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1页
某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2页
某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3页
某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4页
某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1 项项目概况目概况 XXX 镇位于 XXX 的西南部,瓯江的北岸,西溪的下游。辖有 38 个行政村, 2 个居民区,当地总人口 3.47 万人,总面积 79.5 平方公里。 XXXXXX 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位于 XXX 上塘镇南西向,方位 253,直距 12.8km 处,位于瓯江大桥北端梅岙村的西面,相距约 4km,行 政区划属 XXXXXX 镇上村管辖。矿区占地面积 5.05hm2,矿区采矿范围平面面 积 4.12hm2,施工生产、生活、办工等临时占地 3.23hm2(为前期开采已建, 具有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方案不考虑此区域,下面章节不重复描述) ,开 采标高+117m+12m。普通建筑石料矿石资源储量(122b) 1344.8 千吨,宕渣 113.4 千吨,矿体埋藏浅,矿山露天开采。 1.1.2 项项目区概况目区概况 (1)水文气象 本工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 足。年平均气温 17.8,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5,夏天最高气温可达 39;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1698.8mm,每年 47 月为梅雨季,雨量丰富,降水量占 全年的 40%左右。710 月为台汛期,台风活动频繁,多暴雨,降雨强度大。 该区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多年平均风速 2.5m/s。 (2)地质、地震 项目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XXX一临海拗陷之东南部,界于 泰顺一XXX和黄岩象山断拗之间。区域性XXX一镇海大断裂、淳安XXX 北西向断裂在项目区附近交汇。项目区位于XXX一镇海大断裂带上,受该断 裂的影响,内砂岩硅化强烈,局部已成次生石英岩,可见二条近东西向的小 断裂。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 据XXX省地震目录统计记载,项目区周边曾发生过有感地震8次, 其中3.03.9级地震2次,小于3.0级地震6次,震中位置多在距XXX市 80200km的东海中。根据地震划分带,本地区属东南沿海二级震区,地震 强度和频率较弱,远场地震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接近三 级地震区。本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区域,本项目按建筑6度设防。据中国地 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 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区域地壳稳定区。 (3)土壤植被 XXX市土壤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红壤土类、黄壤土类、潮土土类、盐 土土类和水稻土土类,红壤土类是全区分布最广的土类。工程土壤类型主要 有红壤和黄壤土二个大类。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 工程区的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部亚地带。自然植被 因人类频繁活动而遭受破坏,现存的天然林稀少,目前大多是以马尾松为主 的栽培植被和次生演替植被。 (4)社会流经概况 XXX 镇位于 XXX 的西南部,瓯江的北岸,西溪的下游。辖有 38 个行政村,2 个 居民区,当地总人口 3.62 万人,总面积 79.5 平方公里。当地经济农业以种植水稻、 茶叶、蔬菜为主,工业以皮革、服装、五金等为主,商业以个体经济为主。2007 年,XXX 镇工业总产值 196112 万元,农业总产值 3772 万元,相比 2006 年 工业总产值增长 17.49,农业总产值减少 2.88。农民人均纯收入 6612 元。 1.2 方案设计水平年 根据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开采年限为 5 年, 2009 年 5 月开始生 产,于 2014 年 4 月底开采完毕;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 1 年,即 2014 年。届时该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建成,达到验收条件。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3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主体工程设计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采矿区内,包 括表土剥离、开挖边坡的稳定措施等。 表土剥离:工程施工前对山林地表土进行剥离,剥离面积约为 1.64hm2, 剥离厚度为 0.8m,共剥离表土约 1.31 万 m3,集中堆置于表土临时堆场,用 于后期绿化覆土。 开挖边坡稳定措施:为保证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采取从上到 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 15m,最底坡高为 12m,台阶坡面角为 3565,清扫平台宽均为 3m5m;石料开采结束后,及时清理开挖面的 浮石和碎石等,对于局部不稳定的地方采取喷砼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最终 级边坡在清除浮石和碎石后,进行全面喷砼处理,喷砼的边缘与截水沟边缘 相接,这样可以确保最终级边坡的安全稳定。 主体工程采取的开挖方式及喷砼等处理方式有利于增加边坡的稳定,避 免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危险,保证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也消除了遗留地质 灾害的隐患。 1.4 防治责任范围 项目建设区:即工程永久占地、建设期间的各种临时征、租地范围和土 地使用管辖范围。项目建设区总占地范围共计 5.05hm2。 直接影响区: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 其直接危害的范围,是建设单位应该负责防治的区域。该项目的直接影响区 按征地线外侧周边 10m 范围、道路周边 5m 范围计,面积约为 1.22hm2。 1.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本项目运营期水土流失量 2377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 182t;预测期水 土流失流失总量(运营期和自然恢复期)2559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约为 106t;本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 2453t。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4 本工程扰动原地貌和植被总面积约为 5.05hm2,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可能 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约为 1.64hm2。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运营期,本 方案将采石场区定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 1.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工程地形单元上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以 及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结合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类型,新增水土流失的特 点及建设时序等要素对拟建工程采用分区防治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 布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土地整治与植物措施相结 合,以临时措施为辅助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根据沿项目区地形地貌等条件, 将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 3 个水土保持防治区。 区:采石场防治区。 区:简易道路防治区。 III 区: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此外,本工程破碎场、炸药库、办公区、生活区等为前期开采工程已建, 并且具有系统的水土保持体系,本方案对这些区域进行设计。 1.7 水土保持监测 本项目水土保持主要监测目的是及时掌握工程区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工 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 作用,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服务。主要任务是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 化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监测、项目 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监测、水土流失 6 项防治目标监测。 1.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8.1 投投资资概算概算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投资概算约 107.97 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设计已计列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5 的投资约 43.76 万元,新增水保投资 64.21 万元。新增水保投资包括:工程措 施 34.40 万元,植物措施 3.31 万元,临时工程 3.74 万元,独立费用 17.71 万 元,基本预备费 1.77 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3.28 万元。水土保持方案总 投资概算详见表 11。 表1-1 水土保持总投资概算表水土保持总投资概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费用名称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 土保持功能工程的 费用 本方案水土保 持工程的费用 合计 一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费43.7634.4078.16 二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费3.313.31 三第三部分 临时措施费3.743.74 四 独立费用17.7117.71 五一至四部分之和59.16102.92 六预备费(3)1.771.77 七水土保持补偿费3.283.28 水保总投资43.7664.21107.97 1.8.2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 95.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 到 95.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 1.25,拦渣率可以达到 97.0%,林草植被恢复 率达到 99.0%。林草覆盖率达到 42.38%。 1.9 结论与建议 1.9.1 结论结论 本项目建设所在区属 XXX 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采 石场区定为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6.27 hm2,其中项目建设区 5.05hm2,直接影响区 1.22 hm2。通过对本工程水土流 失影响的分析,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 3 个区:采石场 防治区、简易道路防治区、工程临时设施防治区。预测项目运营期和自然恢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6 复期可能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约为 2543t。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较为周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预期能达到的防 治目标值为: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治理率达 95.0%,防治责任范围内水 土流失治理度达 95.0%,水土流失控制比控制在 1.25 以内,拦渣率 97.0%, 可绿化面积中的植被恢复系数为 99.0%,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植被覆盖率 为 42.38%。 方案实施后,可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周边 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恢复建设区域的 生态环境。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工程建 设生产是可行的。 1.9.2 建建议议 (1)主体设计单位在下阶段的设计中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弃土 方量,减少工程实施造成的水土流失; (2) 业主单位在主体工程招标中必须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主体工程中, 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项 目建设生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3)水土保持监理单位要严格执法,加强对项目建设生产的管理,对水 保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进行监控管理,同时与水行政等部门协同规 划,从管理、预防、治理着手,改善和控制工程区域及周边水土流失现状; (4)水土保持监测单位需依据规程规范编制监测细则并做好水土保持监 测,要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业主及施工单位发布监测预报,并根据监测 安排及时编报年度监测报告,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提交工程监测报告。 2.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 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报 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 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7 表 12 XXXXXX 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项目名称流域管理机构太湖流域管理局 涉及省区XXX 省涉及市XXX 市涉及县XXX 项目规模占地 5.05hm2 总投资(万元) 1375.43 土建投资(万元) 1129.61 开采时间2009.05采完时间2014.04方案设计水平年2014 项目面积(hm2)挖方量(万 m3)填方量(万 m3) 采矿区3.8386.370 简易道路0.670.860.13 合计11.4287.230.13 项目组成 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重点监督区地貌类型丘陵山区 土壤类型红泥土、黄泥土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人工植被为主 原地貌土壤侵蚀 模数t/(km2a 300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hm2) 6.27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500 项目建设区(hm2)5.05扰动地表面积(hm2)5.05 直接影响区(hm2)1.2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1.64 建设期水土流 失预测总量(t) 2559新增水土流失量(t)2453 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主体工程建设区、弃渣场、临时防护区、 扰动土地整治率(%)95.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5.0 土壤流失控制比1.25拦渣率(%)97.0 防治 目标 植被恢复系数(%)99.0林草覆盖率(%)42.38 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 采矿场防治区 挡土墙、截水沟、 排水沟、沉砂池、 土地整理、覆土 种植爬山虎、撒播 草籽 简易道路防治区土地整理、覆土撒播草籽排水沟,沉砂池 临时设施防治区土地整理、覆土撒播草籽 临时排水沟、草包装土、 撒播草籽 防治 措施 投资(万元) 34.403.313.74 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 107.97独立费用(万元)17.71 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 3.50监测费(万元)1.28补偿费(万元)3.28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8 方案编制单位建设单位 法定代表人及电话法定代表人及电话 地址地址 邮编邮编 联系人及电话联系人及电话 传真传真 电子信箱电子信箱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8 2 方案编制总则方案编制总则 2.1 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 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在充分研读项目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项目区水土保持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勘查,研究分析项目建设区原 有及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正确预测项目建设期、自然恢复期可能产 生的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及其影响;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及其相关设施的布局, 本着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 和地方行业标准,科学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合理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 施,建立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功能齐全、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解 决好项目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间的关系,有效防治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 保证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根据“三同时”制度要求,解决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水 土流失的防治与主体工程建设时序融为一体,取得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之双赢目的; (2)通过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力争将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各分项工程 的施工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至最低; (3)预测工程建设与运营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制定切 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及概算工程投资费用,有效地防治新增的水土流失; (4)通过编制报告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建筑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 流失防治义务,为项目建设 和运营期间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 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编制本方案对确保工程顺利建设与生产安全运行、维护工程及周 边水土保持与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9 2.2 编制依据 2.2.1 法律法法律法规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年6月29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年1月21日)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年8月29日)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993年8月1日)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 ; (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 日) 。 2.2.2 部委部委规规章章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国家计委、水利部、 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文) ; (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12号令,2000 年1月31日) ;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16号令, 2002年10月22日) ; (4)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建管2003 79号) ; (5) 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 (水保 200389号) ; (6) 关于加强土地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 (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 部、国土局1989 国土(规)字第88号文) ; (7) 关于公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 (XXX省人民政府发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0 1999141号) 。 (8)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建管200379 号) 。 2.2.3 规规范性文件范性文件 (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务院发200038号) ; (2) 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 规定)的通知 (水利部保监200115号) ; (3) 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 (办水保2005121 号) ; (4) 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浙水政19945号文) ; (5) 关于认真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通知 (浙水 政200247号) ; (6) 水利部关于印发的通 知 (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2003年3月3日) (7) XXX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浙价费1997107号1997财综37号) (8) XXX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征收和使用管理细则 (温价费1998279号 温财综1998315号 温水政1998297号) (9) 转发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 通知 (XXX省水利厅办公室文件,浙水保办20073号,2007年6月28日) 2.2.4 规规范范标标准准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2008) ;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15774-2008) ; (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1 (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 (SL73.6-2001) ; (6)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2002) ; (7)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SL 3422006) ; (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50434-2008) (9)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 (10) XXX省水土保持植物工程概算定额 (2005年2月) (11) XXX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费用构成及编制 办法 (2005年2月) 2.2.5 技技术资术资料料 (1) XXXXXX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普查地质报告2008.8 (2) XXX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地质勘查成果初步审查意见书2008.8 (3) XXX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 (4) XXX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合 同 (5)XXX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及水土保持相关资料 2.3 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 2.3.1 指指导导思想思想 本项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全面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突出河道治理和道路建设特点为主 线,以减少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为目标。坚持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 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减轻项目区原地表水土 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 件;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控制,保证 “三同时” 的落实。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全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2 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预防保护 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 措施相结合。尽量减少对现有水土保 持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面侵蚀,绿化、 美化和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全面 防治水土流失,确保项目工程安全运行。 2.3.2 编编制原制原则则 为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 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严格遵守各项水土保持法 规、条例,并结合主体工程的特点合理进行。据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编 制过程中具体遵守以下原则: 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根 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布局和施工特点,以及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等自 然条件,并结合调查、查勘,合理界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范围,是做 好该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条件。 2)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根 据对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水 土保持补充措施,使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与原有措施及工程设计中的水保措施 之间实现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 3)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的三同时原则。 4)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原则。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各种防护 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 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水保工作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 植被为重点。 6)选择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 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省投资。对于本地匮乏的一些工程材料,应就 地选择适当的替代材料。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制定、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在不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3 影响水土保持效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 得最大的效益。 7)防治措施技术可行和易操作性原则。在治理措施选择时,不影响治理 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施工难度较小的防护措施,做到治理措施技术的 可行性与易操作性。 2.4 设计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 2.4.1 方案方案编编制深度制深度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水土保持方 案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所处的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本水土保持方案按初步 设计深度的要求进行编制。 2.4.2 方案方案设计设计水平年水平年 根据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开采年限为 5 年,由于顺吉集团 XXX 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采矿许可证已到期,新一期开采计划于 2009 年 5 月开始生产,于 2014 年 4 月开采完毕;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 1 年,即 2014 年。届时该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建成,达到验收 条件。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4 3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3.1 基本情况 (1)开采权 开采权人:顺吉集团有限公司。 采矿权范围拐点:本矿区由委托单位划定的采矿范围,其拐点 54 北京坐 标系坐标见表 3-1: 表 3-1 采采矿矿区拐点坐区拐点坐标标一一览览表表 北京坐标系坐标(北京坐标系坐标(3 3 度带)度带)北京坐标系坐标(北京坐标系坐标(3 3 度带)度带) 拐点拐点 X XY Y 拐点拐点 X XY Y 13112568405557765311232740555708 23112527405558916311239340555597 33112496405559127311256740555710 4311232140555807 (2)地理位置 矿区位于 XXX 上塘镇南向,方位 253,直距 12.8km 处,位于瓯江大 桥北端梅岙村的西面,相距约 4km(地理位置见附图 01)。行政区划属 XXXXXX 镇上村管辖。矿区交通便利,距矿区 300 米以外有一 330 国道,经国 道可通达沿线各地,并有简易公路通往矿区,采矿范围面积:41232m2。矿区 地理坐标:东经:12033471203413 北纬:280718280738。矿区 54 北京坐标系坐标: x:31121173112728 y:4055534140556053 (3)地形地貌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5 矿区位于瓯江北岸,矿区南部属沟口扇形地,地势平坦;矿区属丘陵地 带,最高海拔为 184m。原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 2040 度,经多年开采后地 势较陡峭,开采宕口坡度一般在 3065 度,地表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杂草、 灌木等。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流水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矿区北侧山 岙处有一蓄水池,水流沿四周注入蓄水池内。 (4)工程性质及规模 本采石场建设属于建设生产类项目,矿区普通建筑石料矿资源储量(122b) 为 1344.8 千吨,宕渣资源储量(122b) 113.4 千吨,残坡积土等矿体覆盖层为 135.6 千吨,开采年限 5 年,矿山开采投资 1375.4 万元。 (5)开采简史 XXXXXX 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巳开采多年,以产石子为主, 少量宕渣,矿产品主要供应当地,用于建筑、铺路和造桥等工程,矿区现已形 成近 3.4 万平方米的采坑,原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 2040 度,经多年开采后地 势较陡峭,开采宕口坡度一般在 3065 度,开采的最低标高为+12m,最高标 高为 117m。 3.2 施工组织 3.2.1 开采技开采技术术条件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1) 地下水 矿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矿区地势海拔标高12117m,构成了侵蚀剥蚀后形成的丘陵区。矿区残 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地表凹洼、山沟内,矿区残坡积层厚19m,平均厚5m。残 坡积物为黄褐色的亚粘土、粘土,其间夹有花岗斑岩碎块,碎块呈不规则棱 角状,大小520cm,含量1015%。该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降雨时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6 该层孔隙水丰富,常沿松散岩类与基岩接触面排出,不降雨时松散岩类孔隙 少,无水排出。 基岩裂隙水 矿区松散岩类之下为中风化岩,裂隙走向有三组,延伸较短,大部分闭 合,少部分张开。沿裂隙面有铁锰质泥质充填。地下水呈线状或脉状赋存于 岩石裂隙中,在沟谷、低洼和人工露头处少量排出,属极弱富水孔隙水。 2) 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流水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在采矿范围北侧 约35m以外有一蓄水池,面积4900多平方米,蓄水量2万余吨。水流沿四周注 入蓄水池内,在雨季或暴雨季节水量较大。 3) 矿区供水 矿区开采用水,在采矿范围北侧约35m以外有一蓄水池,将水引至矿山供 开采利用。生活用水可用附近村庄的自来水引至矿山,供矿山职工生活用水。 (2)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所在范围海拔标高12117m,属丘陵区。矿区中部地形切割较深, 原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2040度,经多年开采后地势较陡峭,开采宕口坡度 一般在3065度,局部见有陡壁。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自上而下分为3 个工程地质层,残坡积层底部依次为强风化岩层、中风化岩层。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主要凭肉眼观察及经验判断,从岩石颜色的脱变、 岩体组织结构的变化、破碎情况,矿物成分的变化、物理力学性质等将矿区 岩石划分为: 1) 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层 出露于地表的残坡积层厚19m,平均厚约5m。残坡积物为黄褐色的亚粘 土、粘土,其间夹有花岗斑岩碎块,碎块呈不规则棱角状,大小520cm,含 量1015%不等。该工程地质层孔隙度大,具有明显的沉降量。是基岩长期风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7 化淋滤形成的残坡积物,结构较松散,透水性较好。 2) 强风化岩工程地质层 位于残坡积层之下,地表未见出露,铅直厚度 16m,平均约 3m。岩性为 花岗斑岩。岩石中原有部分结构已破坏,节理、裂隙较发育,呈块状碎块 状构造。 3) 中风化岩工程地质层 位于强风化工程地质层之下。岩性为花岗斑岩,岩体裂隙有三组,大部 分闭合,裂隙间距0.73m,裂隙较发育。岩体的组织结构、矿物成分均未变, 岩块较新鲜,岩石仅具有轻度的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现象,岩石 块状完整结构,锤击声脆。岩石坚硬。 按照GB/T 14685-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 验规程对XXXXXX镇上村坑底垅普通建筑石料矿区的矿石进行了分析采样, 作了物化性能测试,其物化性能如下:矿石的干燥状态抗压强度 129.3141.5Mpa,平均135.4Mpa;饱和状态抗压强度127.8137.4Mpa,平均 133.0Mpa;软化系数0.98;碎石压碎指标8%;坚固性1.04%;SO3 0.01%。 根据浙土资发2002131号“XXX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规范要求 (暂行)”附录C普通建筑石料质量一般要求,矿区矿石质量指标等级属类。 (3)环境地质 据该区地震资料分析,矿区及邻域为地壳相对稳定地带,地震的震级与 频度不高。区内基底断裂展布与地震情况表明,区内存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但都以弱震、微震为主。该区地震历史上记载最高为4.75级,地震部门核定 本区地震烈度为度区域。 矿山开采地段地势较陡,均为露天开采,矿区及周边地区目前未见崩、 滑坡现象。 矿区在XXX省XXX矿产资源规划中属其它区。在XXX省XXX地 质灾害防治规划(20002015)中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8 矿山的开采及加工将会对矿山周围的居住人员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矿 山开采时爆破将会产生游离二氧化硅,危害人体健康,故要采取有力的防护 措施,保证矿山生产人员及周边居住人员的健康。 矿区200m爆破警戒线内无村庄和重要工程设施,也无景点。 矿山开采时按边坡的设计进行整治,使边坡稳定,并进行复绿。在矿山 开采过程中要进行湿式钻孔,爆破后撒水减尘,防止粉尘对南侧村庄的污染。 结论:矿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矿山露天开采、矿 石加工对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 3.2.2 采采矿矿工工艺艺 采矿工艺流程:地表残坡积物剥离穿孔作业爆破作业分选作业 破碎作业采装作业运输作业。 分布在矿区中部及北侧山坡上,为花岗斑岩经风化作用,地表形成的残 坡积物,主要成分为黄褐色亚粘土、粘土,其间夹有花岗斑岩碎块,碎块呈 不规则的棱角状,大小 520cm,含量 1015%。残坡积物厚 19m,平均厚 5m,地表残积物剥离 14.62 万吨。 矿山潜孔钻机 2 台及手持式风钻由固定空压机 3L-10/8(电动)及 6m3、4m3(柴油)供风。按爆破设计的炮孔位置、深度,采用潜孔钻机钻孔。 钻凿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顺序进行,成孔后的孔眼应堵塞加盖,避免钻 机移位时杂物进入炮眼。 炸药库位于开采拐点 6 西南 150 米处。装药前检查各炮眼孔位、深度、 倾角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孔内有无堵塞、孔壁是否有掉块以及孔内有无积水。 清孔采用高压风进行吹孔, 孔口周围的碎石、杂物清除干净,对于孔口岩石 破碎不稳固段,应进行维护,避免孔口形成喇叭状。钻孔结束后应封盖孔口 或设立标志。在网路检测无误,防护工程检查无误,各方警戒正常情况下, 由指挥员下达命令起爆。起爆采用非电方式。爆破完成,间隔规定时间后,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19 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处理瞎炮,无误后解除警戒,即可开放线路。 开采方式采用从上到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 15m,最底坡高 为 12m,台阶坡面角为 3065,清扫平台宽均为 3m5m。 石料经分选、破碎后采用挖掘机铲装,自卸汽车运输。 3.3 施工进度 矿区建设单位为顺吉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投资 1375.4 万元。本工程计 划于 2014 年 5 月开采结束,开采期为 5 年。 工程施工进度横道图见表 2-2。 表 2-2 工程施工进度横道图工程施工进度横道图 进度安排 20092009.122014.22014工程项目 56789101134 截、排水沟, 表土剥离 石料开采 采石 场 覆土、绿化、挡 墙 排水沟、表土剥 离 简易 道路 覆土、绿化 排水沟、防护措 施 临时 堆场 覆土、绿化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0 4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4.1 自然环境 4.1.1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 本工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 足。年平均气温 17.8,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5,夏天最高气温可达 39;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1698.8mm,每年 47 月为梅雨季,雨量丰富,降水量占 全年的 40%左右。710 月为台汛期,台风活动频繁,多暴雨,降雨强度大。 该区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多年平均风速 2.5m/s。 4.1.2 地震地地震地质质 (1)地质构造 项目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带的 XXX临海拗陷之东南部,界于泰顺 XXX 和黄岩象山断拗之间。区域性 XXX镇海大断裂、淳安XXX 北 西向断裂在项目区附近交汇。项目区位于 XXX镇海大断裂带上,受该断裂 的影响,内砂岩硅化强烈,局部已成次生石英岩,可见二条东西向的小断裂。 (2)区域地壳稳定性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1 据XXX 省地震目录统计记载,项目区周边曾发生过有感地震 8 次, 其中 3.03.9 级地震 2 次,小于 3.0 级地震 6 次,震中位置多在距 XXX 市 80200km 的东海中。根据地震划分带,本地区属东南沿海二级震区,地震 强度和频率较弱,远场地震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接近三 级地震区。本地区地震烈度为度,本项目按建筑度设防。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为 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区域地壳稳定区。 4.1.3 土壤植被土壤植被 XXX 土壤划分为五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二十九个土属,五十四个土种。 五个土类为红壤土类、黄壤土类、潮土土类、盐土土类和水稻土土类,红壤 土类是全县分布最广的土类,占全县山地面积的 79.9。工程土壤类型主要 有红壤和黄壤土两个大类。 项目区土壤属于水稻土亚类浅黄砂泥田土属,主要性状:该土种由晶屑 凝灰岩风化发育的黄泥砂土和细晶花岗岩风化发育的砂粘腩黄泥(均为黄红 壤) ,经淹水种稻发育面成为潴育水稻土。其剖面为 AaApC 型。土体厚 度在 1m 左右,质地以粘壤土为主,但土体中含有较多的石英砂,其含量为 45左右。土壤剖面自上而下,PH 值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逐步增高。耕层土 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 工程区的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部亚地带。自然植被 因人类频繁活动而遭受破坏,现存的天然林稀少,目前大多是以马尾松为主 的栽培植被和次生演替植被。 次生植被常见的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枫香、油桐和油茶等。 栽培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药材作物、花卉植物和经 济果树等。 4.2 社会经济概况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2 据 2008 年 XXX 统计年鉴,2007 年全县生产总值为 154.49 亿元,按可 比价格计算,比 2006 年增长 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38 亿元,下降 0.14%;第二产业增加值 96.18 亿元,增长 13.7%;第三产业增加值 52.93 亿 元,增长 14.8%。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5:62.2:34.3 ,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 17029 元,增长 12.3%。 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 27856 元/人,比上年提高 13.2%,其中第一产业 4067 元/人;第二产业 43169 元/人;第三产业 24425 元/人。 价格水平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3.5%,其中消 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 4.0%,在消费品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 8.3%;工业品 出厂价格指数上涨 1.7%,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 5.5%。 XXX 镇位于 XXX 的西南部,瓯江的北岸,西溪的下游。辖有 38 个行政村,2 个 居民区,当地总人口 3.62 万人,总面积 79.5 平方公里。当地经济农业以种植水稻、 茶叶、蔬菜为主,工业以皮革、服装、五金等为主,商业以个体经济为主。2007 年,XXX 镇工业总产值 196112 万元,农业总产值 3772 万元,相比 2006 年 工业总产值增长 17.49,农业总产值减少 2.88。农民人均纯收入 6612 元。 4.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4.3.1 水土流失概况水土流失概况 XXX 土地总面积 2674.3km2,水土流失面积 798.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9.86。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XXX 属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丘陵红壤区,在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公告中,XXX 区属浙东南沿海重点监督区。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引 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在部分丘陵区有沟蚀发生,工程所在 地水土流失现状见表 4-1。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3 表 4-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单位:km2 地名无明显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流失面积小计 比例 () 土地面积 XXX2041.032988.60257.6059.0221.316.44633.1823.672674. XXX 镇 60.2610.335.912.070.850.0819.2423.4279.50 从上表可以看出,水土流失比例为 23.42,流失程度较高。项目区土壤 侵蚀强度以无明显、轻、中度为主。 根据XXX 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工程所在地属 XXX 省“三区”划分中 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该地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 水力侵蚀为主,其表现形式以溅蚀为主。 经分析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 300t/ km2a 左右,属微度侵蚀区。 对比 2004 年遥感普查结果与 80 年代中期遥感概查结果,项目区的水土 流失总面积虽然减少了,但主要是轻度侵蚀面积有较大的减少,而中度侵蚀 以上面积却有所增加,说明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在继续增加,部分 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情况依然存在。 4.3.2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现现状状 据统计,建国以来,XXX 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96.24 km2,其中修 建水保梯田 5053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发展经济果林 37503 hm2,其他措 施 7068 hm2。随着各级政府及群众水保意识的提高,各类建设项目的水土保 持方案申报率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呈上升趋势,重大违反水土保持法律、 法规案件全部得到处理 根据XXX 水土保持规划,2000 年至 2010 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26.24 km2,治理程度达 50以上,年均治理 29.66 km2,预计投入资金 12912.12 万元。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4 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5.1 水土保持及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 矿区位于 XXX 上塘镇南向,方位 253,直距 12.8km 处,位于瓯江 大桥北端梅岙村的西面,相距约 4km。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矿区不属于 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水土 流失重点科研试验等区域,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 水土保持规范的要求。主体工程不存在水土保持限制性因子。 5.2 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 工程总占地面积为 5.05hm2,工程永久占地 5.05 hm2,临时占地 0.85hm2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工程占地见附图 02。 从占地类型来说,林地面积 1.64hm2,占 32.5,简易道路 0.67hm2,占 13.3,前期开采产生的裸露岩石面积及采空区面积合计 2.74hm2,占 54.2%。 5.3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5.3.1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 主体工程设计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 I 区内,包 括表土剥离、开挖边坡的稳定措施等。 表土剥离:工程施工前对山林地表土进行剥离,剥离面积约为 1.64hm2,剥离厚度为 0.8m,共剥离表土约 1.32 万 m3,集中堆置于表土临 时堆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 开挖边坡稳定措施:为保证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采取从上 到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 15m,最底坡高为 12m,台阶坡面角 为 3065,清扫平台宽均为 3m5m;石料开采结束后,及时清理开挖 XXXXXX 镇上村坑底建筑石料矿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25 面的浮石和碎石等,对于局部不稳定的地方采取喷砼等方式进行处理,对 于最终级边坡在清除浮石和碎石后,进行全面喷砼处理,喷砼的边缘与截 水沟边缘相接,这样可以确保最终级边坡的安全稳定。 主体工程采取的开挖方式及喷砼等处理方式有利于增加边坡的稳定, 避免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危险,保证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也消除了遗留 地质灾害的隐患。 5.3.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综综合合评评价价及及结论结论 在主体工程设计过程中,针对主体工程而论,在设计中能够贯彻执行 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能够把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思想落 实到主体工程的设计之中,是遵循相关标准规范的具体体现。 主体工程设计中采取的自上而下分级开挖的开采方式,在不稳定边坡 喷砼处理等有利于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的边坡稳定措施与本方 案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的结果相同,它在发挥主体工程功能的基础上,也 具有了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除了以上已采取的措施外,还需对石料场的排水系统、采空区及平台 覆土保护、绿化措施、表土临时堆场和石料临时堆场防护排水、简易道路 排水、山顶截水沟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作重点设计,还应从水土保持角度 提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对临时占地在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