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50分)1、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2、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 B、 C、 D、3、 公元前594年的克里昂原是雅典的一个自由民,因债务沦为奴隶,因为梭伦改革( )A、恢复自由民的身份 B、继续奴隶的生涯 C、解除债务,但继续为奴 D、被驱逐出雅典 4、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A. C. D.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6、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D、用“陶片放逐法”参与国家事务7、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9、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什伍连坐法10、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1、“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2、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并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1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C、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14、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 ( )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 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高 A、 B、 C、 D、1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6、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1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18、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19、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2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文作者所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A、缓和社会矛盾 B、整顿吏治C、增加政府收入 D、提高军队战斗力21、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没有反映客观现实,但支持变法 B、司马光抨击北宋吏治腐败C、司马光代表旧官僚抹杀变法成效 D、一定程度反映了客观现实,但其目的是借机反对变法2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2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2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 )A、方田均税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25、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A、 B、 C、 D、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6分)(2)材料二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对后世有何影响?(2分)(3)据材料三,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你从中有何认识?(6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二 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引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引自魏书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魏主实行汉姓的原因。(3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孝文帝迁都的看法及原因有什么不同?(4分) (3)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为什么?(8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5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请回答:(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积贫”原因(3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出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 (4)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肯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另一种是否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意见,予以评述。 (4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5ABAAC 6-10BCCCB 11-15DADAA 16-20ABBAB21-25DDBBA26题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6分)(2)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4分)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2分)(3)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2分)认识: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6分)27题答案(1)拓跋氏的含义来源于土地,土地为万物之元,故改姓元氏;鲜卑族的祖先出于黄帝,是来源于华夏族,故改汉姓;北魏时,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3分)(2)洛阳伽蓝记肯定迁都。因为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分);魏书否定迁都。因为迁都后,鲜卑族的根基遭到破坏,贵族的利益遭到损害。(2分) (3)赞同洛阳伽蓝记观点。因为迁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迁都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中华文明;迁都有利于北方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8分)28题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