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 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的最初样式主要为两类:(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2 上古神话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的偶然记载中,其中在( 山海经 )( 楚辞 )( 淮南子 )中相对较多3 周易本是一本古老的筮书,成书于殷末周初,大多是先周人卜筮活动中(占断贞卜指 示休咎)所使用或创制的文字在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治水英雄当属( 鲧禹 )父子。(甲骨文)已初具记事散文的雏形。二、神话=上古神话 神话是通过用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甲骨文 甲骨文即殷商人占卜活动中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因其中保存完好的甲骨文片已可见贞卜断验过程较完整的记述,而成为迄今所见书写形式中最早的记述散文。周易 周易本是一本古老的筮书,成书于殷末周初,大多是先周人卜筮活动中(占断贞卜指 示休咎)所使用或创制的文字,是巫卜文化的产物。三、 1、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有哪些?= 我国神话大致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代表作品?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大神当推女娲,在关于女娲的传说中,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是最惊天动地也最具体的神话事迹;“夸父逐日”则显示了父系氏族时期对于大力的崇拜,讲的是一则巨人追赶太阳的神奇故事;值得一提的还有“神羿射日”,手持弓箭的羿作为人间力量化身的特点并不会改变,羿是人间力量的化身、自然化和超人格化,同样表现着举步维艰的原始人类对大力的崇拜与渴望;“鲧禹治水”讲述终有大禹治水成功的细节,是原始人类前仆后继与自然斗争的一个象征;“皇帝擒蚩尤”这则神话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年部族间战争的激烈程度,看到了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2、简述上古神话精神特质和思维特征。精神特征:从女娲补天开始,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每则神话几乎无一不在凸显人的作为、主观力量和主动精神。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化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天然地是一种诗性思维或艺术思维。一方面,这种思维建立在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底下的水平上,还没有把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分开,其思维充满了形象的画面。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又建立在混沌的物我不分的认识水平上,以己推物,从而赋予自然以人格,使他们具有了隐喻和象征的形式。 3、简述上古文学的文学特征。这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的幻想世界的创造上。上古神话的超现实性,还表现为夸张描写的大胆与离奇。人与自然的混沌一体,使神话创造赋予自然以人格,也赋予人类化身以自然之力。而自然的庞大和神威,凝聚在人格化神话形象上,也就获得了不尽的扩张性。 第二章 诗经一诗经所收诗大多始于( 西周初年 ),终于( 春秋中叶 ),共收录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三百零五篇 )。风又分为( 十五国风 )汉代传授诗经著名的有四家,即( 齐之辕固 )、( 鲁之申培 )、( 燕之韩婴 )、( 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今见诗经即毛家所传授的诗经,称“毛诗”。-也是名词解释大雅中也有一批祭祀歌曲,则以其对周先公先王的歌颂,被称为周族的“史诗”,它们是( 生民 )、( 公刘 )、绵、皇矣、( 大明 )。关于诗经抒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人们已经习惯于“赋”、“比”、“兴”来加以概括。(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是( 小雅。采薇 )一首中的句子。今见诗经中的“颂”是( 专指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二1.说明什么是风雅颂。 “风”、“雅”、“颂”乃是一种音乐的分类。“风”指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指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的音乐;“颂”专指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著名的有四家,即 齐之辕固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 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今见诗经即毛家所传授的诗经,称“毛诗”。赋比兴 关于诗经抒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人们已经习惯于“赋”、“比”、“兴”来加以概括。“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三1、 诗经反映了那些社会生活?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祭祀类 周颂祭歌中多为祭祀先公先王的宗庙祭祀诗,诗作重在歌颂祖先的文治武功,赞美他们的美德善行,比如维天之命大雅中也有一批祭祀歌曲,则以其对周先公先王的歌颂,具体展示了周人创业的历史。被称为周族的“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宴饮类雅诗中的典礼歌与宴饮诗,表现的已是周人建国后“制礼作乐”的人文风貌。如小雅之始鹿鸣和小雅,伐木政治抒情诗大雅、小雅中还有一批政治抒情诗,更加体现了周人的人际关怀。比如西周后期,国势衰微,特别是厉、幽二代,政治极其黑暗,反映在“二雅”中,便是一大批斥责败政、痛恨谗佞、伤时忧国、感叹身世之作的出现。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抑;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等。民歌类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几首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歌唱,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和硕鼠;国风歌谣讴唱中更多见的是徭役之作以及与此相关的离恨思苦,如王风,扬之水。婚恋歌曲类国风中还有一批婚恋歌曲,成为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群体欢会中产生的歌曲。褰裳;诗经时代毕竟自上而下、自宗周及四国地开始推行宗法礼教文化,诗经中的爱情歌唱也更多具有了超越古朴原始风俗的复杂内容和情感。如静女、汉广;国风中还有一部分诗作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情感内容,如氓 四、 1、 论析国风中婚恋诗(注意:论析要结合例子原文)国风中还有一批婚恋歌曲,成为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群体欢会中产生的歌曲。褰裳,带着对歌语气,“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仿佛是一位活泼奔放的姑娘在向对岸钟情于自己的小伙子歌唱。诗经时代毕竟自上而下、自宗周及四国地开始推行宗法礼教文化,诗经中的爱情歌唱也更多具有了超越古朴原始风俗的复杂内容和情感。如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表现幽会的甜蜜,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现追求的怅惘;国风中还有一部分诗作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情感内容,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最初是被丈夫殷勤追求而动情,到头来也免不了年老色衰而被厌弃的命运。 2、 论析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艺术就总体风貌和基本创作原则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即素朴实在地书写现实人生。诗作不是运用极度的夸张和离奇的想象去展示超现实的神幻境界,而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摹日常生活,按内心的切实感受抒发现实情怀,从而提供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音容笑貌。生民叙述始祖后裔诞生尚保留了神话传说中的奇异色彩外,其他作品均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先民和时人开疆辟土的片段。豳风。七月不加任何修饰,如实道来。关于诗经抒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人们已经习惯于“赋”、“比”、“兴”来加以概括。“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用“比”俯拾皆是,卫风。硕人歌唱卫庄姜夫人美丽的容貌,分别选取了一系列穷行尽相的酷似之物;“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表现中援物入诗情况的一种归纳和概括。蒹葭表现一种阻力重重的追求和向往,采薇是一首情感丰富、思绪万千的戍边诗,诗作在表达保家卫国的积极态度的同时,又吟唱着久戍无归的悲伤。诗经对于语言形式美的追求也极富特色。“诗三百”中篇章大多整齐划一,以四言为主,诗句排列有序;分章明显,章与章之间则讲求平衡、匀称。这不但集中表现在重章体的大量出现,更表现在非重章体对平衡、匀称的有意追求。如氓全诗分为六章,每章皆是十句。“诗三百”几乎全部押韵,而且用韵形式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如伐木第一章的前六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第三章 先秦散文与庄子一、尚书即上古偏于记言的古史,分虞书、( 夏书 )、( 商书 )、周书四部分,因迄今尚未发现夏代以前的系统文字,虞书、夏书有可能为后人所追述。商书、周书则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的史官记录。-填空+名词解释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 老子 )、论语、墨子 、( 孟子 )、( 荀子 )、庄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等。论语以记述(孔子)日常言谈行事为主要内容,凡(二十)篇。今见庄子 (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左传又称( 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事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苏秦始将连横选自战国策中的( 秦策 )。二、名词解释尚书 尚书即上古偏于记言的古史,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因迄今尚未发现夏代以前的系统文字,虞书、夏书、可能是后人所追述,商书、周书则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的史官记录。 三、 1、简述论语的文学性。就文学性而言,论语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故事性和人物描摹,在具体情境中展示了不同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论语以记言为主,其文学性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特有风格和魅力上。 首先,论语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记述人物对话往往语气逼真,仅仅通过话语,即可见出说话者的情绪、性情和特点。 论语中人物说话还时用比喻,常常使对话形象、风趣、生动,颇为耐人寻味。 论语语言简洁凝练,深入浅出,还具有格言化的特点。 2、说明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孟子的文字已不像论语那样简练含蓄,也不以严谨见长,但锋利流畅,富于激情,有一种明快奔放、滔滔雄辩的风格特点。孟子中所记录孟子与人对话或论辩,往往先声夺人,辞以气胜,回答问题或提出论点总是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一开始便以气势占据主动,以自信感染对方。如梁惠王上开篇第一节那种充沛的气势,来自于孟子内在的精神力度。孟子记述孟子“善辩”,更表现在他还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自我肯定的论辩目的。具体而言,根据不同情况,又有各种形式和对策。比如,通过由远及近、穷追不舍的提问,是对方在不经意中陷入矛盾,由此而争取到论辩主动,甚至不辩已胜。再比如,反守为攻。孟子在与人讨论或论辩时,也常常有被对方追问的时候,但他总能及时捕捉到对方提问的意图,而不被牵引,然后或者阻截,或者“引蛇出洞”,以巧妙答辞回敬对方,从而将被动变为主动。又比如巧换概念、转换角度、反败为胜。(3)再次,孟子一书记述孟子在说理过程中,还极善于随文设喻,尽量使所论深入浅出,明白易晓,这也增强了其言辞的说服力量。 3、简述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的文学性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叙事结构。作为编年体历史著作,逐年逐月记述历史事件,保证了历史时间脉络的清晰和有序,却容易破坏事件的整体效果,而左传在构思中却十分注意运用各种叙述手法,以保证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充分展示和交代。左传叙事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记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传奇色彩和生活化内容,注意通过具体、生动、曲折的叙述描写,有意追求一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左传叙事的文学追求,还表现在虽以事件为主,却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置于中心,而且大量采用对于史载可有可无、却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甚至细节片段,从而写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特点突出且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左传语言的突出特点在于简约,无论人物对话还是叙述描写语言均十分精炼,其中成功的用例则在于言简意赅,精妙传神。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特点。从文学视角看,战国策也是先秦时代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史传散文著作。战国策是以记述历史人物活动为基本体式的散文篇章,因此,这里推出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从而为文学史展示了一处生动丰富的人物画廊。就描述方面而言,其中有些篇章记述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并多用动情夸饰之笔,不但有一定故事性,还极富于感染力。战国策文学艺术特点更表现在人物说辞的绝妙和魅力。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势造就了一大批会说话的人,战国策专门记述策士说客的说话活动,或以研习说话技巧为目的,因此,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说话艺术,其说话特点便是善言巧譬,话锋机敏睿智,也使言谈形象生动,富于文学色彩。 四、以逍遥游为例,论析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一定要结合原文为例)庄子以寓言表达思想,不但表现形式有所拓展,其成就和特点更表现在艺术风貌的别开生面。庄子运用丰富的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从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他在逍遥游中,写了鲲鹏、野马尘埃和朝菌惠蛄等事物,在这一系列幻想构思过程中,作者一方面注意抓住对象的自然特征给以真切的刻画;另一方面又发挥丰富想象,赋予对象不同的神色、情感和个性,从而成功的创造出一个个既贴近自然又赋予情趣的幻想境界,给人以既新奇又亲切的审美感受。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把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产生惊警动人的强烈效果。逍遥游写大鱼大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写年寿之长:“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无论是鲲鹏的庞大还是大椿的古老,都给人以不同凡响之感。就行文而言,庄子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让各种形象纷至沓来,神聚而形散,在随心所欲的形式中表现为大开大阖、驾轻就熟的大手笔风度。开篇之作逍遥游即是一篇汪洋恣肆的奇文逸作。文章一开始,鲲鹏、野马尘埃、苍苍天色、水负载舟、蜩与学鸠、小年大年等事物,接踵而至,大的小的、动物植物、天上的、地下的,让人应接不暇;后文连用几段故事,有近人有古人,情节更是了无瓜葛,通篇给人以信口开河的感觉。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一、1.屈原一生所作的楚辞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为( 二十五 )篇,王逸楚辞章句也定屈原作品为( 二十五篇 ),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代表作是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 )2.( 九歌 )共有( 十一 )篇作品。3.( 九歌 )是屈原由民间祭歌改造成的。4.( 橘颂),是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5.九歌是屈原的组诗,包括了 东皇太一 、 东君 、( 云中君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河伯、( 山鬼 )、( 国殇 )、礼魂。6.( 天问 )是一篇罕见的奇文,它自始至终全以问句组篇,一连提出170多个关于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问题。二、名词解释:“楚辞”是汉代人对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战国后期楚国形成的一种诗体的称谓。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呈现了楚国的地方特色。三、1、简述离骚思想内容离骚是诗人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和人生总结的结晶之作,在这里,诗人回顾了人生旅途中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以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恶劣政治环境的憎恶、愤慨,同时又反复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对故土的眷恋、致死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伍的情怀。因此,这是一篇袒露胸襟、倾吐怀抱的政治抒情诗。2、简述影响屈原楚辞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国地域广阔,习惯上以长江为界而有南北之分,这种划分早在先秦周人观念中已经出现。南北地区本因地域经济条件而制度有异,又因观念上的区分而各不同调,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文化风貌。长期与北方中原对峙,使楚人常常自行其是,不受周王控制,也较少周人礼制的束缚。与此同时,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自动向“蛮夷”习俗认同,更使楚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北方文化的地域特点。巫风盛行,使上古神话在楚地保留最多,流传最盛,也使楚地艺术仍弥漫在浓厚的浪漫想象氛围中。更有大量巫歌巫舞遍布于乡野民间和祠堂祭坛之上。天赋极高、修养极厚的屈原以及他的放逐民间,恰恰成就了这个契机。四、 试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离骚是诗人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和人生总结的结晶之作,在这里,诗人回顾了人生旅途中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以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恶劣政治环境的憎恶、愤慨,同时又反复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对故土的眷恋、致死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伍的情怀。因此,这是一篇袒露胸襟、倾吐怀抱的政治抒情诗。艺术特色:(1)离骚艺术的成功首先表现在通篇用第一人称,通过人物的尽情倾吐,塑造了一位充满神性色彩又与作者精神气质息息相通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2)离骚的艺术成功还表现在它不但大量运用丰富新奇的比喻,而且注意比喻的完整、系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象征情节。(3)更能代表离骚特色的是通篇及局部情节设置的象征意味。就整体构思而言,离骚中抒情主人公上天下地求索寻觅的整个过程就是诗人现实斗争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个写照。(4)离骚的艺术成功还在于它通过浪漫不羁的想象,创造出神话般的奇幻境界,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两次飞升的描写中。 第六章 汉赋一、现保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汉书。艺文志赋篇载:贾谊赋篇,今存 ( 吊屈原赋 )、( 鵩鸟赋 )、旱云赋等。3.张衡的( 归田赋 )和赵壹的( 刺世疾邪赋 )是东汉著名的抒情小赋。4.贾谊的赋作以 ( 吊屈原赋 )、( 鵩鸟赋 )为代表作。5.杨雄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 甘泉 )、( 河东 )、( 羽猎 )、( 长扬 )。6.( 枚乘的七发 ),标志着汉代文体赋的初步形成。二、1、说明归田赋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汉赋发展中的意义。 思想内容: 归田赋所表现的田园生活,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与汉代文人大赋多表现京都、宫苑、游猎内容迥然不同。归田赋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奠基之作,作于顺帝朝为侍中期间。因宦官弄权,遭谗毁,表达全身避害、归隐田园的思想。 意义:归田赋所表现的田园生活,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与汉代文人大赋多表现京都、宫苑、游猎内容迥然不同。其艺术表现,长短句式相间,且多用骈辞俪句,韵律铿锵而富有变化。虽为辞赋,但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之篇幅短小精巧,一改文体大赋臃肿、板正、说教的面孔,给汉代辞赋创作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气。不仅影响了汉代抒情小赋的创作,而且实开魏晋田园山水文学创作之新风。2、汉赋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汉初最早出现的是骚体赋,这就是贾谊贬谪在楚地,受屈原楚辞的影响而创作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其后的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等,都是骚体赋。汉代文体赋又有自己发展演变的轨迹。枚乘的七发就具备了汉代文体赋的基本特征,成为由骚体赋向文体赋演化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枚乘之后,司马相如创作的子虚赋、上林赋,真正完成了汉代文体赋的建构,提供了此后汉代文体赋创作的范式。司马相如之后,杨雄有意识地模仿司马相如,创作了甘泉、河东、羽猎、长扬四大赋,进一步拓展司马相如赋作的题材,开游猎、宫苑赋之先例。班固有西都赋、东都赋,张衡有西京赋、东京赋,以京都为主要描写对象,开辟京都赋创作的新领域,并把文体赋的创作推向极致。张衡之后,汉代文体大赋的创作,就逐渐走向衰微了。代之而起的是咏物、抒情赋的创作,如马融长笛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第七章 汉代诗歌一、现保存最完整的集子是宋代(郭茂倩),他将历代乐府诗加以汇集整理,编成乐府诗集。在其所分的( 十二大类 )中,(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词)、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部分中保存有汉代的乐府作品。,焦仲卿妻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纂辑的( 玉台新咏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是(班固)对( 汉代乐府诗 )特征的概括。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的( 文选 )卷二十九。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咏史 )。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 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 )”。名词解释1.汉代乐府诗 汉代乐府机构掌握了大批的诗歌,这些诗歌人们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为“乐府”。乐府诗中既有汉代贵族和文人的作品,也包括了来自民间的创作。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乐府诗都称为汉代诗歌的代表,表现出汉代诗歌的典型风貌。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将历代乐府诗加以汇集整理,编成乐府诗集。在其所分的 十二大类 中,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词、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部分中保存有汉代的乐府作品。其中包括安世房中歌、大风歌等名作。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佚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现在一般认为其产生于东汉后期,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收录于萧统的文选中,并题名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感情的反映。三、 1、 简述乐府诗的叙述特色。“缘事而发”使汉乐府诗具有浓厚的叙事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是完整的叙述一个事件,而是将典型的细节展示给人看,给读者留出相当大的艺术空间,让读者体会和补充,但在对叙事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汉乐府诗表现出叙事艺术的巧妙。它可以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根据故事安排叙述的详略,并且能在叙述中表现出一定的人物形象。汉乐府诗的叙事作品,一般篇幅比较短。在有限的容量中,很难展开完整的事件和详细的情节。作者只能以跳跃式的叙述,对事件作出交代,而以重点的细节补充具体的内容。在有些叙事性作品中,作者更是通过叙述表达出一种理想。乐府诗的这种叙事创作,既体现了汉乐府诗的叙事特征,也促成了我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由原始走向成熟。2、简述乐府诗的艺术特征。汉乐府真情自然,这是汉乐府诗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论乐府诗作者的身份如何,他们歌唱的大多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一种真切的情感自然贯穿于诗歌的始终。“缘事而发”使汉乐府诗具有浓厚的叙事成分。乐府诗作者的复杂性,造成了乐府诗外在的多样面貌。本色的语言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多以不加修饰的语言,或抒发强烈的感情,或描述所感之事,内涵丰富。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以长于抒情著称。它把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情感真切的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不虚饰,不矫情,真实地袒露着文人士子的情怀。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又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抒情手法,触物起兴,以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所行、所感,构成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委婉曲折,低徊反复,表达细腻的感情。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深衷浅貌,语短情长,成就极高。它以自然晓畅的语言,表达真情至理,绝不故作艰深,恃才炫博。古诗十九首又善于多方吸收语言精华,造成特殊的修辞效果。如叠字、比喻、典故、对偶句、双关语和套语的使用。 第八章 史传文学二、名词解释1、互见法: 在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所描写的人物,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在本传中只对与表达人物主要性格倾向的材料,加以详细的描写;其余的材料则放在相关人物的传记中描述,创造出材料运用上的“互见法”,造成“奇”“曲”结合的艺术效果。2、史记的体例:纪传体的著作体式,以纵横交织、经纬结合为基本特征,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本纪、表、书 为纵,世家、列传为横。“本纪”继承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特征,按照年代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展示历史发展过程;“表”是以表格的形式, 依照年代排列相关内容;“书”系统记录各专门领域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人物;“世家”记录诸侯将相的历史,对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有点近似于本纪的格局,而对于汉代的诸侯将相,则是个人的发展史;“列传”是人物传记或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历史情况。这种体式的骨干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它们也构成了这种体式的基本配合关系。三、简答试述司马迁的生平际遇对写作史记的影响: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家族,父司马谈,是汉代著名的学者,司马迁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记。 及长,又有过范围广泛的游历,这些活动,使司马迁大大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广泛的知识。司马迁还跟当时的著名学者孔安国、董仲舒等学习尚书、春秋公羊传等先进典籍。 后因为战败的李陵分辨而触怒武帝,以“诬上”的罪名,而遭受宫刑。其后,改任中书令。更加坚定了他写作史记的决心,更加客观地反映历史。2、比较史记和汉书的不同写作风格。史记所描写的是一代王朝由盛至衰的全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活跃着的人物群像。比起史记来,汉书的描写对象和表现特点,就有了很大不同,再现了封建社会盛世的繁荣和各色人等的精神面貌,也显示了汉室衰弱的必然。由于主观意识的差异,汉书在对人物的评价上,与史记有很大的不同,汉书是以正统的儒家思想来看待和评价人物的。但汉书仍然以历史的严谨,对事实予以忠实的记录,从而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荒唐。汉书在人物传记的布局上,注重严密完整,行文谨严有法。比起史记来,汉书少了几分疏宕气,而多了一些儒雅风。 四、 论析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特征。史记展示给我们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其善于刻画人物、体现人物个性的艺术特征。史记在描写人物时,更注重在人物经历的事件中,发掘本身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展开人物性格和心态的舞台。这些矛盾冲突,并不一定是剧烈的对抗,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魏公子列传,写窃符救赵的大事,这是矛盾突出的焦点和高潮,但在其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凸显出内在的矛盾性。史记展示的矛盾冲突,都不是孤立的,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注重在人生的舞台上展开这些矛盾。史记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种外观的、白描的方法。它没有人物内心活动的大量剖白,只有人物的外在活动和表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冲突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魅力。史记中的人物是历史的人物,作者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出表现人物的细节来。作者只能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筛选出所需要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描摹,构成感人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便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如项羽本纪的“垓下之战”中,通过四面楚歌的境地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在人物传记的创作中,作者对于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总是带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由此而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认同或批判。史记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着眼的。但在具体描写上,对于不同类型和命运的人物,却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倾向性。如伯夷列传,全篇是在夹叙夹议中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的,但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终结篇一、填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燕歌行 )。曹植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 白马篇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的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 七哀诗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钟嵘( 诗品 )称赞(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正始时期的人,主要有“( 正始名士 )”和“ (竹林七贤) ”。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 阮籍 )和( 嵇康 )。阮籍的咏怀诗多用( 比兴 )手法和( 象征 )手法,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 难求” 的风格。嵇康的四言诗中的组诗( 赠秀才入军 )十八首和( 幽愤诗 )常为人们所传诵。西晋文学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的“二陆”指的是( 陆机)和( 陆云 )潘岳的名作是( 悼亡诗 )三首,叙丧妻之悲。左思的( 咏史诗 )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 门阀制度 )的矛盾。太康时代,与陆机齐名的作家是( 潘岳 ),号为( “潘陆” )。左思最著名的赋是( 三都赋 ),他因此而显名。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作于辞去彭泽令之后,其代表作品有( 归园田居 )五首、 ( 饮酒 )二十首、( 移居 )二首。齐梁时代,( 沈约 )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提出( “四声八病” )之说。文学史上把南朝著名的山水诗诗人(谢灵运)和(谢朓)并称为“二谢”。南朝民歌以(吴声)和(西曲)为最主要的两大类。中国文学史上“元嘉三大家”指( 颜延之 )、( 谢灵运 )、( 鲍照 )。“( 馀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出自( 谢朓 )的(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 庾信 ),他后来出使北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 )和杨衒之的( 洛阳伽蓝记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慷慨悲壮、刚健爽朗、重辞采而又古朴自然,被后人称赞为“建安风骨”,影响深远。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论当时的文人,把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称为“七子”,后有“建安七子”之称。玄言诗 玄言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魏晋玄学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所谓玄言诗,是以体悟和宣扬老庄玄理为宗旨的一种诗歌,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程。永明体 永明体为南朝永明年间,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这种新诗体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宫体诗“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之时,内容则为宫廷艳情。但实际上宫体诗的雏形早在萧衍、沈约等人的作品中已隐约可见,其范围除艳情外,还有咏器物、吟风月、狎池苑等内容,风调则轻绮靡艳。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内容虽然复杂,但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神仙鬼怪、异方传闻,其代表作品有曹丕的列异传、千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吴均续齐谐记等。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内容虽然复杂,但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志人小说,志人小说主要记述人物的片段言行、奇闻趣事,所以有时也被称为轶事小说,其代表作品有葛洪西京杂记、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等。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在前人著述基础上,由刘义庆主持编撰而成的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极少数片段涉及两汉人物。三、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曹植有一部分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叙写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如泰山梁甫行与关心国事、顾惜人民密切相关的是,曹植常常以“烈士”和“壮士”自比,关注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并表示自己要心甘情愿地为此效命。如他在白马篇中以游侠自况。后期:曹植后期,由于先后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诗歌的题材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抒发骨肉相残的忧伤和怨愤的诗篇尤为突出,比如野田黄雀行。曹植后期另外有些篇章主要运用直接叙写和直抒胸臆的写法,表现遭受迫害的忧伤和愤慨。比较典型的是赠白马王彪。为什么说左思咏史诗是“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两汉时期,出现了班固正式以“咏史”为题的咏史诗 ,是咏史诗的先导。班固以后,咏史诗也不断。 (2)左思是一位务实重史的诗人,特别关注咏史诗,重视咏史这种形式。在咏史诗史上,他的代表作咏史诗,标志着咏史诗的成熟。左思的咏史诗第一次创立组诗形式,其数量远远超过了他以前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在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和创新。 (3)左思的咏史诗,把古与今、历史人物与诗人自我互相映照、彼此融合。能由己事到时政,突破了个人的圈子。能由现实到历史,以现实的心理感悟史实,以史实反观现实,揭露时弊,扩大了时空,丰富了内涵。因此,左思的咏史诗继往开来,多为后人所认同。简述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1)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田园。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才第一次成了重要的审美对象,成了文人性情、兴趣和理想的家园。 (2)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物我浑融的审美境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物我浑融,物与我的关系完全审美化了,充满了情韵意趣。 (3)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醇美,非常善于用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传达醇厚深远的情思和韵味,把情、景、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