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表(语文和传统文化).doc_第1页
课程整合表(语文和传统文化).doc_第2页
课程整合表(语文和传统文化).doc_第3页
课程整合表(语文和传统文化).doc_第4页
课程整合表(语文和传统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整合表四年级: 整合的科目:语文和传统文化整合的内容未整合的内容语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第5课古诗两首;四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20课古诗两首唐诗南园诗三首(其一),无题,问刘十九,塞上听吹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年级上册,第2课但愿人长久宋词望江南超然台作第一单元,宋词生查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诉衷情扬州慢四年级上册第4课秋天元曲南仙吕傍妆台无题元曲寿阳曲渔村夕照四年级上册,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9课祁黄羊,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二单元名人长廊蔡文姬陶渊明李白第三单元名胜佳景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第10课九寨沟第11课田园诗情第三单元名胜佳景,1长江之歌,2巴山蜀水3古楚风光,4吴越音韵四年级下册第2课第一朵杏花第四单元艺术乐园谚语农谚篇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第四单元艺术乐园谜语四年级上册第16课说勤奋,20课诚实与信任,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练习五读读背背第四单元艺术乐园谚语,学志篇注:整合的内容要写明第XX单元第XX课XX课题XX内容 未整合的内容写明第XX课XX课题XX内容走进传统文化 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上传: 陈细玉 更新时间:2012-5-26 10:47:41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责任和权利。作为学校必须开发资源丰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弥补课程体系缺憾,彰显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以“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校课程。遵循“用传统文化精华,光照学生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用祖国优秀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拓教师的课程视野,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师生发展创建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一、找准学校课程定位,精选学校课程内容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必须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增加了祖国优秀文化的相关内容,力图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因此,我们把学校课程的开发,定位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经过反复推敲,我们把新课程中的祖国优秀文化的课程元素进行了整合与拓展,确定为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曲艺、传统游戏、民风民俗、民族科技、平阴文化八大领域的内容。鉴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古为今用的取舍标准。找准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契合点,挖掘其现实意义。2、古为“明”用,选取经典中的经典。3、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4、从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上通盘考虑。不能紧紧盯住知识层面的“文化”,还要涵盖思想的启迪,性情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和身心的发展。二、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完善课程管理体系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与各级课程有机结合,专题研究探索等几个方面,扎实推进 “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校课程实施,收到明显的成效。(一)转变呈现方式,营造学校课程实施氛围学校课程实施中,我们首先转变呈现方式,引领师生共同走进学校课程。一是凸显环境文化。学校通过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为学校课程的实施奠定的良好的开端。我们把学校课程涉及的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等八个方面,通过校园的墙壁、走廊进行有序的规划展示,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引领教师文化。教师对学校课程的认可程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邀请专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普及认识;以骨干教师为先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沙龙,营造学术氛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素养测试,提高教师素养。(二)加强教学研究,注重与国家课程的有机融合结合学校课程的特点,我们致力于学校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机融合,使之真正成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为学生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1、发挥学科优势,有机点拨渗透在国家、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学科优势,找准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点、生发点、突破点,选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拓展点,延伸点,在教育教学中有机地点拨、渗透学校课程内容。(1)语文学科重在整合。通过不断的课例研讨,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识字教学趣为先、课文教学一篇带一本、诗词教学一首带一类。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呈现方式,和贯通古今的主题积累方式,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效果明显。(2)数学学科强调渗透。我们主要通过经典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数学家故事、七巧板、九连环等传统智力游戏,引入数学史料,解答千古名题,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数学文化的价值。(3)品德与社会学科注重深化。通过课前积累、课后延伸对学生进行深度引领,使学生领略灿烂的古代文化,感悟中华美德,体验民风、民俗,弘扬民族精神。(4)美术学科体现拓展。抓住美术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围绕学生兴趣点,在拓展上下功夫。2、打通课程联系,适时整合深化我校以“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校课程,与各级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恰当的整合,打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各级课程整体推进,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1)内容整合。我们把课标推荐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编入的经典诗文整合在一起,向学生推荐了300首古诗文篇目。每个学年50首,每学期25首,每周一首,把三百首积累的总量,融汇在具体的生活中。还要诵读与练字相结合,背诵一首古诗,就写一幅书法作品。(2)过程整合。我们努力挖掘民间工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如在教学剪纸时,我们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剪纸与民俗体验相结合;二是剪纸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如六(五)班学生以金陵十二钗、水浒108将等为主题进行的系列人物剪纸,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还探索出了通过民间剪纸了解文学形象的新途径。三是剪纸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三)开展专题实践,促进学校课程向纵深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开放的课程理念,因地制宜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载体,不断促进学校课程深化与实施。1、转变学习方式。小课题研究是进行学校课程是一种有效途径。我们结合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确定了文学、艺术、民俗、科技和平阴文化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展示、研讨会。在文学领域,各个班级研究的小课题已达135个,研究内容涵盖了古典诗文、文化名人、经典名著三个方面。艺术领域的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书画、曲艺和工艺三个方面。书画类涉及书法、篆刻、民族图案、脸谱、名人名画、扇面等,曲艺方面学生进行了相声、山东快书、皮影等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工艺制作则涵盖了中国结、剪纸、刺绣、泥塑、风筝、陀螺等。在研究策略上,一是课题选择从学生兴趣出发;去年暑期,少儿频道播放三国演义,开学后四年级学生就对诸葛怎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智星进行了研究,并代表学校参加了济南市小课题展示活动。二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如:奥运会刚一结束,六年级二班的同学就开展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传统文化元素研究;三是课题难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四是不仅仅注重研究的结果,更注重研究的过程。2、丰富课程载体。为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学校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引领学校课程走向深入。一是践行传统美德。学校开辟了“美德长廊”,通过经典故事引领学生感知“礼孝忠诚”。通过“传统文化擂台赛”宣讲中华传统美德,开展了“传统美德进家庭”活动,从“礼学立孝”四个方面做起,邀请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赞誉。二是玩转传统游戏。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经过两年多的发掘、收集和整理了60多种民间游戏,利用体育课教授指导、活动课组织推广,让丢手绢、编花篮、马莲花、跳房子、抽陀螺、推铁环等传统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形成了学校特色,并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大课间活动。三是打造节日文化。通过了解节日来历、体验佳节风俗、积累诗文典故、学习传统技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四是学唱传统戏曲。学校开展“传统戏曲进课堂”的尝试,一是通过音乐欣赏课引发,二是通过特色班级建设整体推进,三是成立兴趣小组,邀请民间艺人学唱家乡渔鼓,四是艺术节集中展示。涌现出了一批喜爱戏曲的学生,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撒下了戏曲文化的种子。3、挖掘课程资源。我校坐落于玫瑰之乡平阴,素有“平阴玫瑰甲天下”的美誉。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先圣孔子曾到平阴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一代才子曹植,曾封王於我县东阿古城;明代文学家、学者于慎行领文坛“一时之风骚”,地处城南的胡庄尖山教堂,是全国三大圣母堂之一;还有玫瑰镇的翠屏佛塔,名贵中草药阿胶,活化石“白皮松”等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灿烂的平阴文化。学校课程开发中,我们充分考虑利用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探访平阴文化”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领域。学校紧紧抓住这些有利资源,利用寒暑假期,清明节等时间,有计划、有组织的引领学生探寻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通过图片展、游记、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拜访历史遗迹,追寻先人足迹;参观异域建筑,领略教堂文化;游历名胜景观,尽享家乡风情。学校课程的实施,在学生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慨中,不知不觉的进行,收到明显的成效。因此我们认为,应当把家乡文化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四)完善评价制度,确保学校课程稳步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相关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评价制度的缺失。因此,学校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评价办法,确保学校课程稳步实施。我们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我们设计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手册,共分寄语、自我介绍、传统美德类、诗文积累类、民族艺术类、参加活动类、名人故事类和后记八大部分。从知情意行多个角度对学生掌握古典诗文、了解历史文化、感受艺术魅力、认同民风民俗、养成美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立体、多元的记录,促进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如诗文积累、名人故事等内容,采用表格式评价,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一目了然;民族技艺、小课题研究多采用描述式评价,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寄语、教师评语。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师生商讨评价内容,允许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上自我评价。设置诵读明星,读书博士,“李白”奖章等,开展“班级之最”吉尼斯评价,为学校课程的深入实施奠定了科学依据。三、注重学校课程反馈,共筑师生成长家园六年来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学校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又是瓶颈。是一个不断反馈、及时调整,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生命体验的丰富,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1、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孩子们获得了传统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开了文化之旅的大门,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精神、优良品格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开始在孩子们的心底扎根,发芽,生长,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这些积淀在孩子身上的认知的提高,行为的变化,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几年来共有近千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成功举办了两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舞蹈队表演的具有平阴地方特色的舞蹈加鼓通,曾获山东省首届民俗博览会金奖,为我校赢得了荣誉。2、促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向研发者的蜕变。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让教师改变了知识结构,提升了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把教师推向了课程研发与实施的舞台,实现了课程改革应当完成的教育蜕变,品尝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快乐,真正成为一名教育者。3、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