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杜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品味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重点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品读、点拨、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对律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古诗的分类、律诗在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方面的特点要求及其分类。二、补充律诗知识: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三、李白、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总结: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认的风格。“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沉郁顿挫”风格的完美体现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第一课时一、学习峨眉山月歌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检查前两首背诵,并鉴赏(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这使踌躇满志的诗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思念不已。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鉴赏这首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指谁?有人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有人认为是指“峨眉山月”。其实李白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二是这首诗句句有地名,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点明了诗人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生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二)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第二课时学习杜甫诗三首一、咏怀古迹(一)自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二)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共有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写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本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带着明显的感情倾向,要读出鲜明的沉郁怨愤之情。全诗前后两层,宜用叙事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首联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可读得平缓些,不快不慢;第二联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声调上扬,顿挫更分明,“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三四两联宜用咏叹调读,读出鲜明的怨愤感情,第三联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的调子读;末联两句要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出最后三字,有余音绕梁之感。节拍为二二一二式,第三联为二二二一式。(三)学生再读,讨论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作者借王昭君一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与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点拨: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应该说作者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于世俗,“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左右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其实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间,作者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作者笔下的昭君美丽、坚贞,光照千古,又人性化地写出了她的种种愁怨。四)学生品读,读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沉郁雄浑的意境。边读边背。小结:作者借律诗这一抒情诗体,用炼字传情、选用古时题材和创设意境等方法,使其诗囊括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形成唐衰落时期特别的沉郁风格。二、阁夜(一)自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二)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于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诗中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诗人经历了徐知道的叛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遇上崔旰作乱,虽然已到距叛乱中心较远的夔州,但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不时传来,人心摇动。如此国无宁日,诗人怎不忧心如焚?他寒宵辗转,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这首沉重的诗。透过诗句,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他那颗凄苦的心。(三)、介绍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的伤乱思乡之情,要读得低沉,速度要慢,第一联平缓读出,体现出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第二联扬起,顿挫分明;第三联将伤感之情更明显地读出来;末联声调再上扬,表现出作者的议论之声,在读出末三字“漫寂寥”之前要稍作停顿,以突出末三字的孤伤之感。节拍为二二一二式。(四)、学生再读找出诗中有三处用典,并体味妙在何处?点拨:其一,穿越时空,古为今用。从“五更”到“三峡”,不仅完成了时间至空间的链接,而且更加深了读者对百姓之劳的领悟,而“卧龙”的用典则表现了作者思古幽情之后辗转难眠的凄苦。其二,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达到了用事与意境水乳交融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五更”“三峡”既是眼前景,又用了古时事,“卧龙”既是古时事,又是心中伤感,三个用典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五)学生再读,根据刚才的引导,要求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蕴。熟读成诵。小结:本诗意境开阔,苍凉雄浑。五更残夜,鼓角声起,分外悲壮;倒映在三峡中的星影摇曳不定,增添了战乱中动荡不安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新的一天。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自我解嘲,故作轻松,这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悲痛与忧愤。三、登岳阳楼(一)自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二)介绍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公元768年冬,诗人从湖北公安县到达湖南岳阳,这时的他,贫病交加,落魄潦倒,登上岳阳楼,作者感慨万千,忧国伤时之感和凄凉身世之情表达到了极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贫困衰弱愁云满脸的老人形象。(三)介绍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本诗情感复杂,感慨深沉,要读得缓慢,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要明朗,感情要沉痛。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字。末句“凭轩涕泗流”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沉沉的悲愤情。节奏为二二一,第三联另为二一二。(四)、学生再读,讨论点拨:诗的第一层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感情?第一句主要表达的是不是作者的喜悦心情?第二层“涕泗流”感情得直接抒发是因何而起?点拨:“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应该不是。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已经不是年轻小伙,而是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心情。“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拿云心事。绵延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单凭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也只能齐聚于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将山川日月在笔下运转飞驰,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诗的背景色调也由此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第二层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克制,不禁老泪纵横。(五)、读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沉郁雄浑的意境。边读边背。在这壮阔无比、雄浑撼人的背景下,诗人远眺北方,想到那里正烽烟弥漫,近观自己,老病伴孤舟,亲朋无音讯。一时间,万千忧愁涌上心头,国衰之忧、家破之愁,一起向他袭来。诗人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让千载而下的我们也被这伫立眺望的镜头深深地感动着。附:五首诗的名句解析依次如下:“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此句采用宾主对话的方式,增添了诗作欢愉的情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相府打开。这两句,前后映衬,突出了诗人见到老友的满心欢愉之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为的是反衬出他孤苦的形象和无助的哀情,即以乐景写哀情。“垂”“涌”描绘了夜深人静的夜晚作者涌动的悲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明了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本句妙在本应是议论句,却依就顺应全文,按照昭君的形象绘出一个蓝本:千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社区餐饮配送与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家校合作推进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物流仓储信息安全保密合作协议
- 2025年绿色交通设施租赁协议-新能源公交设施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商务酒店综合安保与全方位增值服务委托合同
- 建筑施工项目应急响应方案
- 2025-2030中国开水炉市场深度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风电机组维护周期与计划方案
- 2025年其他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4.2洋流(第1课时)(教学设计)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500道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指南(2025)解读
-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护理查房
- 粮油保管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附答案)
- GB/T 196-2025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
- 2025年初升高高中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基因工程的伦理准则
- 劳务施工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