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doc_第1页
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doc_第2页
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doc_第3页
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doc_第4页
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内容提要】 本文对传统诗词样式与现代新诗之间的互补、竞争等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从中国诗歌3000余年发展历程来看,诗歌新体产生后,以前的“传统诗词样式”继续发挥作用,既是对新产生的主要诗歌样式的必要补充(甚或构成繁荣之一翼),又有利于实现新、旧诗歌发展链条的顺利连接,具有十分显著的互补效应。传统诗词样式与新诗并存形成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推动诗歌积极发展,并控制潜在负面因素膨胀对文体造成伤害。因此,适度繁荣传统诗词样式创作,可以有效促进中国诗歌多样化、丰富性,优化中国诗歌生态环境,避免诗歌艺术样式过分单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增加中国诗歌取得更加丰富成果的可能性。 20世纪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基于对新诗先进性的理解,也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情绪,尤其是对变革的强烈要求及对新生力量的积极肯定与支持,在对传统诗词样式(“旧体诗词”)进行评价的时候,就难免出现偏颇。这种偏颇主要表现为对新形势下传统诗词样式的价值和继续发挥作用的合理性、可能性持否定态度,认为新诗产生之后,传统诗词样式只能消亡,甚至立即消亡,而忽视了诗歌自身运动、发展的复杂性。因此,不提倡,不支持,成为新诗诞生以来对于传统诗词样式的主导思想,运用传统诗词样式创作,甚至被视为复古或倒退。在新文学大潮的兴奋中,在新文体创建初期,当时的情绪或许可以理解。今天,当需要进行文体建设,推进中国诗歌伟大复兴的时候,这种偏颇的情绪是不利于诗歌艺术全面发展和繁荣的。 一 中国古典诗歌新、旧样式的并存模式 在中国3000余年的诗歌史上,诗歌新体的产生、新旧诗歌的更替并不罕见。新的诗歌样式产生之后,之前的诗歌体,即当时的“传统诗词样式”怎样运动、发展,可以提供十分重要的历史样本,为今天的选择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一、古典诗歌新、旧样式并存模式 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体式四言诗,在距今约3000年的周代早期已经相当成熟,并推动中国诗歌首度繁荣。诗经以300余篇的巨大数量证明了四言诗的魅力。不过,这种诗歌样式也有明显不足,特别是诗句以短促的四言为主,一般只能构成两个表达单位,与汉语基本的“主谓宾”或“主谓”结构加上必要的修饰、补足成分,常常需要至少三个表达单位的要求相矛盾,对创作制约比较大。另外,四言诗“以四个字为一句,两个字为一顿,构成双音顿,即二拍式。节奏虽鲜明,却过于呆板,而且使单音词和双音词在诗句中不易配搭”。后起的五、七言诗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在一句诗的拍节上,起到了有偶、有奇,奇偶相配,有变化,不呆板、不单调的作用”。因此,在经过楚辞的过渡之后,五、七言诗替代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样式,无疑代表了诗歌体式发展的先进方向,成为中国诗歌的必然选择。在中国诗歌史上,四言诗广泛运用并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样式,仅诗经时期一次。尽管如此,在当时并没有断定四言诗必须,尤其是立即退出诗歌(或“不宜提倡”)。而自诗经以后近千年的魏晋时期,曹操等人运用四言诗创作仍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如同“关关雎鸠”的和鸣一样,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曹操等的四言诗创作构成了魏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观察整个古典时期,可以发现中国诗歌基本上是多样并存、各体竞相发挥作用的格局。任何一种新的诗歌体产生之后,以前的其它样式一般都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迅速退出,仅由“新诗”一体单独承担繁荣诗歌的任务。诗歌最繁盛的唐代也是典型的例子,格律诗是新体,作为唐代“新诗”,居于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之前早已存在的各种古体诗,尤其是十分灵活、被誉为古典“自由诗”的古风、歌行、乐府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诗人除格律诗以外,大多在古体诗歌的创作方面也有重要成就,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等,其成就与影响,虽然在整体上不能与作为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格律诗完全相提并论,但显然是唐诗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翼,对唐诗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四言诗在楚辞及五、七言诗滥觞之后的延续,古体诗与新体格律诗的并存,以及宋代诗、词,元代诗、词、曲的共同发展均表明,传统诗词样式继续发挥作用,是对一个时代新产生的主要诗歌样式的必要补充。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古体诗,唐诗就会囿于过分狭小的天地,有一些内容,特别是大型题材,例如长恨歌所涉及的复杂内容,就难以得到充分、淋漓尽致的表现。元稹的行宫也取材于唐玄宗故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明初瞿佑的归田诗话评价说:“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四句,读者不觉其短。”但尽管如此,行宫的描述终究简略。在作者当时,特别是唐玄宗、杨贵妃故事广为流传的唐代,虽然可以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人对相关事件的了解越来越少,想象的基础会变得越来越薄弱。因此,虽然元稹运用当时的新体样式(“绝句”)对这一题材作了高度艺术化的处理,但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毕竟有限,无法替代当时的“传统诗词样式”(古体诗)的作用。因此,假定唐代只有格律诗一体,唐诗表现的内容及其方式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诗歌文体的整体活力就会受到损害。很可能正是因为唐代诗歌具有“各体兼容”的态度,也正是由于各种诗歌体都积极发挥作用,才使诗歌文体的能量能够最充分地释放出来,唐诗因而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诗歌最繁荣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因为诗歌新体产生而断然否定以前诗歌样式的情形,新、旧诗歌样式并存成为古典诗歌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多样性选择推动古典诗歌取得极其辉煌的成就,确立了中国诗歌在世界诗歌中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新、旧诗歌样式并存模式存在“制约”与“促进”双重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新、旧样式并存的选择与我国注重传统的文化环境有关。这种文化环境对新事物持较为严厉或怀疑、轻视的态度,对既有传统十分珍视。中国文化这一特征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沿着传统的积淀,稳健地向前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可能基于维护传统的本能,抑制创新精神或阻碍进步的努力。如果静止地观察,任何文化传统客观上都存在两面性。重要的在于促使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作用,对可能不利的一面,根据时代、形势或具体条件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控。 在这种重视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既有诗歌样式,如唐代的古体诗,宋代的古体诗、格律诗等,往往能够获得相当充分的发展空间。相对而言,新体诗歌则面临较为苛刻的环境。因此,古典时期的“新诗”大多以较为“谦卑”的姿态出现,如词曾被称为“诗余”,曲被称为“词余”,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当时的“传统诗歌样式”受到重视的程度以及诗歌新体相对“卑弱”的地位。唐代是格律诗繁荣的时代,由于格律诗完成于宫廷并曾被用于科举应试,地位较初起的词、曲为高,但即使在唐代,也并没有出现格律诗明显排斥之前诗歌样式的情况。古体诗歌创作的合理性非但没有受到质疑,这种带有某种拟古倾向的创作还经常受到非同寻常的尊重。换句话说,在中国古代文化环境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存在确实对新诗样式形成一定的制约和压力,新体诗歌样式获得的各种资源及发展空间等相对有限。 不过,和其他一些领域不同的是,这种受到严厉审视的苛刻环境并没有影响诗歌新体,如格律诗、词、曲等,以其创作成就获得社会的广泛承认,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并最终成为一个时代代表性诗歌艺术样式。新、旧诗歌并存的环境和尊古倾向一方面构成制约和压力,另一方面却出人意料地促进了诗歌新体的积极发展。 原因可能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尊古传统对新体样式的排斥,往往主要在舆论的取舍、褒贬或文化艺术资源的分配方面,而不是激烈压制,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干脆转而面向最适合艺术生长的民间发展,既避免与既有的“主流”形式争夺空间和直接交锋,又获得了丰厚的土壤和充分的自由度。中国古典诗歌对传统样式的尊崇倾向本来“制约”了新体诗歌的发展空间艺术资源等的分配相对较少,却反而促进了新体诗歌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了旧体诗歌逐渐累积的不利因素,如脱离民众与时代,小圈子化与贵族化倾向,形式的过分僵化等。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当时的“传统诗词样式”的强大力量,古典诗歌的“新体诗”一般不可能具有“高高在上”或贵族化的缺陷即使是唐代的格律诗,这和没有强大传统诗词样式“制约”的现代新诗的一些“轻浮”特征明显不同。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受到严厉审视的苛刻环境促使新体诗歌不得不迅速确立更高标准,并以最积极的创作实践,尤其是创造性的实践争取更多生存、发展空间,这种压力和紧迫感形成了新体诗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避免“新诗”满足于既有现状或拒绝自身的改造,克服可能产生的“惰性”,推动“新诗”境界的提升与形式的精致化。并存的传统诗词样式还可以为新体诗歌提供范例和方向,作为一种重要的“现实参照”,有助于避免“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混乱或迷失。 这表明,中国古典诗歌新、旧体式并存模式形成的相互影响尽管具有复杂性,“传统诗词样式”对“新诗”往往兼具制约与促进、竞争与互补两方面作用,但新、旧诗歌样式并存显然从整体上更有利于中国诗歌的积极发展,负面的、完全不利于新体诗歌样式发展的制约作用实际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弱,虽然在某些特殊阶段或特定情况下负面制约仍然可能产生破坏作用。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20世纪新文学运动以来,适应新时代和白话语言环境而诞生的现代新诗无疑将取代传统诗词样式成为当代中国主要或代表性诗歌样式,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传统诗词样式与现代新诗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诗词样式是否可能在当代继续合理地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传统诗词样式全面退出或过分弱势是否是现代新诗发展最有利的环境?在3000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积极作用的新、旧诗歌样式并存模式是否具有当代适用性? 二 传统诗词样式与现代新诗的互补性探讨 一、对诗歌整体环境的影响 如果适度繁荣传统诗词样式创作,那么,现代新诗一枝独秀的格局将发生改变。从积极的方面看,传统诗词样式与现代新诗共同发展无疑有利于促进诗歌艺术多样化。中国诗歌同时容纳了古、今样式,不但新鲜活泼,而且古朴典雅;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设想,仅有新诗的中国诗歌毕竟是单调的。如果唐代只有格律诗,宋代只有词,元代只有曲,也是单调的,中国诗歌在唐、宋、元等时代的繁荣,会因为没有新、旧诗歌样式的共同参与而逊色不少。 问题是,传统诗词样式更多进入当代诗歌,是否会影响诗歌艺术鲜明的时代性和贴近大众的特性?这是学术界与创作界普遍存在的疑虑。其实,传统诗词样式并不排斥时代性、人民性,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自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运用当时的“传统诗词样式”(古体诗)创作,其时代性、人民性决不弱于格律诗(“新诗”)。20世纪新文学运动之后,鲁迅、毛泽东运用传统诗词样式,同样表现了相当鲜明的时代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20世纪特有的战斗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写照,其时代性、人民性恐怕也不亚于现代新诗。生命力强大的传统诗词样式本身往往具有因应时代变化的自我更新机制,只要不持僵化态度,可以相当有效地表现而不是削弱时代精神。 确认传统诗词样式继续存在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的合理性,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保存了传统诗词样式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随着自身的不断运动产生新的重要作品的可能性而不是放弃这种可能性。四言诗在诗经时期完成了大部分使命,在其后的继续存在,使汉魏诗人获得重要机会。唐代因为同时容纳了古体诗,宋代因为容纳了古体诗及格律诗,元代因为容纳了古体诗、格律诗、词,也使这种可能性在当时条件下得以保存。这种可能性的保存为中国诗歌赢得了重要机遇。如果新体诗歌产生之后,就首先确立“新诗”的先进性,并因此断然否定之前诗歌样式的积极作用,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许多在宽容的“并存”体制下产生的经典诗篇,中国诗歌宝库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二、创作的多样化选择 胡先认为:“中国诗之体裁既已繁殊,无论何种题目何种情况,皆有合宜之体裁,以为发表思想之工具。”作为新文学运动时期的保守派,胡先忽视时代、思想文化环境变化尤其是社会的重大变化必将产生的新要求,包括对新文学艺术样式的需求,因而对新诗持十分僵硬的态度,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但他注意到体裁丰赡,而不是单一,有利于为创作提供多种选择,是很重要的。诗人的诗情及其所采用的题材等,会因时、因地而异,不同的诗歌样式,甚至形式、风格差异很大的诗歌样式,恰恰为诗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因而,即使首倡白话新诗的胡适也说:“然亦不必排斥固有之诗词曲诸体,要各随所好,各相题而择体,可矣。”不过,胡适由于大力尝试以白话作韵文,在感情上倾向于新诗,对传统诗词样式多持否定态度。他曾感叹:“当日加入白话诗的尝试的人,大都是对于旧诗词用过一番工夫的人,一时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镣铐枷锁。”11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领袖,基于对新诗先进性的认识及大力倡导,胡适多次指出传统诗词样式是“镣铐枷锁”。而作为诗歌创作实践者,胡适显然又感到创作时多种选择的必要。这种理论倡导者与创作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导致胡适对“旧诗词”的态度出现某些矛盾12。 胡适的矛盾值得注意,不但在当时新文学倡导者中具有某种普遍性,而且它的产生也有必然性。由于处于大变革时期,强调新时代催生诗歌新体的必然性,而不易注意到已有诗歌样式自身运动、发展的复杂过程;推崇革新的不可逆转,就容易忽视传承的需要与历史事实。所以,在强调新诗先进性时13,对传统诗词样式在新的条件下所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不予承认,这种态度在新文学运动的兴奋期具有明显共性,其影响延伸至今。由于这种断然否定本身留下了缺陷,作为理智的倡导者当然会有所觉悟。 三、读者的多样化选择 传统诗词样式与现代新诗并存及共同发展也有利于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读者的需要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多样化、个性化是艺术的重要特性,这既反映创作的特点,也是读者的要求。从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由于采用现代白话作为文体语言,更加靠近大众,靠近时代,符合读者求新、求变心理,在诞生之初,就受到广泛欢迎。但是读者兴趣十分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