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功开园的十个关键第一讲、幼儿园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属于自己的路线图 作为创业者,要对项目的内外部环境,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办园目标是什么?准备办一所什么样的园?有什么样的资金、场地条件?有什么资源优势和资源劣势?当地市场消费力如何?竞争环境如何?目标客户是谁?有什么特征?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进行市场的细分?如何根据这些条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 第二讲、幼儿园选址权衡取舍之间的关键思考 选址是困扰很多筹建园的重要因素之一,场地租金也是幼儿园的主要运营成本之一。怎样在地段位置、房屋条件、租金因素之间权衡取舍?开办幼儿园,对于室内面积、户外场地、建筑结构、房间格局方面有何具体要求?看好一个场地,怎样评估它是否适合开办幼儿园?怎样判断租金是否过高? 第三讲、资金准备开办一所幼儿园,多少钱才够? 关于资金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如何评估项目的资金需求。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极大,从实际案例看,从10万到1000万的启动资金都有,它与诸多因素有关。怎样根据城镇归属、办园目标、场地条件、装修界面等等因素,评估出一个项目的资金需求? 第二,筹集了一定的资金,如何合理运用,把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如何设计项目分步实施的步骤,降低资金压力?如何调整收费模式、装修方案、营销策略,以提高资金回笼和降低首期投入?有没有这方面可以借鉴的案例? 第三,有没有可信的融资平台? 第四讲、办学特色如何确立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摆脱了“低价、同质”恶性竞争的幼儿园,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特色的幼儿园,才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幼儿园独有的,是使我们区别于竞争对手、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幼儿园独有的特色?怎样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扬长避短,打造出别人难以模仿的独有的特色?如何把我们的特色,变成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 第五讲、人的准备最终,人力资源决定了幼儿园的成败 准确的讲,人力资源问题才是决定幼儿园成败的第一要素。这包含了三个层面:园长、管理层与教师团队。 作为投资人,如何选定幼儿园的执行园长?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创业期间的幼儿园管理工作?为什么很多实际案例中,执行园长普遍出现了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幼儿园的生存?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如何避免? 在建园初期,创业者毫管理经验,该怎样组建团队?怎样设置组织架构?怎样打开招聘渠道,安排培训工作?怎样快速提升新员工的业务水平?面对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第六讲、装修设计风格化、功能化、儿童化的幼儿园环境建设 无论新园装修,还是老园改造,都会面临环境设计的问题,一些完全新建项目,还面临建筑的设计规划。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幼儿园如何进行装修设计?幼儿园的功能区域应该如何规划?操场、教学区、后勤区怎样安排才合理?如何根据幼儿园的定位确定整体装修风格?在装修设计当中,如何更多的考虑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如何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通过材料选择、方案设计,有效降低首期投入成本?房屋条件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装修扬长避短? 第七讲、项目管理筹建过程中的人、财、物的管控 新园筹建,人手少、时间紧、任务多,装修、招聘、营销、培训,诸多工作同期开展,筹建期间需要多少人?怎样安排筹建阶段的各项工作?如何管理装修现场的工程质量和装修材料?怎样控制项目支出成本? 第八讲、营销先行建园初期的幼儿园营销战略研究 整体的营销战略,应该围绕幼儿园的定位,与整体策划方案一起制定。以时间轴看,营销工作的三个阶段:预告期、体验期和成熟期,侧重点各有不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园所开办初期,如何开展营销宣传?面对多种多样的广告方式,应该如何选择?怎样通过营销策划,在目标客户中营造具有冲击力的宣传效果?什么是体验式营销?为什么说最高级的营销战略,要围绕着客户体验展开?如何设计体验式营销?如何把幼儿园教学、营销活动与幼儿园核心特色,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九讲、教学为本构建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幼儿园教学体系 教学是幼儿园立命之本。 幼儿园的教学体系应该如何设置?怎样在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教学管理工作都包含哪些内容?怎样合理安排主体教学与辅助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蒙台梭利、多元智能、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和体会可以分享?教师培训工作该如何开展? 第十讲、管理体系持续创新、有活力与目标导向的企业文化 幼儿园管理体系,涉及教学保育、后勤保障、行政、财务、奖惩、薪酬等一系列内容,但管理的核心,并非是一堆固定不变的制度,而是在更深层次建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些成功幼儿园成熟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能否在不同条件的幼儿园中实施?为什么说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是幼儿园运营管理中首要的课题?怎样打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为什么说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个体百年蒙台梭利(一一百年前,伟大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在罗马创建了第一所儿童之家,之后蒙台梭利教学法蜚声全球,深刻影响西方主流社会家庭的教育观和儿童教育,百年来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社会英才灿若星河。 美国人眼中的蒙台梭利学校著名毕业生: LarryPageandSergeyBrin,谷歌创始人 JeffBezos,亚马逊创始人 KatherineGraham,华盛顿邮报所有人、总编辑 杰奎琳.肯尼迪,美国前第一夫人 AnneFrank,author 威廉和哈里,英国王子 GabrielGarciaMarquez,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JimmyWales,维基百科创始人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切尔西.克林顿,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女儿 WalterCronkite,newsanchor JuliaChild,chefandauthor ThechildrenofYoYoMa,cellist Sean“P.Diddy”Combs,artistandentrepreneur PeterDrucker,现代管理学之父 T.BerryBrazelton,pediatricianandauthor 蒙台梭利教学体系获得了各国政府和各国要人的支持和推动,美国人眼中的蒙台梭利理念著名支持者: 托马斯.爱迪生,科学家和发明家 亚历山大.贝尔,发明家 让.皮亚杰,心理学家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前总统 StephenJ.Cannell,TVwriter/producer/director PattyDukeAstin,actress CherBono,singer JohnBradshaw,psychologist/author YulBrynner,actor MarcyCarcy,TVproducer 迈克尔.道格拉斯,演员 ShariLewis,puppeteer WillieNelson,musician JenniferGranholm,密歇根州州长 AnneMurray,singer 艾力克.埃里克森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MisterRogers,childrenstelevisionpersonality AliceWaters,restaurateurandwriter FreidensreichHundertwasser,Austrianpainterandarchitect 我们认为蒙台梭利划时代的伟大和我们永远需要去学习之处在于以下: 1、努力攻读取得工科、医学、教育学的扎实功底,把以上所学终身应用于儿童教育,用理性的、负责的、毕生的、无私的、历史的态度去对普天下的孩子; 2、把自己之前的和同时代的社会和自然科学成果努力探求,应用于儿童教育,让孩子享有了自己的家,从自由、平等、尊严到感官、数学、语言,涉猎广泛、讲求方法方式; 3、建设了蒙台梭利教学体系这样一个开放系统,对孩子有利的,都可以融入进来。今天的通讯工具、互联网、生活方式都应在在孩子合适的年龄进入他的视野。 1980年代,蒙台梭利教学体系再次来到中国大陆,30年来,逐步深入到中国的幼儿园、亲子园,取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但相当大范围内依然存在人才短缺、深入领会不够等问题。中国蒙台梭利协会(Chinesemontessorisociety)成立六年来致力于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见第一期),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亲子园致力于用发展的、现代的蒙台梭利理念推进中国早教事业,与家长、教师、园所长、投资人共创祖国更好明天。 和团队的自我驱动力? 百年蒙台梭利(二)儿童需要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走线的意义 进行体育训练所必须要考虑的诸多事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走线”。我们通常是用粉笔或颜料在地板的一大片空地上画出一条线来。除了一条线,有时也可以画两条椭圆形的同轴线。孩子们学着像钢索演员那样前脚接后脚地踏线而行。为了保持平衡,孩子们也像真正的钢索演员那样竭尽全力稳住自己,不同的是孩子们不用担心有什么危险,因为“钢索”是画在地板上的。老师自己也做这样的练习,她向孩子们展示她如何放脚,孩子们就在后面模仿,根本不用她去解释什么。刚开始时,只有几个孩子跟在后面,向孩子们展示了该如何行动后,老师就离开了,让孩子们自行练习。 大部分孩子都会继续走下去,非常小心地让自己的脚去适应老师刚刚示范的动作,竭力保持平衡,让自己不要从线上“掉”下来。其他的孩子慢慢围拢过来,跃跃欲试地看他们表演。过不了几分钟,两条椭圆形线上或画的单行线上就站满了摇摇晃晃找平衡的孩子们,他们沿着线圈一直走仔细地看着他们的脚,脸上一副非常认真和专注的神情。我们也可以播放音乐来配合孩子们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简单的进行曲,进行曲的开始节奏不要很明显,但要能给孩子们伴奏,激发孩子们的自发努力意识。 当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把握自己的平衡后,他们走起路来就显得异常标准和完美,并且,除了步法的镇静和从容外,他们还获得了身体的不同寻常的优雅仪态。“踩”线练习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得更复杂些。首要的做法是在钢琴上弹奏进行曲让孩子们进行节奏训练。几天内不断地重复弹奏同一首进行曲,孩子们终会找到节奏,用手臂和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他们还能用歌曲为他们的“走”线练习做伴奏。 静寂活动 老师教孩子们“不要动”,抑制住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任何运动神经冲动,来促成他们身心真正的“安静”,教孩子们如何控制自己所有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而老师也不能单靠嘴说“静静地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的”,她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能够绝对一动不动地坐着,也就是说双脚要一动不动的,身体要一动不动的,胳膊也要一动不动的,头也是一动不动的。呼吸运动也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这样才不会制造声音。 孩子们必须要学会做好这个练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即保持平衡的姿势。所以,当孩子们要坐下来做这个练习时。无论他们是坐在小椅子上,还是坐在地上,他们必须让自己坐着舒服。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房间内应该是半明半暗的,否则孩子们会闭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 很显然,孩子们对“静默训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像是给自己下了一道迷咒:可以说他们是进入了沉思状态。逐渐地,当每个孩子看到自己越来越能保持寂静,静态的感觉更加深化。直到它变成能感觉得到的绝对的静止,就像在黎明慢慢及近的时候,太阳同时也出升了。这时候,以前那些轻微得几乎都注意不到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花园里麻雀的吱喳声以及蝴蝶飞时翅膀颤动的噗挲声等都能听得见。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声音的新世界,这些声音侵袭了这深沉的寂静但却没有扰乱它,就像星星照耀了黑色的夜空,但却没有驱走夜的黑暗一样。这简直就像是发现一个新世界,它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就像过去一样,正是喧嚣和躁动压抑了心灵。在这样的时刻,心灵被解放了,自由了,像旋花的花冠那般绽放了。 抛开这些对现实的隐喻,当所有对白天、光明、喧闹的鲜活印象沉静下来后,我们难道就回忆不出一点日暮笼罩时我们曾有过的心情?那并不是我们在怀念白天,而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伸展。它对情绪的变化更加敏感,变得更强烈和持久,或者更富于变化和平静。通常,在老师点过孩子们的名字后,静默训练就结束了。老师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坐在班级后边或是在隔壁的房间里,一个一个点名来唤醒那些处于沉静中的孩子们。点名时要小声些,声音不能太大。当孩子们听到别人点他的名字时,他必须站起来向传出声音的那个地方走去。他的动作必须轻微谨慎,注意不能弄出任何的响动。 当孩子们熟悉“寂静”后,他们感觉声音的能力就更强了。对于感受过“沉静之美”和发现了“妙乐之境”的孩子们来说,那些过于喧闹的声音逐渐变得令人讨厌了。自此孩子们继续完善自我,他们走路时动作轻微,注意不碰到家具,移动椅子时不弄出一点声音,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放东西。教育的效果可以从孩子们举止的优雅上体现出来,更可喜的是产生这些优雅举止的方式,这种优雅不是为了美丽或是做给人看而特意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宁静心灵的愉悦感受。孩子们的心灵希望从那些令人厌烦的喧闹和妨碍了它平静的障碍中解脱出来。这些有着高贵绅士的优雅举止的孩子们正努力地呵护他们的心灵。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个练习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精神。其他任何课程,任何“状况”都不能做到同样的效果。即使当五十多个孩子一起拥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内,假如所有的孩子们都知道怎样能够做到静静地一动不动并且也愿意这样做的话,房间里就能获得一种深沉的宁静,但一个打扰者就足以驱走这个魔咒,让原本非常静寂的房间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这就是所有孩子共同合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实证。孩子们的克制能力逐渐地越来越强,与破坏这种沉静相比,他们当中很多人宁愿抑制自己想要拂去落在鼻子上的苍蝇的冲动或克制自己不要咳嗽或打喷嚏。在孩子们工作时尽量避免弄出响动的小心翼翼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集体合作精神。当环境变得安静不受任何打扰时,踮起脚尖跑前跑后以显示出轻盈和灵活,关闭小橱柜或在桌子上摆放物体时要表现出优雅和斯文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孩子必须要培养的好习惯。一个叛逆者就足以并弄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就,一个用脚后跟走路或用力敲门的聒噪的孩子也会破坏一个小群体安静平和的氛围。 百年蒙台梭利(三)“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箴言 我们会注意到孩子们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们有主动性,他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们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们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他们热情地要和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发现和自己那些小小的胜利。因此。我们没必要去干预他们。“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箴言。 让我们等待吧,随时准备分享孩子的快乐和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当他们需要我们同情时,我们应该积极而热情地回应他。让我们对他们的缓慢进步保持无尽的耐心,并对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我们的热心和兴奋。如果我们能够说“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是谦恭和善的,我们像要求别人对待我们自己那样来对待孩子们”,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树立为优秀教育的楷模。 就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所渴望的是在工作中不受打扰,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没有阻力,是在需要的时候好朋友能随时提供帮助,是看到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快乐,是和他们真正地友好相处,是能够信赖他们这些是我们快乐共事所需要的。同样地,孩子们应该是比我们自己更需要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天真,因为他们前途无量。我们需要的,他们同样也需要。 然而事实上,作为一个惯例,我们并不尊重我们的孩子们。我们总是试图强迫孩子们遵从我们而无视他们特殊的需要。我们专横地对待他们,甚至是粗鲁地对待他们。还有,我们期望他们服服帖帖的、规规矩矩的,我们总是记得他们的模仿本能有多么强烈,他们对我们的忠诚和钦佩有多讨人喜欢。孩子们总是会模仿我们,因此,让我们尽量友善地对待他们,我们不也希望帮助他们培养这种友善的态度吗?友善并不就表示爱抚。难道我们会认为第一次见面就拥抱我们的人是粗鲁的、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吗?友善包括了解别人的愿望,适应它们,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意愿。这就是我们必须展示给孩子们的友善精神。要懂得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他们,因为他们的需要常常是无意识的。那是来自生命内的呼喊,根据某种神秘法则它们想要挣脱出来。我们对它如何挣脱所知甚少。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基于的神奇力量一定和他从无到成为一个小孩所基于的力量相似。我们对这个非凡过程的干预是间接的,我们给这个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所提供的是必要的成长手段,做完这些,我们必须谦恭地等待他的成长。 让我们任由这个生命在他的极限内自由成长吧,让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个成长的过程吧。这时我们的全部使命。也就是说,“不要阻碍他们的到来,因为给他们自由,不去妨碍他们,他们是一定会来的。” 更高层次的镇静和善良 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绩,我们发现我们能够找到让孩子们达到更高层次的镇静和善良的新方法,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经验来建立这些新方法。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完全是靠我们发明的这些方法和工具,而这可以总结为两个要点工作的组织和自由。工作组织得合理使孩子能够有自我发展的可能,让孩子散发能量,让孩子获得有益的、从容的满足。就是在这种工作条件下,自由引导着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和获得很强的纪律性,而这种杰出的纪律性本身就是孩子身上培养出的镇静从容这一新素养的结果。只有自由而没有工作的组织也是不行的。只给孩子自由而不让他工作,他就会被浪费掉。因此,工作的组织是“善”这个新结构的基础,但如果不给孩子利用它的自由、不给孩子去扩充自己从最重要的活动中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所有能量的自由,这种组织也是徒劳无用的。 人类的历史中难道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个将组织工作和获得自由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从整体上说,人类的“善”也有所增长,在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这么说,罪恶、形形色色的邪恶、残忍和暴力在这个进步过程中逐渐地减少。 精神上的需要 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内心的人始终隐而不见,孩子在我们面前表露出来的,只剩下他们为了极力维护自我所做出的负面行为反应,例如:哭泣、尖叫、不当的行为、害羞、不听话、说谎、自私和破坏东西等。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自我防卫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性格要素的话,那我们可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一旦我们犯下了这个错误,我们会接着认定,我们有责任用最严厉的方法,来改掉孩子的坏毛病,所谓严厉的方法通常就是体罚。但是孩子的这些负面反应,往往来自道德上的缺失,或者有时候是精神上的失调,这两者的后遗症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道德的饥饿或精神上的疾病,都会对人造成致命的影响,其严重性不亚于身体的挨饿受冻。由此可知,儿童教育着实是人类发展教育里最关键的一环。正因为如此,我们肩上背负着重大责任,更必须小心谨慎地了解会消灭孩子精神的原因,并融入孩子的世界。在大人数不清的规定教条下,孩子好像永远有犯不完的错。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几乎习以为常的毫不留情的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扮演一个比以往温和很多的角色。诚如美国文豪爱默森所言:“童年是永恒的救世主,反复地回到堕落者的身边,祈求把他拉回天堂。”倘若我们能够醒悟到,儿童保育是多么必要与迫切,我们就能为了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孩子真正的家 一旦我们摆上孩子需要用的家具,我们马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活动有了出乎意料的转变。孩子做的每一件事瞬间都合乎我们的期望;他们非常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也没有任何危险的意外发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对孩子来说,想活动的意愿要比想吃东西的意愿强得多,我们之所以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不自然的环境中,缺乏让孩子活动的动力。如果我们能提供孩子一个适当的环境,我们将发现原本一个个嘟着嘴的“小麻烦”,一下子都变成活泼快乐的孩子。一向有房子破坏狂之称的孩子,变成非常小心爱护身边物品的守护者;原来吵闹乱跑的小家伙,全都变成安静又守秩序的好孩子。因为如果缺少一个适合孩子活动的外在环境,孩子旺盛的精力无处消耗。这时候孩子只好凭自己的直觉找可以耗尽体力的事来做,借此琢磨他的才能。 如今,我们对那些专门为增进孩子智力发展所设计的学习材料都很熟悉了。市面上的可以找到一些设计优美、颜色明亮的小家具,它们做得都很轻巧,孩子能够轻易地移动,如果不小心撞上这些家具,它们就会跟着应声倒下,其好处是孩子不太会受伤。另外,因为这些小家具的颜色非常淡雅,一旦弄脏了,孩子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就知道该把洗干净了,为此孩子也顺便学习到这使用清洁剂和水的简便洗涤。孩子常常喜欢找一个他们最爱的地方,舒舒服服地呆在那儿;而这些小家具因为重量很轻,任何突然的动作都会让它发出夸张的压挤声。渐渐的孩子会比较注意自己身体的动作。一些玻璃或陶瓷做的小东西,也可以用来教导孩子,因为这些东西如果掉到地上破了,就再也没有了。而失去心爱东西的悲伤,就是给孩子最严厉的惩罚。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东西,会非常的难过。谁忍心眼见下个孩子在碎花瓶前涨红着脸、哭得稀里哗啦,而不去安慰安慰他?但是此后孩子有机会再拿其他易碎物的时侯,就会尽力小心谨慎地走。 惊人的专注力 思想家和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常专注于沉思,以至于脱离现实。大家都知道牛顿思考到忘记吃饭的轶事,也听过阿基米德因为陷于数学计算的思考当中,连西拉克斯市被征服沦陷都未干扰到他,直到敌人来到面前,阿基米德才被吓一跳。这些趣闻轶事突显出一项人类性情当中,比沉思还要重要的特性专心。各项伟大发明,除了科学家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内涵以外,他们投注在工作上那种几乎与世隔绝的专心更为重要。 假如孩子的活动正好和他的内在需求相配合,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知道他的发展所需。一般来说,孩子会想到去尽量和身边周围的人一样,做相同的事情。但是孩子也有个别的内在需求,因为当孩子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时,必须和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完全隔开来。我们在神奇又丰富的秘密世界中找到了亲密的孤独,这是无人可以帮我们感受到的。如果受到干扰,这个感觉就会破坏。我们从外在的世界解放出来后所形成的思想,必须仰赖内在精神的培养,周围的环境没有办法影响到我们,只得让我们安心独处。 许多伟大、超群的人物都能够如此沉思入定,而这正是他们内在精神力量的来源。有些伟大的人物透过思想的力量,以静思和无比的慈悲,得到了感化众生的能力。还有一些从长时间离群索居以后,忽然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帮忙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大问题,这些人帮助自陷于仇恨、侵略的同胞,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毛病都以无比的耐心包容。此外我们也发现到,劳动和精神的专注之间,有着严密的关联。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很矛盾,但是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内在精神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能量,反过来说,日常生活也以一般性的劳动活络脑部的思考;体力的消耗会为不断经由精神的支持而得到补充。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对他的内在精神所需,会像他对吃饭、睡觉等生理所需的反应一样,尽量使其得到满足。忽视了精神需求,就像一个对饥饿、困倦毫无反应的身体一样危险。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到,他们都有这种思考能力,这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力。因此,显然专注力并非超群脱俗或天赋秉异的人所独有的特质,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长大了之后还能保有。如果我们重视孩子令人刮目相看的专注力的话,就不能只讨论我们认为有用的工作。有的东西虽然看起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孩子马上就被它吸引住。孩子会被它迷住,用他可以想到的各种方法来操弄。 通常孩子操弄的方式可能不太有条理;他往往会把刚刚才开始玩的东西弄乱,然后又开始重新玩起来。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玩法,虽然我们看孩子好像玩得不是特别起劲,但实际上,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极为特别的现象。当我第一次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侯,我惊呆了,刹那间无数的心理学理论,在我的眼前崩解了。我甚至问我自己这是真的吗?呈现在我面前的这个奇特的事实,这个全新、神奇的奥秘,真的发生了吗?因为人们一直相信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孩子没有办法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面。但是在我面前的一个4岁小女孩,正非常专心地,试着把一个个的圆柱体放进凹洞里。她小心谨慎地把一个一个的圆柱体放进去,等到全部圆柱体全倒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圆柱体一块一块地放进去,不断如此,好像玩不腻似的一玩再玩。我在旁边开始念故事给其它孩子听。当小女孩重复玩了14遍以上之后,我坐到钢琴前,并邀请孩子一起来唱歌。可是小女孩一动也不动地继续玩她的圆柱体,她甚至连抬头看一下也没有,完全忘掉了周围发生的事。突然之间,小女孩的手停了下来,她从地上站起来,微笑而且很满足的样子,她的眼睛闪闪发亮。小女孩看起来很高兴,平和且带着微笑,好像是早晨醒来看到和煦太阳的孩子。 从那个时侯开始,我之后观察到好几次相同的行为。当孩子们完成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以后,他们总显得平静而且十分愉快。孩子的灵魂深处像是开了一条大道似的,这条大道引发出孩子所有的潜能,把孩子好的那一面呈现出来。孩子对每个人都十分友善,乐意助人,且时时表示亲善。然后,其中的一个孩子会悄悄地走到老师身边,小声对老师说:“我是一个好孩子哦!”就好像要人相信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这样的观察早己受到很多学者的正面肯定,但是对我来说却特别有用。因为我把在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当成法则来看,因此我能够完全解开教育的问题。我清楚地了解,秩序观念和性格、智能和情绪的发展,都必来自这个被遮蔽的源头。所以,我开始找一些能让孩子专心的试验物品,然后又用心地布置了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专注的最佳外在环境。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秉持着一个同样的教育方针:学会去抓住学生珍贵的专注时刻,以便利用在读、写、说故事上,之后再更进一步应用于文法、算数、外语等科目。此外,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所以,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借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可能这么做吗?答案不但是可能,而且还是必要的。为了培养专注力,孩子的注意一定要慢慢地被激发而起。一开始的时侯,最好选择容易辨认,而且吸引孩子感官的东西,例如:各类大小不同、颜色迥异的圆柱体,发出明显不同声音的乐器或教具、用触觉可以区辨的粗糙表面。之后,我们再教孩子字母、写字、阅读、文法、设计、比较复杂的数学、历史和科学。孩子的知识便是如此递增累积。 身为一个老师,必须为全人类的福祉奉献 身为一个老师,必须为全人类的福祉奉献。必须像献身给炉火的女神维斯特那般,保护别人点燃的小火花,不让它受到半点污染;老师必须将自己献身给孩子纯洁的内在心灵火花。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很可能就熄了,永远没有办法再点燃。 百年蒙台梭利(四)视觉课程 儿童的眼睛明亮而充满渴望。儿童的眼睛不只对光敏感,还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会不停地用眼睛去寻觅。由于婴儿还不能站立,许多人认为他将总喜欢躺着。婴儿应当从他环境中,即从上到下的某个空间中,得到他第一个感觉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着上面看。他凝视着房间的天花板,天花板就像他的床单一样洁白而单调。他应该有机会看到那些能满足他心灵需要的东西。父母常常想用某种东西把儿童从单调的环境中吸引开来。结果,他们把环等其他物品拴在绳子上,让它们在婴儿的头上晃动。儿童一直在注意观察外界环境,但由于他无法转动头部,就只好用眼睛盯着摇摆不定的物品。由于儿童处于一种不自然的姿势,物体也在没有规律的晃动,因此,儿童所做的运动也是不自然和有损害的。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稍微倾斜的平面,这样他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更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花园里。在那儿,他会看到鸟、花以及微微摇动的小草。儿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都被放在一个地方的同一个位置上,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样东西及它相应的位置,学会如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视觉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对光线就会有反应,但眼睛发育并不完全,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他能追着眼前的物体看,但视野只有45度左右,视力也只有成人的1/30。而且只能追视水平方向和眼前1838公分的人或物。新生儿偏爱注视较复杂的形状和曲线,以及鲜明的对比色。 满月后,婴儿已具有注视与两眼固视能力,会注视抱他的人,不过无法持续太久,眼球容易失去协调。三个月后的视野已经可达180度,也可看到自己的手,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此时,大多数婴儿的视觉可以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 46个月的婴儿视网膜已有很好的发育,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4个月时开始建立立体感。这一时期的宝宝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或追踪移动的物体,例如妈妈在房间内走动,婴儿的眼睛也会跟着转动;此时婴儿己经能够转动身体,会伸手去捉眼睛看到的东西,如在婴儿床上方挂着的小吊饰等。这个时候的视力约为0.1。 6个月以后,两眼可以对准焦点,婴儿会调整自己的姿势,以便能够看清楚想要看的东西。 8个月大时,对于眼前突然消失的东西,会出现寻物的反应,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眼、手的协调也较为顺利。此时,宝宝的视力保持在0.10.2之间。 13岁孩子的视力发育标准约能达到0.10.6之间。一般2岁时为0.4,已经可以判别事物的远近,且视线跟得上快速移动的东西,并看得清楚。3岁时为0.6,视觉较为敏锐,喜欢观察,会借由眼睛来引导手去接触新事物,眼手协调更灵活,立体视觉的建立已接近完成。 听觉课程 婴儿的听力开始得很早,胎儿在母腹内已有听觉,早期听觉刺激是胎教的主要方法之一。婴儿在有了听觉之后,他就要不停地听,只要落在他的听觉范围内,他便收入耳内产生听觉,传入大脑,留下痕迹,一直到入睡为止。听觉不仅使宝宝辨认周围环境中的多种声音,而且凭此掌握人类的语言,婴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听觉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婴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巨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儿童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但这种个别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婴儿的听觉也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 23个月以后的婴儿已能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当他听到声音时,头就会转向发音的方向,寻找声源,你或许觉得这种动作是很自然的,但它会直接导致出重要结果,这是智力活动的进步。儿歌和明快的幼儿歌曲是任何一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听的声音。 听觉和视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我们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发现,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与听力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则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必须用眼睛观察要往何处去。当我们的手进行工作时,我们也要用眼睛对其进行审视。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感觉器官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他首先要通过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显然,儿童也必须在学习走动之前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进行了解。因此,运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观察。儿童对世界的了解还可以指导儿童的行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运动都依赖与于心理发展的程度。这就是新生儿躺在那里不动的原因。儿童可以走动之后,还要受自己大脑的指导。 触觉课程 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触觉是新生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透过多元的触觉探索,有助于促进动作及认知发展。因此,良好的触觉刺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触觉是宝宝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丰富的触觉刺激对智力与情绪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爸爸、妈妈、老师多与宝宝接触,不但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为宝宝未来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就是皮肤,每个人的皮肤接受程度不一,传递信息的速度也不一样,所以给予感觉刺激必须因人而异。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有触觉了。胎儿到了7周大左右时,口腔就开始对外来的触觉刺激有所反应,并能通过皮肤感觉周围的环境。出生后,婴儿触觉发展会逐渐扩展。在02个月大时,其触觉发展主要以反射动作为主,这些反应都是为了觅食或自我保护。等到35个月大时,宝宝可以将反射动作加以整合,利用嘴巴与手去探索,并感受到各种触觉的不同,开始懂得做简单的辨别。等到69个月大时,宝宝的触觉发展已经遍及全身,会用身体各个部位去感受刺激、探索环境。等到10个月大之后,宝宝的触觉定位越来越清晰,开始分辨出所接触的不同材质。 通过对皮肤的抚触刺激,可同时刺激到宝宝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而产生整合和成熟化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宝宝的成长来说,爬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可获得丰富的触觉刺激和经验。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的大脑还会将所接受到的刺激加以整理、比较,进而促进脑部发育。通过触觉传递给大脑的讯息,对情绪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果爸爸妈妈经常给宝宝轻柔的安抚,就能让宝宝产生安全感,不仅情绪比较稳定,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反之,如果宝宝接触到的是负面的触觉刺激,则会造成情绪不稳,长大后也变得容易紧张、神经质。 越是年龄小的宝宝,越需要接受多样的触觉刺激。多给宝宝一些拥抱和触摸,一方面传递爱的讯息,一方面增加宝宝的触觉刺激。用不同材质的毛巾给宝宝洗澡,让宝宝接触多种材质的衣服、布料、寝具等,给宝宝不同材质的玩具玩。在大自然或亲子园里有许多不同的触觉刺激,那是一般家庭环境所缺乏的,如草地、沙地、植物等。游泳、爬行、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对孩子的触觉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前庭课程 前庭觉是人体七大感觉系统之一,由于地球一直存在着地心引力,人的一生都难以脱离它的影响。举例来说,当人对于环境给予的重力反射讯息无法做出有效的处理时,人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应力就会受到干扰,它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前庭觉的运作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和有效率的运动。当个体进行加速或减速活动时,前庭会调整头部的相对位置,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再撞到东西或跌倒时,能马上反应,以保护身体。前庭觉掌管人体的平衡和空间方位的感应,有如一架飞机的方向陀螺仪,如果发展不佳,可能会使人在不同的空间中迷失方向。那怎么说呢?因为光靠视觉人是无法精准地判断空间方向的,必须结合前庭三半规管所提供的重力讯息,才能使我们对所看到的景象赋予正确的诠释。前庭觉的有效运作,有助于维持人体各种姿势的平衡和协调,大幅提升生活作息的品质;前庭搭配其他的感觉系统,人才可以精准地判断空间,并保持个体运动时的平衡,这样儿童才能做的轻松,玩的开心,学的快乐。 前庭觉和其他感觉系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诸如:眼球的追视能力、专注力、阅读力、音感能力、触觉傅等;而前庭同时引导肌肉张力的正常发展,牵动着筋肉关节的活动,进而影响到姿势机能的统合。前庭系统与儿童的语言发展关系密切。由于语言的发展牵涉到视、听、触觉、以及嘴、舌、喉部、声带、腹部等的肌肉动作,都与前庭的平衡反射关联在一起。所以当前庭系统发展不良时,孩子的语言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产生迟缓或障碍。 前庭觉刺激过度和不及都是不恰当的!如果发展不佳,孩子的平衡感就会出现问题,不能精准地计算距离与测量高度、没有危险意识、大脑神经抑制功能失常、身体手眼无法协调等发展问题。但如果过于敏感,孩子也可能会出现惧高胆小、容易晕车船、恶心呕吐等现象。 一般而言,前庭觉发展不良、平衡反射失常时,孩子会有好动不安,喜欢捉弄人、经常跌倒、爱旋转爬高飙速或惧高怕快易晕眩;视知觉空间感应失常、容易碰撞桌椅、方向感不分,眼球追视能力弱、专注力差、不喜欢阅读写字,数学与理科学习严重困难;听知觉音感能力不理想、对声音反应过敏易惊慌、语言发展迟缓;本体运动觉不佳、身体双侧协调困难、动作计划不当;甚至有脑神经抑制功能失常,引发情绪障碍等。 用手课程 抓或拿的动作是儿童学会运动的最初动作。在抓的动作出现之前,儿童会把注意力放在手上。原来潜意识的理解能力现在已经变成意识的了。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首先引起儿童注意的不是脚而是手。随后,抓的动作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动作。儿童10个月大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引起了他内心的极大兴趣,他随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现在做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抓的动作了。儿童可以通过挪动物体充分表现自己手的能力了。在对他周围环境中的东西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儿童开始行动了。他们会不停地打开或关上抽屉或盒子等东西、拿出橱柜中的衣服、把瓶塞从瓶子中拿出来、把篮子中的小东西弄得满地都是,然后又把他们装回去。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对自己手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了。 语言课程 儿童学习语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进行学习,也会有“爆发现象”。这种现象不是由教授者促成的,而是自然发生的。儿童总是在某一时期突然就能够准确的说出许多单词。3个月之前什么也不会说的儿童,3个月之后就能够很容易地表述各种名词、前后缀和动词了。对于所有儿童来说,这都发生在他满2岁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从儿童的这种现象上获得信心,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在停歇时我们会期待着发展,这种停歇可能仅仅是表现而已。将来可能会突然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种语言爆发式发展的现象会一直出现到儿童2岁时。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能够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包括连词。出人意料的是,她们也已经能够使用长句和分句了。儿童现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种族和社会阶段所特有的心里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这种能力也同时从无意识的状态过渡到了有意识状态。完全具有了语言能力的儿童现在已经开始不停的说话了。 2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个分水岭。2岁时开始一个语言组织的时期。语言在这一时期还继续发展,发展的方式已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一种鲜活的、自然的方式了。第二阶段一直发展到56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习很多新的单词,并且逐步完善了自己所用的句型。当然,如果儿童只能在生活环境里接受很少的词汇,并且发音是当地的方言,儿童也会照着学习。但如果儿童生活在另外一些有文化的儿童中间,这些人词汇量非常大,他也会逐渐发展到这种水平。环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不管环境如何儿童语言在这一时期都会变得非常丰富。一些比利时心里学家发现,一个两岁半的儿童具有二三百的词汇量,但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词汇了。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发生,是一个自然吸收的过程。我们成年人则在她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之后做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重大的决定,把她们送到学校,让他们开始学习字母表! 我们必须注意通常紧密相连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学习语言过程的无意识活动,另一个则是在此之后的有意识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展现于我们面前。6岁儿童的语言表述已经非常准确了。他们了解并且能够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并且完全忘记了他们自己在此之前于无意识状态下所做的那些工作。不管怎样,他已经长成了一个成年人,并且独立完成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这种自觉、自然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人类在历史上就不会取得如此众多的辉煌成就,这就是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我们看待儿童所应坚持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儿童的重要之处所在。他使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文明就是在儿童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满足儿童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以防止他们孤军奋战的原因。所有运动都有一个非常精密、微妙的机制。对于人来说,所有这些东西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形成和完善的。 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遵循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它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而两种方式又都依赖于肌肉的使用。对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必须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手的发展,另一条是走路或者是保持平衡方面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 在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可以看到另一个这样的例子。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正在讲话的成人的嘴唇。这个婴儿蠕动的嘴唇和头的固定姿态,表明他已经被那个成年人的的声音所吸引。到6个月大时,这个女孩已经能掌握一些独立的音节了。但是在她能够发出这些语音之前,她一直在注意的听,激发她的发音器官,这表明她已经有一条激发动作的心理原则了。这种敏感性的存在,也许只能从观察中得知,而不能从实验中获得。 人类智力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身体运动-语言和用手 人类智力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身体运动,是用来说话的舌头的运动和用来工作的手的运动,从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经过削和磨的石块,能推断出在史前期就有人类存在了。运用工具标志着地球上的生物在在生物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劳动的手把语言记载在石头上时,语言本身就成了人类历史的记录。人类的特征之一,就是能自由地运用手。人类的上肢成了智慧的工具,而不是运动的手段。正是这种功能,不仅显示了人居与万物灵长的地位,而且表现了人类天生的和谐统一。 人的手是如此精巧、复杂,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两小儿辩日》
- 2025年江苏选调生笔试模拟试卷
- 交谊舞教学课件
- 课件flash无法使用问题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能力考试预测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服装设计师职业能力评价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外贸业务经理中级面试实战技巧与答案
- 2025年安全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考试难点易错
- 幼儿科学教学课件
- 劳工及人权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英语专项复习:读后续写(原卷版)
- 2025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
- 排水沟劳务协议书
- 合伙开传媒公司协议书
- 洋河品牌代理协议书
- 2025-2030年中国激光美容仪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及赛事管理合同
- 电梯维保人员入职安全培训课件
- 管理的四个要素
- 2025年银行反洗钱知识竞赛题库和答案(28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