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进展课件_第1页
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进展课件_第2页
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进展课件_第3页
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进展课件_第4页
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进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合作项目介绍,内 容,项目简介 目的 疾病监测和本次项目监测 项目地区 实施方案介绍 工作内容 进展情况 山东项目进展情况 湖北项目进展情况 建议,项目简介-目的,开展流脑和乙脑监测,为全国范围开展两脑监测提供经验。 提高各级实验室对两脑的诊断能力,对主要病原体进行实验室诊断。 了解脑膜炎和脑炎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评估不同血清群Nm、HIb引起的脑膜炎疾病负担和乙脑病毒引起的脑炎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疾病监测,流行病学监测。 19世纪40年代末始于US CDC。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后又扩展到非传染病,并评价预防措施和防病效果,而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角度发展向生物-心理-社会方面进行监测。 我国于1979年在北京、天津试点,以后逐步推广。,疾病监测的定义,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疾病的动态分析不仅指疾病的时间动态分布,也包括从健康到发病的动态分布和地域分布。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响疾病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疾病监测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合作项目的监测,工作 发现流脑、乙脑等监测病例 报告并采样 检测并报告、反馈结果 直接结果 得到病原学或血清学结果 明确流脑(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或乙脑(病毒性脑炎)中病原体各型(群、类)的比例 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间接结果 疾病负担 病例研究等,项目地区,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 湖北省-宜昌市 2007年广西区-贵港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实施方案介绍,工作内容 各级职责 评价指标,实施方案介绍,监测病例定义: 急性起病,具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等。 具有上述表现者均作为监测病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 乙脑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 流脑、结核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化脓性脑膜炎: 病原包括Hib、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隐球菌等 其它疑似脑膜炎或脑炎:如狂犬病等 均作为监测病例报告和调查,具有以下临床诊断的:,疑似暴发疫情定义,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似临床表现的脑膜炎或脑炎。流脑聚集性疫情按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执行。,监测医院,各选68所医院,为监测试点医院。 至少选择1所农村地区医院。 医院应包括市级和县级的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和传染病院等。 医院应开展脑膜炎、脑炎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项目市的其它县级及以上医院发现监测病例后,按要求开展疑似脑膜炎、脑炎病例报告和登记。,监测内容,一、病例发现与报告 二、主动监测 三、病例调查 四、标本采集和保存 五、标本检测 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 七、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一、病例发现与报告,医疗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监测试点医院发现病例后(24h内),报告至当地县级疾控机构,同时按要求进行登记。 其它医院,发现监测病例后,按要求填写“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医院病例登记一览表”(附表1),二、主动监测,医疗机构每旬要对监测病例开展主动搜索工作。 县疾控机构每旬开展AFP主动监测时,同时对监测病例开展主动监测,填写“流脑和乙脑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 。 如未发现病例,应报告“零”病例。 县级疾控机构每旬开展主动监测时,填写“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主动监测记录表”(附表3)。每月3日前将上月主动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形成汇总数据,上报市级疾控机构。,三、病例调查,监测试点医院的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流脑病例或疑似病例24小时)对监测病例开展调查 每一部分的内容完成后,由指定的疾控机构及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 县级疾控机构于每月6日前将数据库报地市级疾控机构 地市级疾控机构于每月9日前报省级疾控机构。 省级疾控机构于每月15日前将上月数据库报至中国疾控中心。,四、标本采集和保存-1,监测试点医院采集、保存(散发病例)血液、脑脊液标本 发现暴发疫情,对每一起疫情采集510例病例的血液、脑脊液(发现暴发流脑按监测方案要求开展) 疑似肠道病毒引起的暴发时同时采集510例粪便标本,四、标本采集和保存-2,(1)血液、血清 血液标本(5ml):0.5ml血液接种于培养平皿或2ml血液接种于培养瓶,培养阳性菌株(2036)运送至省级疾控机构; 剩余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分装于3管,每管血清量不少于0.5ml,血清及离心后的血块,均在低温(-20以下)保存。如第一份血液标本在发病7天内采集,且乙脑IgM抗体检测阴性,在7天后采集第二份血液标本。,(2)脑脊液 医院采集病例脑脊液(1.5ml)标本,分为3份,其中1份0.5ml接种于培养平皿,培养阳性菌株保温(2036)运送至省级疾控机;另2份0.5ml和0.5ml标本于低温(-20)保存。最好在发病1周内,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脑脊液标本检测优先顺序:省级疾控机构和中国疾控中心开展细菌PCR检测、市级疾控机构乙脑IgM ELISA检测。,四、标本采集和保存-3,(3)粪便 疑似肠道病毒引起暴发时,采集510份粪便标本;在发病14天内尽早采集病例双份粪便标本(5g),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采集后于-20保存,并带冰送至省疾控机构检测。,四、标本采集和保存-4,五、标本检测,血液标本:常规检测和细菌培养、乙脑IgM抗体(ELISA) 、细菌PCR检测。 脑脊液标本:常规检测和细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乙脑IgM抗体(ELISA) 、细菌PCR检测。 粪便标本:PCR检测、病毒分离。,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1,(1)监测试点医院 开展血液和脑脊液常规检验和细菌培养、脑脊液标本乳胶凝集试验等。 采集标本后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控机构,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收到报告后,在12小时内收集标本。 (2)县级疾控机构在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血块、脑脊液及粪便标本按保存要求的条件送市级疾控机构;细菌阳性分离物立即运送至地市级疾控机构。,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2,(3)市级疾控机构: 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乙脑IgM抗体。收到标本后7天内完成标本检测,检验结果要24小时内反馈至县级疾控机构。结果录入数据库后上报省级疾控机构。 每月至少2次将血清、血块、脑脊液及粪便标本按保存要求的条件送省级疾控机构;细菌阳性分离物立即运送至省级疾控机构。,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3,(4)省级疾控机构: 标本(血块、脑脊液)开展PCR检测,对分离阳性菌株应于14天内完成进行复核鉴定并反馈结果,并开展耐药性检测,培养阴性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PCR检测并于14天内完成检测并反馈结果。 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对不少于10%的乙脑IgM阴性和10%的乙脑IgM阳性标本进行1次复核,血清学检测应于收到标本后7天内完成并反馈结果。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将10份乙脑抗体阳性标本和40份乙脑抗体阴性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4,(4)省级疾控机构: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省级疾控机构脊灰实验室)并于28天内反馈结果。 省级疾控机构将血清、血块、脑脊液及粪便标本(每季度至少1次)及分离阳性菌株(分离28天内)按保存要求的条件送中国疾控中心。,六、标本检测运送要求-5,中国疾控中心: 对所有标本(血块、脑脊液)开展细菌PCR检测,对分离阳性菌株应于14天内完成进行复核鉴定并反馈结果,并开展耐药性检测,培养阴性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PCR检测并于14天内完成检测并反馈结果。 中国疾控中心对省级疾控机构送检标本,乙脑IgM阳性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进行复核;乙脑IgM阴性的血清、脑脊液标本进行其它病毒的血清学检测。乙脑血清学检测应于收到标本后30天内完成并反馈。,七、病例对照研究,在每个市选择Hib疫苗覆盖率相对较高的23个县(区),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疾病发病情况, 接种Hib疫苗减少的Hib脑膜炎发病情况等。 具体研究方案,由中国疾控中心另行下发。,各级职责,国家级职责 卫生部负责项目总体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中国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 免疫规划中心负责项目的管理,主要职责负责与中国疾控中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工作的督导、评估、培训以及开发培训材料;项目阶段性评估、撰写项目进展报告;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各级职责,国家级职责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对下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和相关医疗机构检验室(或化验室)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培训和督导、认证实验室诊断方法、开展确认试验、开展菌株复核、分型等。 提交项目年度报告,评估项目活动进展及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省级职责 省卫生厅负责项目协调及项目组织领导,督导和评估检查,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省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制订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地区监测系统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负责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和监测数据库的维护;指导监测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收集、保存送检标本。,省级职责 开展血清学、病原学检测和耐药性检测,并对细菌分离物开展进一步鉴定和分型;培训、督导。 项目省卫生厅和疾控中心参照项目提供的报告格式,准备年度和中期评估报告。,市级职责 卫生局负责本地区项目协调和管理。 市级疾控中心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指导县级疾控中心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 负责当地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县级疾控中心报告资料进行审核; 负责监测数据库的维护; 指导监测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培训下级单位业务人员; 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县级职责 卫生局负责本县的项目协调、管理。 县级疾控中心主要职责: 负责个案调查、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主动监测; 负责监测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录入、传输; 负责监测数据库的维护和资料的保管; 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 培训指导医疗机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相关医疗机构职责 各有关医疗机构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配合疾控机构的各项监测工作。 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 培训医护人员 监测试点医院:应开展监测病例的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包括脑脊液、血液常规检验、细菌培养和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 其他医院:2个市的其他县级以上医院负责监测病例登记和报告。,项目评价指标,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医院病例报告率 100% 医院病例报告及时率 90% 医院每旬主动监测结果报告率 90% 监测试点医院病例血标本采集率 90% 监测试点医院住院病例脑脊液标本采集率 70% 监测试点医院病例48小时内调查率 90%,项目评价指标,暴发疫情调查率 100% 暴发病例血液和脑脊液实验室诊断率 100% 省级实验室对市级实验室乙脑ELISA检测结果复核率 90% 省级实验室分离毒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及时率 80% 中国CDC细菌学特异性核酸PCR检测14天内完成结果反馈率 80% 中国CDC乙脑血清学检测7天内结果反馈率 80%,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启动及培训 项目督导 项目方案修订讨论,项目启动及培训,MOH/WHO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合作项目启动会于7月19日在北京召开 同时进行了流行病学、细菌学、病毒学相关培训工作 2006年8月,项目地区相继召开了省、市级项目启动会议和培训班 2007年4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河北、广西两省的项目培训班,项目督导,2006年9月,病毒病所王环宇博士对山东、湖北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导 2006年10月,免疫规划中心流病三室李艺星主任及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邵祝军主任、WHO驻华代表处Stephen Hadler、左树岩等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前期考察,2006年11月13日至17日,免疫规划中心、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及WHO专家等对山东、湖北项目实施中的病例监测、标本采集及转运和实验室检测情况进行了督导,同时对2007年扩大的项目省(河北、广西)进行了流脑、乙脑等疾病的监测与报告、实验室检测设施及能力等前期工作考察。,项目方案修订讨论,结合督导及项目地区反映的情况,多次组织免疫中心、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及4个省专家同WHO讨论修订项目实施方案 同时对项目监测疾病的检测报告程序进行完善 制定项目病例标本送检表,山东省项目进展,项目进展状况省启动会,制定下发了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脑膜炎/脑炎监测合作项目山东省实施方案。 8月16日召开项目启动会。参加人员为: 各市卫生局疾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分管主任、计免科长; 济南市各县卫生局分管局长、疾控中心分管主任、计免科长及6所监测试点医院(省立医院、齐鲁医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章丘市医院、济阳县医院)院长、医务科科长。,启动会开幕,项目进展状况省培训班,学习山东省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合作项目实施方案。 通报我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的控制工作进展。 介绍山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的传染病学。 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的暴发调查。,培训班现场,济南市实施措施培训,派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 举办本市培训班 8月31日举办由各县(市) 、区卫生局分管局长,疾控中心(防疫站)主任(站长)、计划免疫科主任、“两脑”疫情监测员、六所项目监测医院分管院长、医务科科长、检验科科长80余人参加的培训班,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培训,明确了各级职责和工作要求,全市项目监测工作于9月1日正式启动。,济南市实施措施专报系统,建立专报系统 以“AFP监测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为模版,建立急性脑炎、脑膜炎专报系统,全市共有5所县(市)、区级疾控中心、6所省(部)、市、县级项目医院建立了一支27人的监测检验人员队伍开展常规报告及病例主动搜索工作。其余5所县级疾控中心及40余所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各1人负责常规监测(一览表报告、主动监测、数据录入、上报等),济南市实施措施规范管理,统一了项目的内部工作流程。制定了由免疫所对样品编号、检验中心收样、检验,免疫所向省CDC送样的样品转运流程; 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在免疫预防所、检验中心分别设立两名联络员,定期不定期的通报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讨论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对每次联席会议进行详细记录; 对监测病例的主动监测、现场督导和资料档案化管理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全市统一印制使用了“济南市疾控机构病例监测报告登记本”、“项目医院、县级疾控机构主动监测登记本”、“疾控机构病例样品登记本”和“急性脑膜炎/脑炎采样单”,使每例监测病例的报告、每份样品采集和转运、每次主动监测的记录统一、规范。,济南市实施措施加强沟通,与上级沟通。及时与国家CDC、省CDC保持联系,定期沟通。 与下级沟通。多次深入县(市)、区CDC、项目医院对方案的落实情况、工作进展、人员培训等情况进行现场督导,与项目医院的检验科、儿科、内科、防疫科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临床医生对监测病例的诊断定义、病例的报告、血液、脑脊液的采集、样品的保管及区级疾控中心监测情况,及时发现项目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尽量解决。,结果分析流脑监测分析,实验室监测 标本采集:流脑监测系统共收到32例流脑疑似病例血清或/和脑脊液标本,其中脑脊液标本9份,病例血清标本29例(13例病例为双份血清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24份。 细菌培养:经检验,从病例脑脊液培养流脑菌株4株,其中A群1株,C群3株,从送检的24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培养菌株13株,其中,A群2株,C群11株 药敏实验:17株菌株对氯霉素等7种抗菌素敏感,A群对环丙沙星100耐药,C群病例分离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较接触者分离株高。,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病例报告情况,6家监测试点医院共报告病例135例,其中齐鲁医院报告病例最多(78例),占报告病例的57.78,其次为章丘市医院(18例),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报告病例时间分布,2006年:9月(26例),10月(32例),11月(13例),12月(16例)。 2007年:1月(14例),2月(23例),3月(11例)。 病例时间分布以2006年9月以后为主,与项目实施时间有关。,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报告病例人群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2月龄,最大75岁,15岁以下病例38例,占报告病例的28.15;15岁以上病例94例,占69.63% 。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461 。,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病例报告及时性,各医院病例报告及时率: 章丘市医院最低,尚不到报告病例的80.00%, 儿童医院和济阳县医院的及时报告率最高,达到了100.00 。,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实验室监测,各医院脑脊液标本的采集情况: 济南市儿童医院、章丘市医院、传染病医院采集率最高,达到100.00%, 省立医院和济阳县医院采集率则较低 送疾控中心进行检验的比例则以齐鲁医院最低。,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工作,实验室监测 血清采集 报告病例中,在医院内部,104例采集了血清标本,采集率77.04,其中,49例送疾控中心进行乙脑血清学检测,送检率为47.12。分析各监测试点医院血液采集情况发现,章丘市医院和济阳县医院采集率最高,为100.00,而齐鲁医院最低,可能与其报告的门诊病例未能调查有关;分析各医院送疾控中心进行乙脑血清学检测情况发现,济阳县医院送检率最高,为100.00,而齐鲁医院(15.38)。,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工作,实验室检验 脑脊液:对送检的48例脑脊液进行乙脑IgM抗体检测,7例阳性,阳性率14.58(7/48);对1例临床诊断流脑的病例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对培养物进行鉴定,流脑细菌阴性 ; 血清:对送检的49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脑IgM抗体检测,其中阳性8例,阳性率16.33(8/49)。 例报告病例中,55例送检了脑脊液或血清标本,标本总送检率为40.74;乙脑IgM抗体阳性11例,送检标本总阳性率20.00(11/55)。检测阴性的病例中,2例采集第二份血清标本,乙脑IgM抗体仍为阴性。 因PCR试剂未到位,故尚未开展标本的PCR检测。 2例报告病例采集了大便标本,病毒培养阴性。,结果分析监测试点医院工作,分析各监测试点医院的旬报及主动监测完成情况发现: 除章丘市医院1次旬报迟报外,其余旬报完成情况较好; 分析主动监测报告发现,齐鲁医院报告较差,缺报2次,其余无无缺报现象,但通过主动监测发现传染病医院1例病例漏报,儿童医院的主动监测报表项目填写不完全 。,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时间分布 虽然数据报告不全,但仍能看出脑炎/脑膜炎病例时间分布的趋势,病例从3月增加,10月后开始下降,6-8月病例最多。1月病例较多,可能与调查以出院日期为准,1月病例中包括了部分2005年12月发病的病例所致。,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年龄分布 报告病例中,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发病年龄为出生当天,最大发病年龄104岁,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组为主,占87.86以上,其中,又以3-9岁年龄儿童发病为多,各年龄组的病例数均在1000例以上 男女均有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11,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报告病例医院实验室检验情况:报告病例中,11390例在就诊医院进行了血常规检验,占病例的56.24;3171例进行了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检验率仅为15.66,各市的脑脊液检验率均较低,说明目前我省医疗机构对脑炎/脑膜炎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 所有病例中仅160例开展了血或脑脊液细菌培养,其中阳性15例,15株细菌中,结核菌2株,肺炎链球菌1株,肺炎双球菌1株,MSS1株,8株未定型,145例阴性。,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病例的临床分类 报告病例中,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为主,占报告病例的88.62,病脑中148例明确诊断为乙脑,373例为腮腺炎合并脑炎,18例单纯疱疹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307例,其中,流脑23例,结核性脑膜炎9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7例,化脓性脑膜炎178例 。,结果分析非监测试点医院工作,湖北省进展情况,项目地区,宜昌市CDC每旬对各监测医院进行督导。 督导内容:医院主动监测,搜索医院相关科室的病案,发现漏报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 2006年9月份以来,市、县CDC对监测试点共督导72次,40人次, 18个工作日。 9月份以来,宜昌城区搜索住院病案3580例,发现18例漏报病例。,2006年 112月 宜昌市监测医院报告监测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宜昌市2006年19医院112月共报告病例414例。 6所监测试点医院报告338例,占81.64 13所非监测试点医院报告76例,占18.36。,监测医院报告病例地区分布,监测医院报告病例年龄分布,报告病例中最小1月龄,最大70岁。 发病病例集中在15岁以下,248例,占59.90。 病例中男性258例,女性156例,男女性别比为1.651。,监测医院报告病例临床诊断分类,注:其它为颅内感染、多发性神经炎、中枢性神经感染等,2006年912月宜昌市监测病例报告情况,监测试点医院监测病例报告情况一览表,市、县级CDC在接到监测医院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及时调查率为100,所有数据均及时录入数据库,宜昌市2006年912月监测试点医院报告 监测病例年龄分布,报告病例中,06岁组和2140岁组发病人数最多,38例,占55.07,2006年912月监测试点医院报告监测病例临床诊断分类,其它诊断主要为颅内感染、多发性神经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等,2006年912月非监测试点医院病例监测情况,表4:非监测试点医院脑炎病例报告情况一览表,实验室检测结果,乙脑IgM检测阴性的病例,未采集第二份血清标本,旬报及主动监测监测结果,各监测试点医院及时上报了旬报表 宜昌市CDC通过主动监测发现,市中心医院例9月份漏报13例脑炎病例。,2007年13月 宜昌市监测项目病例监测情况,2007年13月份共报告病例39例,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