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学生是指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关怀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滞后、农村环境的欠缺容易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呈严重化发展趋势,而社会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让农村留守学生健康的成长。 ; 关键词:留守学生; 犯罪; 原因; 对策 ; Abstract :; Rural students is behind a lot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work outside the home work, stay at home to receive compulsory education childol is lagging behind, causing them to the rural environment of a high-risk; crime groups, which in recent years had been a resurgence of serious trends, and this community has not given enough attentcrime research team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its existence, in order to find for rural students staying healthy growth ;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民大量涌入城市,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但因为户籍制度和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进城农民工不得不将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生活。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滞后、社会引导的偏差,这部分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极易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农村家庭、农村社会的不和谐,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这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力协作、找出对策、及时解决。 ; 一、农村留守学生犯罪现状 ; 农村留守学生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大量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他们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四川省眉山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对某市6个区、县,20多个乡、镇261个班11651名中小学学生调查显示:该区留守学生5968人,占学生总数的51.2%。其中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50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4.5%,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3118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6.8%人。而在对豫南农村地区的学校调查显示,有家人在外打工的学生占82.5%,其中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占26%,80%的父母一年仅回家一次,有72.5%的留守学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约有10%的与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其余的部分留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一个家庭多则照顾4至5个留守孩子,少则也须照顾12至3个。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不少留守学生由此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的犯罪特点可以用高、低、屡、恶四个字来概括: ; 高,即犯罪率高居不下。留守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家庭青春期教育几乎成了空白。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腐朽人生观的影响,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导致违法违纪案件增多。某县2003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有23人,其中农村20人,属于农村留守学生的12人,占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52.2%,占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60%。 ; 低,即犯罪低龄化,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犯罪主体的年龄越来越低,犯罪主体平均年龄仅为15.5岁,如贺州市富川县廖某某等7名青少年强奸、轮奸妇女一案,三个月内疯狂作案10余起。7名被告最大的22岁,最小的仅15岁。在该市查获的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中,未成年人占19.1%。在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8岁。 ; 屡,即重新犯罪比率上升。一些初犯的农村未成年人在看守所、监狱受到“交叉感染”,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胆子越来越大,重新犯罪比以前所犯罪行更加严重。不少大案要案都是年少的犯罪分子重新作案所为。他们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更加疯狂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威胁的因素。 ; 恶,即恶性犯罪日益严重。一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约束,弄成自由散漫的风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出网吧和游戏厅,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增多,很容易误入歧途。加上他们年轻气盛,极易不计后果、激情犯罪。近年来,留守的农村未成年人犯凶杀、强奸、伤害及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作案手段原始、简单、残暴、拙劣。四川省渠县一位15岁的留守学生在与同学打架中竟用刀砍人,该生父母外出已有三年多,平时性格暴躁,在家对爷爷奶奶稍不如意就又打又骂,最终导致其走向犯罪。这些都严重危害了城乡人民生活工作的稳定,也直接扰乱了城乡经济建设的秩序。 ; 二、农村留守学生犯罪原因探析 ; 据2005年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有流动人口1.4亿,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这些流动人口在他们自己的家乡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对他们的子女社会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已堕落成一名犯罪分子。具体说来,他们的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自身主观因素 ; 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负责照看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由于自身原因力不从心照看,或者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使这些学生受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缺乏健康向上的理想教育,加上社会上一些传媒和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传旧思想、旧文化,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一些留守学生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把金钱、财富同人生价值等同起来,向往城市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厌恶农村清贫、艰苦的生活,当在外打工父母挣的钱无法满足他们的享乐要求时,盗窃和抢劫便成为他们致富的渠道。 ; 2、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法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普法教育没有覆盖到农村一些偏远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中,仅初二课本涉及法律,但老师上课时仅从应试教育角度讲解法律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一些农村留守学生除了知道杀人、放火、强奸是犯罪外,认为其他犯罪仅仅是错误而已,实施了犯罪行为后还不知道已经触犯了刑律。 ; 3、心理不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致使其自卑感强、信心不足。有些农村留守学生在学校成绩也较差,表现不佳,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成为同学的取笑对象,便觉得抬不起头来。到了社会后,因为文化程度低,受到歧视,因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同时,他们也缺乏道德感、荣誉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辨别是非能力差,控制能力差,看到贫富差距时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便会用实施违法犯罪来满足这种失衡的心理。 ;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 留守家庭是一种变相的残缺家庭,相对于真正的残缺家庭来说,这是完整的家庭,但是相对于一般完整家庭来说,这又是不完整的家庭。留守家庭的子女犯罪率也高于一般完整家庭子女的犯罪率,主要原因在于: ;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社会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巨大。但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其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由父母指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而这些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要么年纪大彼此之间的代沟差距也大,很难进行沟通,造成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成材教育根本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学生实际上成了一群父母长期在外的“孤儿”,缺少关爱。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留守学生误入歧途也就不足为奇。 ; 2、家庭情感的饥渴。这些农村留守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常年分居,经常要经受情感饥渴和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这对子女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对家庭失去依赖感和信任感,从而对家庭给予他们的社会化教育抱有一种敌视怀疑的态度,大大削弱家庭社会化教育的效果。这种情感饥渴和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一旦发生碰撞,就容易产生急风暴式的发泄,对社会产生不利后果。比如曾经有过一个以中学生为主的7人盗窃团伙,两个核心成员都出身于留守家庭,父母都无暇顾及对他们的教育,平时只知道给钱。致使他们有钱可以吸引人,又有地方可供玩乐,因此很快在自己的周围吸引了一些青少年,经常进行盗窃犯罪活动。 ; 3、经济上的优越感。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如果没有远远高于本地平均收入的工作机会,中国人一般不会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这种较高的收入机会与他们对留在家中缺少父母照顾的子女的歉意,使得他们极力想在经济上补偿。而这些子女有了钱,又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监管,一旦被同龄的违法青少年吸引,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周围的违法青少年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有钱的“大户”,他们会千方百计引这些留守学生上钩,以便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油水。 ; 4、父母从事职业的影响。外出务工的打工者大多诚实守法,从事正当职业,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有少量外出务工者从事违法的职业,其不正当的性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河南的一个镇,被誉为“假证之乡”。外出务工者的职业大多是做假证生意。虽然,这种职业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对此他们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仅没有对孩子有半点掩饰,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在假期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法律不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发传单、教孩子一些逃避检查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自己违法职业的帮手,长期的耳目渲染,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对其今后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发展都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 1、社会引导偏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农村个体经营方兴未艾,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一些原来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就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发展到沉迷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再到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少年的唆使,便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 ; 2、缺乏打击防范力度。虽然,当前对严重违法犯罪活动打击的力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犯罪诱因增多,侵犯目标和犯罪活动犯罪也在加大,这使社会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由于警力和经费的不足以及以罚代刑等不良现象的存在,社会个方面没有形成合力,使一些严重违反的罪犯得不到及时追捕。一些犯罪分子作案后逍遥法外,对有劣迹的农村留守学生影响很大,帮助其助长侥幸、冒险的心理。 ; 3、流入地学校对农民工孩子区别对待。各流入地学校为缓解流动学生就学压力财政负担,都对流动学生收取高额的借读费,这远远超出了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除了高额的借读费压力以外,农民工还担心孩子原有基础薄弱而造成学习困难,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如果去那些为外来人口子女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学习,那里的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又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导致外来打工者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读书,虽然于心不忍,但也无可奈何。因此他们的孩子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 三、农村留守学生犯罪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学生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随之而来的留守学生犯罪问题,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 (一)强化家庭责任 ;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要改变那种“只要有钱,让孩子接受更高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片面观念。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可代替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要加大对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农村留守学生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自己的监护职责和任务,以便时刻掌握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动向,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外出家长应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向,并要注意与孩子进行电话、书信联系,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 2、加强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监护人的水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加强教育,让他们提高监护的责任心,对侵害留守学生合法权益的监护人,要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学生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外出也应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 (二)加强学校监管 ; 1、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留守学生的新路。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切忌因他们缺少监管、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放任不管或者歧视对待。而是应该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家庭的缺陷,用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并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强化行为规范的指导训练,组织集体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 ; 2、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寄宿制。寄宿制作为解决留守学生监护缺失、教育滞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优点在于节约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率。从留守学生自身来讲,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转到了学校里,充裕的时间、浓厚的学习氛围、稳定的学习情绪,再加上与老师朝夕相处,耳目渲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寄宿的团体生活,可以发挥学校的替代作用来弥补留守学生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怀,学校管理与老师指导也能及时到位,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避免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防止不良念头的出现。这对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好处。 ; 3、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生活指导教师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早日生活自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 (三)唤起社会关爱 ; 1、发挥政府强力作用,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学校周围的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留守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对黄色文化、暴力文化还缺乏分辨能力、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因此,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学校周围环境,清理文化垃圾。依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