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凌氏系列研究之读谱笔记之三读蔡襄凌氏族谱序凌氏族谱序北宋 蔡襄凌本姬姓衞康叔之子为周凌阴长厥后子孙以官为氏世居河间汉灵帝中平二年统公字公绩渡江止于杭州礼拜为辅国将军为江陵公以著作见试于朝授季子殷仲公於武宗会昌元年任闽州别驾嘉莆为道学文邦因胥宇于壶南茂林奇石名山秀水间定宅而居扁曰华林石室以姓称其乡越四世为周世宗顕德初大起莆之家以实延平建置策公应徒南剑時偕行者莆邑十有一姓建隆庚申策公与杨励同举进士为西川刺史兼知益州,官至侍郎六子皆仕时称六桂长景阳公以四川都护疏请近养乃改仙邑尉襄兄弟在麈埃稚齿幸弃教育思出非常及公擢知福州卒于官襄奔賻不胜哀慕其子三为母党士民留居钟山庆历戊子襄以为母求知于福改本路都转运使为公立祠塑像以伸棠报谓诸国器曰昔尊莆以国士迂小子于仙邑今小子以国族望诸君于莆阳诸君徒知父莹立此者不可离尤当知祖父在彼者所宜绳矧剑浦既有仍居江陵又有留邸则嗣钟山者在二弟而复莆南者在长兄矣际宽居当避仕近山之日以斯言为然遂挈季子恢复仲公旧址時皇祐改元已丑岁也襄嘉其能绍光德乃以女孙妻其令子良辅于今溯流穷源不忘所自即首辑谱牒属弃其首夫襄既历臺思谊兼至奚敢吝挥毫而逊不敏是用按牃原以绍后裔噫前既世美后宜世承叹名门后族一遭蹶掫卑猥玷及光者末为寡为凌氏之子孙合親疏长幼而最之可也首之列士林者达思杨列祖而穷亦当继世风次之居三民者富思飭阀楣而贫亦宜守世雅则思师在天之灵耿耿不寐而先代芳聲允钦若光大之将使万斯年承天宠矣是为序 宋嘉祐三年岁戊戌阳至日近日余在互联网上,偶见一凌氏族谱序,此序成文于宋嘉祐戊戌三年(1058年),距今950余年,是凌氏族谱中非常久远的序文,纵观凌氏族谱。明清时代的居多,再于前朔,可谓是求凤毛麟角,若寻稀世珍品。另外,此序出于北宋蔡襄名士之手,并且,蔡襄同凌景阳系连襟。其序在凌氏族谱,位置就特别的重要。但是文章提供者却没有介绍此序的来源,所以不知道此序是何堂族谱所记载,也不知道是何支凌氏所承传。鉴于此,余欣喜下载,恭敬拜读,不敢私之,呈文于此,以酬宗亲。此处录列的蓝色文句,是网络上的凌氏族谱序的原文。余没有能搜索到此序的真迹照片。序文行间小字,是余添加的注解,陋言俚语,宗亲勿笑。此由凌氏本支第二十代裔孙凌建风于壬辰年正月十七整于桂洋 凌氏族谱序 北宋 蔡襄凌本姬姓,衞康叔之子,为周凌阴长。厥后子孙以官为氏,世居河间。汉灵帝中平二年,统公字公绩,渡江止于杭州,礼拜为辅国将军。为江陵公,以著作见试于朝。 姬姓康叔支子,仕周官凌人掌冰政,履官族得受姓以官为氏,子孙世居河间成族。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此年统公12岁,此杭州应为当时余杭。可以理解为,操公原居莒县,避战乱南迁,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携子统公南下渡江安居于余杭。因不见原文,以为“为江陵公”应是“唯江陵公”。江陵公是指凖公(752808年),字宗一。凖公上书宰相以自荐。宰相王俖召之属对,日试万言,擢为崇文馆校书郎。著有邠志二卷、汉后春秋二十万言,又著人文集、六经解围八万言。永贞元年(805年)因帝位争斗,凌准等八人遭贬官再降为司马,唐元和三年(808年)冬,凌准卒于贬所桂阳(当时连州的一地名)北山佛寺。享年56岁。三年后,新立太子,赦下:尝有非其罪。凖公柩得返葬,凌氏孤夷仲、求仲二子,自连州桂阳举其先人之柩,龟筮吉利,归葬于杭之新城。当时執友柳宗元又为凖公写了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墓后志,并前志立碣于坟东南隅。授季子殷仲公,於武宗会昌元年,任闽州别驾。 柳宗元曾师从于准公父凌士燮,与准公为同党好友,其在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中记载,凌凖公是统公后代, “孤夷仲、求仲”随父在贬所桂阳,“夫人高氏,在越。孤四人,南仲、殷仲在夫人所”,也指明季子是殷仲。 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之弟。武宗会昌元年是唐武宗李炎一年(841年),从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为了安抚前朝遗孤,擢升凖公四子殷仲任闽州别驾,也在情理之中。嘉莆为道学文邦,因胥宇于壶南,茂林奇石,名山秀水,间定宅而居,扁曰:“华林石室”,以姓称其乡。 后来的武宗即位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佛灭道兴,嘉莆为道学文邦。 胥宇:是指察看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犹如相宅之举。壶南属莆田辖地。越四世,为周世宗顕德初,大起莆之名家,以实延平建置。策公应徒南剑,時偕行者莆邑十有一姓。 殷仲下传四世之后,时值顕德初(954年)时,朝廷开始招募启用莆田地区名士,以充实发展延平军地区建制。并组织了小规模的移民。 延平,是旧福建十邑之一,历史悠久,治所在今南平市延平区。唐初的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南平县改延平军,属建州;946年唐改延平军,后改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改南剑州南浦郡。策公凌策,字子奇,响应移民号召,迁徙南剑。当时共同迁徙的莆田居民有十分之一之多,按宋史凌策传记载:“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今合肥市)”,后又迁居宣州泾县(今宣城市境西部)。当时共同迁徙的莆田居民有十分之一之多,可知其迁徙是为时政所鼓励的。按宋史凌策传记载:“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庐州是现今合肥市。分析策公应是只身同族人一同迁徙的,后又迁居宣州泾县(今宣城市境西部)。建隆庚申,策公与杨励同举进士,为西川刺史,兼知益州,官至侍郎。 杨砺(931999)初名励,字汝励,北宋京兆鄠(今陕西户县庞光镇杨家堡)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举庚申科进士,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官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享年六十九岁。 凌策(9571018年),字子奇,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进士。释褐广安军判官,后历知数州。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迁江南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六)。五年(1012年),召拜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知益州。九年秋,蜀还,命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元禧元年(1017年),迁工部侍郎。元禧二年(1018年)卒,享年62岁。 蔡襄这里记策公与杨励同榜有误,策公是太宗雍熙二年(985年)28岁中的进士,蔡襄作序这时(1058年),策公已经逝去40年。以当时信息闭塞,蔡襄可能也只是依稀记得策公与杨砺齐名,以为是同榜。 此处录诗文,以及景阳公与晏殊。北宋真宗年间,凌策回家乡泾县南容访旧友李灿,过宣州,时任宣城知府晏殊设宴款待,并作送凌侍郎归乡诗,诗云: 江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悬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六子皆仕,时称六桂。长景阳公以四川都护,疏请近养,乃改仙邑尉。 策公六子皆入仕有名望,当时在凌氏家族中称六桂,策公长子景阳公在四川都护任上,疏请近养,乃改任泉州仙游县尉。 按蔡襄12岁时,遇仙游县尉景阳公,是在1024年,也是策公病逝后6年,推之,策公逝时,景阳公在四川都护任上,策公六子皆仕外任,泾县是策公自立起家之地,并无几多亲戚,长子景阳公在泾县丁忧三年后,同母返回原籍莆田,与家族亲戚一同居住。景阳公丁忧期满,求就近赴任,以便照顾老母。然策公任上功绩卓著,圣上钟爱尤嘉,宋史凌策传记载,“明年(天禧元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所以蒙圣上眷顾,景阳公得授家乡之职。襄兄弟在麈埃稚齿,幸弃教育,思出非常。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蔡襄12岁时,仙游县尉凌景阳来枫复验公事,偶然发现蔡襄兄弟聪颖可教,立即通知其父母,将两人收入县学作正规培养。凌县尉躬亲事教,襄聪明过人,大有长进。凌景阳仙游县尉秩满调莆田(兴化军)任职,又将两人带去兴化军学深造。并向阁僚晏殊推荐过蔡襄的作品。此事在魏公谭训和南宋仙溪志令佐题名中都有记载。凌县尉对蔡氏兄弟有培养提携之功,自古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1029年)初,蔡襄试为开封府第一。凌景阳爱才心切,就推荐蔡交其岳父深造,亲自陪他从开封府到江阴(在江苏省)一座名叫悟空院的寺院里寄寓读书,准备第二年春再去开封参加会试。悟空院附近即凌景阳岳父葛惟明家,葛本人参加过进士考试未弟,举家迁徙到江阴岛定居下来,设馆授徒,隐居不仕,家财颇丰。凌景阳是他的大女婿。第二年春会试,主考官就是晏殊,蔡襄廷试中王拱辰榜进士甲科第十名。王拱辰是该科状元,榜上第一人,北宋名臣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同在一榜。 发榜后凌景阳又陪蔡襄去江阴葛家,为蔡襄撮婚于葛惟明的小女儿。葛家高兴地答应了婚事。来春,蔡襄赴京到吏部铨选,得授漳州军事判官。回程先到江阴迎娶葛氏夫人一道回枫亭,再去漳州赴幕府职,时年二十。蔡襄与凌景阳遂为连襟。蔡襄兄弟蔡高也于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授任长溪(今霞浦)县尉。 凌景阳与蔡襄,于理是兰桂竟芳的师生,于情是性情相投的兄弟。及公擢知福州,卒于官。襄奔賻,不胜哀。慕其子三,为母党士民,留居钟山。 北宋时期,福建地区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仁宗庆历七年(1047),凌景阳以都官员外郎知漳州(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九秩官),景阳公升任福州知州后,卒于任上,蔡襄前去帮助料理了丧事。 賻特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景阳公有三子同母亲及族亲留居在钟山。钟山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东北部30公里山区,素有“山区小平原”之称, 景阳公的三子能为蔡襄所慕,说明他们亦为文人雅士,后叙宽避仕也为证。庆历戊子,襄以为母,求知于福改本路都转运使,为公立祠塑像,以伸棠报。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州路转运使。庆历八年(1048年)十月,蔡襄丁父忧,罢职回家守丧。至皇佑二年(1050)十一月服除,又带着78岁母亲与妻儿赴京任职。嘉右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 此处是庆历戊子八年(1048年)蔡襄因丧父遗母缘故,在返回仙游丁忧途中,经过钟山景阳公旧居,为景阳公立祠塑像,以报对己提携之恩。棠(形声。从木,从尚,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平”。“木”与“尚”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树冠开展、枝叶开张的木本植物”。此处是指才华施展之意。谓诸国器曰:昔尊莆以国士迂小子于仙邑,今小子以国族望诸君于莆阳。 国器,旧指可以治国的人材,这里是蔡襄对景阳公子孙辈寄予厚望的尊称。这里说的是在祠堂里,蔡襄面对景阳公儿子及其后辈说的话,前句是感恩,后句是勉励。诸君徒知父莹,立此者不可离,尤当知祖父在,彼者所宜绳。矧剑浦既有仍居江陵,又有留邸。则嗣钟山者在二弟,而复莆南者在长兄矣。 绳,指准则,矧,是况且。南剑州南浦郡简称剑浦。 据明嘉靖泾县志所记:“工部侍郎凌策墓在县西刘遗民钓台之左。万历中,迁县南二里凌家围,碑铭具存。” 这里是蔡襄的交待嘱咐:你们远去(泾县)才能看到父亲的坟茔,今于此在祠堂上立的塑像,你辈不可背离,犹如当知祖宗和父亲在此,居住在外地的,也宜以此为准则。况且剑浦的后人,既有仍居江陵的,还有留居老宅的。现在(指定)由二弟在钟山嗣承祠堂,而长兄分迁莆南定居。 此时蔡襄虽然仅36岁,却已是位及福州知州、诗文独步杏林,并且其先是景阳公钟爱并提携的学生,尔后又为景阳公的连襟兄弟,在景阳公子孙面前有绝对的威信。这里还透出一个情况,景阳公丧事时,三子都居住在钟山,在蔡襄立祠塑像后,长子同四子,应小姨父蔡襄之嘱,分迁去了莆南。从后面的序文还可也知,外迁居于莆南的长子宽,其家业颇丰,并且小儿子已经成年。际宽居当避仕近山之,日以斯言为然,遂挈季子恢复仲公旧址,時皇祐改元,已丑岁也。襄嘉其能绍光德,乃以女孙妻。 避仕,是避而不仕;不从征召。指自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古人云:“仁者近山,智者近水”。此处“日”可能是“曰”之误,原文可能是“曰”。 此时期的宽公,正在近山避仕隐居,认为此言(蔡襄的话)(于情理)是这样的。于是带领第四子,修复祖上殷仲公之旧址,时间正值皇祐改元,岁在已丑(1049年)。蔡襄赞许宽父子的此举是绍光祖德,就将孙女许以宽之子(季子)为妻。从此语气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宽公,应该是家境颇丰的半大老者了,因为,小儿子已能承事,并且到了婚娶年龄了。此时蔡襄32岁,是已位居福州知府,且是宽之小姨父,但宽年长蔡襄许多,才会出现宽表示赞同(蔡襄)的语气,并以行动延伸了(蔡襄)的意愿。而且,这桩亲事还是姨表亲,两新人外祖母是老祖公葛惟明的大小女儿。挈:是带领的意思。可以推宽公和季子就在莆田壶南“华林石室”旧址旁定居。其令子良辅,于今溯流穷源,不忘所自,即首辑谱牒,属弃其首。 宽让子良辅尊宗朔祖,探本求源,创立谱牒。 这里隐含:良辅应为长子。因为古制沿袭是长子承嗣传谱。其没有随父亲及弟分迁莆南,还以祠堂为中心居住在莆田钟山。另,此谱耗时十年,应是精品。夫襄既历臺,思谊兼至,奚敢吝挥毫而逊不敏是用。按牃原以绍后裔:噫!前既世美,后宜世承,叹名门后族,一遭蹶掫卑猥,玷及光者末为寡。为凌氏之子孙,合親疏长幼而最之可也,首之,列士林者达思杨列祖,而穷亦当继世风;次之,居三民者富思飭阀楣,而贫亦宜守世雅。则思师在天之灵耿耿不寐,而先代芳聲,允钦若光大之,将使万斯年承天宠矣。 是为序。 宋嘉祐三年岁戊戌阳至日。 宋嘉祐戊戌三年(1058年),莆田景阳公支(钟山)族谱立定告竣,蔡襄镌序,族谱乃成。蔡襄此时42岁,距在钟山为景阳公立祠塑像,已经过去10年。 读完谱,余有识,录于后:蔡襄为宋朝名士,其言可信度极高。并且蔡襄与凌景阳为连襟,景阳公父亲是谁,当然不会说错,对于景阳公的祖上是凖公,也就是上朔了五代,当然也不会搞错。另外,凖公是统公后裔,这是族谱和名家文案以及人文传记都已经确证无疑得。蔡襄此序确证了景阳公父亲是策公,策公是凖公季子殷仲派下。凌氏六桂也是蔡襄连襟之兄弟,在此也得以确证。“六印加剑”是泾县历史上的一个典故。此典故出自宋史列传凌策,书曰: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凌策“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结果六莅蜀境,仕于剑外。最后一次,是“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后人也有以梦印得官,将“六印加剑”意含策公子六子皆仕,誉为六桂。所以现在看来“六印加剑”,于策公是剑外六任,于策公子是六子得官。然而,官印是其勤奋诗书、寒窗苦读之结果,岂能神授之。所以“六印加剑”是后人褒誉策公功绩卓著、家庭门德延传而附会的传说,当有言之,却不能为据。序中指出了凌氏渊源与凌氏郡望,并叙述了景阳公的世系,景阳公祖上是凖公季子殷仲公支派,殷仲公因闽任定居在莆田壶南。越四世至策公,策公早年先居莆田,尔后迁南剑南浦。策公子六,长子景阳。景阳公子三,长子宽,居莆田壶南,次子和三子居莆田钟山。宽公子四(已知有四子,暂定宽公子四),长子良辅。序中还透露出一个景阳公长子外迁情况,在景阳公殁时,其三子俱在钟山,当蔡襄在钟山立祠塑像时,长子已经外迁在莆南隐居避仕,尔后应蔡襄立祠塑像之举,也延伸的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季子在皇祐元年(1049年)恢复了壶南殷仲公旧址“华林石室”。二是令子良辅创立族谱。此族谱耗时十年,后由蔡襄镌序乃成。为什么认定宽公是景阳公长子呢。是因为,如果宽公居住在钟山,他带领季子去恢复壶南殷仲公旧址,蔡襄序中就会用“赴”或“去”,所以,宽公是景阳公长子,迁居壶南避仕,他带领季子就近恢复了殷仲公旧址“华林石室”。这部族谱应是莆田钟山族谱,因为除宽公同其季子居莆南外,宽公的二弟和三弟,以及宽公的前三个儿子,都以蔡襄创立的祠堂为中心,居住在莆田钟山。所立的族谱应为祠堂所承传。蔡襄显然没有说明殷仲公后历四代至策公的四位世祖,但是世系中他们的平均年龄合符逻辑,准公752年诞生,策公957诞生。准公贬迁时,殷仲公未成年,与哥哥南仲由母亲高氏抚养在家,那年准公56岁,假定取殷仲公时年16岁,那么殷仲公在792年诞生,会昌元年(841年),迁居莆田任闽州别驾时是49岁。这样殷仲公后至策公,各位世祖平均年龄是:957792160/533岁。蓦然间,余思记起广东吴川谱,其祖引就是莆田支,此莆谱余未见,由何时立,不知其详。但观后世修谱者之序,在其中是可知一些情况的,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策公直下九世祖鸿公修谱,序中说明,所修之谱是承,六世祖引公所修之谱之下而修,其在序中还说明了一情况:“本宗长房已分三小房者,修书而细考之,其傍支迁者又忽之。”可以看来这部莆谱记录的直系长房,傍支从简而略。从吴谱记载,还反映这部莆谱,于策公直下二十四代孙遑公字思将,在明正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具制造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溶剂培菌工技能巩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工业炉及电炉电气控制装调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解物料中和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有关网约车司机劳动合同
- 2025供应商合同样本共享
- 固体饮料加工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煤气化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炭黑生产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房产交易代理合同
- 2025保密观知识竞赛题库(试题附答案25个)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煤矿监管培训方案
- 企业反腐倡廉培训课件
- 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查房
- 2025年6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修订宣贯解读课件(原创内容丰富且全)
- DB31/T 1377.4-2022实验鸡和鸭第4部分:设施及环境
- 2025邮储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他人借车免责协议书
- 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设计(仅供参考)
- 公司代经营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