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手打考试范围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组培手打考试范围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组培手打考试范围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组培手打考试范围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组培手打考试范围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一章 绪论1.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科学。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2.胚胎学是研究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的科学。3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液,可以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成分染成蓝紫色,故这些成分被说成是嗜碱性着色的。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这些细胞质被称为嗜酸性的。对碱性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为嗜中性的。4.PAS染色 即过碘酸雪夫氏反应常用于显示糖类成分的存在 基本原理是通过过碘酸的氧化作用,使多糖生成醛基,后者与雪夫氏试剂中的无色碱性品红反应,在反应部位形成紫红色沉淀,从而证明细胞内含有糖原或粘多糖成分。第二章 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 由大量C和少量C间质组成。C具有明显的极性,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等功能。2. 被覆上皮 主要覆盖在体表和管、腔、囊的内表面及某些器官的外表面上3. 连接复合体 上皮细胞之间主要靠细胞连接相互结合在一起。细胞连接主要包括: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管连接等。在小肠上皮细胞之间,这几种细胞连接方式都存在,构成典型的连接复合体。4游离面上的特殊结构 (了解)1)微绒毛(microvilli)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指状突起。在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和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由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微绒毛的表面为细胞质膜,中央由细胞质和纵向排列的微丝构成轴心。微丝自顶部向下延伸与胞质中的终网微丝相连。微丝的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2)纤毛(cilia)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质小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纤毛外包质膜,中间为细胞质和微管构成的轴心。微管排列的方式是典型的9+2结构:中间有一对中央微管,周围为9组二联微管。纤毛中的微管是由位于其基部的基体发出的,后者的结构与中心粒基本相同。5侧面上的特殊结构(掌握)1)紧密连接 也叫闭锁小带,环绕上皮细胞顶部周围,由相邻两质膜间发生网状粘合而形成。它除了具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封闭了相邻细胞顶端,可防止细胞间隙中的物质渗出并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间隙。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 也叫粘合小带,是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细胞上部的一条小带。其结构特点是,相邻两细胞质膜间出现宽约15-20nm 的间隙,内充满低电子密度的糖蛋白;该处胞质内有密集的微丝,其一端附着在质膜上,形成电子致密层,另一端游离在胞质内,构成终网的一部分。此种连接除具有粘着细胞的作用外,还与细胞的收缩和松弛有关。3)桥粒(desmosome) 或叫粘着斑,是一种圆盘状结构。在小肠上皮细胞,它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在复层扁平上皮中,它形成中间几层细胞之间的连接点。在桥粒处,两细胞质膜间有宽约20-30nm的间隙,内充满低密度的絮状物质。在絮状物的中间,有由丝状物交织形成的致密中线。此处质膜内侧的细胞质浓缩,形成附着板。细胞质内的张力细丝伸入附着板并折回到细胞质中。桥粒是上皮细胞间较为牢固的连接方式,多见于易受机械作用和摩擦的部位。4)裂隙连接(gap junction )也译作缝管连接,或叫融合膜。它是位于上皮细胞深部侧表面上的一种平板状结构。此处两相邻质膜间的间隙很窄,只有2nm;两质膜间发生多处点状融合,融合处由蛋白亚单位排列成小孔(管),便于离子和化学信息交换。裂隙连接除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外,也见于平滑肌、心肌和神经突触等处。6基底面上的特殊结构(了解)1)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一层薄膜,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连接上皮组织及调节上皮与结缔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基膜又可分为三层:透明层(即细胞衣)、致密层(亦称基板)和网状层。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由上皮细胞基底面质膜向细胞内折入形成,褶之间有许多线粒体。其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水的运输。3)半桥粒(hemidesmosome)是在某些上皮细胞基底面上形成的半个桥粒结构,其作用是把上皮固着在基膜上。7腺细胞的分泌方式(掌握)1)透出分泌(diacrine)分泌物以分子的形式从细胞膜渗出的方式。胃腺壁细胞,浆细胞,神经细胞属于这种分泌方式。2)局部分泌(merocrine)也叫胞吐分泌。所形成的带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到细胞的游离面并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胞吐出去,细胞膜本身不受损伤。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都营此种分泌方式。3)顶浆分泌(apocrine) 胞质中形成的分泌物移到游离面质膜下后,顶着质膜向外突出,最后自突出部位与细胞折离,损伤的质膜很快修复。乳腺和汗腺细胞都为顶浆分泌。4)全浆分泌(holocrine) 当胞质内充满分泌物后,细胞发生死亡性变化,最后整个细胞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除,由邻近的腺细胞补充。皮脂腺细胞属于全浆分泌型。第二节 疏松结缔组织(通读,填空)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的特点是间质中纤维少,基质多,纤维排列疏松,呈蜂窝状,故又叫蜂窝状组织。广泛分布在皮下和器官内部,起支持、连接和防卫作用。一基质基质(ground substance)是填充在细胞和纤维之间的一种无定形、无色、透明的均质物质。它很粘稠,可起到润滑和阻止外来颗粒穿入组织的作用。基质主要由葡糖胺聚糖和结构糖蛋白两种成分组成。葡糖胺聚糖是蛋白质与大量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的线性大分子复合物。它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和C、硫酸角质素和硫酸肝素等。结构糖蛋白是以蛋白质为主,结合少量糖而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它包括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纤连蛋白、自软骨分离出来的软骨粘连蛋白和从基膜分离来的层粘连蛋白。在基质中,除了无定形物质外,还有少量的组织液(tissue fluid)。它由从毛细血管渗入到基质中的水和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包括小分子的血浆蛋白)构成。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更新,保持衡量。但在某些疾病引起水分丧失或潴留时,则出现脱水或水肿。二纤维1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纤维,在H.E染色标本中呈粉红色,新鲜时为白色,故又叫白纤维。胶原纤维是由胶原原纤维组成的。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周期性的横纹。胶原原纤维又由原胶原蛋白分子排列而成。胶原纤维具有很大的韧性,但弹性较差。胶原蛋白经加热或弱酸处理后,溶解形成胶冻。2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数量比胶原纤维少,H.E染色不易着色,呈较亮的淡粉色,新鲜时为黄色,故又称为黄纤维。弹性纤维很细,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在皮肤和腱,弹性蛋白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大血管,它由平滑肌细胞产生。在大血管壁中,弹性蛋白构成非纤维性的有窗弹性膜。3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较细,有分支并彼此交织成网。在H.E染色标本中看不见,但用银浸法能使其染成黑色,故又叫嗜银纤维。网状纤维之所以噬银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糖蛋白,因此,也是PAS反应阳性的。胶原纤维主要成分是I型胶原,而网状纤维的主要成分是型胶原并结合大量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电镜下,网状纤维也有周期性横纹。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网状纤维较少,它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之间的基膜内、平滑肌和神经内膜以及造血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网架内。三细胞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因能合成纤维和基质而故名,是疏松结缔组织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数量最多,常位于纤维附近。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形状,常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轮廓不清晰。核大、卵圆形、异染色质少,有1-2个明显的核仁。胞质呈弱嗜碱性,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体。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以及基质中的葡糖胺聚糖和糖蛋白。2巨噬细胞(macrophage)也叫组织细胞(histocyte),数量多,常位于毛细血管附近。巨噬细胞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但胞体较小,细胞轮廓清晰、胞质一般为嗜酸性。核较小、染色较深、看不清核仁。巨噬细胞表面常有大的伪足和不规则的微绒毛,胞质内有大量的溶酶体和吞噬体等。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中单核细胞的前身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增殖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几乎存在于机体所有器官内,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防御:(1)巨噬细胞经变形运动到达炎症部位,识别细菌和衰老变性细胞等异物、将其内吞到细胞内,经溶酶体消化分解;(2)把内吞的细菌等抗原物质分解加工后传递给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反应;(3)分泌溶菌酶、干扰素和补体等。3浆细胞(plasma cell)胞体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偏向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多,排列成车轮状,核仁明显。胞质为嗜碱性,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在抗原的作用下,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胞质内出现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成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简称Ig),参与体液免疫。4肥大细胞(mast cell)多沿血管附近分布,胞体较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染色较深。胞质内充满大的嗜碱性颗粒,但因其为水溶性的,故在H.E.染色切片上看不到。该种颗粒可被甲苯胺蓝着色,但是染成紫红色,而不是蓝色,故称之为异染性颗粒。肥大细胞的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慢性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这些物质释放后立即作用于局部组织,参与抗凝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扩张或者吸引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反应区域集中等。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在成体结缔组织中存在的少量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炎症和创伤修复过程中,它们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在普通染色标本上难以区分。6脂肪细胞(adipose cell)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脂肪细胞为单房类型的,多沿小血管周围单个或成群分布,其结构和机能详见本章“脂肪组织”部分。除上述几种细胞外,在疏松结缔组织中还有经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渗出而来的各种白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较多。在炎症区,白细胞渗出大大增多。第五章 骨1.哈氏系统又称为骨单位(osteon),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一些平行于骨干长轴排列、多发生分支的圆柱体。它们由许多呈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和中央的哈氏管(Haversian canal)所组成。哈氏管内有营养骨组织的血管和神经通过。2.同源细胞群 成群存在的软骨细胞往往位于同一软骨囊内,由于它们都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来的,故称为同源群。3成骨细胞 .负责合成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胶原和糖蛋白。它们在骨组织表面排列成一层,很像单层立方上皮组织。成骨细胞先合成类骨质,而后再骨化为骨基质。一旦被新合成的基质包围住,成骨细胞便改名为骨细胞。成骨细胞也具有胞质突起,并借此相互接触。骨基质包围成骨细胞胞体和其突起而形成骨陷窝和骨小管。骨小管与哈氏管相通。4. 骨细胞(osteocyte)是包埋在钙化骨基质中的成熟细胞,它们单个分散排列于骨板间或骨板内。在自骨陷窝辐射出的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通过缝管连接相连;这种连接允许离子和小分子在骨细胞间流动。与成骨细胞不同,骨细胞的胞体为扁平的杏仁状,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明显减少,核内的染色质更加致密。尽管这些都是合成活动下降的表现,但骨细胞仍积极地参与骨基质的维持,它的死亡很快导致骨基质的吸收。5. 破骨细胞(osteoclast)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直径约100m。其数量很少,约为成骨细胞的百分之一。破骨细胞多位于骨被吸收所形成的凹陷处,一般突出于骨基质的表面上,有时也与成骨细胞和其他破骨细胞重叠排列。其胞质为嗜酸性,内含有很多溶酶体。第六章 血液1.血液的组成2.红细胞(erythrocyte)主要作用是运输O2和CO2。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但鸡的红细胞是有核的。 红细胞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使红细胞呈嗜酸性。血红蛋白与氧和一氧化碳结合。3.淋巴细胞种类(知道名称) 可分为四类: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K细胞(杀伤淋巴细胞) NK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 其中,T细胞占70-80%,B细胞占10-15%,其余的是K和NK细胞。第六章 肌肉组织1.肌节 肌原纤维之相邻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sarcomere),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2.闰盘 相邻的心肌细胞伸出许多突起相互嵌合起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两相邻质膜间形成多种细胞连接:靠近细胞表面处为紧密连接;阶梯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固着作用;纵位部分为裂隙连接,便于化学信息交换,传递神经冲动,使整个心肌成为功能统一的整体。3肌质网也叫肌浆网,属于滑面内质网。由许多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的纵小管(也叫L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构成,它们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形成网,包围着每条肌原纤维。在靠近横小管处,纵小管相互融合成盲管,叫做终池。横小管加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三联体。肌浆网的膜上的固有蛋白有80%为钙泵,可把胞质中的Ca2+泵入肌浆网内储存。四骨骼肌收缩机理(肌丝滑动收缩机理)肌丝滑动学说认为,肌纤维的收缩是由于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Z膜方向滑动的结果。这致使明带和H区都变窄,肌节变短,肌原纤维收缩,造成整个肌纤维的缩短。肌纤维收缩的过程可概括为:(1)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膜时,后者发生去极化。此极化波沿着横小管扩布到整个肌浆网,使肌浆网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把Ca2+释放到细胞质内。肌丝滑动学说(2)Ca2+与肌钙蛋白的TnC亚基相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三个亚基向一起收拢,牵动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TnT和抑制亚基TnI,暴露出球形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3)粗肌丝的横桥得以与肌动蛋白上的位点相结合。(4)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激活后者头部上的ATP酶,分解早已结合在该处的ATP,释放出能量。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使肌球蛋白分子头(横桥)向M膜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M膜,肌节缩短。(5)当一个神经冲动过去后,Ca2+又被钙泵重新收回到肌浆网内, TnC与Ca2+分离,又有一分子ATP与肌球蛋白分子头部相结合。于是,细肌丝与粗肌丝分离并退回原位,肌节伸长。在ATP含量不足时,没有新的ATP分子与肌球蛋白分子相结合。于是,已结合的肌球蛋白头部和肌动蛋白便不能相互脱离,粗肌丝与细肌丝仍连在一起,肌原纤维一直处于收缩状态,造成肌肉强直。第七章 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nerve tissue)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主要成分组成。2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能够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机能基本单位。3.尼氏体(Nissl bodies)胞体的细胞质称核周质。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和微管以及高尔基复合体等。粗面内质网常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于其间,它们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称尼氏体4.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5. 神经元分类(按释放的 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6、突触(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它是把神经冲动沿一定方向传递到效应细胞的关键性结构。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7.神经胶质细胞(非重点)是神经组织的支持细胞,常分布在中枢神经组织的血管周围和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的周围,其数量比神经元多10-50倍。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神经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胞体呈星状,核大而圆。由胞体伸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有的末端膨大成终足而覆盖在血管壁上;有的突起伸抵脑和脊髓的软膜下,末端膨大部相互连接,形成神经胶质的界膜。根据突起的形状和所含原纤维的多少,又把星形胶质细胞分成纤维性和原浆性的两种。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突起少,分支也少,细胞核呈卵圆形。细胞突起缠绕在神经元轴突的表面上,其中有的形成髓鞘。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胞体小,有许多带有小棘的树枝状突起;核小,呈三角形,。小胶质细胞可做变形运动,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第八章 微循环1.微循环(掌握)一、概念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二、组成结构微动脉(arteriole)为靠近毛细血管的小动脉,管壁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微静脉(venule)常与微动脉伴行,较粗,管壁也有平滑肌。由微动脉至微静脉的微循环可有三条路径:(1)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2)微动脉 直捷通路 微静脉;(3)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1真毛细血管通路 由微动脉分支为次微动脉(metarteriole),后者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血液由毛细血管网汇集进入微静脉。在毛细血管的起始部管壁上,由少量的平滑肌构成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微循环的分闸门。2直捷通路 次微动脉延伸,直接通入微静脉内。3动静脉吻合支 由微动脉发出侧支,直接与微静脉相连。三机能意义一般情况下,血液主要通过直捷通路到达微静脉,只有少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当局部组织机能增强时,由于缺氧及二氧化碳和乳酸堆积,至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驰,大量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于是,组织内血流量增加,物质交换加强。动静脉吻合支主要分布在皮肤、鼻黏膜和勃起组织内。该吻合支收缩时,血液由微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当它松驰时,血液由微动脉直接流入微静脉。所以,动静脉吻合支也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当体温升高时,皮肤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加,有利于热量的散发;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利于保存热量。2.中等动脉结构(掌握):低倍镜下观察,中等动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高倍镜下观察,内膜很薄,由于内弹性膜的收缩,故切面上呈波纹状。内膜从内向外可分为3层,即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红色波纹状,是内膜和中膜的分界线。中膜很厚,由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细胞构成,故又将中等动脉称为肌性动脉,平滑肌细胞之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厚度约与中膜相等,可见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还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在近中膜处有由粗大的弹性纤维形成的外弹性膜,染成淡粉红色,通常以此作为中膜与外膜的分界。3.Cap分类及分布第九章 被皮系统1.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 cell) 散在于基底层和棘层内。能吞噬表皮内的异物,并与免疫反应有关。2. 毛的结构毛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分毛干(hair shaft)和毛根(hair root)两部分。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叫毛干,埋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部分叫毛根。毛根外包着毛囊(hair follicle)。毛根及毛囊的末端膨大为毛球(hair bulb)。毛球的底面内陷,由含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打入,构成毛乳头(hair papilla)。覆盖着毛乳头的上皮细胞叫毛母基(hair matrix),其细胞不断增生,并向上移动和角化,形成毛的角质细胞。3. 被皮系统第十章 免疫系统(通读)1.单核吞噬系统(1)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 (2)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3)吞噬功能强大、分布广泛、形态各异2.淋巴再循环定义:淋巴细胞周而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意义:有更多的机会遇到并识别抗原,提高免疫细胞的利用率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调,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统一体3. 血胸腺屏障血液供应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小静脉血胸腺屏障的结构1.连续Cap内皮及其紧密连接 2. 内皮基膜 3.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基膜5.胸腺上皮细胞意义:阻碍诸多物质(抗原、抗体、异物、代谢成分等)进入胸腺皮质,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1.垂体门脉系统垂体的血液供应系统。垂体血液供应来自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上动脉来自基底动脉环,下动脉来自颈内动脉。上动脉进入垂体后,在垂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门脉,即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分支吻合成毛细血管网,形成门脉的第一级毛细血管丛;第一级毛细血管丛又汇合若干长短不等的静脉血管,沿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的腺细胞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窦,构成第二级毛细血管丛,下丘脑细胞分泌物可通过两级毛细血管丛及门静脉运至腺垂体细胞,这里血液与腺细胞间只隔一层窦壁内皮细胞及窦周间隙,因此激素易于透过血液而作用于腺垂体,引起腺垂体有关激素分泌,而实现丘脑下部对腺垂体的调节。垂体下动脉则进入神经垂体,也分成毛细血管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通过神经纤维轴浆流动而至神经垂体细胞。2.垂体结构(了解)脑垂体(pituitary gland)是一扁圆形小体,位于脑底部由蝶骨构成的垂体窝内,借漏斗部与下丘脑相连。在胚胎发育期间,脑垂体一部分来源于口腔外胚层,另一部分来源于神经组织。间脑的底壁向外突出一囊,叫做漏斗。原口外胚层也向上突出一囊,叫拉克氏囊。拉克氏囊与口腔脱离并向漏斗逼近,最终融合形成脑垂体。垂体之由神经组织分化来的部分叫神经垂体,包括较大的神经部和较小的漏斗部。漏斗部又分为正中隆起和漏斗柄两部分。由口腔外胚层来的垂体部分叫腺垂体,分为三个部分:较大的远侧部或叫前叶、包围着漏斗部的结节部以及夹在神经垂体和远侧部之间的中间部。脑垂体的后叶包括神经部和中间部)。脑垂体表面包有薄层的结缔组织被膜,在神经垂体与腺垂体之间隔着不连续的结缔组织层。第十二章 消化管1.主细胞(chief cell) 因分泌胃蛋白酶原,故又称酶原细胞。在幼畜,它还分泌凝乳酶。主细胞数量很多,分布在腺体的体部和底部。细胞质为嗜碱性着色。2.壁细胞(parietal cell) 因分泌盐酸,故又称泌酸细胞。主要分布在腺体的体部和颈部,介于主细胞之间,或位于其外侧。细胞体积较大,有12个核,胞质为强嗜酸性着色。3.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消化管壁一般分为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1黏膜(tunica mucosa) 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三部分组成。1)上皮 消化管两端(口腔、食管和肛门)的黏膜以保护作用为主,故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消化管其余部分的黏膜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2)固有层(lamina propria) 是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平滑肌纤维、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腺体等。3)黏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 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在口腔和食管的一些部分等部位没有黏膜肌层。2黏膜下层(tunica submucosa)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神经丛调节黏膜肌层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消化管有些部位的黏膜下层内还含有腺体。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常共同形成纵行或环行皱襞,以扩大黏膜表面积。3肌层(tunica muscularis) 除了咽、食管和肛门外,消化管其余部位的肌层都是平滑肌。肌层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在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造成消化管的蠕动。4外膜(tunica adventitia) 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仅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使消化管联系并固着到周围的器官上;后者为结缔组织加间皮构成,能减少消化管蠕动时的磨擦。4.胃粘膜屏障 由胃上皮表面黏液C分泌的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黏膜层将上皮和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的HCO3既抑制了胃蛋白酶的活性,又中和了渗入的H+,从而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第十三章 消化腺1、肝小叶 (hepatic lobule)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多面棱柱体形。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其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板和肝血窦。肝板由肝细胞单行排列而成,因其在切片上呈索状,故也叫肝细胞索。相邻的肝板有时相互吻合连接在一起。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并经肝板上的空洞相互连通成网。1)肝细胞(hepatocyte) 体积较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内有12个核仁。经常见到有双核的肝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例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糖原、脂滴和色素颗粒等。2)肝血窦 也叫窦状隙,位于肝板之间,相互连接成网,是肝内的毛细血管。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细胞上有孔,胞外没有基膜,故血液中的无形成分可自由通过内皮。这有利于肝细胞摄取和排除物质。2.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在窦腔内还有许多大的星状细胞,其突起附着到内皮细胞上或插入内皮细胞的窗孔中。可做变形运动,具有吞噬能力,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3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 是由两相邻肝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其管壁就是肝细胞膜。胆小管以盲端起始于中央静脉附近的肝板内,并随肝板呈放射状向肝小叶周围延伸和联结成网。胆小管在肝小叶边缘注入小叶内胆管。胆小管处的两相邻肝细胞膜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可防止胆汁流入窦周隙内。当肝发生炎症或胆管阻塞时,胆小管结构破坏,胆汁经窦周隙入血窦,造成黄疸。4、肝的血液循环进入肝的血管有两条:一条是机能血管,即门静脉,它分支形成小叶间静脉,最后注入肝血窦。另一条是营养血管,即肝动脉,它分支为小叶间动脉,最后注入肝血窦。小叶间动脉还分出若干小支供应被膜、间质和胆管等的营养。中央静脉收集肝血窦的血液后,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sublobular vein)。小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管径较大,管壁也较厚。许多小叶下静脉汇成23支肝静脉,出肝后注入后腔静脉。5、肝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并从肝小叶中央流向周边,到达小叶内胆管。小叶内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后者再汇合成左右两个肝管出肝。肝管可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马),也可与胆囊管汇合成总胆管后,再通入十二指肠(牛、羊和猪等)。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1. 气血屏障 在I型上皮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面,各有一层基膜,两层基膜之间大多直接相贴、融合。故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及其基膜、内皮的基膜和内皮细胞等四层结构,即所谓的气血屏障。2. 尘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吸入的灰尘后,称为尘细胞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1、肾单位(nephron)是尿生成和排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肾小体为圆球形,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肾小管是一条细长弯曲的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都分为曲部和直部两段。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三者共同形成位于肾髓质中的“U”字形髓袢。2足细胞(podocyte) 肾小囊脏层的细胞为一层多突的扁平细胞,称足细胞。3.血尿屏障 毛细血管内的物质渗入肾小囊腔时,必须要通过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外的基膜和滤过裂隙膜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总称为原尿形成滤过屏障,或叫血尿屏障。肾小囊腔内的原尿成分与血浆成分基本相似,只是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蛋白尿或血尿。第十六章 雄性生殖系统1. 血睾屏障 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小管基膜、间质中结缔组织和血管内皮共同构成血睾屏障。血睾屏障的功能是限制大分子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的管腔,维持管腔内环境使之有利于生精细胞的分化。2.睾丸间质是填充在曲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睾丸间质细胞。睾丸间质细胞也叫Leydig细胞,多成群分布在精小管之间或沿小血管周围排列。细胞体积大,为卵圆或多边形,胞质嗜酸性。间质细胞分泌睾丸酮,可增进性欲、促进附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第十七章 雌性生殖系统1. 卵泡 由卵母细胞和包在其周围的卵泡细胞所构成。根据发育程度可将卵泡分成原始 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2放射冠 卵丘内紧靠透明带的卵泡细胞呈柱状,呈放射状排列,叫放射冠。3. 卵子发生 由卵原细胞分化为成熟卵子的过程叫做卵子发生。它包括三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4透明带 卵细胞的发育在滤泡中进行,当第一层滤泡细胞层完全包被住卵细胞后,在卵细胞的外方开始形成非细胞的膜,称为透明带。5.排卵 成熟卵母细胞自卵巢表面排除的过程叫排卵(ovulation) 6,黄体排卵时,由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充满卵泡腔,形成红体或叫血体。排卵后,卵泡壁向内塌陷形成皱褶,其中的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向内长入,胞体增大,胞质内出现脂类颗粒而分别变为粒性黄体细胞和膜性黄体细胞。在黄体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周围仍由卵泡膜的外膜所包围着,一起构成黄体(corpus luteum)。 二卵泡的发育(重点!)卵泡(ovarian follicle)由卵母细胞和包在其周围的卵泡细胞所构成。根据发育程度可将卵泡分成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1、原始卵泡 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一单层扁平卵泡细胞所构成。卵泡体积小,呈球形,数量多,分布在卵巢皮质的表层。2、生长卵泡 动物性成熟后,有些原始卵泡开始发育,变为生长卵泡。根据生长发育阶段,又可把生长卵泡分成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三级卵泡三个阶段。1)初级卵泡 是指由单层立方或柱状卵泡细胞包围初级卵母细胞所构成的卵泡。2)次级卵泡 由多层多面体形的卵泡细胞包围初级卵母细胞所构成,在早期次级卵泡的卵泡细胞之间无明显的腔隙,而到后期出现许多分散的小腔隙。卵母细胞质膜周围出现透明带(zona pellucida)。透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在次级卵泡的后期,卵泡细胞周围开始出现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卵泡膜。3)三级卵泡 也叫格拉夫氏卵泡。特点是卵泡细胞之间腔隙明显增大而变成卵泡腔,内充满卵泡液而把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一些卵泡细胞挤到卵泡腔的一侧,形成卵丘。其余的卵泡细胞紧密排列成卵泡壁,叫颗粒层,这里的卵泡细胞改称名为颗粒细胞。卵丘的卵泡细胞叫卵丘细胞。卵丘内紧靠透明带的卵泡细胞呈柱状,呈放射状排列,叫放射冠。卵泡膜分为两层。内层由多边形和梭形细胞及网状纤维构成,可分泌雌激素。外层由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构成,血管少。3、成熟卵泡接近排卵前夕的三级卵泡叫成熟卵泡。由于卵泡液剧增,成熟卵泡的体积明显增大,隆起在卵巢表面上。牛的成熟卵泡直径在15mm,马的约70mm,猪和羊的为58mm。第十八章 生殖细胞与受精1.精子获能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的上三分之一处(壶腹部)。体外受精实验证明,哺乳动物刚射出的精子并不能使卵子受精,只有在雌性生殖道内或在类似于生殖道的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才具有受精的能力。此过程称为获能(capacitation)。2. 受精(fertilization)是两性配子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合子(zygote)的过程。它标志着胚胎发育的开始。3.哺乳动物精子结构蝌蚪形,分为头、颈、尾 头:形状:正面卵圆形,侧面梨形 细胞核:高度浓缩 顶 体:覆盖于核的前面。含多种水解酶(顶体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酶) 颈:很短,中央有近端中心粒,外周有九条致密纤维。尾:运动装置,分三段: 中段:短,线粒体鞘 主段:长,纤维鞘 末段:短,仅有轴丝 整个精子表面都由质膜包裹着。4.受精过程(掌握)一. 精子获能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的上三分之一处(壶腹部)。体外受精实验证明,哺乳动物刚射出的精子并不能使卵子受精,只有在雌性生殖道内或在类似于生殖道的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才具有受精的能力。此过程称为获能(capacitation)。自然情况下,获能是在精子沿雌性生殖道上行期间发生的。精子获能就是去掉精子于附睾内成熟期间和接触精清后吸附和整合到其头部质膜上的某些物质的过程。结果,暴露出精子质膜的一些受体,便于其在接触卵子时发生顶体反应和与卵质膜相互融合。二. 精子穿过卵丘和放射冠 已获能的精子在到达卵丘后,有一部分开始发生顶体反应。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是指精子质膜与顶体外膜之间发生点状融合后破裂,释放出顶体内容物的过程。顶体内容物中主要含有三种酶:透明质酸酶、顶体蛋白酶和磷脂酶A。在卵丘中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所释放出的透明质酸酶可松解卵丘,便于后来的精子顺利通过卵丘而到达透明带。三. 精子附着和穿过透明带穿过卵丘的精子即到达透明带表面上。这些精子识别透明带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并与其发生结合。透明带上有三种精子结合受体:ZP3、ZP2和ZP1。受精时,精子先以其顶体前方质膜上的ZP3受体与透明带上的ZP3相结合,并被ZP3诱导发生顶体反应。顶体反应后的精子再以其顶体内膜或赤道段质膜上的ZP2受体与透明带上的ZP2相结合,保证精子牢固结合和释放水解酶。在透明带上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释放出顶体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溶解透明带,并靠其机械运动而穿过透明带,丢掉除了赤道段和顶体内膜之外的所有顶体成分而进入PVS。四. 精卵融合 穿过透明带后的精子头部立即通过PVS而附着到卵质膜上。在家畜,精子是先以其赤道段质膜与卵质膜相贴的。精子头部贴到卵质膜上后,由质膜上的微绒毛把精子头包住,赤道段质膜与卵质膜发生广泛融合。破裂后,造成一个通道,使精子内容物与卵细胞质相混,精子质膜和卵子质膜共同形成一连续的膜,包围着合子。第十九章 胚胎发育1.卵裂 受精卵最初发生的一些次细胞分裂叫卵裂(cleavage),所产生的子细胞叫卵裂球。卵裂属于有丝分裂,但没有生长期因此,卵裂速度快,卵裂球越分越小。2.桑椹胚 不断卵裂的结果产生一个实心的球体,叫桑椹胚3. 胚泡(blastocyst)。桑椹胚内部细胞间出现腔,并逐渐加大而成为囊胚腔,此时的胚胎是囊胚,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