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1页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2页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3页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4页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作者简介:徐竹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度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浙江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发展研究(09JDKF002Z)的研究成果。 基于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徐竹青摘要:高端要素是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个高端要素不断集聚提升的过程。而中心大城市具有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的优势和能力,这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这对于长期依赖于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快速发展的浙江而言,是现阶段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必要的战略选择。关键词:高端要素;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城市化中心大城市的战略地位,突出体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浙江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自我积累、依托市场、集聚发展”模式致使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集中在小城市、小城镇,这就导致浙江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迅速,大中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对所在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是高端要素高密度集聚的产业,而只有中心大城市才具有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的能力,这是小城市所不具备且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大力推进浙江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彻底改变浙江经济“低、小、散”格局的无二选择。这一战略选择关系到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浙江经济发展现阶段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高端要素与产业升级高端要素,即高级生产要素,是相对于传统基本生产要素而言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本,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技术劳动力、科技基础(如科研机构、RD投入、通迅信息)、知识产权(如专利、品牌、版权)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条件,是高级生产要素。与基本生产要素所不同的是,高端要素并非天然所至,是创造出来的,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持续的投资才能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现代国际竞争中,创造、提升与使用高级生产要素即高端要素的效率比拥有基本生产要素的多寡更重要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论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3版, P160183.。基本生产要素,如劳动人口、天然资源等,并不能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靠大量的一般劳动力和丰富的天然资源,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的。因为,企业通过全球化战略,可以获得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或以技术克服基本生产要素的不足。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便是基于资源禀赋所建立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衰减,甚至可能会妨碍企业创新与升级。当劳动力充沛、天然资源丰富廉价时,企业会依赖这种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缺乏创新升级的动力,并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而当土地昂贵、劳力短缺或本地天然资源缺乏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竞争,就必须创新与升级。企业通过创新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企业不断升级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支持竞争优势的条件是专业化的人才、研究机构以及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高端要素,这些专业化的高端要素相对稀缺,也难以模仿,还必须持续大量投资才能形成。高端要素既是创新的成果,又是创新的条件,是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产业升级与高端要素的创造、集聚、提升密切相关。产业升级实质上是一个因要素禀赋变化而引起的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变过程 李秋斌. 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P16.。也就是说,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个高端要素不断集聚提升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其产业升级的目的就是获得并拥有能参与世界竞争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源于专业化的高端要素的创造与持续提升,是企业不断创新形成的,而高端要素的可获得性与高级程度又支持着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强度和质量。产业的创新升级与高端要素的集聚提升彼此互为条件、互为结果。二、大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的理论分析在一个区域内,城市规模与集聚效应是相对应的,城市规模越大,其集聚效应也越大。大城市,尤其是因区位条件良好而发展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大城市,不仅高度集聚着人口、生产、消费、资本等基本经济要素,而且集聚着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知识等高端要素,并由此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具有小城市无法比拟的能量。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可获得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这种因集聚而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共享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可以共享辅助行业的相关供应,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市场信息、创新扩散和劳动力培训等,从而降低成本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范围的扩张,城市的集聚效应也因此进一步增强,这又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由此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致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圈,从产业集聚到城市集聚,城市化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密度集聚与空间有限性的矛盾渐渐突出,诸如地价高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集聚不经济的压力促使城市向外扩散,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的重新布局,采取企业搬迁、经济合作等方式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以缓解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压力。这种扩散活动随着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但并不会因此削弱中心大城市的集聚力量。在扩散过程中,要素流动和产业调整的结果是,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高端产业如金融、传媒、咨询、会展、教育、医疗、法律等向市中心集聚,高端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知识等也随之向市中心集聚,中心大城市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强大的集聚规模效应,其集聚效应不断得到加强。城市规模的膨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有当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很高且稳定的状态,城市的发展才会由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即使是在高城市化水平下城市规模(包括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等)趋于稳定,城市的经济规模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其集聚效应仍将继续增强。伴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功能(包括专业化功能)的提升在提高城市效率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进入门槛,需求弹性的降低(因为高级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少)并不会减少收益反而增强了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的可能性,追逐高收益的高端要素仍可无障碍地进入,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被加强。城市的规模与所在区域所处的层次等级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著名的克里斯蒂勒城市等级模型,在由数量有限的不同等级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中,层次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功能较多,规模也较大,大城市的某些功能是小城市所不具备的 周文, 连洁. 城市规模理论的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08(16).。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的条件基础,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发展状况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P347352.。由于区域基础条件的差异,导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进程各不相同,规模各不相等,对周边地区产生的辐射和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城市等级体系。这种城市等级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每个较高等级的城市为自身及周边地区和较低等级的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功能越多, 其集聚效应也越强,相应集聚的高端要素也越多。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处于最高等级、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大城市的巨大经济能量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其拥有强大的集聚力,各种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心大城市高密度的要素集聚尤其是高端要素的集聚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出现,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使得中心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极化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伴随着中心大城市的快速增长,其技术、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先进性对周边地区示范、引导、协调和控制作用在不断增强,其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三、城市高端要素集聚及产业层次差异的实证分析在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含若干中小城市和周边大片农村地区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城市规模等级越高,所集聚的高端要素越多,产业层次水平也越高。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按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划分 以城市人口规模(市辖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的规模状况,即按两者乘积的平方根(城市质量)来计算排序。,长三角城市体系可分为五个等级,这与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的四个等级和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的六个等级大致吻合,但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规模等级较低的层级上(见表1)。表1长三角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2008)规模等级城市市区人口(万人)市区GDP(亿元)规模(质量)一上海(直辖市)1321.7013560.454233.54二南京(省会、副省级市)杭州(省会、副省级市)541.24424.303447.163788.921365.921267.93三苏州(地级市)无锡(地级市)宁波(副省级市)常州(地级市)238.21237.42220.12225.872718.122421.882251.421664.03804.66758.29703.98613.07四杨州、镇江、湖州、嘉兴等其余地级市,江阴、昆山、慈溪、余姚等部分县级市 201503001500150600五其余县级市20以下300以下150以下数据来源:上海、江苏、浙江各城市统计年鉴(2009)。(一)各规模等级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的比较人才是高端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尤其是杰出技能的优秀人才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稀有资源。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在人才高端要素集聚方面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见表2)。表2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市区)人才要素集聚状况(2008)规模等级城市教师总数(万人)医生数(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万人)一上海13.325.0179.0550.29二南京杭州8.696.961.511.6770.0536.7672.5036.14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2.802.752.822.41.69.71.83.4916.1925.7921.1124.4212.089.4313.0412.32四杨州镇江湖州嘉兴1.531.29.96.88.31.27.25.246.816.596.443.817.488.352.353.68数据来源:同上表。但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单凭大量的大学程度的一般性人才,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在产业特定需求上高度专业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相应的研究机构以及持续的大量投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投入等是培养专业化人才、创造专业化要素的高端要素,是稀有资源,这些稀有资源更多地集聚在大城市,中心大城市具有绝对的优势(见表3)。表3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全市)科技基础状况(2008)规模等级城市高等院校 (所)研发机构(个)医疗机构(个)科技经费投入(亿)图书总藏量(万册)一上海61252301595.392404二南京杭州413610639165141180.41230.531209900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181113955321019135658232210.83134.98105.7176.37223188232159四杨州镇江湖州嘉兴5535414425329334237.7843.2726.7961.2612811452115注:研发机构指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发机构,医疗机构指医院。可见,在高端要素集聚方面,大城市体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城市规模越大,所集聚的高端要素越多。尤其是中心大城市,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在校大学生数等人才要素的存量,还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组织机构的数量,其集聚规模呈现出绝对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二)各规模等级城市产业层次水平的比较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并不仅仅体现在巨大的经济规模和要素集聚上,在经济发展上更是体现出高层次的产业层次水平。从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水平相对较高(见表4)。表4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全市)产业发展水平状况(2008)规模等级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产值(%)从业(%)一上海53.755.04139605163201二南京杭州50.046.347.6639.598214084004136608100234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36.441.040.438.030.8335.6832.4633.6910398910248478807757381135061064057124487032四杨州镇江湖州嘉兴35.536.534.734.434.4529.7038.5127.735754576469519946074584300995246986863052注: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江苏按现实从业比例修正)计算。显然,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中心和次中心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较高,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劳动生产率(人均附加值)也较高,表现出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基本相一致的规律性特征。但以行政区划集聚的产业特征也很明显,如浙江各城市多以纺织业为主导,而江苏各城市多以化工、设备制造业为主导,显现出浙江各级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产业层次水平较低的地方特征。四、构建中心大城市带动浙江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新格局中心大城市基于高端要素的大规模集聚,各种创新活动集中而活跃,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同时,中心大城市又由于市场集中、资本雄厚、市场运行机制较完善,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裕的创新成果致使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得以率先兴起、发展并壮大。而中心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以及政府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区域生产协作和经济发展方向能够实行有效的调节和引导,中心城市在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仓储物流、通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了保证。所以,加快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城市自身率先升级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挥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并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经济获得了巨大成就,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自我积累、依托市场、集聚发展”的“浙江模式”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自生自发”内源式发展模式致使浙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性特征,在空间组织上即表现为县域经济特色,县域内的小城镇成为产业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平台。与之相呼应,浙江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的系列改革以及特有的“省管县”财政和人事管理的体制创新,为浙江孕育出强大的县域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其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浙江经济县域化的“块状”特色。然而,以农村地区为主的县域根本不可能集聚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高端要素,基于大量低端要素集聚的县域“块状经济”只能局限在进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领域发展扩张,其转型升级仅凭县域自身的能量是难以实现的。而与此同时,“省管县”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事实上致使浙江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对缓慢,集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能力相对较弱,这不仅制约了中心城市自身的升级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发挥,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如今,浙江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形势客观上要求中心城市担当起“急先锋”的角色。浙江传统的以县域为资源配置的空间平台,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