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doc_第3页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doc_第4页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苏全有 曹风雷(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 要:迄今为止,以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但与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开发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灾荒饥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关键词: 河南 生态环境变迁史 研究综述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出版著作三十部,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进口替代工业问题研究、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三角联盟、黄兴与阳夏战役、徐世昌家族等。曹风雷(1973),男,河南省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史学界也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涉主要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地学、生态学、古农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因而过去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与河南生态环境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予以综述。 一迄今为止,直接反映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成果并不多。最引人注目的是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1,该书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认为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2世纪以前,开封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2世纪后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气候转寒、水系破坏、湖泽消减、土壤沙化、碱地增多、灾害加剧等。该书是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研究河南开封市生态环境史的一部力作。薛铎主编的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2 是一部直接以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该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森林变迁、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矿产开发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回顾了河南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及教训,指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了北宋以后河南作为我国中心地位的丧失。其次,海外学者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3一书中也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论文方面:郭予庆的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4 一文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阐述了自远古先秦时期以至明清时期的几千年间河南境内的地理环境变迁状况,指出河南地理环境的演变始终是在黄河流域宏观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与整个大区域的地理变迁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李民的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5则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质、地貌、矿藏论述了安阳殷墟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盘庚迁殷的影响,认为当时的人为因素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才迫使盘庚迁都殷地。周炳中的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初探6一文主要从地质、气候、植被的演变方面重点分析了河南登封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相关文章还有王星光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7、王义民等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8、徐庭云的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环境9等。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决定某些地区经济的兴旺或衰亡。气候变化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及动植物的地区迁徙。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的波动每一次都引起了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它是河南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人类用现代方法观测气候并留下完整的资料在国内外至多不超过二百年,而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气候记录却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近千年来的记录则更加丰富,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令世界瞩目。盛福尧、周克前的河南历史气候研究10和王村、王廷梅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资料11等著作对史籍中有关河南省旱暖的记载加以整理并建立了旱涝序列分级,分析了河南历史上的大旱大涝规律。前者还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森林变迁、黄河水灾等诸方面简述了几千年来河南生态环境的演变轨迹。其它相关著作有:刘昭民的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2、张丕远主编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13等。论文主要是萧廷奎等合写的河南历史时期干旱规律的初步探讨14 一文。该文通过分析近五百年来史籍中有关河南旱灾的记载得出了几点结论:河南历史时期的小旱具有11年和45年周期、大旱具有90至100年周期且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季节性干旱中以春夏旱出现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愈是大旱持续愈久、微旱年年有,干旱出现的地区以豫东、豫北最频繁等。其次,徐近之的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15、张先恭、张家诚的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震动及其相互关系16、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7、龚高法的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18、陈玉琼的中国近五百年的干旱19等论文都与河南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相关。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功能,因而森林植被的变迁是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对河南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当首推徐海亮的历代中州森林变迁20一文,该文探讨了历史时期河南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战国至两汉、唐宋、清中后期是河南天然林消耗的三个高潮,天然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缩减,历史气候自温湿向干冷转化,与人为因素叠加,加剧了森林的消减乃至消亡,指出了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此外,凌大燮的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21也述及河南森林变迁的过程。直接研究河南森林变迁的著作尚没有见到,相关著作则有陈嵘的中国森林史料22、熊大同的中国近代林业史23等。人们的筑堤、浚河、凿井、开渠等水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河南水利厅宣传中心编的河南水利大事记24一书以编年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自公元前2297年至1949年四千多年中河南人民与水旱灾害斗争中的一些较大事件,大体反映了历史时期河南水利事业的兴衰轨迹。其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的黄河水利史述要25、河南黄河大事记26、民国黄河大事记27等系列著作和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的淮河水利简史 28 及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29、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30、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水利史稿31也涉及到历史上河南境内的水利建设。论文主要有:魏希思的民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32、袁跃汉、王玉华的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33、钮仲勋的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34和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35等。盲目的开垦林地、草地、山坡地是造成水土流失乃至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土地的垦殖利用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历史时期河南的土地利用和整治问题进行研究的论著颇为罕见。目前,所能见到者主要有:赵晋三的河南土地整理问题36和周锡桢河南盐碱地利用之研究37 马雪芹的明清河南农业地理38三部专著,赵晋三对民国时期河南土地利用类型按区县作了详尽的数字统计,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整治措施;周锡桢对民国时期河南盐碱地的成因、分布、性状、利用现状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各种治理与改良措施;马雪芹则指出明清两代,是河南农业大发展和大变革时代,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域外作物的传入,又使全省的作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后来的作物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主要是:朱显谟、何金海的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39,该文对河南中牟泛区的土壤变迁之原因经过、土壤的概性及其治理措施都作了详细阐述,指出黄泛携带泥沙到处沉积、气候干燥、乏高山林木之屏障、风蚀异常剧烈、水利失修、土地利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了本区的土壤变迁,认为植林种草、大规模开建排水沟渠殊属必要。席连之与程伯容的河南开封附近之土地利用与改良刍议40、黄泛区土壤与复耕41提出了与上文相似的观点。相关论文则有张履鹏的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42、钮仲勋的黄淮海平原区域开发历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3 (p160166)等。灾荒与生态环境恶化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互为因果,因此在有关灾荒史的研究中必然要或多或少的论及生态环境问题,以河南灾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主要是苏新留的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44 一书通过研究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概况、地区的变动和趋势,分析了灾荒造成的后果、灾荒时期的乡村民生及其打击下的乡村经济,考察了社会对灾荒的应对机制,书中论及了灾荒打击下的生态环境。此外与河南灾荒相关的著作还有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45、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19271937)46 、夏明方的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47、胡明思和骆承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48和李文海的灾荒与饥馑49、中国近代十大灾荒50、近代中国灾荒纪年51(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等。论文方面主要是苏全有的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52一文。该文对近代河南的人口、灾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使灾荒极易发生,而灾荒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三综上所述,尽管已有不少的成果论及或间接涉及历史上时期河南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但多数成果侧重于研究河南的自然灾害与灾荒问题,没有系统的论述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以为今后应加强的若干方面是: 1、研究内容:由于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因此其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内涵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概念内涵有一定的差异,就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当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植被变迁、人口变迁、垦殖活动、河流治理、农田水利、矿产开发及灾荒饥馑等诸种因素对河南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环境后果。以上诸方面除河南气候变迁、黄淮的治理研究比较深入以外,其它或有待于深入或有待于拓荒。2、研究方法的整合:生态环境史本身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历史文献的找寻与解读出发,来探讨生态环境的变迁,大都十分强调其中人文因素及其负面影响。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则从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实验方式人手,讨论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强调自然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性及其天文、地理成因等自然因素。对于从事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工作者来讲,应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原理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如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论的观点、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板桶效应原理、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3、客观评价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为因素只是诱发环境演变的多种诱因之一,不应该总是把人类看作一切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无限夸大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把人类描绘成环境的奴隶,在环境面前无所作为、任凭摆布是极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人类可以超越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而可以为所欲为,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看成是对自然界的征服,而片面宣扬“人定胜天”的思想。参考文献1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薛铎.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3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4 郭予庆.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5 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J历史研究,1991(4).6 周炳中.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初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7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博士论文),郑州大学2003.8 王义民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9 徐庭云.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环境国学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1 王村、王廷梅.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资料M.出版地未详,1982.12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3 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 萧廷奎等.河南历史时期干旱规律的初步探讨N.河南日报,1961-8-25(3).15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资料,1957(1 ).16 张先恭、张家诚.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震动及其相互关系J.气象学报,1969(2).1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2(2).18 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3).19 陈玉琼.中国近五百年的干旱J农业考古1988(1).20 徐海亮.历代中州森林变迁J.中国农史,1988(4).21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2).22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中华农学会丛书,1951.23 熊大同.中国近代林业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4 河南水利厅宣传中心编.河南水利大事记M.方志出版社,2005.25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黄水利出版社,1982.26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河南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委会印刷厂,1993.27 民国黄河大事记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 28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淮河水利简史M.水力电力出版社,1990.29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商务印书馆,1939.30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1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32 魏希思.民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J河南水利史资料,1986(1).33 袁跃汉、王玉华.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J河南水利史资料,1987(2).34 钮仲勋.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J史学月刊,1965(8).35 钮仲勋.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J历史地理(创刊号),1982.36 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37 周锡桢.河南盐碱地利用之研究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38 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M.台湾: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39 朱显谟、何金海.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J.土壤季刊,第6卷第4期 1947.40 席连之、程伯容.河南开封附近之土地利用与改良刍议J土壤季刊,第6卷第4期1947.41 黄泛区土壤与复耕J.土壤季刊.第6卷第2期,1947.42 张履鹏.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J.中国农史,1983(2). 43 左大康.黄淮海平原农业自然条件和区域环境研究(第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4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4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6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47 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48 胡明思、骆承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