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1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2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3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4页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全桂静 教研室:3号实验楼319,TelHIV(爱滋病毒),大肠杆菌,绪 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 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 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 六 微生物的作用 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 无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一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在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地位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应用于发酵工业等实践中的科学。,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传染免疫、生态分布、分类地位等。,1 史前时期:酿酒、烘制面包、酿酱及酿醋等传统发酵及细菌浸出法冶金 2 初创期(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3 奠基期(也称生理学时期) (19世纪中叶-1928年): 法国的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德国的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4 发展期(始于20世纪初):E.Buchner 从微生物细胞中发现并提取酶类; 5 成熟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Watson 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三 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一) 发展史,20世纪以来的微生物学 与多种学科交叉发展 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而迅速发展,同时形成分子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及微生物生态学等新的学科。 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微生物工程的发展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的空间。 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如生物柴油)、生物农药的研制、绿肥的使用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微生物基因组学将进一步发展; 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及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获得新发展; 微生物产业化继续发展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规律以发展食品保藏技术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内高校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 生物防治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真菌学 药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海洋微生物学,四 代表科学家的贡献,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微生物学奠基人 彻底否定“自生学说”,建立病原学说; 免疫学预防接种;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提出巴氏消毒,柯赫(Robert Koch,1828-1910 )(病原)细菌学奠基人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发现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研究了固体培养分离微生物的 技术; 研究配制培养基技术,1、 体积小、表面积大; 2、 吸收多、转化快; 3、 生长旺、繁殖快; 4、 适应强、易变异; 5、 分布广、种类多;,五 微生物的共性,测量单位:微米或纳米,细胞核,动物细胞,病毒,细菌,1 体积小,表面积大,细菌大小与比面积,球状细菌:直径1m左右; 杆状细菌:中等大小的杆菌直径约1m,长23 m,3000个杆菌首尾相连= 一粒大米的长度,针尖上的细菌,比面积 = 表面积体积 = 3r 因此,半径越小则比面积越大,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2 吸收多,转化快,有资料表明,大肠杆菌在1小时内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糖;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人(50kg) 5001000g/d 地鼠(体重3g) 3g/d,3 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12.520分钟 繁殖1代 每小时 分裂3代,由1个变成8个。 经24小时 分裂72代,重约4722吨 经48小时 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微生物代时及每日增殖率,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4 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的个体一般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变异频率较高;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 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耐0196低温 耐250300的高温 耐盐(饱和盐水) 耐干燥(产芽孢细菌、真菌孢子) 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分布广,土壤 空气 水域 生物体内外,极端环境,正常环境,高空 深海底 2000米深的地层 温泉,5 分布广、种类多,种类多,地球上的微生物: 估计有100万种以上 已发现的微生物: 约有10万种 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 约1000种,多样性除了表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外,还表现为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1 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2 工业发酵; 3 农业生产; 4 环境保护; 5 致病和霉变;,六 微生物的作用,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学:技术基础课,为学位课;3.5学分共计56学时,14周结课。学时分配如下:,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认真完成笔记; 独立完成并及时上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