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doc_第1页
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doc_第2页
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doc_第3页
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doc_第4页
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中央民族大学 徐健顺小学语文教师2010-09 先请大家看一些古画:这是宋代梁楷的简笔画太白行吟图,几笔就把李白勾勒出来了;第二幅是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下面是清代的春园吟诗图风雪吟诗图;然后是当代画家范曾的屈子行吟图;下面是诸葛亮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贾岛行吟图给大家看这些画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国画系列中有一个题材就是“行吟图”。我也曾去搜寻过有没有“诵诗图”,有的,但我只搜到过一幅。“行吟图”有几千幅,它是国画的一个传统主题。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自古汉诗皆吟咏! 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 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吟诵的历史 关于吟诵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 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很多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 屈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人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都学会了用吟诵来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 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得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吟诵是从先秦开始,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古诗词的诵读方式和创作方式。什么是吟诵 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 “念”就是用口语来读;“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唱”,大家很熟悉了,就是用一定的旋律来唱古诗词;那“吟”是什么?“吟”跟“唱”在听觉上很不一样,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其本质区别就是:“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得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词的我们也唱,只要旋律好我们就唱。外国歌,完全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也在唱,完全不在乎歌词。现在歌星在台上唱歌,一边唱“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一边对观众喊“这边的朋友们好!那边的朋友们好!”台下的人也高兴得很,没有谁在乎歌词。 “吟”则不同。“吟”是想把词说明白,但是光说又说不明白,只好拖长了腔唱,就是“吟”了。“吟”和“唱”的根本区别又带来一系列小的差异,比如说,“唱”是有节奏的,“吟”是没有均分律动的,谁说话打着拍子啊?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吟”。“吟”是即兴的,没有谱的。“吟”一定是旋律很简单的,因为旋律一旦复杂,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旋律上去了。但这个旋律放到不同的词句上,又是有变化的,根据字音和思想感情而变化,所以又变化万端。“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那一套的。比如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现在说诵。诵分两种:朗诵和诵读。 朗诵是上世纪2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传人的,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的,在中国的历史不到90年。诵读是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怎么创作的就怎么读。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叫吟诵,诵读没有曲调,吟咏有曲调,两者除了这一点区别,其他都一样。除了现代诗歌是朗诵的以外,以前的诗歌都是吟诵和唱两种方式。明代以前的唱法没有了。当一种唱法失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吟诵它。用什么方法创作的,就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它、学习它。古诗文是用吟诵创作的,现代诗文是用朗诵的方法创作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古代诗文要吟诵,现代诗文该朗诵。汉诗文声律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我们通常把语言等同于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语音与语义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语义的重要手段。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也就是有重音没声调,英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重音和重音节奏音步。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有声调没重音。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声调和声调节奏。汉语还是声调语言中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和音高型、音长型声调语言都不一样,汉语的声调是婉转变化的。所以,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现在我们都不讲究了。所以现代汉语不美了,不高雅了,不好听了。 汉诗文是最讲究声韵之美的,翻翻古代的诗话,触目即是,都在谈这个。古诗文用来表达语义的这些声音手段有很多,我这儿简单地讲讲。 1平和仄。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 2长和短。普通话的语音只有一种长度,古代的音有三种长度:平声是长的,仄声的上声和去声居中,入声是短的。所以古诗读出来是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错落有致。 3清和浊。现在普通话没有浊音了,但是长江以南很多方言中还是有浊音的。清音声带不振动,浊音声带振动,清浊相间,发音有对比之美。 4高和低。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声调。 5轻和重。这个也简单,朗诵也讲轻和重。 6开口与合口:a是开口, i是齐齿,是合口,y是撮口。写诗的时候不可以乱用韵,高兴时应该用a这样的韵,不高兴时用i这样的韵。情诗情词大都是i、这样的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7声母表情。声母是能表达感情的,古人写诗很讲究这一点的。韦庄有句诗“到死誓相寻”,连续用了s、sh、x、x四个唇齿音声母,多狠啊。这就是中国人的山盟海誓,用语音来表达。李商隐有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古人都说写得好,为什么?“更隔”两个字用得好:两个字都是舌根音,这就是哽咽。 8韵母表情。古人写诗押 30个平声韵,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消淡的、缠绵的写诗不能乱用韵,诗是什么意思就得用什么韵。为什么?因为诗是吟诵的。吟诵的时候,韵母会拉得很长。我们现在看到诗印在书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很近,就以为每个字读出来距离也很近。其实不是,古时候没有标点,如果有,古人一定会在大部分字的后面加一个破折号,因为,诗大部分字都拉得很长。押韵的字尤其拉得长。一拉长,这个音的情绪就得到了加强,所以韵很重要。 9声调表情。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陆游的钗头凤上半阕都用上声韵,为什么啊?因为上声婉转,表达珍爱之意。下半阕转去声韵,因为去声决绝,表达无奈的痛苦。入声字的作用就更大了。古人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什么是“顿挫”?就是说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得好。 因为吟诵才有格律,这是我的观点。因为吟诵才能体会声律之美,才能传达古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我们的母语是怎样传情达意的。三千年以来,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但是自从我们引进西方的模式以来,把汉语当英语教,把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成字义式的,而不是声调式的,从而失去了汉语表达感情的方式。 举个例子。人们一直认为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诵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再看入声字,这首诗一共20个字,却用了6个入声字,太多了。入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诗开头就连用了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第三句是转折,首尾各用一个入声字,这就是中国人表达决心的办法,用声调,用语音。这首诗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至此,我没有涉及字义,也没有讲解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但是,诗的情绪已经明白了。现在再结合字义的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人海了,不回了,我的生命啊也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感受不到它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