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doc_第1页
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doc_第2页
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doc_第3页
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doc_第4页
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怎样学习文言文一、具体要求和方法1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段落和篇章。要求熟读初中六册、高中六册课内的文言文,并通读读本的文言文,读本中的重要句子应该会背诵。2了解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汉字字形、汉字结构、字音演变、汉语词汇演变规律)。3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120个)和常用的文言虚词(18个),熟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懂得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文体知识,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积累,应对文言的某些语言现象作了初步归纳整理,其中文言实词和一词多义是重点。2领悟、注意领悟、分析、鉴别、比较(包括猜测)。提倡精读,应用心分析、领悟。3朗读,朗读是基本功,反复朗读获得牢固丰富的感性知识。4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求每个同学一本古汉语字典,碰到不懂的地方要勤查字典。三、朗读的要领1读准字音。(后面讲)2读清句读。(1)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恰巧是一个复音词时,要分开读。如“地方”,“鼎足之形成矣”中的“形成”都要分开读,不能把它们当作一个词来读。(2)一些长句子朗读时要在句中停顿,必须辨清语境和语言结构。(3)文言文中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夫”、“盖”、“其”、“若夫”、“若至”等等,应稍停顿。3读出语气。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注意句子的结构;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四、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文言文部分的要求五、对文言文复习的几点说明1.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积累、诵读,课堂上只是讲典型的字、词、句以供同学们课后自学借鉴,不能以为课堂上讲的就重要,就会考。课堂上主要以理解为主,对一些典型的文言现象要知道,要理解。2.文言文复习按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语音、文字、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文言修辞、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文言翻译及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一讲 文言语音文言语音不属于考察范围,但学好文言语音有助于学好文言文。要弄懂以下几种读音情况:(一)多音字1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读“wi”)“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读“wi”)若属皆为所虏(读“wi”)夫子何命焉为?(读“wi”)2观: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读“gun”)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读“gun”)3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读“m”)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读“m”)吾性不喜华靡(读“m”)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读“m”)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读“m”)(二)异读字(1)破音异读。指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词义。如“衣”作名词时读“y”,作动词时读“y”;“王”作名词时读“wng”,作动词时读“wng”。常见的其它异读字: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沛公欲王关中。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舍相如广成传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本字和通假字读音不同,也就是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如“说”通“悦”(读“yu”),“属”通“嘱”(读“zh”)。常见的通假异读字: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3)古音异读。有些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保留了古音。如“叶公好龙”的“叶”读“sh”;“土蕃”的“蕃”读“b”而不读“fn”,“阿房宫”的“阿”、“房”分别读“”、“png”,而不读“”、“fng”。其它的,如:樊於期偏袒扼腕曰(人名异读)可以解燕国之患(地名异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地名异读)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官名异读)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器物名异读)第二讲 文言文字一、汉字的结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密切的联系。在战国时代,人们根据汉字的实际,归纳出六种结构方式,即传统所谓“六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名称说明举例 象形描摹实物的形体月、水、日、山、牛、又、目 指事用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抽象符号上、下 象形加符号天、本、寸、旦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关的象 形字合而为一,以显示新的意义同体会意品、众、棘、束、森 异体会意采、休、明、莫、连、寒 形声用形旁和声旁组合起来表示意义左形右声江、河、语、桐 右形左声功、削、瓢、颈 上形下声霜、崖、晨、氛 下形上声膏、斧、恭、贷 内形外声闻、辨、问、辩 外形内声阁、病、匾、裹 转注同一部首内意义相同相近的字互相注释“考”与“老”互注 假借借同音字来表示某个词“豆”本指器皿,借作豆子, “主”意为灯中火柱,借为宾主之主二、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殷商)金文(商周)小篆(秦)隶书(秦)楷书(汉)草书(汉)行书(魏晋)三、异体字、简化字、形似字1.异体字:读音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汉字。考( )、修( )、实( )2.简化字:是与繁体字相对而言的字体。体(體)、担(擔)、响(響)、读(讀)3.形似字:开体近似,判别细微的汉字。戊戍戌、已己巳、匆勿、末未、治冶4.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的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声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要求同学们在复习课文时要记住课文里的通假字。第三讲 文言实词一、单音词和双音词(一)了解文言单音词与白话双音词的演变。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数,白话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又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老师,加前缀)狼:“止有剩骨。”(骨:骨头,加后缀)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传:流传)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强健)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劝学:“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师说:“圣益圣,愚亦愚。”(益:更加)(二)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为主,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中变成一个双音词,初学文言的人往往用白话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应该熟记,大约一百个。如“亲戚”、“妻子”、“中国”、“非常”等等。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中的“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的意思,“间”读jan,夹杂的意思,如果误当口语中方位词“中间”来理解,就误解了文意。(三)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1.单纯的双音词:(1)联绵词,例如:A双声联绵词: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指南录后序:“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孔雀东南飞:“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B叠韵联绵词: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雀东南飞:“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2)音译词,例如:木兰诗:“可汗大点兵。”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3)叠音词,例如: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2.合成的双音词(1)变义复合词。复合词本是由两个以上的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因此有些复合词的两个以上的词素会改变原来的意义。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偏义复合词,就是一具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两个语素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两个语素是相反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树”、“牛”、“山”、“水”等等。这里我们要着重讲讲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情况。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是概念外延的扩大,词义由特指到泛指,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或者应用范围扩大。有以下几种类型:(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本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等。其它: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好”,原义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2.词义缩小。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谢”,由“认错、道歉”转到“感谢”,词义有所减轻。“旦日不可不早来谢项王”。(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今义的“禽”,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如:“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例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假”。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练习,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