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5《青海高原一株柳》滕州实新北校.doc_第1页
六上15《青海高原一株柳》滕州实新北校.doc_第2页
六上15《青海高原一株柳》滕州实新北校.doc_第3页
六上15《青海高原一株柳》滕州实新北校.doc_第4页
六上15《青海高原一株柳》滕州实新北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5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用“争夺”、“争持”各造一个句子。2. 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清划分的理由,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3. 围绕中心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4. 从神奇的柳树身上读懂每个人在生活中做一个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揣摩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读懂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难点:1.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写灞河柳的用意,感受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2. 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三、教学评价设计1.学生有预习经验,因此扫初课文中出现的字音障碍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课堂上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对学生字音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2.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及时点拨、评价,在交流和评议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的准备:见附件。教师的准备:晨读课要关注朗读的情况,课文较长,朗读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进读正确、流利;准备与教学有关的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交流:说到“柳”你想到的是什么。(学生此处可以谈的很多,如由柳想到的诗句,由柳想到的柳树的样子,以及和柳树相关的其他东西。)2. 过渡语:今天我们看“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青海高原的材料,使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检查预习,重视语言积累,推进读懂1. 提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只定位在正确、流利上,而要尽可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相机解决文中读不准的字音和部分难理解的词语。(解决词义:广袤无垠 深邃 凝滞 苍凉 赭红色;解决字音:哦了解每个字音表达的意思,然后依据文中的句子确定字音,读“”。)随读推进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 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主要写的内容,我们通常观察一种景物,要留意眼中所见、心之所想。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是作者眼之所见,哪些是心之所想。用不同的自然段序号标注出来。交流:眼中所见写了些什么内容树的生长环境、树的形态; 心之所想是什么内容猜想和想象、联想到灞河之柳、自己的感受启示2. 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说划分的理由。第一段(12小节):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第二段(35小节):青海高原的特点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株大柳树。第三段(68小节):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以及作者的联想。第四段(9小节):作者对柳树的赞美。(分段仅仅是便于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所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理由充分即可。)3.作者写一株柳,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在哪一段集中抒发了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段)你能大致读懂作者在赞叹什么?(毅力、韧劲的一株柳精神)读出这种赞叹。4.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吗?(板书:托物言志:一株柳一株柳精神)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陈忠实紧紧围绕“一株柳”去写眼之所见、心之所想,从“一株柳”写到自己的想象、联想、感受、启示,展示一“一株柳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细读课文,看看那么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又是怎样把“一株柳精神”表达出来的。(四)学习课文1、2小节,体会作者开篇表达情感的方式1. 引导学生发现开头表达形式的不同幻灯片出示: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1)出示课文1、2小节,我们下来看看作者的开头。指名读,围绕这“一株柳”这一段中哪几个词语是主要信息?(神奇、望而生畏、伫立在青海高原)如果用一句话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2)作者这样写与我们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意思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呢?学生自读,感觉这两段的开头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评判。(两段中有些重复的内容,但又不同,原本一段就可以说的内容分作两段来写等)2.引导发现开头表达效果的不同(1)这两段话虽然简练,但可是不简单的。对比读这两段话,静静思考,留意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让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为什么两段一会说它是平常的,一会又说它是神奇的;一棵柳树为什么让人感到“望而生畏”。 (梳理出这两个问题,教师板书:平常 神奇 望而生畏) 理解“畏”的意思,从而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学生过去学过恐龙一课,在那一课中,“畏”是“害怕”的意思,但在这一课中,“畏”则是“敬畏”、“敬佩”的意思。因此,需要给学生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2)引导感受这两个小节“一会说它平常,一会又说它神奇”,那作者到底想强调它的什么?(强调的还是神奇)尝试通过朗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朗读一是表达出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朗读也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而此处,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因此,应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呢?从这两段中你可以找出两种柳的不同吗?(平原水边伫立在青海高原两种柳生存环境的不同)(理清“平常”和“神奇”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实则不矛盾,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当你看到这个不同,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柳为什么说伫立、同样是柳长在不同的地方就差别这样大吗)3.引发总结反思:我们看到作者的开头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收获?(这样开头易于吸引读者注意、思考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望而生畏、寸草不生、独特锻铸、不可思议、起死回生、艰苦卓绝、毅力和韧劲(每一部分内容中选出的)”听写后在文中找出标画出来,并读一读。2.你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3齐读开头两段,让我们走近一株柳,去看看这让作者神奇到望而生畏的是怎样的一株柳?(二)学习35小节,感知青海柳生存环境、外形“粗实而坚硬”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形象1. 聚焦柳树,感知形象。(1)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你找出有关的描写(第5小节)自己尝试读,看能不能把着株柳树还原到我们的眼前。(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株柳的外形的?(干、叶、作者的内心感受)读出这株柳树的特点。(3)说说这株柳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感受这株柳树的与众不同: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等体会树的大而茂盛;抓住树干和树枝“生铁铁锭”的色泽、树叶的“苍郁”、“深沉”与平时我们见到的柔柳、嫩叶相比较,体会青海高原特定环境对它的独特锻铸;利用形象的手法做“撑立”的动作:头顶天、脚踏地顶天立地,感受柳树的高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板书:生命伟力)2.感受环境描写衬托形象的表达效果(1)当你读到这样一株柳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外形生铁铁锭、苍郁、深沉的原由;怎样理解“独特锻造”;何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等)你感觉这株柳的特别与什么有关系?(生长环境)(2)请默读3、4节,看看它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下,作者又怎样的感慨,你又有什么内心感受?请在有关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阅读理解。(3)交流你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懂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感受青海高原的环境特点: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重点体会原野仅仅只能长草而不能有大型的植物;山峰更是光秃秃,寸草不生。)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重点体会赭红色土地的贫瘠。)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遮住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重点感受作者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这样一株柳树时的惊讶与赞叹。同时引导学生读好“哦”这个语气词。)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让学生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有些是作者直接就告诉我们的。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留心去发现。)(4)作者明明在写柳,但是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在写青海高原,其用意是什么呢?(交代清楚平原之柳为何与高原之柳有这样的区别,衬托写出一株柳的形象内涵)3. 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小结:读了这部分文字,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树的生存环境、树的形象生动再现,让我们心中都有了这“一株柳”的形象。这部分就是“写实”课文写到这里,也就把“这株柳”介绍清楚了,可是作者没有停下笔,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很多想和我们交流的话要写他由此产生的想象、联想、感悟(板书:想象、联想、感悟)(三)学习6、7小节,在猜想中感受“一株柳”生存的奇迹1.看看这两段的开头,冒号前和后面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2.默读6、7小节,理清作者猜测的柳树生长、壮大的过程,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株柳的生存经历。交流: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说出这株柳的生存经历(板书:不可思议的奇迹或者顽强)围绕这两个词语,联系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配乐读出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读第六段)3. 教师接着第6小节的读顺势引读第7小节: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冻死过;经历过,被。它无疑,却。这。(出示第7小节内容)老师重复: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4.感知写法:这两小节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何来这些呢?(由所见产生猜想)把自己的猜想那么详细地写出来,这是为了进一步表达什么意思呢?(一株柳的奇迹、顽强)小结:当我们眼之所见时,不要忘记了心之所想,把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和藏子我们内心的想象、联想结合在一起写,表达的意思会更充分,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5.再次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四)学习第8小节,对比衬托中感受“一株柳”的艰苦卓绝1. 自由读第8小节,找出同是柳树,作者为什么对待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有不同情感。(灞河柳:自豪;高原柳:崇拜、敬畏)2. 自主探讨、小组合作:为什么作者面对名贯古今的灞河柳只不过是感到自豪,而面对高原柳却是崇拜到敬畏的境地?3. 理解了这个问题,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的灞河河边的柳吗?4.总结:作者在6、7小节猜测和想象青海柳生存的艰难,目的就是与灞河柳的极易生长对比,一个极易生长,一个却要历经总总磨难才能成活,二者一对比(板书:对比),难怪作者对青海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引读本段最后两句,领会对生存艰难者的敬畏之情。出示陈述句表达读一读出示感叹句表达读一读再出示反问句表达读,你体会到作者此时心中的涌动着什么吗?(五)学习第9小节,拓展延伸1. 作者此时感慨万千,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出示最后一段)齐读。2. 引导探究,你能结合全文谈谈对“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的理解吗?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交流)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1.教师总结:这株柳树虽身处逆境,却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怎能不令我们感到“崇拜”与“敬畏”呢?让我们记住这株柳树: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株柳树: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2.联系自我,根据你从“一株柳精神”中受到什么启示,拟写一句精炼的语言,作为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拟写、交流)七、板书设计: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常 神 奇 唯一 撑立 生命伟力 奇迹 顽强 想象、联想 望而生畏 崇拜 敬畏 感悟八、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和叶老也都谈到了语文教学中“首要任务”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由此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很长,拿到课文后我就在想,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怎样的提升呢?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水平本课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情感主线,落实语感训练”。具体到本课的教学中,就是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在“品词酌句”中感悟柳树的神奇。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散文的最大特点来实现语感培养是我思考着力的方向。“神”是什么?就这篇课文而言,就是作者的情感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神奇到令作者望而生畏的地步。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第二小节,目的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步步加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第一次在教学完第五小节,从强大的生命力中感受柳树的神奇;第二次在教学完6、7小节,从柳树顽强的精神中感受柳树的神奇;第三次是在教学完全文后,从整体再次感受柳树的神奇。从而达到学生、老师、文本的情感共鸣。如何捕捉语感训练的点呢?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如第五小节,描写柳树样子的部分。感受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生命伟力。2.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第一小节的对比强调作用。不去引导学生发现,往往就会被学生忽略。3.语音节奏富有变化处。如第七小节的引读。两个“经历”,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语简短有力,但情感表达很强烈,强烈变现了柳树顽强的精神。当然,还要加强形象思维,品中想象,以及加强生活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