 。可见贾谊虽是博学的儒生,但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实际的治国才能。贾谊的文章,后人集为新书 58 篇,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颇有见地。 贾谊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在新书 大政上中强调 “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不可欺 ” 。 “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 ” 。 “ 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进而不能止,敌人必骇,战由此胜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也。故夫 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 因此,君主必须施行仁政,注意道德修养。 贾谊根据儒家的礼乐精神,新书 礼指出: “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礼,天 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 ”4 要求君臣各守其分, “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 ” 。在这里,贾谊强调的不是臣下要效忠君主个人,而是臣下如何尽职尽责地使君主保有民众, “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5 。在新书 官人中,贾谊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24 特别指出,由于君主对待臣下的态度不同,臣下也会相应地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君主。贾谊说: 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 五曰侍御,六曰厮役。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者,谓之师。知足以为砻砺,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明于进贤,敢于退不肖,内相匡正,外相扬美,谓之友。知足以谋国事,行足以为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欢,国有法则退而守之,君有难则进而死之,职之所守,君不得以阿私托者,大臣也。修身正行,不怍于乡曲,道语谈说,不怍于朝廷。智能不困于事业,服一介之使,能合两君之欢,执戟居前,能举君之失过,不难以死持之者,左右也。不贪于财,不淫于色,事君不敢有二心。居君旁,不敢泄君之谋。君有失过,虽不能正谏,以其死持之,憔悴有忧色,不劝听从者,侍御也。柔色伛偻,唯谀之行,唯言之听,以睚眦之闲事君者,厮役也。故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伯;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待也。 1 在新书 阶级、谕诚中,贾谊反复征引春秋时豫让为智伯报仇而不为旧主中行氏尽忠之事。如新书 阶级借豫让之 口说: “ 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故为之国士用。 ” 告戒君主要礼遇群下。不能将群下视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24 为 “ 厮役 ” 。贾谊说: “ 故人主遇其大 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无耻, 苟无节,廉耻不立,则且不自好,则苟若而可,见利则趋,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困而揽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2 贾谊此语,对照孟子 离娄下所说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足以证明贾谊对君臣关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为可贵的是,贾谊肯定百姓与贤臣有权力不为昏君殉难。如新书 先醒记述: 昔者虢君,谄谀亲贵,谏 臣诘逐,政治 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 “ 吾渴而欲饮。 ” 其御乃进清酒。曰: “ 吾饥而欲食。 ” 御进 脯粱糗。虢君喜曰: “ 何给也? ” 御曰: “ 储之久矣。 ” 曰:“ 何故储之? ” 对曰: “ 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 君曰: “ 知寡人亡邪? ” 对曰: “ 知之。 ” 曰: “ 知之,何以不谏? ”对曰: “ 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 ”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 “ 臣之言过也。 ” 为闲,君曰: “ 吾之亡者诚何也? ” 其御曰: “ 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 虢君曰: “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 ” 对曰:“ 天下之君皆不 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 虢君喜,据式而笑曰: “ 嗟!贤固若是苦耶? ” 遂徒行而于山中居,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24 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又如新书 春秋记述: 卫懿公喜鹤,鹤有饰以文绣而乘轩者。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贵优而轻大臣。群臣或谏,则面叱之。及翟伐卫,寇挟城堞矣,卫君垂泣而拜其臣民曰: “ 寇迫矣,士民其勉之! ” 士民曰: “ 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侪弃人也,安能守战? ” 乃溃门而出走,翟寇遂入,卫君奔死,遂丧其国。故贤主者不以草木禽兽妨害 人民,进忠正而远邪伪,故民顺附,而臣下为用。今释人民而爱鸟兽,远忠道而贵优笑,反甚矣。 4 贾谊认为虢 “ 御 ” 之逃亡和卫 “ 士民 ” 之出走,皆因虢君 “ 骄恣自伐 ” 和卫君 “ 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 ” ,是咎由自取。 我们知道,贾谊是汉代削藩说的首倡者。贾谊接受荀子和韩非子的看法,认为忠臣不仅仅是出自道德自律,也有形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在新书 藩强中,贾谊说: 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 兵精强,则又反;彭越 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当然,贾谊从战国以来的现实出发,充分肯定臣下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24 对君主的忠诚。如新书 阶级说: 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群臣不以节行而报其上者,即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尔忘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卫捍敌之臣,诚死城廓封境。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1 在这里,贾谊虽然区分为 “ 父兄之臣 ” 、 “ 法 度之臣 ” 、 “ 辅翼之臣 ” 和 “ 守卫捍敌之臣 ” ,但忠于王事,死而后已是其一致的要求。 贾谊的思想在西汉儒生中颇具代表性,他们信守儒家的仁义学说,强调对君主效忠是臣下应有的义务,特别是“ 为人臣者,主尔忘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但大多反对愚忠,反对法家鼓吹的集权专制。贾谊的这种看法,在刘向的新序和说苑中也可以找到例证。 新序和说苑是刘向整理编辑的先秦、西汉的史料和传说,但透过其选择可以看出刘向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如说苑 建本借孔 子之口阐发 “ 君道义,臣道忠 ” 原则,主张 “ 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 ” 。2君主要 “ 尊天事地,敬社稷,固四国,慈爱万民,薄赋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24 敛,轻租税 ” ;而 “ 贤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为父,以国为家,以士人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以成其义 ”4 。这显然是春秋以来儒家的基本观点。 新序和说苑中有一些章节表现了刘向对忠君观念的思考。如刘向在君臣关系中提出 “ 尊臣 ” 的主张,反对君主视臣下如 “ 厮役 ” 。新序 杂事第一记述: 赵简子上羊肠之阪,群臣皆 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 “ 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 虎会曰: “ 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 ” 简子曰 “ 何谓死而又死? ” 虎会曰: “ 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已闻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 ” 简子曰: “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 ” 虎会对曰: “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 ” 简子曰: “ 善。 ” 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 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5 刘向从民本思想出发,要求君主礼敬大臣,尤其是指出 “ 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 ”6 ,只能是身败国亡。刘向这种观点,在西汉统治者接受董仲舒学说逐渐将君权神圣化的环境下,愈见其难能可贵。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 / 24 另外,刘向强调臣下进谏是尽忠的主要职责, “ 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 。 7“ 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 ” 。 8在新序和说苑中,记述了许 多忠臣强谏的故事。如新序 刺奢第六记载: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 “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 王曰:“ 为无主。 ”“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 ” 王曰: “ 为无臣。 ”居曰: “ 今主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 ” 王曰: “ 为无臣。 ” 香居曰: “ 臣请避矣。 ”趋而出。王曰: “ 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 ” 遽召尚书曰:“ 书之,寡人不肖,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1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 : “ 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 优莫曰: “ 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 襄子惧,谓优莫曰: “ 然则吾亡乎? ” 优莫曰: “ 不亡。 ” 襄子曰: “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 优莫曰: “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2 随着时代的推移,君主集权日益强化,人臣的进谏有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刘向非常赞同孔子所说的 “ 讽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1 / 24 谏 ” ,反对愚忠。刘向说苑说: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 ,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 “ 吾其从讽谏乎。 ”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刘向生活在西汉后期,新序和说苑所表达的忠君观念,与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看法颇有不同,反而比较接近先秦儒家的看法,这说明汉武帝时尽管接受董仲舒的学说,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 的思想体系的完成还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 二 毫无疑问,董仲舒是汉朝乃至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的贤良对策中,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借助 “ 天人感应 ” 学说,将祥瑞灾异与王政得失联系起来,鼓吹儒家的仁义学说,建议汉武帝 “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 。 “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 ,以革除汉初 “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2 / 24 吏,又以富货 ” 的选官弊政,最后,董仲舒在意识形态上调合孔老,而归宗儒本,提出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 “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4 。在这里董仲舒将儒家的仁政视为天道的体现,但又指出时代迁移,不能照搬周朝的礼乐制度,而应该采用夏朝的做法,强化王权,以忠君思想巩固统治。董仲舒的对策,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不仅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董仲舒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春秋繁露 立元神说: 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豪厘,驷不及追。 君人者,国之本也,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则君化若神,不崇本则君无以兼人,无以兼人,虽峻刑重诛,而民不从,是所谓驱国而弃之者也,患庸甚焉! 5 我们知道,董仲舒继承了儒家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先秦的民本思想,改变为 “ 君人者,国之本也 ” ;同时,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 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3 / 24 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 “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 ” 。 “ 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 ” 。尽管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一再强调君主应当贤明: “ 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休形无见影, 声无出响,虚心下士,观来察往,谋于众贤,考求众人,得其心,遍见其情,察其好恶,以参忠佞,考 其往行,验之于今,计其蓄积,受于先贤,释其雠怨,视其所争,差其党族,所依为臬,据位治人,用何为名,累日积久,何功不成? ”1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论,无疑是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武器,并直接开启 “ 三纲五常 ” 等鼓吹君主专制的学说。 2 按照董仲舒的观点,臣为地,君为天;臣为阴,君为阳。君主主宰一切,臣下只能辅佐、依从君主,先秦儒家君臣间 “ 对待性 ” 的关系被彻底颠覆,董仲舒使得法家鼓吹的君主专制又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 “ 事君,若土之敬天也;可谓有行人矣 ” 。因此,在董仲舒看来,臣下的一切作为,都要以是 否有利于君主为依归。春秋繁露 天地之行说: 地卑其位而上其气,暴其形而着其情,受其死而献其生,成其事而归其功。卑其位,所以事天也;上其气,所以养阳也;暴其形,所以为忠也;着其情,所以为信也;受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4 / 24 其死,所以藏终也;献其生,所以助明也;成其事,所以助化也;归其功,所以致义也。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故朝夕进退,奉职应对,所以事贵也;供设饮食,候视 疾,所以致养也;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伏节死难,不惜其命,所以救穷也;推进光荣,褒扬其善,所以助明也;受命 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 4 董仲舒鼓吹儒家的伦理道德,强调臣下应该贱利重义,甚至要求臣下为了忠君 “ 委身致命 ” ,这固然有激励仁人志士注重节操、造就光辉峻洁品格的一面,但也为后世统治者无视臣下及普通百姓的权益、实施独裁统治大开方便之门。 尽管董仲舒标榜仁义,鼓吹儒家思想,但董仲舒在许多方面背离先秦儒家的立场与基本原则,尤其是为了迎合大一统帝国条件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完全遗弃了孔子思想中那些反对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因而受到后人的批评。如王充论 衡 实知篇说: “ 孔子将死,遗谶书, 又曰: 董仲舒乱我书。 其后,江都相董仲舒,论思春秋,造著传记。 ”5 谶纬学说在两汉盛极一时,王充虽不赞同谶书的说法出自孔子,但从另一方面可以推知两汉儒生并未完成服膺董仲舒的学说。 如在潜夫论中,王符特别强调春秋以来的民本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5 / 24 思想,潜夫论 忠贵说: “ 帝王之所尊敬,天之所甚爱者,民也。 ”6 务本也说: “ 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 。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 不乱,得义则忠孝。 ” 这显然是孔子 “ 富而教之 ” 的阐发。又如本政说: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阴阳者,以天为本。 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 王符一再强调国家安定、君主尊荣必须是在百姓富庶以基础,而要实施仁政,关键是君贤臣良。王符针对东汉以来世族逐渐垄断政权的现实感叹说: 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自汉所谓贤明忠正贵宠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之礼,义勇奋发,欲诛莽。功虽不成,志节可纪。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二人而已。 当王莽篡汉时,汉朝官吏不下十万余人,仅有刘崇、翟义二人起来反对,这对宣传忠君的统治者来说不能不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就是君主未能实施仁政,得不到百姓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6 / 24 的拥护,一旦国家陷入危亡,即使有臣下站出来拥戴君主,百姓仍然是无动于衷。中国古代上演的一幕幕改朝换代的闹剧,说明如果不能保障臣下与百姓应有的权益,侈谈效忠君主并不能使千千万万具 有常识理性的小民信服。 三 东汉时期,统治者进一步沿着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互相结合的道路前行,谶纬之说与今文经学杂糅在一起,如汉章帝时编成的白虎通义,其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的解释,显示出浓郁的神学与儒学相结合的特色。东汉末年出现的马融的忠经,正是白虎通义将儒学思想神学化的一种具体示范,将先秦两汉的忠君思想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使之完全适应封建君主集权专制的需要。 据后汉书 马融列传的记述, “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 ,但其人品颇有可议之处,如 “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 , “ 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4 。所以说,马融忠经把臣下效忠君主视为天经地义的法则,但一旦面临个人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考量,忠君理论的鼓吹者却不是忠君理论的践行者,不能不让人感叹理论总是苍白的。 首先,马融鼓吹君权神授,将忠的品质提升至上天对人的普遍要求,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忠君的重大意义。忠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7 / 24 经 天地神明章说: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 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 忠经 圣君章说: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 忠经 冢宰章说: 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 忠经 兆人章说: 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 忠经 尽忠章说: 无下尽忠,淳化行也。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 故明王之理也,务有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政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内有太平音。 忠经 辩忠章说: 大哉,忠之为用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8 / 24 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 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皇帝是天之子,是承上天之命来治理百姓的, “ 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 ” ,臣民尊敬君主,就是尊敬上天;君主的恩泽,犹如天上的日月, “ 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 而生也 ” ,天下所有人都要效忠君主,君子尽心,小人尽力,上天就会降下福祉,保佑国泰民安。 其次,马融论述君臣、百姓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阐明了忠君的道德观念应该如何践行。 忠经 广至理章说: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致理也已矣。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 。 忠经 广至理章主要是对君王的要求。先要了解 情况,想民众之所想;再要不懈的努力,做到 “ 无为 ” 、“ 不疑 ” 、 “ 不私 ” 、 “ 贱珍 ” 、 “ 彻侈 ” 、 “ 用实 ” 、 “ 崇让 ” ,这样君王的行为才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使得人心平和、天下淳质、乐生保寿、优游圣德,让民众觉得君王给予他们的就跟上天赐予的东西差不多重要。教化广施,人民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9 / 24 安居乐业,这就离至理的时代不远了,也达到了 “ 广至理 ”的要求。另外,在忠经 广为章说 “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 ” ,重用贤良。在忠经 政理章中则概述了教化百姓的基本原则 ,那就是 “ 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 ” 。忠经 政 理章说: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而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统治者提倡忠君、提倡仁政,并不是不要刑罚,而是反对法家的单纯以刑罚治理国家。 忠经 冢臣章说: 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已矣?在乎沉谋潜运, 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 所谓冢臣,是指三公、丞相等执政大臣,这些股肱之臣,可以说与君主同为一体,他们和君主一样担负着调和阴阳、协理万邦的重任,这些人仅仅做到 “ 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 ” 是不够的,他们的职责是推举贤人,安定国家。 忠经 百工章说: 君子之事上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0 / 24 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 朝廷百官主要是忠于职守,尤其是要 “ 言事无惮 ” , 敢于进谏,甚至不怕牺牲,如忠经 忠谏章所说: “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 当然,还要把握进谏的时机, “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臣子都要具有忠谏的品德,不过是由于职守的不同,各自有所侧重。 忠经 守宰章说: 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 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 两汉特别重视郡守的选择,因为郡守是代天子行政,口衔宪章,有生杀予夺之权,所以忠经 守宰章要求郡守 “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 ,推行仁政,就是忠君的最好实践。 此外,忠经 武备章要求 “ 统军之帅 ” 能够 “ 淳德布洽,戎夷禀命 ” ,统领军队应该是 “ 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 ” ,使之 “ 攻之则克,守之则固 ” 。忠经 观风章则告戒代天子出巡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1 / 24 的大臣要 “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以之而 陟,则有成;以之而出,则无怨 ” 。 即使是没有职守的子民,马融也没有忽略,忠经 兆人章告戒说: 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 对于万千子民来说,毕敬地接受君王法度的约束,在家庭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辞劳苦地耕种以便完成需要向君王交纳的赋税,这就是万千子民应尽的忠爱之心。 第三,马融在忠经中,将忠君的道德规范视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要求臣下把报答君主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实际上是将忠君观念无限地放大,为君主专 制政治的合理化、神圣化奠定了基础。忠经 扬圣章说: “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 ” 要求臣下对君主要歌功颂德,即使君主有做得不够、不全面的地方,臣下应该想尽办法去补充完善它。宣扬君主的盛德,使之流传后世,是忠诚的体现。毫无疑问,这是对儒家 “ 为尊者讳 ” 的引申发挥,也是如何将君主神圣化的一种途径。 如前所述,我们看到了忠经仍然在强调孝道,但应该注意的是,董仲舒、马融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