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邑大学副教授刘进认为,五邑银信是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大时代中的华侨心灵史(大标题)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 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 这是一首流传在五邑民间的歌谣,反映了侨眷寄望侨汇度日,望眼欲穿的情形。 五邑先侨通过艰辛的努力,在异国他乡节衣缩食,将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攒下来用于接济家乡的亲人。游子们一封封的银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家庭和祖国的责任,寄托着对家乡变化的期盼,引领着家乡向现代化转型,更见证了那段辛酸的血汗史、情感史。 研究五邑银信多年的五邑大学副教授刘进说,在我国学术界,愈来愈重视民间文献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中起着独特作用,因为徽州大量民间文书的发现,学术界形成了“徽州学”。五邑银信是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研读华侨家书,可以构建大时代中的华侨心灵史。 打开尘封的历史,每一封五邑银信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 1、“巡城马” ( 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专柜陈列着一些不同时期从世界各寄往江门五邑的银信。 银信,亦称“信银”,是五邑及其周边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统称。在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华侨通过传统的金山庄、银号汇款给家人,有银大都伴有信,“银”和“信”紧密相连。 ) 五邑银信是怎么产生的?“巡城马”是人还是马? 研究五邑银信多年的五邑大学副教授刘进说,五邑地区是受到第第一阶段全球化撞击的中国少数地区之一,其侨乡的孕育、形成与繁盛时期与第一次全球化时段基本一致。银信与侨乡、华侨相伴而生。 鸦片战争后,无穷的内乱、惨烈的土客械斗和进一步的贫穷、饥饿和恐惧,导致五邑人大量出洋。其后,一些有勇气、敢冒险的华侨先辈,偷渡到香港和澳门,搭船前往加利福尼亚“淘金”。这些早期赴美“淘金”的华侨先辈,怀着一腔发财梦,把加利福尼亚的三藩市称为“金山”。后来,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华人就称原先的“金山”为“旧金山”。“金山”一词承载着五邑民众对财富的梦想。 有了华侨就产生了银信。五邑华侨先辈是为了养家糊口、寻求财富而远赴异国他乡的,他们从事最为艰巨的工作,忍受着背井离乡、抛妻离子的感情磨难,还经常要面对西方国家的暴力种族主义的歧视与侵扰。但他们忍辱负重,源源不断地向家乡输入银信。他们的精神家园,依然在中国,银信是他们与家人、乡邦联系的纽带。 移民初期,华侨想往家里寄送钱银物品,往往趁回家时亲自携带,但大多数人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一趟家,无法满足递送需要,所以更多的是委托回乡的亲友或同乡携带。随着寄送银信需求的增大,逐渐发展出一种通过收取手续费,专门为华侨递送银信,陪送华侨出国或归国为职业的人群。因为当时往来只能走水路,他们经常远渡重洋,四海为家,所以被称为“水客”。在早期华侨汇寄银信中,水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五邑地区,“水客”也被称作“巡城马”,因为他们经常挑着箩筐或者背着布袋走街串巷,犹如一匹巡城的马。据估计,清末民初期间,五邑地区的“巡城马”达千余人之多。民国时期,五邑地区巡城马的主要作用是为港澳、省城广州与五邑乡间递送银信等物,亦有少数来往于南洋与五邑地等区之间。 后来,随着海外华侨数量的激增,逐渐出现了一些承揽银信业务的专门机构。一是传统民间金融组织银号,其立足的根本是诚信;二是商号,慎信药行是台山著名的兼营银信业务的商号;三是银行、邮政等现代金融组织,这在台山是最多的。当时的汇款票据既有兑换单据,更有大量昃纸、汇票和电报汇款单据。昃纸是广东华侨对银行支票(check)的俗称,又称为昃、赤纸、赤银、赤等。 在民国时期,五邑地区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星罗棋布,达数百家之多。如台山先后存在的银号就至少有数十家,主要分布在华侨集中的中心墟镇,如台城、冲蒌、大江、都斛、白沙、大江、公益、端芬等。其中台城的西宁市、县前街银号数量最为集中,成为台山银信中心之地。最著名的银号有台城的慎信银号、天华银号、义丰银号、华丰银号、裕亨银号、宝泉银号、国宝银号等。 “近代银信的各种递送机构大都需要相互协作,几乎没有一家银信机构可以单独完成银信的递送任务。当时,香港在银信递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刘进说。 华侨汇款催生了江门早期金融业,当时民间商号已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股份制经营模式。1927年开平当时的两就号、利源隆就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设立办事机构。由于江门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1929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江门的金融业。当时五邑地区很多商号、银号纷纷倒闭,也有利丰银号、万宝源银行等竭力维护客户利益。此外,五邑地区还出现了民营信托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1930年台山华侨李勉辰、麦英初等创办的中国信托有限公司,该公司还将分支机构设在上海、香港等地。1939年,江门五邑部分地区沦陷,该公司却努力维持受敌人威胁区域的通汇与通信,在刊载的广告中说:“如属游击区域,当设法探交,讨回收据奉还,以完任务。” 银信递送过程中,有没有丢失的情况呢? “有时兵荒马乱的,各种突发情况难以预料,加上其他自然、人为因素,银信丢失的情况还是有。”刘进说,1949年第22期的四邑侨报就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华侨汇款宜小心,冲蒌邮局失窃多,文中讲到多名华侨的银信丢失,“已呈由县府转广州邮政总局彻查追求”。 2、命脉 (侨汇是侨眷和侨乡的经济命脉,家书是侨乡民众的精神食粮和外界新思想、新观念传播主要的渠道。银信在物质和精神上滋养了五邑人民,促进了区域的现代化进程。) 海外华侨寄送银信的首要目的是为家庭提供生活开支,赡养眷属,接济乡邻。一些暂时失业的华侨也会东挪西借,寄钱给家人作为衣食来源,或是在春节的时候有钱购买年货,度过一个比较丰盛、热闹的节日。正如一首台山歌谣所唱的那样: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抗日战争的爆发,令华侨们忧心如焚,他们预作准备,为家人多寄一些金钱,以提前应付不测之需。美国华侨进璞就是这样一个人,1941年5月14日,他写信给妻子说:“予诚恐战事影响或者因水路不通或者又因政府禁止银两出口,故早为之耳。收到该银祈为节俭,免至生借无门。至度年时如水路通则付些少回家,你祈注意摊俭一点。我或者因战事所迫,而被政府应招入伍,昨接政府令开抽调我加入训练,将来未知加入与否,如何,余当再告。” 另一次,进璞寄给妻子“港银三百大元”。他在信封背面特意用钢笔写明“交大洋三十元邝氏二婆为生日买些茶点之用”,乡里亲情跃然纸上。 抗战时期,由于侨汇断绝,对侨汇依赖程度较高的台山,饿死不少人。抗战胜利后,侨汇才恢复顺畅。 四邑侨汇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民众生活。当时,人们一提起四邑地区,就会联想起该地区的华侨和侨汇。据1946年张镜辉复员后之四邑侨汇一文中说:“侨汇为四邑经济命脉。”时任广东侨务处处长张天爵云:“四邑侨汇,为粤省冠。” 1947年,一位叫徐步的台山人曾描述四邑在侨汇滋润下的富庶生活:许多人一想起四邑便会联想到美钞港币,联想到那发了财回乡的“金山伯”,和那些享受着父亲余荫的二世祖的风流生活,譬如侨汇,这是海外和故乡之间的输血管,这种“输血”作用一旦发生了毛病的时候,那就不得了,四邑就得患严重的贫血症了。过去,在四邑商业中心的三埠的金融市场上,那三十多个金铺钱庄,那纷纷飞扬的美钞港币,那华侨眷属们的挤兑,直使你看了眼花缭乱,美煞了这一群幸运儿。而台城,三埠,赤坎各地,那些欧化了的小儿女和“金山婆”,闪耀着金钻戒,金颈链,插在襟外的五一派克,穿的美国花绸旗袍,薄绒下夏威夷旁观者自然觉得这里是天国,是乐园,是富庶的土地。 但也不是所有的华侨都能把大把的金钱寄回国内。菲律宾华侨谭裔慈算是一位比较有文化的人,他20岁出国,工作时好时坏。在失业闲居之时,最忧心的是妻子儿女们的生活费用问题。在一次失业后,他写信给妻子和女儿说:“李氏贤妻妆次,雅丽女儿知悉。我在菲无工做,终日闲居,费用不能减,故心头苦闷莫名,又挂念吾妻与雅女之费用,故日夜忧愁,无法解决,故想回家一见吾妻女也。然现在台山内地生活情形如何,又不敢冒然回家。月前接国华由香港来信,已知一切大略,未知吾妻在家近来接有烨儿信银否?望回信告我。知我现在未有工做,勉强寄回该二百元以为暂时渡年之需,该些少款项,吾妻只收归家用,为衣食之需,切勿还回与人家,栋姆及国良妻之款,等我有工做,有多银寄回方可能还也,请他原谅,暂时用该款为家中汝母女两人饱暖之需为要,欠人之款,宁可等我有工做时加利奉还可也。”信中满是辛酸、歉疚和对家乡妻女的牵肠挂肚。 银信的另一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一封封银信,短则几行文字,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长则千言万语,记述在外的事业和生活,支持家里大小事宜,如孝敬长辈、扶济亲戚、教育子女等。 一位名为“子循”的华侨,在信中不但告之贤妻:“汝等居家,切记和睦,对于家庭之间,凡事但隐忍为要,切嘱”,还提醒贤妻尽力帮助乡亲:“家乡如有十分贫穷难遇之人,有时亦要量力而为,相助相济。” 美国华侨余毓辉在写给儿子余惠泉的银信中,嘱咐他要尊从祖母、母亲的教训,勤恳读书,遵守规矩:“究竟你的心愿意读书不?像你这样没须负担家庭责任的人,而你都不愿去读书,你还想有什么可想呢?。从今日起,我望你再不可像以前这样的自暴自弃方可,须要始终如一,认真努力向学,那样,你方不负我所耗费在你身上的金钱,如此,更不负我的愿望。” 通过银信,五邑华侨将大量资金汇回国内,投资兴业,建设家乡,热心公益,造福桑梓,支持革命,保家卫国。 抗战时期,华侨李耀池在写给县长黄启光所写书信中说,为援助祖国抗战,其母亲把子女为她祝寿的款项捐给祖国,用于抗日战士购置药品及棉衣。 3、世界记忆 (去年年初,以五邑银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侨批档案”正式成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包括五邑银信、潮汕侨批、梅州侨批在内的广东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五邑银信是怎么被今天的人们发现和重视的?这还得从开平碉楼与村落说起。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最令从事申遗工作的专家学者欣喜的是,每当打开一栋尘封已久的碉楼,可以发现大量华侨书信和其他文物,透过这些书信,能够解开许多碉楼建筑之谜和碉楼背后更多的故事。 刘进说,五邑银信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银信与“开平碉楼与村落”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文化遗产的两个面相:银信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形成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华侨心血“银信”的物化表征。 除了用于建筑碉楼的侨汇,很多开平华侨还在家书中还夹寄国外建筑的照片、明信片或画报,甚至国外设计师设计的图纸等,为乡土建筑师提供了设计和建筑碉楼提供了模板。在开平市塘口镇原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的庄园立园内,就陈列有当年华侨寄回国内的许多欧美建筑为主题的照片、明信片。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也征集到一件美国旧金山的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碉楼图纸。 此外,一些华侨常常在家书中讨论建筑碉楼事宜。1920年代开平社会治安极其动荡,除了一些回国的华侨直接组织实施建筑碉楼之外,不少华侨关心家人和家乡的治安,通过书信讨论如何建筑碉楼、保障家人安全。华侨陈宏珍曾和其伯父陈以琳讨论如何兴筑碉楼的事情,陈以琳在信中希望陈宏珍与陈炳仕合份起楼,以便节省费用,但陈宏珍表示不太赞同,他说:“侄意思请起小些,抑起少一层都系自己一人起座,方免日久龃龉。” 随着对华侨文化的发掘,银信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民间收藏日益增多,对于银信的学术研究也在有步骤地开展之中,并出了一些成果。 2009年,市档案局、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市华博馆筹备办联合对五邑地区收集的近4万件银信进行了普查登记,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银信电子档案数据库。 北京大学周南京教授对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的包括银信在内的文物价值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们“都是极为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若经过“科学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此文物为依托,可以构建“国际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刘进认为,五邑银信是农民出身的华侨与家乡亲人在追寻“金山”梦想中形成的文献,是典型的下层民众发出的声音。形成五邑银信文献的主体,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抛入西方异质文明中而又被长期排斥的下层华侨民众以及他们的亲人。透过银信,可以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