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doc_第1页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doc_第2页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doc_第3页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罗瑞雪1 何翠蓉1 杨国荣1 指导:蒋建云21 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四川蓬安6378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2)摘要: 四川省名中医蒋建云教授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蒋师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热郁痰结滞于咽喉为主,治疗上以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为法。强调治疗的关键是清利咽喉。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经验方利喉止咳汤的组成、特色及其临床加减运用。关键词: 喉源性咳嗽;利喉止咳汤;名中医经验;蒋建云蒋建云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临证数十年,学验俱丰,其应用经验方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颇佳。笔者跟随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就跟师临证点滴体会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实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诱因引发的一种咽喉部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1。属中医学“咳嗽”、“喉痹”范畴。于1987年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先提出该病名2,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病程较长,不易治愈。蒋师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滞留于肺经,风邪与郁痰结于咽喉的病变,其中风热郁痰留滞肺经者占十之七八。咳嗽为肺之主症,凡咳嗽皆为肺气宣肃不利,开阖失司所致。景岳全书咳嗽篇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咽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直接相通又在肺之上端,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外邪最易侵犯。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也指出:“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故肺的气机调畅,则喉的功能正常,呼吸通畅,语音清亮。若感受风邪,不能宣散,困于肺经,独郁于喉,壅塞肺气,肺气滞塞,水道不利,停湿为痰,气滞与痰凝互为因果,胶结喉窍,气道不利,逆而为咳。此病机一为感受外风,风盛则痒;二为外邪久郁,化火生痰并生痒,痒造成本病。久咳伤及肺之气阴,则见阴虚;久咳肺失治节、“久病入络”,则见血瘀。故蒋师同时指出临床上也常见风寒、阴虚、血瘀等证,医者当详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2辨治原则对于喉源性咳嗽的治疗原则,蒋师推崇明清温病学派的治疗方法,尤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通喉痹论所论“凡喉症之生,属痰、属风、属热,多因郁火而兼热毒。大要去风痰,解热开郁为极紧”,提出治疗当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以达祛邪扶正、去痒止咳之目的。蒋师认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清利咽喉。因其病位主要在咽喉部,若喉得畅利,肺得清肃,津液输布,气机调畅,则咳嗽自止。故蒋师反复强调辨证时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咽喉部,要把患者的局部表征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咽喉黏膜充血红肿、声带充血者当属风热;咽喉黏膜肿胀、声带水肿但不甚鲜红者当属风寒;咽喉黏膜、声带肥厚者当属血瘀;咽喉黏膜干燥萎缩者当属阴虚。利喉止咳汤临床运用3.药物组成:桔梗12g,牛蒡子12g,杏仁12g,瓜壳12g,浙贝母12g,威灵仙30g,矮地茶20g,南沙参30g,僵蚕10g,蝉蜕10g,甘草6g。方中桔梗辛开苦泄,功擅疏风解表,祛痰利咽,且性平不燥,质轻上浮,专走肺经宣降肺气。本草汇言云:“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现代药理研究桔梗有使痰液稀释,易于排除,抗炎,镇咳,增强免疫作用,3故用为君药。牛蒡子宣肺利咽,解毒消肿,与桔梗相伍解毒利咽作用加强;杏仁止咳化痰,润燥下气,与桔梗相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力强;浙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与桔梗相伍使肺气得以宣通,痰结得以润化;共用为臣药。瓜壳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威灵仙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既可驱散在表之风邪,又能温化在里之痰湿;矮地茶祛痰止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生津;白僵蚕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蝉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共用为佐药。甘草泻火解毒,润肺祛痰,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宣肺祛痰,解毒利咽之力增强,为使药。全方共达疏风清热、祛痰利咽、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之效,故咽喉利、痰热清、咳嗽止。3.2用药特色:蒋师认为治疗疾病选药组方应力求平淡,以求实效。该方用药重视药物归经,利用桔梗、牛蒡子等清利咽喉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达到迅速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除使用常规祛痰止咳药物如瓜壳和浙贝母外,还使用大剂量南沙参养阴益气以扶正;根据 “无风不作痒”、“风盛则挛急”的理论,应用质地清扬的虫类药物祛风,如蝉蜕、白僵蚕之属;依据“久病入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加入矮地茶、威灵仙活血化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组织药方:方中牛蒡子、瓜壳、杏仁、桔梗、矮地茶、威灵仙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浙贝母又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瓜壳、矮地茶、杏仁所含成分既能祛痰,又能抑制咳嗽中枢而镇咳;矮地茶等药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进局部血循而消除炎症,可能对咽、喉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3.3 随症加减:口干咽痛、痰黄、苔黄脉数,辨证属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20g,板蓝根30g,甚者加水牛角粉30g,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咯痰清稀、苔白不渴、脉缓,辨证属外感风寒者,加炙麻黄10g、细辛6g、肺经草30g以疏风散寒,温肺利咽;病久见喉源性咳嗽反复发作属瘀血者,加赤芍、丹皮各15g以化瘀散结利窍;属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各15g以滋阴润窍。4典型病案李某,女, 50岁,音乐老师,2008年1月23日初诊。3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 体温38.3,鼻流浊涕,咳吐黄白色稠痰。自服阿莫西林、克感敏等药,症不减, 2天前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频咳不止,咽痒即咳,咯痰黄稠,但无胸闷气紧。就诊时,查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咽喉充血水肿明显,双侧扁桃体度红肿,鼻黏膜充血,双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查血常规:WBC:10.34109/L,N:78%,L:21%。诊断:喉源性咳嗽。病机为风热犯肺,化毒灼喉,气滞痰凝,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冲击喉道。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以利喉止咳汤加金银花20g、连翘20g、板蓝根30g、水牛角粉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诸症大减,复查血象恢复正常,原方去水牛角粉继进3剂,诸症悉除,咽部及咽后壁黏膜也恢复正常,病告痊愈。参考文献1刘小会.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近况J.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