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14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态度调查_第1页
111014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态度调查_第2页
111014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态度调查_第3页
111014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态度调查_第4页
111014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态度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宜兴市2010年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现况及态度调查朱骏1 杨亚明1 杨婕2 沈冲3 包青松4 摘要 目的 为了解宜兴市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现况及态度。方法 在市区内选取4个观察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出租车、小轿车、面包车和“皮卡”4种车型的司机和前排乘车人安全带的佩戴情况进行观察。同一时期对驾驶人员进行有关安全带佩戴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共观察12473辆车辆和司机,以及4182名前排乘车人。其中司机安全带佩戴率为19.9%;乘车人安全带佩戴率为3.5%。问卷调查了1073名驾乘人员,选择经常佩戴的51.7%,有时佩戴的25.4%,不佩戴22.9%;不佩戴的原因最多的是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重金处罚、交通事故报道佩戴安全带者幸免于难。在调整了性别、车型等因素后,司机不佩戴安全带会增加前排乘车人不佩戴的风险(OR=8.26,P0.001)。态度认知调查了1073名驾乘人员,选择经常佩戴的51.7%,有时佩戴的25.4%,不佩戴22.9%;不佩戴的原因最多的是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重金处罚、交通事故报道佩戴安全带者幸免于难。结论 目前我市驾乘人员司机和前排乘车人安全带的佩戴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但实际佩戴率还比较低,亟需加强管理。【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安全带;机动车- 基金项目: 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2010年度合作计划伤害干预试点项目 (YH601-04) 作者简介:朱骏(1983年08月),男, 医师 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职业卫生与伤害预防控制 作者单位:1.江苏省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宜兴市,214206; 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南京医科大学;4.江苏省宜兴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通信作者:杨亚明 宜兴市人民南路205号 联系电话(办(手机) 邮箱 Study on the situation of seat belt wearing among drivers and front-seat passengers of vehicles in Yixing in 2010Zhu jun, Yang jie, Yang yaming,Sheng chong ,Bao qingsong. JiangsuYix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ngsu Yixing 21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seat belt wearing and related attitude among drivers and front passengers in Yixing city,2010。To find the effective factors to the seat belt wearing. Methods Four sites a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ion the situation of seat belt wearing among drivers and front passengers on four types of vehicles including taxi, cars, minibus and pickups during different time blocks in Yixing city. Questionnaire is used to explore the attitudes toward seat belt wearing. Results 12473 vehicles, their drivers and 4182 passengers in front seat were observed.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seat belt wearing in drivers and passengers and not wearing among drivers were 19.9% and 3.5% respectively;The drivers who did not wearing seat belt w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not wearing seat belt among front seat passengers.(OR=8.3,P0.001). A total number of 1073 drivers and passengers were surveyed.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seat belt wearing situations which included always wearing, sometimes wearing ,not wearing were 51.7%,25.4% and 22.9%;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not wearing seat belt were feeling not flexible and feeling uncomfortable.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seat belt wearing were serious fines to not wearing and crash reports describing lives were saved by seat belts fastening .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awareness of wearing seat belt among drivers and front seat passengers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of consciousness; However the actual seat belt wearing rate was still relatively low,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Road traffic injuries; Seat belt; Motor Vehicle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和青壮年人群的主要伤害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伤害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7,077人1。 我国伤害死因顺位中1995年前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2005年交通事故已列第一位,也是15-59岁组的首位死因2 3。防止道路交通伤害,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安全带使用简单,其对道路交通伤害的防护效果在应用中早已得到了证明,目前已普遍装备于机动车辆。江苏省宜兴市经济比较发达,各类机动车保有量2010年已超过10万辆。为了解宜兴市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其相关态度,于2010年7月在宜兴市的4个主要路段对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及其相关态度进行开展了相关研究。1. 对象和方法本项研究的对象包括了两个部分,即1.1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观察和1.2机动车驾驶人员佩戴安全带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1.1 安全带佩戴实际情况现场观察1.1.1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为观察点目标车辆的驾驶人及其前排右侧乘车人。观察的车辆包括出租车、小轿车、面包车(含客车)、皮卡4种车型。样本量根据相关文献、我市观察预试验与国内外佩戴率确定。1.1.2观察内容 观察表格由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伤害研究中心提供,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包括车型、驾驶人和前排乘车人的性别、是否佩戴安全带,其中通过判断年龄 14岁记录为儿童,另外记录当天天气、时间段。安全带佩戴标准:正确佩戴:安全带从肩膀斜跨通过胸部,肩带与固定点之间有一定的紧张度;未佩戴:没有使用安全带。1.1.3观察地点 选择来往车辆较多易于采集数据及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分别为:市中心城区的三个十字路口和一个高速公路出口。观察地点的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来往车辆较多易于采集数据及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我们选择宜兴市区内的4个观察点。分别为:市中心城区的三个十字路口和一个高速公路出口。1.1.2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为观察点目标车辆的驾驶人及其前排右侧乘车人。观察的车辆包括出租车、小轿车、面包车(含客车)、皮卡4种车型。观察对象为观察点目标车辆的驾驶人及其前排右侧乘车人。观察表格由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伤害研究中心提供,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样本量根据相关文献、我市观察预试验与国内外佩戴率确定。1.1.3观察人员 观察人员为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观察人员经过统一的培训,每两人一组,共4组。1.1.4观察方法 在2010年7月1-31日,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观察最近车道4类车型的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每天的观察分6次进行,从6点到18点每两小时进行一次观察 。观察人员每次观察2个40min,中间休息20min,每个观察员在每个40分钟同时观察两种车型,在2个40min内,2名观察员互换观察车型。1.1.5观察内容 包括车型、驾驶人和前排乘车人的性别、是否佩戴安全带,其中通过判断年龄 14岁记录为儿童,另外记录当天天气、时间段。安全带佩戴标准:正确佩戴:安全带从肩膀斜跨通过胸部,肩带与固定点之间有一定的紧张度;未佩戴:没有使用安全带。1.2.驾驶人员佩戴安全带相关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1.2.1调查对象 拥有驾驶热照和相应车辆的驾驶人员。样本量根据相关文献确定。 1.2.2调查地点 分别在出租车大型等侯区、出租车公司、面包车(含客车)出租点、皮卡的货运市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公车和私车驾驶员。1.2.2 调查对象 拥有驾驶热照和相应车辆的驾驶人员。样本量根据相关文献确定。1.2.3 调查人员 每两人一组,共4组,与安全带观察人员为同一批人。1.2.34调查方法 调查表格由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伤害研究中心提供,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通过预调查对该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评价。由调查人员持调查表格对驾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1.2.54调查内容 有13道题目,主要包括:基本情况、驾龄、车辆情况、佩戴安全带情况、佩戴不佩戴的原因、对提高佩戴率的建议和看法等。1.3.数据录入与分析将调查表进行整理、编码后,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双人双机录入。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清理和统计。2.结 果2.1.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工作量2.1.1安全带佩戴情况现场观察 本次调查共观察车辆12473台,驾驶员12473人,前排乘客4182人。观察表合格率100.0%。2.1.2佩戴安全带相关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共有1088名驾驶人员参与,合格问卷1073份,合格率为98.6%。2.2. 佩戴安全带情况2.2.1驾驶人安全带佩戴情况 观察到的12473名司机中, 有10365名男性,2108名女性其中有2482名司机佩戴安全带,佩戴率为19.9%。男性、女性驾驶人安全带佩戴率分别为18.7%、25.5%,女性驾驶人安全带佩戴率高于比男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50.3,P0.01)。不同观察时间段以及不同车型的驾驶员佩戴率不同(2 =25.0,P0.01、2 = 108.6,P0.01)。从时间段来看,6:00-8:00与8:00-10:00两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分别达到22.8%、20.7%(2 =25.0,P0.01)。车型中观察到的小轿车,以小轿车驾驶员司机安全带佩戴率最高,皮卡车最低,佩戴率分别为22.6%、11.8%(2 = 108.6,P0.01)。表1 2010年宜兴市机动车驾驶人安全带佩戴情况项目观察车辆数佩戴者人数佩戴率%性别1男性10365194418.8女性210853825.5时间段26:00-255658122.78:00-157532620.710:00-240845819.012:00-341464418.914:00-137228220.616:00-18:00114819116.6车型3出租车299645115.1面包车1047159183615.2小轿车8124159183622.6皮卡3063611.8合计12473248219.9注:1、2、3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12 =50.3,P0.01; 22 =25.0,P0.01; 32 = 108.6,P0.01。2.2.2 前排乘车人佩戴安全带情况 共观察4182人,有146人佩戴安全带,安全带佩戴率为3.5%。(表2)表2 2010年宜兴市机动车前排乘客佩戴安全带情况项目前排乘客数佩戴者人数佩戴率%性别4男性2168653.0女性1808643.6儿童206178.2时间段56:00-758222.98:00-513214.110:00-739121.612:00-1330382.814:00-495428.516:00-18:00347113.2车型6出租车1147141.2面包车382102.6小汽车25091164.7皮卡14464.2合计41821463.5注:1.4、5、6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42 =15.4,P0.01; 5 2 =47.3,P0.01; 62 =128.2,P0.01。 2.2.3前排乘客安全带佩戴影响因素分析:在调整了性别、车型等因素后,司机不佩戴安全带会增加前排乘车人不佩戴的风险(OR=8.3,P0.001)。(表3)表3 2010年副驾驶员与驾驶员佩戴安全带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应变量自变量OR值(95%CI)P值副驾驶员安全带佩戴情况(佩戴=0,未佩戴=1)驾驶员佩戴安全带10.001驾驶员未佩戴安全带8.3(6.5-10.5)注:调整了性别、车型。3.驾驶人员的知识态度调查 通过态度认知问卷调查的了1073名驾驶人员中,选择经常佩戴的51.7%, 有时佩戴的25.4%, 不佩戴22.9%;不佩戴的原因最多的是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认为最有效的措施强制佩戴的?是重金处罚、交通事故报道佩戴安全带者幸免于难。3. 讨 论3. 1. 与国内外安全带佩戴水平的比较3.1.1 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将安装和使用安全带确定为强制性的法规,开始了安全带的大规模普及 4。先来看看国内外安全带佩戴水平的比较,据报道,美国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率约为79%,澳大利亚更高,前排约为95%,后排约为90%4。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南京、广州、合肥市、舟山市驾驶员分别为49.9%、49.3%、44.2%、57.0)5 6 7 8。本次调查观察结果显示,宜兴市驾乘人员司机安全带的佩戴率明显低于国内大中城市水平,更是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水平,而前排乘客和国内其他城市类似,都普通处于很低的水平。本次问卷调查安全带佩戴率明显高于观察结果,提示自我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3.1.2 此外, 国内有些安全带佩戴率调查的报道采用的是问卷方法, 是被调查者自己报告是否佩戴安全带,这样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倚。参照本次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自我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9 10 11 12。3.2 安全带佩戴水平低的原因3.2.1 研究表明,佩戴安全带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安全带作为有效的防护设施,对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市的安全带佩戴率依然较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法律规定详尽、执法严格、国民已变成自觉行动、汽车安全带采取了自动警报装置等4。3.2.2 从知信行的角度来看,机动车驾乘人员佩戴意识与实际佩戴率的反差较大,说明相关知识普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关键是外部强制力和内心自我约束力仍不足。不佩戴的原因最多的是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提示有必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一步改进安全带的工艺。达到一定水平,选择经常佩戴的51.7%,但与实际佩戴率的反差较大。知信行不统一,说明相关知识普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关键是外部强制力和内心自我约束力都不足。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不佩戴的原因最多的是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 3.2.3从驾乘人员的内部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通过前排乘客佩戴情况与驾驶员的行为相关关系分析,对驾乘人员的安全带佩戴教育与管理都很重要,驾驶员与前排乘客之间有相互影响,同时能够有利于提高佩戴率。有资料显示,驾驶员安全带使用率高低与前排乘员是否使用安全带有关13 14 。Calisir等15 报告,当前排乘员使用安全带时,驾驶员安全带使用率可达77%;反之,为44%。我市的本次观察结果与此类似,只不过在现实中,由于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率都很低,因此引起的相互影响作用是负面的。3.2.4 从驾乘人员的角度来看,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处罚力度较小,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威慑力。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前后也有相关法规条例出台,对机动车驾驶人员使用安全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处罚力度与频度不足,尤其是针对非驾驶人员很难也很少实施有效的处罚,驾乘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起到的效果也有限。33提高国内外安全带佩戴水平的对策建议提高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率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的措施,要有力度,也要有针对性。3.3.1 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的措施提高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率,首先,最有力的措施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实施以来,虽经两次修订,且第51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但并无相应的罚则,而我省的实施细则中亦无明确规定。建立监测系统或定期监测机制17,采集准确的动态数据,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向有关部门呼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根据中国人的特点进行安全带系统的合理改进是值得研究的。加大对酒驾惩罚力度。加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大对非驾驶人员不系安全带的处罚,是目前亟需强化的执法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对不佩戴安全带的处罚机率是很小的、力度也不大,起不到震慑的效果。短期内较快提高安全带佩戴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重金处罚,这需要相应的立法与实施。3.3.2 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来进一步引起立法部门及执法部门的重视,有研究显示,用于儿童安全带上,每1美元投入可获得32美元收益16,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太少。还可建立监测系统或定期监测机制17,采集准确的动态数据,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向有关部门呼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3.3.3 佩戴安全带后感到束缚、感到不舒服是一个普通现象,因此根据中国人的特点进行安全带系统的合理改进是值得研究的。另外饮酒驾驶员更少系安全带18,对酒驾惩罚力度要加大19,对同时不系安全带的要加重处罚。3.3.4 健康促进依然是投入较小、收效较好的方法。多宣传交通事故报道佩戴安全带者幸免于难,可以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心理暗示。健康促进的手段要多样化,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采用事故模拟机来模拟现场。加强管理和严肃法律处罚、使用吸引力强的宣传教育的手段是重要的两手。3.3.5 从驾乘人员的内部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驾驶员与前排乘客之间有相互影响,同时能够有利于提高佩戴率。特别是加强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强化家庭内部的互相提醒,是有效的办法,推而广之“安全社区”的创建也是可以尝试的方法,它容易形成较好的良性影响氛围18。换个角度讲,加大对非驾驶人员不系安全带的处罚,是目前亟需强化的执法活动。而儿童安全带的使用率的提高,就更需要大力的家庭宣传与严格执法。总之,目前我市驾乘人员司机和前排乘车人安全带的佩戴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但道路安全法出台6年后实际佩戴率仍相当低,亟需加强管理。参考文献1 刘玉光,张晓龙,王存乘.用车安全带提醒装置适应性研究.汽车技术J,2006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增刊:55-59.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伤害预防报告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3刘娜,杨功焕,马杰民,等.2002年对中国人群与伤害有关行为分析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2005,26(10):746-750.4Rogers Lee F. Injuries Peculiar to Traffic Accidents; Seat Belt Syndrome, Laryngeal Fracture, Hangmans FractureJ.Texas Medicine,1974,70:77-83.5 覃玉,武鸣,杨婕,等.南京市2005-2007年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2009,30(5):459-461.6李功理,李丽萍,Mark Stevenson,等.广州、南宁市汽车安全带佩戴情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2006,27(8):698-701.7李迎春,阎文厅陈晨,等.合肥市出租车司乘人员安全带佩戴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J,2009,25(8):937-940.8张乾通,张均和,朱霖.舟山市道路交通汽车安全带使用现况调查.浙江预防医学J,2008,20(6):30-31.9王浩,俞敏,胡如英,等.2004年浙江省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分析.疾病监测J2007,22(8):551-553.10严青华,马文军,许燕君.广东省居民不安全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J,2010,26(8):999-1001.11张巍,高芳,钱玲.大同市初中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J,2009,30(1):68-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